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在二战中的流变——以斯大林外交政策的“双重性”为例 |
秦正为
|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CSSCI
|
2009 |
1
|
|
2
|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
秦正为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3
|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科学化 |
孟伟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4
|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
王欣
|
《沧桑》
|
2009 |
0 |
|
5
|
传统文化中的“整体精神”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
黄秀珍
|
《沧桑》
|
2008 |
1
|
|
6
|
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与功能 |
刘艳
|
《沧桑》
|
2009 |
0 |
|
7
|
孔子的学习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
范晓然
|
《沧桑》
|
2009 |
2
|
|
8
|
当代大学生善良品性的缺失与回归 |
华敏
|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9
|
浅谈大学生闲暇教育 |
王桂菊
|
《沧桑》
|
2009 |
0 |
|
10
|
荀子的荣辱观对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启示 |
赵丽臻
|
《沧桑》
|
2008 |
0 |
|
11
|
荀子“义分则和”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
刘朋
|
《沧桑》
|
2009 |
0 |
|
12
|
苏联的“增量腐败”及其当代警示 |
张祥云
秦正为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13
|
道德悖论与道德选择 |
王敬华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14
|
从德国的善良教育看我国儿童善良品性的养成 |
华敏
|
《教育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15
|
道德教育悖论界说及其德育启示 |
王敬华
|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6
|
传统文化中“和”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
张岩
|
《沧桑》
|
2008 |
1
|
|
17
|
试析瑞典“新公共外交” |
李德芳
|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18
|
转型期民事纠纷解决的价值取向 |
刘行玉
|
《产业与科技论坛》
|
2009 |
0 |
|
19
|
加强新农村建设 做好村庄整治工作 |
白少燕
|
《沧桑》
|
2008 |
0 |
|
20
|
新农村建设中第三产业发展问题探讨 |
王红霞
|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1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