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缝牵引成骨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李东 黄晓翔 +4 位作者 Sean Shih-Yao Liu 徐海淞 曹德君 柴岗 韦敏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5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建立兔颅骨矢状缝牵引成骨的动物实验模型,评价该模型的可行性,并探讨局部应用rhBMP-2对牵引成骨的作用。方法以微型牵引种植钉(Miniscrew implants,MSI)作支抗,镍钛弹簧为牵引力源,建立MSI兔颅骨矢状缝弹力牵引成骨模型。应用该牵... 目的建立兔颅骨矢状缝牵引成骨的动物实验模型,评价该模型的可行性,并探讨局部应用rhBMP-2对牵引成骨的作用。方法以微型牵引种植钉(Miniscrew implants,MSI)作支抗,镍钛弹簧为牵引力源,建立MSI兔颅骨矢状缝弹力牵引成骨模型。应用该牵引系统对11周龄的新西兰白兔作矢状缝牵引成骨。将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牵引+rh BMP-2,n=7),对照组(单纯牵引,n=7)。牵引29天,于0、5、11、17、23及29 d,应用X线及Micro-CT评价骨缝牵开情况;第7、27天注射四环素,第17天注射钙黄绿素,作为术后荧光组织切片观察标记。观察动物对该牵引成骨系统的耐受性,比较各组骨缝牵开的距离,并观察矢状缝组织形态学变化,验证兔颅骨矢状缝牵引成骨模型的可行性。结果MSI弹力牵引系统成功率为86%,牵引成骨实验可顺利完成。对照组矢状缝牵开的距离大于实验组(D29),两组矢状缝牵开的距离随着牵引持续时间的增加而递增,但骨缝牵开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骨组织形态学显示,两组骨缝间均有新生骨组织形成,说明该牵引成骨模型既能有效牵开骨缝,也能诱导骨缝间成骨。而实验组骨缝间新生骨组织形成速度大于对照组。结论本实验采用自行研制的微型种植钉MSI弹力牵引系统,成功建立了兔矢状缝弹力牵引成骨模型。骨缝牵引过程中,局部应用rhBMP-2可促进骨缝成骨,但导致了骨缝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微型牵引种植钉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 骨缝牵引成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