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T:俄罗斯“新闻信息战”中的新王牌 被引量:7
1
作者 吴旭 《对外传播》 2014年第7期23-25,共3页
说到“话语权的争夺”,俄罗斯和中国一样,同样面临着西方媒体无所不在的强势高压和以偏概全的负面定式报道。俄罗斯负责宣传的官员曾感叹:“不幸的是,西方公众对于俄罗斯的集体印象,只和这三个东西有关:共产主义,大雪,和贫穷。... 说到“话语权的争夺”,俄罗斯和中国一样,同样面临着西方媒体无所不在的强势高压和以偏概全的负面定式报道。俄罗斯负责宣传的官员曾感叹:“不幸的是,西方公众对于俄罗斯的集体印象,只和这三个东西有关:共产主义,大雪,和贫穷。”在谈及创办一家世界级新闻电视网的初衷时,俄罗斯总统普京丝毫不隐瞒自己的强悍立场:“俄罗斯需要在国际传播舞台上有自己的王牌选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总统 新闻 信息战 西方媒体 以偏概全 共产主义 国际传播 话语权
下载PDF
美国对华负面看法是从哪里来的?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旭 《对外传播》 2015年第12期42-44,共3页
过去二十多年,以美国对中国的整体民意来论,基本保持在50%以上人群持有负面消极看法,而40%左右持有积极正面看法的框架中窄幅震荡。在这二十多年中,中美两国各自经历了数位领导人的执政统领,尝试了多种不同的双边关系定位,彼此之间的磨... 过去二十多年,以美国对中国的整体民意来论,基本保持在50%以上人群持有负面消极看法,而40%左右持有积极正面看法的框架中窄幅震荡。在这二十多年中,中美两国各自经历了数位领导人的执政统领,尝试了多种不同的双边关系定位,彼此之间的磨合冲撞也是持续不断。然而,在这样一个不断变换的大背景下,普通美国人并没怎么改变对于中国的认知和态度。这是为什么呢?总体来说,普通美国人对于中国的整体看法主要受制于五类核心要素和一种外在诱因。这五类核心要素分别是: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竞争态势、社会文化因素、宗教信仰因素、军事与地缘政治,外在诱因则是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的定式与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人 负面 双边关系 领导人 中国
下载PDF
美国“中国观”的构成和传播模式
3
作者 吴旭 《对外传播》 2015年第4期52-55,共4页
为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提升我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采用协同创新的方式,建立了"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协调机制",本期刊登其中的一项研究成果。
关键词 美国社会 传播模式 中国观 西方发达国家 扩散模式 哲学思路 一分为二 客观构成
下载PDF
特朗普的“推特外交”: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的新挑战 被引量:8
4
作者 吴旭 《对外传播》 2017年第2期56-57,共2页
2100万!——这是截止到2017年1月20日(总统就职当天),特朗普在社交媒体推特账号上的粉丝数量。这个数字,差不多仅是上一任总统奥巴马8100万推特粉丝的四分之一。虽然比号称是“第一个新媒体总统”的奥巴马晚两年进入推特空间,又没... 2100万!——这是截止到2017年1月20日(总统就职当天),特朗普在社交媒体推特账号上的粉丝数量。这个数字,差不多仅是上一任总统奥巴马8100万推特粉丝的四分之一。虽然比号称是“第一个新媒体总统”的奥巴马晚两年进入推特空间,又没有专门的新媒体团队来负责运营总统的个人账号,特朗普却以3,4万多条推特短信留言(平均每天12条短信的频率),遥遥领先于奥巴马的1.5万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朗普 对外传播 中国 外交 奥巴马 新媒体 总统 粉丝
下载PDF
西方“中国观”在新世纪的三次转换 被引量:4
5
作者 吴旭 《对外传播》 2014年第12期43-46,59,共5页
21世纪刚刚过去15年,从世界史研究的角度看,时间跨度太小,还不足以沉淀出具有历史影响力的大型思想体系和脉络。但对于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关系来说,这是一个东西方"实力架构"和"心理平衡"同时被打破、历史坐标体系和... 21世纪刚刚过去15年,从世界史研究的角度看,时间跨度太小,还不足以沉淀出具有历史影响力的大型思想体系和脉络。但对于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关系来说,这是一个东西方"实力架构"和"心理平衡"同时被打破、历史坐标体系和观念话语体系同时被重整的裂变期。西方对于中国的认知和观感,逐渐褪去了文化的油彩和种族的固有印记,而露出了政经实力比拼和地缘军事对峙的内核。"西方中国观"在新世纪的沿革大致可划分为半敌半友期(2000-2005年)、亦敌亦友期(2005-2009年)和实敌虚友期(2009年-至今)。在第一阶段,西方中国观的主导情绪中,混杂着惊讶、质疑和傲慢这三重色彩;而第二阶段主导西方学术界、新闻界、决策界集体情绪的三条主线是震惊、反思和恐惧;第三阶段则分别是恐慌、警觉和失落。回首总结15年中西方关系的折冲,不难得出如下结论:中西方之间的融合和合作越来越深,而中西方之间的隔膜和疑虑也越来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观 西方 欧美发达国家 决策层 知识界
下载PDF
话语权争夺背后的传播力差距 被引量:2
