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政治迷失时代反思林肯
1
作者 王希 《世界历史评论》 2023年第4期3-64,291,F0003,共64页
本文利用林肯文献和当代林肯研究的成果,围绕“成为总统”“内战总司令”“战时总统”“伟大解放者”四个主题,建构一种新的林肯叙事,讲述林肯的政治成长以及他在美国内战时期做出重要决策的过程,并通过梳理100多年来中英文林肯研究的... 本文利用林肯文献和当代林肯研究的成果,围绕“成为总统”“内战总司令”“战时总统”“伟大解放者”四个主题,建构一种新的林肯叙事,讲述林肯的政治成长以及他在美国内战时期做出重要决策的过程,并通过梳理100多年来中英文林肯研究的主要成果,为推动中文学界的林肯和美国内战史研究的新发展提供一种史学史方面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伯拉罕·林肯 美国内战 领导力 林肯研究
下载PDF
何谓美国历史?——围绕《全国历史教学标准》引起的辩论 被引量:24
2
作者 王希 《美国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7-40,共22页
1994年10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全国中小学历史教学中心(NCHS)向外界公布了一套《全国(中小学)历史教学标准》(NationalHistoryStandards)。这套《标准》一共三部:《5-12年级美国... 1994年10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全国中小学历史教学中心(NCHS)向外界公布了一套《全国(中小学)历史教学标准》(NationalHistoryStandards)。这套《标准》一共三部:《5-12年级美国史教学标准》、《5-12年级世界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 教学标准 美国历史 历史教学 美国史学 印第安人 少数民族 多元文化主义 历史学家 历史研究
原文传递
谁拥有历史——美国公共史学的起源、发展与挑战 被引量:66
3
作者 王希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47,共14页
公共史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当代美国史学研究的新领域。作为一个新兴的史学领域,公共史学激发了一系列的辩论:史学的功能、史学的"公共性"、史学与公民建设以及公共史学与传统专业史学之间的关系等... 公共史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当代美国史学研究的新领域。作为一个新兴的史学领域,公共史学激发了一系列的辩论:史学的功能、史学的"公共性"、史学与公民建设以及公共史学与传统专业史学之间的关系等。这些辩论一方面反映了美国社会围绕历史解释权的归属而展开的政治冲突,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美国专业史学界面临的多重"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公共史学 传统史学 公民建设
原文传递
特朗普为何当选?——对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历史反思 被引量:26
4
作者 王希 《美国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29,共21页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是近年来争夺最激烈、火药味最浓、政治分化最严重的一次大选。特朗普作为一个"圈外人",在选前并不被媒体和民意测验看好,但却意外地赢得了大选。促成特朗普当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总统选举进程的"...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是近年来争夺最激烈、火药味最浓、政治分化最严重的一次大选。特朗普作为一个"圈外人",在选前并不被媒体和民意测验看好,但却意外地赢得了大选。促成特朗普当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总统选举进程的"专业化"与"精英化"操作、极化政治的发展与体制僵局的常态化、全球化时代美国价值观的分离与对峙,以及由"权力重组"和"权利重组"衍生而来的"选民重组"。这些因素深刻地影响了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果,并给21世纪的美国民主政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政治总统选举 2016特朗普极化 政治反建制 选民重组 价值观分离
原文传递
导言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希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11,共7页
适逢百期,本刊特别刊发美国宪法史研究专题,它有外向的视角,也有历史的维度,相信这会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庆贺专题。田雷、宋华琳二位学者协助策划组稿,王希教授拔冗为本专题撰写详尽导言,在此谨致谢忱!
