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贸易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毛显强 李向前 +2 位作者 涂莹燕 胡涛 张耀启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5年第6期40-45,共6页
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贸易与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贸易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指导贸易政策的制定,是解决贸易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了解中国入世后一系列的农业政策调整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环境,对于新的政... 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贸易与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贸易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指导贸易政策的制定,是解决贸易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了解中国入世后一系列的农业政策调整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环境,对于新的政策决策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在总结贸易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步骤和方法的基础上,对农业贸易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进行讨论,并以河北省迁安市小麦种植业为例,进行农业贸易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案例研究。由于农业贸易政策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再通过农业生产经营等活动间接地影响环境质量状况,本文借助转移矩阵方法进行分析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贸易政策 环境影响评价 小麦
下载PDF
非农就业、雇工劳动对林农营林效益与行为异质性影响研究——兼评《南方集体林区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与行为的异质性》
2
作者 张耀启 沈月琴 《林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8-25,共8页
随着2013年中国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措施的深入推进,通过林权流转引导适度规模经营成为中央乃至地方提升营林专业化和经营效益的重要政策选择。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就业的现实背景下,分析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和行为决策的异质性及其... 随着2013年中国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措施的深入推进,通过林权流转引导适度规模经营成为中央乃至地方提升营林专业化和经营效益的重要政策选择。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就业的现实背景下,分析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和行为决策的异质性及其产生机制,对于完善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和规模化经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浙江农林大学朱臻博士2019年所完成的著作《南方集体林区不同规模林农营林效益与行为的异质性》基于新劳动力转移经济学理论,从非农就业和雇工劳动视角出发,系统构建了林农营林效益和行为决策的异质性的分析框架,运用计量模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发现,规模户和普通户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一定的差异;非农就业增加会导致普通户用材林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普通户非农就业带来的劳动力流失效应;而非农就业增加却会导致规模户用材林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增加,主要原因来自于规模户非农就业增加所带来的收入效应。同时,规模化经营带来的大量雇工会引起规模户营林效益下降。文章回顾了该研究的分析框架、模型设计、数据来源和研究发现,总结了该著作的学术贡献,并指出了目前林业经济领域研究营林效益与行为存在的困难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就业 雇工劳动 营林效益 集体林区
下载PDF
从内外蒙古草地产权差异看“公地悲剧”与“私地悲剧”之争 被引量:8
3
作者 张耀启 吴冠宇 +2 位作者 邵长亮 陈吉泉 路冠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3-29,共7页
针对当前"公地悲剧"还是"私地悲剧"之争,文中以草地资源稀缺性的差异分析为主线,比较蒙古与内蒙古草地资源不同产权配置的原因。产权界定的基本原则是界定的边际成本要低于边际收益。蒙古国大部分草地不稀缺,不界... 针对当前"公地悲剧"还是"私地悲剧"之争,文中以草地资源稀缺性的差异分析为主线,比较蒙古与内蒙古草地资源不同产权配置的原因。产权界定的基本原则是界定的边际成本要低于边际收益。蒙古国大部分草地不稀缺,不界定产权或保持共享是合理的,但有必要对城郊以及质量和交通好的草地或可能用作农地、住宅、工业等其他用途的稀缺草地资源进行相应的产权界定。基于内蒙古草地资源的稀缺性,明晰界定草场产权、使用权私有化的方向是必要的,未来需要在保障使用权私有的前提下,遵循市场主导和自主自愿的原则,鼓励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草场,渐进式地推动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并探索对草地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产权界定和制度性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国 内蒙古 草地产权 资源稀缺性
原文传递
蒙古高原为何能持续三千年游牧:草地、牲畜、人口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张耀启 邵长亮 +1 位作者 陈吉泉 路冠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0-45,共6页
文中基于草地、牲畜、人口的关系分析蒙古高原三千年游牧的历史。一定的草地只能承载一定数量的牲畜,如果牲畜数量过多或放牧强度太大,超越可持续草地生产力的临界值,草原就会退化;一定的牲畜数量只能承载一定数量的人口,如果人口过多... 文中基于草地、牲畜、人口的关系分析蒙古高原三千年游牧的历史。一定的草地只能承载一定数量的牲畜,如果牲畜数量过多或放牧强度太大,超越可持续草地生产力的临界值,草原就会退化;一定的牲畜数量只能承载一定数量的人口,如果人口过多会导致人均牲畜数量太小,人口也就不可持续。人口承载力是草地可承载的人口阀值;从生活水平的角度分析,这个阀值并不是最佳的人口数量:人均牲畜数量先是随人口与牲畜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然后开始减少到最低水平。在封闭的游牧系统里,一般来说,人口承载力受生态承载力及其他因素制约,最佳承载力低于最大生态与人口承载数量。游牧是适应蒙古高原非平衡生态和保持流动性的有效选择;除草地是牲畜的限制条件外,频发的灾害和战乱调控了牲畜与人口数量,保持了草地生态平衡和游牧可持续性。如今蒙古高原已不再封闭,自然灾害也不再是调控人口的最主要因素,草原生态系统也更加日益开放,草地、牲畜、人口的关系变的更加复杂,技术创新、产权变革和生计转型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牧持续性 承载力 系统分析 蒙古高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