6
作者 吴旭 《对外传播》 2014年第5期4-6,共3页
在对外传播和国际交往中,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掌握了主动性,并能在最终的战略博弈中占得舆论先机和道德优势。那么,到底什么是话语权?它的核心、基础、灵魂和保证都是什么?为什么在话语权的争夺中,中国总是屡屡处于下风和弱势地... 在对外传播和国际交往中,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掌握了主动性,并能在最终的战略博弈中占得舆论先机和道德优势。那么,到底什么是话语权?它的核心、基础、灵魂和保证都是什么?为什么在话语权的争夺中,中国总是屡屡处于下风和弱势地位?而更关键的是,哪些方面我们必须更新意识,奋起直追?本文借助一些中西方话语权争夺的实际案例,分四个部分来剖析话语权的核心、基础、灵魂和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权 传播力 国际交往 对外传播 道德优势 弱势地位 主动性 新意识
下载PDF
重大涉外公共危机事件的媒体应对策略 被引量:2
7
作者 吴旭 《对外传播》 2014年第8期17-18,共2页
熟悉危机处理的专家都对下面这一论断耳熟能详:“重大突发事故本身往往不会成为危机,而对于突发事件的(错误)应对,却往往成为真正的危机。”两个今年发生在中国周边国家的重大危机事件--马航失踪事件和韩国轮船沉没事件,再一次为... 熟悉危机处理的专家都对下面这一论断耳熟能详:“重大突发事故本身往往不会成为危机,而对于突发事件的(错误)应对,却往往成为真正的危机。”两个今年发生在中国周边国家的重大危机事件--马航失踪事件和韩国轮船沉没事件,再一次为上述观点添加了注脚。以上事件不再等同于单纯的国内安全事故的处理方式,必须遵循国际通行的危机处理、媒体沟通、政府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危机事件 媒体 涉外 中国周边国家 危机处理 突发事故 突发事件 轮船沉没
下载PDF
外国人“五感”中的中国 被引量:1
8
作者 吴旭 《对外传播》 2011年第9期57-58,1,共2页
人都有五感,分别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都是在这五官五感的综合作用下,才变得直观、具象、深刻。对一个国家的认知也是如此。观察和体味外国人"五感"中的中国印象,不仅鲜活有趣,更有着对外... 人都有五感,分别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都是在这五官五感的综合作用下,才变得直观、具象、深刻。对一个国家的认知也是如此。观察和体味外国人"五感"中的中国印象,不仅鲜活有趣,更有着对外传播方面的引申涵义。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深入到外国人"五感"中的中国形象,我们的对外形象塑造和公共外交战略从起点上说就无异于自娱自乐的空中楼阁了。要做好跨文化传播和公共外交,在思考如何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时候,我们决不能忽视外国人"五感"中的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人 中国 外部世界
下载PDF
中国软实力不能吃老本——兼与阎学通、陆钢两位教授商榷
9
作者 吴旭 《世纪行》 2007年第6期47-48,共2页
何谓“软实力”?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此概念时,就是一个较笼统、较抽象,但似乎又无所不包的战略思索框架,所以造成了现今理论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种解读,视角迥异,各成一家之言。阎教授认为,软实力的核心是政治... 何谓“软实力”?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此概念时,就是一个较笼统、较抽象,但似乎又无所不包的战略思索框架,所以造成了现今理论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种解读,视角迥异,各成一家之言。阎教授认为,软实力的核心是政治实力,因此,提升中国软实力,要从提升中国政治实力开始。陆教授反驳说,软实力核心依然是文化实力,“文化实力弱让中国失分”。两住教授都说得非常有道理。其实,正是“软实力”概念的无所不包和模糊定位,使其在各个领域频繁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软实力 阎学通 中国政治 文化实力 大学教授 约瑟夫 理论界
下载PDF
“讲好中国故事”需不需要请“外援”
10
作者 吴旭 《对外传播》 2016年第8期52-54,共3页
2016年4月21日,路透社的一篇报道引起了国内外公关圈的关注。中国政府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形象、更积极与高效地与西方受众沟通,向包括伟达公关、凯旋公关、奥美公关、福莱公关和爱德曼公关在内的国际五大公关业巨头,发出了合作邀请... 2016年4月21日,路透社的一篇报道引起了国内外公关圈的关注。中国政府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形象、更积极与高效地与西方受众沟通,向包括伟达公关、凯旋公关、奥美公关、福莱公关和爱德曼公关在内的国际五大公关业巨头,发出了合作邀请,并听取了以上公司的总体策划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故事 外援 公关业 中国形象 中国政府 受众沟通 策划方案 国内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