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华裔文化的形成:散居民民俗和身份认同的视角与反思 被引量:8
1
作者 张举文 惠嘉 《文化遗产》 CSSCI 2016年第4期39-56,共18页
美国亚裔作为一个群体,已经在概念上被视为美国历史、文化和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民俗群体,因此他们的民俗也是美国公共生活和美国民俗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我们需要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这些独特的民俗。本文旨在通过考察不同美国华... 美国亚裔作为一个群体,已经在概念上被视为美国历史、文化和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民俗群体,因此他们的民俗也是美国公共生活和美国民俗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我们需要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这些独特的民俗。本文旨在通过考察不同美国华裔群体的民俗实践提供一些视角和概念,对民俗认同予以强调,以期它们能在一般的意义上对分析和阐释散居民民俗与身份认同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认同 群体 族裔性 理论 方法论
下载PDF
美国亚裔民俗研究的新视角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举文 桑俊 王继超 《文化遗产》 CSSCI 2016年第4期2-18,共17页
本文通过回顾美国民俗学界有关亚裔民俗研究的历史,追溯亚裔在美国民俗生活中的角色,指出目前面对的挑战,并提出新的理论思考和研究方法。作为《美国民俗学刊》一百多年历史上第一次有关亚裔民俗专刊的开篇,本文也界定了亚裔民俗以及与... 本文通过回顾美国民俗学界有关亚裔民俗研究的历史,追溯亚裔在美国民俗生活中的角色,指出目前面对的挑战,并提出新的理论思考和研究方法。作为《美国民俗学刊》一百多年历史上第一次有关亚裔民俗专刊的开篇,本文也界定了亚裔民俗以及与美国民俗的关系等问题。特别提倡了民俗认同的概念,藉此呼吁民俗学研究从以"民族"为前提转向以"民俗"为前提的学术范式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裔族群 亚裔民俗 美国民俗研究 民俗与认同 民俗认同
下载PDF
美国华裔散居民民俗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举文 《文化遗产》 2009年第3期101-110,158,共11页
一个多世纪来,华裔在美国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华裔文化也越发面临着认同的问题。对华裔民俗生活的研究是理解华裔对传统文化认同的一个关键。目前,美国的华裔散居民的日常民俗生活开始受到学界注意。由此,本文首先简介美国的少数... 一个多世纪来,华裔在美国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华裔文化也越发面临着认同的问题。对华裔民俗生活的研究是理解华裔对传统文化认同的一个关键。目前,美国的华裔散居民的日常民俗生活开始受到学界注意。由此,本文首先简介美国的少数族群民俗研究历史与现状,然后论述华裔民俗研究状况。基于跨学科的理论思考,本文提出"认同符号"和"第三文化"等观念来理解散居民对传统的认同问题,试图说明民俗学可以为此研究提供有益的方法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 散居民 过渡礼仪 第三文化 传统的有效性 传统的生命力 认同 认同符号
下载PDF
传统的七股力量:论传统在美国民俗学中的多重意义 被引量:7
4
作者 丹·本-阿默思 张举文(译) 《民间文化论坛》 2018年第5期33-54,共22页
本文(The Seven Strands of Tradition:Varieties in Its Meaning in American Folklore Studies)发表于1984年的《民俗研究学刊》(Journal of Folklore Research)21 (2-3):97-131。该期是1984年3月召开的"文化、传统、认同会议&qu... 本文(The Seven Strands of Tradition:Varieties in Its Meaning in American Folklore Studies)发表于1984年的《民俗研究学刊》(Journal of Folklore Research)21 (2-3):97-131。该期是1984年3月召开的"文化、传统、认同会议"的专刊。此后,此文受到学界的重视,并已成为民俗学经典文章之一。此文不仅梳理了美国民俗学史上对传统的不同界定,也展示了对世界民俗学史上这一重要概念的解析方法,对理解民俗学中"传统"的意义有着理论和方法上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 传承 民俗 美国民俗学
下载PDF
迈向民俗认同的新概念:美国散居民民俗研究的转向
5
作者 张举文 《文化遗产》 CSSCI 2016年第4期1-1,共1页
主持人语: 作为美国民俗学界最具代表性的学刊,《美国民俗学刊》在1888年创刊时界定了学科的研究领域,其中没有包括亚裔民俗。直到2015年,才发表了特刊(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Vol.128(510)),首次集中界定和讨论亚裔民俗。