关键词 导言 法史 美国 视界 专题 协助
下载PDF
海外学者与中国“软实力”的构建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希 《对外传播》 2010年第10期5-6,共2页
本文所指的"海外学者"主要是指这样一批人:他们在中国出生和接受大学教育,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走出国门,前往西方国家留学,学成之后直接进入了国外大学任教或研究机构任职,至今身居海外,并活跃在国际学术界的各个领域内。
关键词 海外学者 “软实力” 中国 20世纪70年代 国际学术界 大学教育 改革开放 西方国家
下载PDF
“伟大解放者”的迷思与真实——读埃里克·方纳的《烈火中的考验:亚伯拉罕·林肯与美国奴隶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希 《美国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9-139,共11页
美国首都华盛顿东北区第十街上坐落着福特剧院,剧院对面是一家小旅店。1865年4月14日林肯总统在剧院遇刺之后,人事不省,被转移到该旅店,次日凌晨在那里去世。如今,旅店被改装成一座纪念馆,为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讲述林肯在生命最后... 美国首都华盛顿东北区第十街上坐落着福特剧院,剧院对面是一家小旅店。1865年4月14日林肯总统在剧院遇刺之后,人事不省,被转移到该旅店,次日凌晨在那里去世。如今,旅店被改装成一座纪念馆,为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讲述林肯在生命最后一刻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肯 亚伯拉罕 美国 奴隶制 迷思 剧院 东北区 华盛顿
原文传递
威尔逊与美国政府体制研究——《国会政体》的写作与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希 《美国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2-160,M0006,共20页
伍德罗·威尔逊在1885年发表的《国会政体》是美国政府体制研究的一部奠基之作,在美国政治学和宪制史领域有深远的影响力。本文追溯威尔逊就任总统之前的学术经历,讨论《国会政体》的写作背景与学术意义,并将之与威尔逊的其他两部... 伍德罗·威尔逊在1885年发表的《国会政体》是美国政府体制研究的一部奠基之作,在美国政治学和宪制史领域有深远的影响力。本文追溯威尔逊就任总统之前的学术经历,讨论《国会政体》的写作背景与学术意义,并将之与威尔逊的其他两部相关著作——《内阁制政府》与《美国宪制政府》——进行比较研究,梳理威尔逊对当时美国联邦政府运作出现的国会一权独大、立法混乱、领袖缺失、权责脱钩等弊病的批判,并分析威尔逊提出增强行政部门权威、改革美国宪制的理由所在。本文认为,威尔逊的研究经历在帮助我们了解美国政治体制的演进和美国政治学学科起步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观察新型知识人如何在美国国家体制转型时代扮演“国家建构者”的角色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历史 伍德罗·威尔逊 政府体制 美国宪法 《国会政体》
原文传递
方纳:一个伟大美国学术时代的写照——为《19世纪美国的政治遗产》而作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希 《美国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2-140,M0006,共20页
本文以美国历史学家埃里克·方纳的里程碑学术创作为基点,结合"新美国史学"的演进,对方纳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进行深度梳理和分析,注重讨论方纳的学术创作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同时包括美国社会与美国历史学界)之间的互... 本文以美国历史学家埃里克·方纳的里程碑学术创作为基点,结合"新美国史学"的演进,对方纳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进行深度梳理和分析,注重讨论方纳的学术创作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同时包括美国社会与美国历史学界)之间的互动关系,展现在20世纪60年代变革时代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历史学家如何借鉴多重史学传统,来发掘"可用的过去",创造"新美国史学",重新解读美国历史,为一个多元化的美国建构一种新的集体性民族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历史 埃里克·方纳 新美国史学 多元文化主义
原文传递
“美国实验”与“美国危机”——特朗普现象背后的总统选举制度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希 《文化纵横》 CSSCI 2020年第6期87-96,M0004,共11页
“美国危机”2020年充满危机,注定要成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未来的历史学家将如何书写它,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确信:我们在2020年体验了一场政治范式的转换。对于美国人来说,危机和范式转换的感觉都更为真切.
关键词 美国总统选举 两党制 美国民主
原文传递
美国重建时期的政治试验
11
作者 王希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8年第2期83-84,共2页
《1965年选举权法》的制定实际上是为了完成美国民主史的一场伟大试验——创建一种跨越种族界限的民主政体。本文希望讲述的正是黑人选举权如何作为一种新的宪法原则被写入第十五条宪法修正案之中,又是如何被付诸重建政治的实践之中的。
关键词 宪法修正案 民主政体 选举权 重建 美国 政治
原文传递
超越社会契约:西欧和美国福利国家的重构 被引量:2
12
作者 艾丽斯·凯斯勒-哈里斯 于留振(译者) 王希(审校) 《美国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9-160,共12页
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西方工业国家都认为,资本和劳工间的合作关系将带来社会稳定,确保工业收益。双方以此为基础的社会契约不仅规定了在政治层面对权力的分享,而且假定民主参与会不断地得到扩展。20世纪末,当面临全球化(它导致了国内... 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西方工业国家都认为,资本和劳工间的合作关系将带来社会稳定,确保工业收益。双方以此为基础的社会契约不仅规定了在政治层面对权力的分享,而且假定民主参与会不断地得到扩展。20世纪末,当面临全球化(它导致了国内制造业从外国寻求工业劳动力)、金融化(它使得货币交易活动获得了更多的利润)、放松管制(由一种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推动而得以实施),以及工会影响力明显衰减的趋势时,这种合作关系便崩溃了。这些趋势联合起来,将普通民众手中的权力转移到了一个富有的财阀统治集团的掌控之中,这对美国和西欧的民主构成了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社会 福利国家 工会 社会契约 资本 社会权利 公民权
