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田晓琴 宋琳琳 秦迎雪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262-267,共6页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并发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探讨T2DM并发微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聊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T2DM组),根据是...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并发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探讨T2DM并发微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聊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T2DM组),根据是否并发微血管病变将患者分为未并发微血管病变组(n=60)和并发微血管病变组(n=60);另选择同期在聊城市中心医院体检的6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3组受试者均于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应用ABX-120全血细胞五分类分析仪检测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计数(PLT)等血小板参数,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浆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等血凝指标,糖化血红蛋白仪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血糖仪检测空腹血糖(FPG),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Hcy水平。比较健康对照组与T2DM组、未并发微血管病变组与并发微血管病变组受试者的血小板参数、血凝指标、HbA1c、FPG及Hcy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Hcy、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与FPG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并发微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T2DM组患者的MPV、PDW及Hcy、D-D、FIB、HbA1c、FPG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LT、PT、APTT及TT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T2DM组与健康对照组受试者的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微血管病变组患者的MPV及Hcy、D-D、FIB、HbA1c、FPG水平显著高于未并发微血管病变组,PLT、APTT显著低于未并发微血管病变组(P<0.05);未并发微血管病变组与并发微血管病变组患者的PDW、PCT、PT和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微血管病变患者的Hcy与FPG呈正相关(r=0.384,P<0.05),D-D与FPG呈负相关(r=-0.079,P<0.05),FIB、PT、APTT、TT、PLT、MPV、PDW、PCT与FPG无相关性(r=0.056、-0.368、-0.016、0.056、0.150、0.112、0.150、-0.07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y、D-D、FIB、HbA1c及FPG是T2DM患者发生微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与T2DM未并发微血管病变患者比较,T2DM并发微血管病变患者的PLT、APTT显著下降,MPV及Hcy、D-D、FIB、HbA1c、FPG水平显著升高;Hcy、D-D、FIB、HbA1c和FPG是T2DM并发微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早期判断T2DM并发微血管病变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微血管病变 同型半胱氨酸 D-二聚体 血小板参数
下载PDF
骨质疏松症不同药物联合治疗的评价与疗效观察
2
作者 田晓琴 谷长增 王易娟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29期36-36,共1页
目的:分析雌激素、鲑鱼降钙素和钙剂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医院收治并确诊骨质疏松症患者96例,随机均分成三组,各32例。三组均给予钙尔奇 D,1片/次,2次/d口服。雌激素治疗组在钙剂治疗基础上加用雌激素0.3mg/d,降钙素治疗... 目的:分析雌激素、鲑鱼降钙素和钙剂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医院收治并确诊骨质疏松症患者96例,随机均分成三组,各32例。三组均给予钙尔奇 D,1片/次,2次/d口服。雌激素治疗组在钙剂治疗基础上加用雌激素0.3mg/d,降钙素治疗组在钙剂治疗基础上加用鲑鱼降钙素针剂50 IU肌肉注射,1次/d,连用2w后改为隔日1次,三组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雌激素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降钙素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钙剂治疗组总有效率75%,雌激素治疗组和降钙素治疗组与钙剂治疗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钙剂治疗基础上加用雌激素或鲑鱼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症,能够有效减轻骨痛症状,增加骨密度,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钙剂 雌激素 鲑鱼降钙素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在1型糖尿病门诊管理体系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3