关键词 美国民俗学 民俗研究 “少数民族” 少数族群 民族认同 人文社会学科 马加特 民族研究 刻板形象 瑞娅
下载PDF
童话译写与画本中的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刻板印象:以《中国五兄弟》为例
6
作者 张举文 《民间文化论坛》 CSSCI 2024年第2期79-89,共11页
文章首先考察了中国传统中的ATU 513(超凡的好汉弟兄)这一故事类型,然后研究了该童话的英文原译以及通过儿童图画书《中国五兄弟》对其进行的重译和绘画本,最后提出,除了语言能力和文化知识的维度之外,在翻译、重译、改编或重写童话时,... 文章首先考察了中国传统中的ATU 513(超凡的好汉弟兄)这一故事类型,然后研究了该童话的英文原译以及通过儿童图画书《中国五兄弟》对其进行的重译和绘画本,最后提出,除了语言能力和文化知识的维度之外,在翻译、重译、改编或重写童话时,尤其是在被殖民者语言和殖民者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重译、改编或重写时,还必须考虑意识形态意图的维度。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下,某个词语或象征所表达的意思与其在跨国界跨文化语境下所表达的意思常常是不同的,因此,翻译中的意识形态问题尤其重要。这篇文章的目标是,以一个故事的翻译为例,在揭露过去五个世纪中主导翻译和童话研究的殖民主义范式和种族主义的污名过程的同时,寻求一种新的翻译和编写童话的意识形态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话 翻译 译写 范式 种族主义 祛殖民化
下载PDF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的核心问题--中国传统的内在逻辑和传承机制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举文 周星 王宇琛 《民间文化论坛》 2017年第4期5-13,共9页
中国的非遗保护运动一方面推动了民俗学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并促使民俗学家介入到非遗评估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为中国民俗学家与国际同行提供了交流对话的平台。了解中国的非遗实践是了解中国民俗和文化传承及转换机制的必要一步。关于... 中国的非遗保护运动一方面推动了民俗学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并促使民俗学家介入到非遗评估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为中国民俗学家与国际同行提供了交流对话的平台。了解中国的非遗实践是了解中国民俗和文化传承及转换机制的必要一步。关于非遗的研究不仅仅是针对"传统"或者"政治"的研究,更是探索当下中国文化实践和表象图景背后内在逻辑的一种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核心问题 延续逻辑 传承机制
下载PDF
走向民俗学的未来--评李牧《遗产的旅行:中国非遗的北美之路》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连山 张举文 《民间文化论坛》 2022年第4期121-128,共8页
《遗产的旅行:中国非遗的北美之路》讲述的是作者李牧所见和亲历的有关北美华人在跨文化境遇中的民俗故事。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生活背后,充斥着不同文化和群体之间的激烈冲突、竞争、妥协与合作。在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化的当下,该书关于... 《遗产的旅行:中国非遗的北美之路》讲述的是作者李牧所见和亲历的有关北美华人在跨文化境遇中的民俗故事。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生活背后,充斥着不同文化和群体之间的激烈冲突、竞争、妥协与合作。在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化的当下,该书关于人口迁徙在文化方面造成的影响的研究,与北京大学的陈连山教授正在思考的中国民俗学超越一国民俗学的边界、走向世界的想法不谋而合。同时,该书也是对美国威涞大学张举文教授提出的“第三种文化”观点的继承和发展,引发了其有关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进一步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俗学 一国民俗学 人口迁徙 走向世界 李牧 第三种文化 文化境遇 妥协与合作
下载PDF
影视民俗与中国文化认同 被引量:18
9
作者 张举文 桑俊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51-61,共11页