原文传递
劳动力、市场与美国的志愿兵役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贝丝.贝利 田雷 +1 位作者 王丽琼 王希 《美国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0-76,共17页
1973年,美国终结了延续33年的征兵制,转为实行志愿兵役制。促成这场兵役制变革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在这场变革的设计者看来,服兵役并不是一种公民义务而应被界定为是一种劳动。在志愿兵役制的设计中,军队人员的招募要... 1973年,美国终结了延续33年的征兵制,转为实行志愿兵役制。促成这场兵役制变革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在这场变革的设计者看来,服兵役并不是一种公民义务而应被界定为是一种劳动。在志愿兵役制的设计中,军队人员的招募要通过劳动力市场来进行。但是,20世纪70年代新兵的总体素质不断下降,征兵制的终结使陆军陷入了困境之中,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新兵的素质大幅度提升,陆军作为一个整体也得到了强化。这是因为陆军采用了劳动力市场的模式,对一些值得期许的新兵进行定向招募,通过提供大学学费之类的福利来吸引他们入伍。但是将服兵役定位为一种机会而不是一种义务,则从根本上造成了在福利的供给和可能发生的战争需求这两者之间出现一种紧张关系。不仅如此,这种体制用市场的逻辑替代了公民义务的逻辑,也就解除了美国公民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关切国家以公民之名义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们作为公民应该行动起来,或支持或反对美国的军事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军事与外交 志愿兵役制 征兵制 劳动力市场
原文传递
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 被引量:222
14
作者 王希 《美国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4-80,共37页
本文勾画了多元文化主义意识形态和实践自 1960年代以来的演变过程 ,分析了多元文化主义在教育学界、历史研究、文化批评和社会改革等不同领域内的使用和内涵。在肯定多元文化主义给当代美国社会带来了重要而正面影响的基础上 ,作者也... 本文勾画了多元文化主义意识形态和实践自 1960年代以来的演变过程 ,分析了多元文化主义在教育学界、历史研究、文化批评和社会改革等不同领域内的使用和内涵。在肯定多元文化主义给当代美国社会带来了重要而正面影响的基础上 ,作者也分析讨论了多元文化主义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包括 :在处理群体认同与整个美利坚民族认同之间的平衡关系上 ,多元文化主义还没有提出一个令人信服的思路 ;因为利益的多元化 ,多元文化主义在战略上无法在所有支持多元文化主义的群体中保持一个持久的、牢固的联盟 ;面对“一元性”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及其对现行世界权力体制的深刻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主义 种族关系 民权运动 平权措施
原文传递
中美软实力运用的比较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希 《美国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26,共8页
首先,请允许我对美国研究所成立30周年表示祝贺。在中国的美国研究中,美国所是一面旗帜,代表了中国的美国研究的力量与方向。30年来,美国所为国家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美国研究》在提高国内美国研究的学术质量方面更是功不可没。
关键词 《美国研究》 软实力 中美 优秀人才 学术质量 研究所 中国 旗帜
原文传递
西方学术与政治语境下的公共史学——兼论公共史学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 被引量:15
16
作者 王希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1-136,共6页
公共史学强调历史学家的公共责任,其所奉行的"共享解释权"和互动性思维等原则包含一种更为民主和包容的态度,对专业史学家所追求的"独立性"、"真实性"和"客观性"提出了挑战。同时因为多重身份... 公共史学强调历史学家的公共责任,其所奉行的"共享解释权"和互动性思维等原则包含一种更为民主和包容的态度,对专业史学家所追求的"独立性"、"真实性"和"客观性"提出了挑战。同时因为多重身份的重叠,公共史学自身也面临诸多困境。在国内开展和推动公共史学必须对相关理论问题做出思考和厘正,尤其是"公共史学"或"公众史学"概念的翻译与定义、公共史学与"官方史学"、"私人史学"之间的关系、公共史学的种类、"公共空间"和"公众社会"的有效存在,以及历史记忆与新公民社会构建之间的关系,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史学 公众史学 公共空间 公民建设 史学客观性
原文传递
反智主义与霍夫施塔特困境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希 《美国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69,6,共26页
"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一词因为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在1963年的出版而变成了研究美国政治、美国政治文化和美国历史的一个"标准"概念,在学界内外都产生了长盛不衰的影响... "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一词因为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在1963年的出版而变成了研究美国政治、美国政治文化和美国历史的一个"标准"概念,在学界内外都产生了长盛不衰的影响。本文以霍夫施塔特的学术生涯和美国史研究路径为起点,叙述《反智主义》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与霍氏学术谱系的关系,通过对《反智主义》内容与观点的解析,延伸讨论"反智主义"概念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力图揭示一种可被称为"霍夫施塔特困境"的现象——自由派知识分子如何在一个高度"民主化"和"反智化"的美国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历史 政治思想 反智主义 霍夫施塔特 麦卡锡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