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SH波和P波振幅比确定震源机制解 被引量:31
1
作者 吴大铭 王培德 陈运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75-281,共7页
使用三分向数字地震仪记录的地震资料,进行了SH和P波最大振幅比的反演,求得了震源参数的最小二乘解。本文确定的1981年河北省滦县震群的震源机制解为:走向98°,倾角54°,滑动角—114°;1982年7月云南省剑川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使用三分向数字地震仪记录的地震资料,进行了SH和P波最大振幅比的反演,求得了震源参数的最小二乘解。本文确定的1981年河北省滦县震群的震源机制解为:走向98°,倾角54°,滑动角—114°;1982年7月云南省剑川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走向199°,倾角40°,滑动角—110°;1982年10月河北省卢龙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第一条断裂,走向270°,倾角65°,滑动角—135°;第二条断裂,走向195°,倾角80°,滑动角—1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波 P波 振幅比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连续发生的地震破裂之空间与时间分布
2
作者 王培德 吴大铭 陈运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38-42,115,共5页
本文利用1981年9—10月在河北省滦县震群中发生的三次双震的近场数字记录,求出了在很短时间间隔内连续发生的二次破裂在空间上的距离之差为100m左右,并估计了这样的破裂之间的传播速度.
关键词 地震 破裂 断层面 障碍体 凹凸体
下载PDF
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地震余震的近场研究临时报告
3
作者 王鸣 王培德 +5 位作者 周家玉 瞿江 倪晓希 倪江川 陈运泰 吴大铭 《防灾减灾学报》 1990年第2期35-40,共6页
主震活动及烈度 1988年11月6日格林威治时间13点03分14.5秒(北京时间21点03分14.5秒),在云南省西部靠近中缅边界的澜沧县西北40千米处发生了一个Ms 7.6(USGS定为Ms7.4)的强烈地震,13分钟以后在其震中北北西方向约60千米又发生了一个Ms7.... 主震活动及烈度 1988年11月6日格林威治时间13点03分14.5秒(北京时间21点03分14.5秒),在云南省西部靠近中缅边界的澜沧县西北40千米处发生了一个Ms 7.6(USGS定为Ms7.4)的强烈地震,13分钟以后在其震中北北西方向约60千米又发生了一个Ms7.2(USGS定为Ms6.4)的强烈地震。表1为云南省昆明遥测地震台网(KTSN)测定的主震震源参数以及主震以后6个星期内发生的两个强余震的震源参数。极震区里的房屋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耿马地震 极震区 震源参数 震中距 遥测地震台网 地面运动 云南省西部 澜沧县 震中位置 发震时刻
下载PDF
1985年禄劝地震部分余震的精确定位 被引量:16
4
作者 吴明熙 王鸣 +4 位作者 孙次昌 柯兆明 王培德 陈运泰 吴大铭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21-129,共9页
利用由4台DCS—302型数字磁带记录加速度地震仪组成的临时地震观测台网获得的记录,对1985年4月18日发生在云南省禄劝县的M_s6.1地震的部分余震作了精确定位.采用直接从条件方程求最小二乘解的方法处理了观测数据,并就算法的简单性和精... 利用由4台DCS—302型数字磁带记录加速度地震仪组成的临时地震观测台网获得的记录,对1985年4月18日发生在云南省禄劝县的M_s6.1地震的部分余震作了精确定位.采用直接从条件方程求最小二乘解的方法处理了观测数据,并就算法的简单性和精度的评估等问题将这个方法与阻尼最小二乘法和奇异值分解法作了比较.所得出的28个余震的震中分布在洗马河、九龙河及数条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所围成的区域内.其空间分布显示了这些余震的发生与走向为北东向断层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禄劝地震 地震定位 最小二乘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