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变革的轨迹 被引量:26
1
作者 阎云翔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3-105,共13页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道德变迁的轨迹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归纳:首先是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从过去强调责任和自我牺牲的集体主义伦理,向一种强调权利和自我发展的个体主义伦理转变;其次是道德判断的标准发生了多样化的变革;第三是公德变...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道德变迁的轨迹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归纳:首先是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从过去强调责任和自我牺牲的集体主义伦理,向一种强调权利和自我发展的个体主义伦理转变;其次是道德判断的标准发生了多样化的变革;第三是公德变得越来越重要。40年来道德变迁轨迹的标尺包含4个刻度,由低向高排序分别是:底线道德,个体主体性和尊严,同理心和社会信任以及社会公德。用这个标尺去衡量,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经历的是一场深刻复杂的道德转型,而不是道德危机。这一轨迹和标尺也为构建良善社会提供了方向和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主体 个体化 多元化 公德 道德变革
下载PDF
“温泉+”视角下特色小镇规划策略研究——以里湖镇石牌温泉小镇规划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俊杰 罗怡 李庆玲 《华中建筑》 2019年第11期82-87,共6页
特色小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载体,"温泉+"新业态则让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精准。该文以"温泉+"的视角,在分析里湖石牌存在温泉旅游竞争大、产业发展程度低、资源要素被制约等现实问题基础... 特色小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载体,"温泉+"新业态则让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精准。该文以"温泉+"的视角,在分析里湖石牌存在温泉旅游竞争大、产业发展程度低、资源要素被制约等现实问题基础上,甄别出里湖独有的"温泉"特质、"养生"内涵,按照产业为根、文化为魂、旅游为桥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区域资源的差异发展、产业链条的多功能集合、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开发、本土文化的激活利用、乡村空间的重构整合、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等规划策略。该策略打造了多元服务功能的"小镇型"温泉养生特色小镇,为同类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小镇 温泉+ 小城镇 规划策略
下载PDF
“大湾区”背景下广州都市乡村振兴转型发展策略——基于全域风景化视角 被引量:14
3
作者 叶杰 江海燕 张俊杰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3-68,共6页
“大湾区”作为高度城市化区域的高级发展阶段,城乡要素在高位交互协同,与之对应的都市乡村振兴发展机遇空前。通过对比世界级湾区乡村风景发展模式,梳理广州乡村人文和田园景观风貌要素,从大湾区背景提出广州都市乡村“全域风景化”的... “大湾区”作为高度城市化区域的高级发展阶段,城乡要素在高位交互协同,与之对应的都市乡村振兴发展机遇空前。通过对比世界级湾区乡村风景发展模式,梳理广州乡村人文和田园景观风貌要素,从大湾区背景提出广州都市乡村“全域风景化”的转型振兴发展策略,即从宏观提出全域发展导向转型、从中观提出全域空间实现手段转型和从微观提出全域风景营造转型的三大策略。该策略构建了广州全域风景化的乡村一体图景,为大湾区都市风景化转型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大湾区 全域风景化 风景旅游 转型发展 广州村庄
下载PDF
当代中国的道德转型 被引量:4
4
作者 阎云翔 郎帅(译) 《中国战略报告》 2016年第1期38-63,共26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和深刻含义的道德转型,而不是一场道德危机。作者的考察在伦理话语和道德实践两个层面展开。方兴未艾的个体主义伦理和随之而来的形形色色的道德变迁都为传统的一元化的道德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是一场具有深远影响和深刻含义的道德转型,而不是一场道德危机。作者的考察在伦理话语和道德实践两个层面展开。方兴未艾的个体主义伦理和随之而来的形形色色的道德变迁都为传统的一元化的道德领域注入动态的、不确定的甚至令人费解的因素,从而不断加强公众关于道德滑坡的感性认识,导致道德危机的警报从80年代以来就不绝于耳。更为重要的是,正在进行中的道德转型同时也是一个充满风险的挑战与应对的过程,其结果如何几乎无可预见。尽管从集体主义伦理向个体主义伦理的转型是根本性的大趋势,强调责任和自我牺牲的集体主义伦理仍然是党和国家大力支持与推行的官方话语并因此而在社会实践中与个体主义伦理竞争话语权。这种矛盾性造成的不仅仅是不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上的混乱和纠结,也导致了道德实践中的紧张和冲突,使得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景观高度复杂,同时也充满着挑战与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个体主义 价值观 伦理话语 道德转型
原文传递
烟墩山一号墓与吴国早期历史
5
作者 黄一哲 《三代考古》 2023年第1期207-220,共14页
一、宜侯夨簋铭文引起的问题1954年,有村民在丹徒烟墩山翻土时无意发现了一批铜器,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便是宜侯夨簋,该簋四耳高圈足,腹部饰有一周涡纹,为西周早期风格铜器,学界多断为康王时期。簋腹内的长篇铭文记录了周王将虞侯夨改封宜... 一、宜侯夨簋铭文引起的问题1954年,有村民在丹徒烟墩山翻土时无意发现了一批铜器,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便是宜侯夨簋,该簋四耳高圈足,腹部饰有一周涡纹,为西周早期风格铜器,学界多断为康王时期。簋腹内的长篇铭文记录了周王将虞侯夨改封宜侯的历史事件[1]。当地文物工作者旋即清理出三个紧邻的器物坑,并认为是一座大墓和两座小陪葬墓,不过后续的整理认为三个坑中的器物更应看作是一座墓内的器物组合,因此学界一般将这三个器物坑视作一墓,即烟墩山一号墓[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墩山 圈足 吴国 器物组合 文物工作者 涡纹 康王 西周早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