中国民俗在第五代导演和海外华人导演的影片愈发流行的浪潮中已经显现为重要的媒介因素。这些影片不仅为揭示中国与中国人在新时代的变化提供了信息性和象征性的叙述,而且也为中国人与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的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民... 中国民俗在第五代导演和海外华人导演的影片愈发流行的浪潮中已经显现为重要的媒介因素。这些影片不仅为揭示中国与中国人在新时代的变化提供了信息性和象征性的叙述,而且也为中国人与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的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民俗研究所关注的是民俗学者拍摄的纪录片或有关某些民俗活动的影片,使用的是"民俗电影"这样的术语。电影研究所感兴趣的是民俗在影片中的特定使用方法。尚待界定和研究的是那些只存在于影片中而不一定存在于实践的被创造的民俗。界定"影视民俗"为此类影片中的民俗或类似民俗。这些影视民俗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对中国人与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的建构与重建有着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民俗 民俗影视(民俗电影) 民俗学电影 第五代导演 散居民导演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山鹰之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造过程 被引量:9
10
作者 《文化遗产》 CSSCI 2018年第5期79-83,共5页
本文是民俗纪录片《山鹰之行》(The Flight of the Condor)的叙事词,讲述"非遗"概念如何从来自玻利维亚政府的一封信开始,发展出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故事,成为至今广为使用的政治、学术和民间话语,并在文尾提出一个关键的学术和... 本文是民俗纪录片《山鹰之行》(The Flight of the Condor)的叙事词,讲述"非遗"概念如何从来自玻利维亚政府的一封信开始,发展出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故事,成为至今广为使用的政治、学术和民间话语,并在文尾提出一个关键的学术和伦理问题。该片由沃尔迪玛·哈福斯特和制片人艾纳斯多迪尔(Aslaug Einarsdóttir)合作完成,是哈福斯特的最新专著《制造非物质遗产: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老鹰之歌"和其它故事》(Making Intangible Heritage:El Condor Pasa and Other Stories from UNESCO,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2018年)中的核心一章的内容。该片配有多种字幕,并将于2018年底免费开放(中文片名:山鹰之行)。本文有助于对"非遗"的国际和历史背景的深层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保护 老鹰之歌 玻利维亚
下载PDF
民或俗? 二分法的代价 被引量:4
11
作者 爱略特·奥林 张茜 +1 位作者 张茜(译) 张举文(校)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8,共8页
在"民"或"俗"之间做出一种选择,这对民俗学者来说可能是个奇怪的问题。究竟是侧重对"民"的研究,还是将"俗"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根本上来讲,"民"和"俗"两者本身相辅相成,... 在"民"或"俗"之间做出一种选择,这对民俗学者来说可能是个奇怪的问题。究竟是侧重对"民"的研究,还是将"俗"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根本上来讲,"民"和"俗"两者本身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民俗学学科内部的这两种观点的分界是真实存在的,并对民俗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必须在"民"或"俗"之间做出一个选择,想要否定或杜绝这样的二分法是没有益处的,事实上,两种方式各有其意义,旨在将民俗学引向不同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学 学院派民俗学 公众派民俗学 二分法 伦理
下载PDF
文化遗产法概述 被引量:1
12
作者 James A.R.Nafziger 周雪帆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17,共6页
国际文化遗产法律问题业已成为当下全球乃至地方遗产事业及其研究中至关重要的规范性现实,它不仅确定、限定了遗产事业和研究的范畴,更为全球各个层面有关遗产的合作以及相关纠纷的解决提供可操作性的规范和引导。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破... 国际文化遗产法律问题业已成为当下全球乃至地方遗产事业及其研究中至关重要的规范性现实,它不仅确定、限定了遗产事业和研究的范畴,更为全球各个层面有关遗产的合作以及相关纠纷的解决提供可操作性的规范和引导。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破坏与保护、对抗与合作成长起来的国际文化遗产法体系也是有争议的,但是它们聚焦的主题对我们所有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不管我们是立足于全球舞台、国家立法机构、法庭、教室、考古遗址还是博物馆,都是如此。因此,对这一与遗产事业和话语体系相生相伴的体系做全景式的认识和把握,是从事遗产事业和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 文化遗产法 概述
下载PDF
