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谷”穴和口面部联系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54
1
作者 陈淑莉 晋志高 +6 位作者 景向红 张建梁 蔡红 逯波 蒋瑾 张璐 刘爱红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17-221,196,共6页
目的 :用形态学的方法探讨“合谷”穴与口面部的传入联系。方法 :本实验分神经生物素示踪和fos蛋白表达两部分 ,每部分均选用雌性Wistar大鼠 2 4只。将神经束路示踪剂神经生物素分别注射于“合谷”穴区和口面部 ,观察标记纤维在颈段脊... 目的 :用形态学的方法探讨“合谷”穴与口面部的传入联系。方法 :本实验分神经生物素示踪和fos蛋白表达两部分 ,每部分均选用雌性Wistar大鼠 2 4只。将神经束路示踪剂神经生物素分别注射于“合谷”穴区和口面部 ,观察标记纤维在颈段脊髓和低位脑干的分布。电针“合谷”穴和口面部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观察其二者的传入信息在颈髓和低位脑干诱导的fos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结果 :“合谷”穴区的初级传入纤维主要止于颈髓 5~ 8节段 ;来自口面部的初级传入纤维主要止于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 ,尚有少量分支直接投射至同侧孤束核和网状结构。电针“合谷”穴的传入信息除主要到达颈部脊髓背角外 ,也可到达孤束核和网状结构 ;而电针口面部的传入信息主要抵达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孤束核和网状结构 ,也可影响到颈髓背角等结构的神经元。结论 :“合谷”穴和口面部均与孤束核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纤维联系 ,这可能是“合谷”穴和口面部联系的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谷 面部 孤束核 同侧 颈髓 电针 解剖学基础 联系
下载PDF
电针“合谷”和“四白”穴对大鼠孤束核胃相关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陈淑莉 晋志高 +6 位作者 景向红 张建梁 蔡红 逯波 蒋瑾 张璐 刘爱红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1期46-49,61,共5页
目的:用电生理学的方法探讨“合谷”穴与“四白”穴的传入信息在孤束核内的汇聚。方法:采用细胞外记录的方法,首先寻找到孤束核内对胃扩张敏感的神经元,然后分别电针刺激“合谷”穴和“四白”穴,观察其放电活动的变化。结果:共记录到27... 目的:用电生理学的方法探讨“合谷”穴与“四白”穴的传入信息在孤束核内的汇聚。方法:采用细胞外记录的方法,首先寻找到孤束核内对胃扩张敏感的神经元,然后分别电针刺激“合谷”穴和“四白”穴,观察其放电活动的变化。结果:共记录到278个有自发放电的孤束核神经元,以10 s为时间段,统计处理胃扩张前后各2 min的神经元放电数目,频率改变超出25%确定为胃扩张反应神经元,132个神经元被确定为胃扩张反应(敏感)神经元,146个没有明显反应。对132个胃扩张反应神经元做进一步的统计学分析,70个神经元的电活动被胃扩张刺激兴奋(70/132);62个神经元被胃扩张刺激抑制(62/132),其中36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被完全抑制。与胃扩张前(14.05±8.52 spikes/min)相比,兴奋性神经元的电活动增加(34.84±22.68 spikes/min)极为显著;抑制性神经元的放电变化也非常明显(由18.21±9.29 spikes/min变为7.30±6.20 spikes/min)。在132个胃扩张敏感神经元中,对电针“四白”穴和“合谷”穴均起反应的神经元有41个(41/132,占30.2%)。结论:电针“合谷”穴和“四白”穴和胃扩张可兴奋或抑制同一孤束核神经元的电活动,表明“合谷”穴和“四白”穴区的传入信息可汇聚到同一孤束核神经元上,提示孤束核很可能是合谷穴与口面部联系的中枢机制之一,从而为经络理论中的人体体表与体表上下的特定联系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合谷”穴“四白”穴 孤束核
下载PDF
鼻咽癌中D型周期素的差异性表达及cyclinD1基因扩增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肖绘 夏林庆 +4 位作者 顾焕华 邓锡云 周见远 MichaelF .Press 曹亚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4期302-302,I021,共2页
关键词 鼻咽肿瘤 D型周期素 CYCLIND1基因 基因扩增
下载PDF
卵巢上皮癌的组织起源及其分子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7
4
作者 刘影 DUBEAU Louis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5年第2期140-144,共5页
卵巢癌的致死率高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卵巢上皮癌是最常见的恶性卵巢肿瘤,而人们对它的起源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将卵巢癌的研究带入了新的水平。本文主要通过概述卵巢上皮癌起源的主要学说,分子生物学标志物在卵巢癌... 卵巢癌的致死率高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卵巢上皮癌是最常见的恶性卵巢肿瘤,而人们对它的起源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将卵巢癌的研究带入了新的水平。本文主要通过概述卵巢上皮癌起源的主要学说,分子生物学标志物在卵巢癌中的最新应用,以及基因工程动物模型的建立等问题,来进一步了解卵巢癌的发病机制。这对该病的早期诊断以及探索新的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上皮癌 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动物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