重构:文化产业中的儿童与儿童文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思诚(译) 张举文(校)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5期133-144,共12页
将儿童文学的发展置于社会和文化产业的框架下分析,超越了文本研究的模式,扩宽了童话研究的视野。儿童文学的建构和重构在世界各地各不相同,但是在无情的全球化进程中,有几个相对“稳定”的因素触发了儿童和儿童文学的巨大转变,决定了... 将儿童文学的发展置于社会和文化产业的框架下分析,超越了文本研究的模式,扩宽了童话研究的视野。儿童文学的建构和重构在世界各地各不相同,但是在无情的全球化进程中,有几个相对“稳定”的因素触发了儿童和儿童文学的巨大转变,决定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我们为儿童逐渐脱离生命的根本而感到焦虑,然而儿童和儿童文学的重构会改变我们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文化产业 大众传媒 消费主义 儿童阅读
下载PDF
重认“过渡礼仪”模式中的“边缘礼仪” 被引量:40
14
作者 张举文 《民间文化论坛》 2006年第3期25-37,共13页
本文首先指出存在于民俗学研究中的对哲乃普的“过渡礼仪”模式与中国传统的“人生礼仪”观念的混淆,特别探讨曾被误译和误解的“边缘礼仪”及其现实应用;然后通过“过渡礼仪”模式分析礼仪行为的层次及其对个体与群体的“边缘”作用。... 本文首先指出存在于民俗学研究中的对哲乃普的“过渡礼仪”模式与中国传统的“人生礼仪”观念的混淆,特别探讨曾被误译和误解的“边缘礼仪”及其现实应用;然后通过“过渡礼仪”模式分析礼仪行为的层次及其对个体与群体的“边缘”作用。其目的在于通过此模式对人类礼仪行为做出关于心理的和文化背景的阐释,在承认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前提下,尽力做出符合特定社会条件的对某群体文化的共同传统性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礼仪 边缘礼仪 阈限 人生礼仪 巫术-宗教 世俗-神圣 认同感
下载PDF
民俗认同是日常生活与人文研究的核心 被引量:14
15
作者 《文化遗产》 CSSCI 2021年第1期9-17,共9页
文章界定了“民俗认同”概念,对民俗学发展史进行了反思,反对在民俗研究中使用基于种族主义的“民族认同”和“族群认同”概念,并指出民俗学者应该,也能够结合最新的生命科学的发现和社会现实,改变学术导向,摆脱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实... 文章界定了“民俗认同”概念,对民俗学发展史进行了反思,反对在民俗研究中使用基于种族主义的“民族认同”和“族群认同”概念,并指出民俗学者应该,也能够结合最新的生命科学的发现和社会现实,改变学术导向,摆脱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实现一次意识形态的范式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认同 日常生活 学科范式 民俗 族群 反种族主义
下载PDF
龙信仰与海外华人认同符号的构建和重建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举文 《文化遗产》 CSSCI 2015年第6期62-69,共8页
几年前在美国的一个唐人街,因为一个作为街灯的石雕龙的龙形象与当地华裔心目中的龙差距较大,华裔社区组织了抗议。最后该石雕被撤下来了。根据这次事件,本文试图探讨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符号是如何构建和统一的,龙信仰从中所发挥的作用... 几年前在美国的一个唐人街,因为一个作为街灯的石雕龙的龙形象与当地华裔心目中的龙差距较大,华裔社区组织了抗议。最后该石雕被撤下来了。根据这次事件,本文试图探讨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符号是如何构建和统一的,龙信仰从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进一步论证文化认同符号在多元文化互动中如何在认同感构建与重建中发挥作用。本文也提出对认同符号的界定与分析方法,以及对第三文化的理论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信仰 海外华人 文化认同符号 多元文化 第三文化
下载PDF
民俗认同:民俗学关键词之一 被引量:27
17
作者 张举文 《民间文化论坛》 2018年第1期9-14,共6页
民俗行为的核心目的是维系个体和群体的认同,而其根本是共同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这就是民俗认同。由于受到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影响,民俗学等学科已经习惯地将所谓的种族和基于此概念的民族视为界定群体的基础。民俗认同的概念旨在指... 民俗行为的核心目的是维系个体和群体的认同,而其根本是共同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这就是民俗认同。由于受到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影响,民俗学等学科已经习惯地将所谓的种族和基于此概念的民族视为界定群体的基础。民俗认同的概念旨在指出这一错误观念,关注传统传承和自愈机制的内在逻辑,强调对日常生活的研究,并提出学科范式转换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认同 种族认同 民族认同 文化自愈机制 学科范式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土影视的民族认同情结:浅谈古琴和古埙的运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举文 《文化遗产》 CSSCI 2013年第1期57-62,158,共6页
本文试图以近年影视作品中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与古埙的运用来解读当代文化思潮中所体现出的对民族文化认同的追求与重构。通过思考古琴与古埙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为何得以运用、如何运用,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民族文化认同作用等问题,... 本文试图以近年影视作品中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与古埙的运用来解读当代文化思潮中所体现出的对民族文化认同的追求与重构。通过思考古琴与古埙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为何得以运用、如何运用,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民族文化认同作用等问题,探讨乡土影视、乡土文化、核心信仰与价值观,以及认同符号等概念。本文提出:乡土影视中体现的土文化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古琴与古埙分别是中国文化价值观与信仰体系的核心认同符号之一;影视作品运用古琴与古埙是对民族传统文化认同的强化与重构。同时,此类影视作品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对当代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整合、对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凝聚力的重塑,以及对中国影视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展现出的文化魅力都发挥了重大作用。鉴于古琴已被列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认为埙也具有同样的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影视 乡土文化 文化认同 认同符号 古琴 古埙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记录到消费中的伦理问题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举文 《文化遗产》 CSSCI 2020年第1期1-8,共8页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记录、保护、研究、传承到消费的过程中,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问题就是伦理问题。本文首先陈述所提倡和遵从的伦理原则,强调将学科伦理与日常生活中做人的伦理结合起来,特别是在保护非遗中的记录阶段,然后,以对非遗的影...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记录、保护、研究、传承到消费的过程中,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问题就是伦理问题。本文首先陈述所提倡和遵从的伦理原则,强调将学科伦理与日常生活中做人的伦理结合起来,特别是在保护非遗中的记录阶段,然后,以对非遗的影视记录为例,分别论述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列举涉及伦理和价值观的学科事例,并具体说明对非遗传统的影视记录中,在理论和技术层面都需要注意的伦理问题。本文希望抛砖引玉,尽早建立符合中国社会和学科特点的伦理规则,特别是在民俗学和文化遗产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伦理原则 伦理实践 实地记录 影像记录
下载PDF
民俗影视记录与数字时代的民俗学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举文 《民间文化论坛》 2021年第3期5-13,共9页
数字时代的民俗记录需要民俗学者建立不同以往的文本记录、分类、研究和展示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作为民俗研究前提的民俗记录不只是形成文本,同时也隐含着记录者的学科视角、理论范式以及意识形态,尤其是伦理价值观。近二十年来的“非遗... 数字时代的民俗记录需要民俗学者建立不同以往的文本记录、分类、研究和展示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作为民俗研究前提的民俗记录不只是形成文本,同时也隐含着记录者的学科视角、理论范式以及意识形态,尤其是伦理价值观。近二十年来的“非遗”记录为民俗记录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考角度。本文试图界定民俗影视的概念与分类,然后阐述有关理论与方法,最后结合民俗影视记录实践探讨相关的理论、方法与伦理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影视 影视民俗 民俗纪录片 影视与文本 伦理原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