作者 沈艳军 田亚强 +6 位作者 李明 李英 段洪刚 彭兰博 卢绍霞 田晓琴 李新晨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67-371,共5页
目的将聊城地区1型糖尿病患者纳入门诊管理体系,评价实时(real—time,RT)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eosemonitoring system,CGMS)是否有利于改善本地区1型糖尿病控制现状及减少疾病经济负担。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1型糖尿病... 目的将聊城地区1型糖尿病患者纳入门诊管理体系,评价实时(real—time,RT)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eosemonitoring system,CGMS)是否有利于改善本地区1型糖尿病控制现状及减少疾病经济负担。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1型糖尿病患者115例,登记其临床资料,随机分配为CGMS组及自我血糖监测(self-monitoring ofblood glucose,SMBG)组。CGMS组每6个月接受1次72hCGMS,SMBG组仅采用自我血糖监测指导胰岛索剂量调整。每6个月门诊随访时测定血糖水平,统计低血糖、酮症酸中毒(DKA)发生次数作为主要观察指标。每12个月评估微血管并发症情况,统计住院次数、治疗总费用作为次要观察指标。结果两组基线资料基本一致。6个月随访时,CGMS组餐后2h血糖(2hPG)及平均血糖(MBG)均低于SMBG组f(10.7±1.9对11.5±2.7)mmol/L,(9.7±0.5对10.6±0.7)mmol/L,均P〈0.05]。人均低血糖次数CGMS组低于SMBG组[(7.9±2.6对9.24-3.4)次,P〈0.05];12个月再次随访时,空腹血糖(FPG)、2hPG、MBG及HbA1cGMS组均低于SMBG组(t介于4.71—9.75之间,均P〈0.05),低血糖、DKA人均发生次数CGMS组低于SMBG组(t介于3.61~4.37之间,均P〈0.05)。慢性并发症、人均住院次数、年治疗总费用组问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应用于1型糖尿病门诊管理,可有效降低患者全天血糖,减少低血糖发生风险,改善控制现状,同时不增加疾病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动态血糖监测系统 糖尿病 1型 门诊管理体系 控制现状 疾病经济负担
原文传递
扫描式葡萄糖监测在1型糖尿病患者随访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沈艳军 王保华 +5 位作者 李亮峰 李伟 田晓琴 卢绍霞 韩淑兰 田亚强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38-841,共4页
目的评价扫描式葡萄糖监测(FGM)是否改善T1DM患者葡萄糖波动性。方法纳入聊城地区T1DM患者126例,随机分为FGM组(n=65)和自我血糖监测组(SMBG,n=61)。所有患者于第1、24、48周佩戴FGM传感器14 d,FGM组根据动态BG监测图谱进行饮食指导及In... 目的评价扫描式葡萄糖监测(FGM)是否改善T1DM患者葡萄糖波动性。方法纳入聊城地区T1DM患者126例,随机分为FGM组(n=65)和自我血糖监测组(SMBG,n=61)。所有患者于第1、24、48周佩戴FGM传感器14 d,FGM组根据动态BG监测图谱进行饮食指导及Ins剂量调整,SMBG组根据空腹及3餐后2 h即时BG监测值进行调整。第50周采集葡萄糖波动水平(IQR)、目标范围内时间(TIR)、平均葡萄糖值(MBG)及低血糖持续时间终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两组基线数值基本一致。24周时SMBG组TIR低于FGM组[(43.3±15.7)%vs(44.8±11.8)%,P<0.05],IQR、MBG及低血糖持续时间高于FGM组[(5.8±1.8)vs(5.2±1.3)mmol/L,(9.8±2.0)vs(9.5±1.2)mmol/L,(257.6±98.4)vs(232.5±72.5)min,P<0.05];48周时SMBG组TIR低于FGM组[(52.4±14.7)%vs(60.9±10.6)%,P<0.05],IQR、MBG及预估HbA1c均高于FGM组[(5.5±1.6)vs(4.7±1.0)mmol/L,(9.5±1.7)vs(8.7±1.2)mmol/L,(8.0±1.6)%vs(7.6±1.1)%,P<0.05]。结论FGM间断应用于T1DM管理,可有效降低BG波动幅度,增加目标范围内时间,减少低血糖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式葡萄糖监测 糖尿病 1型 葡萄糖波动性
原文传递
尿KIM-1、MCP-1联合Um Alb/Ucr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5
作者 田晓琴 秦迎雪 +1 位作者 王晓光 王立强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2020年第5期852-856,共5页
目的探讨尿肾损伤分子1(KI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联合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Um Allb/Ucr)在糖尿病(DM)早期肾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DM患者132例,其中56例伴有早期肾损伤患者为早期肾损伤组,76... 目的探讨尿肾损伤分子1(KI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联合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Um Allb/Ucr)在糖尿病(DM)早期肾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DM患者132例,其中56例伴有早期肾损伤患者为早期肾损伤组,76例无肾损伤患者为单纯DM组,同时选择6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尿KIM-1、MCP-1、Uer水平,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Um Alb水平,观察三组受试者尿KIM-1、MCP-1、Um Alb/Uer变化;分析尿KIM-1、MCP-1、Um Allb/Uar与相关生化指标相关性及对DM肾损伤诊断价值。结果早期肾损伤组、单纯DM组患者尿KIM-1 MCP-1、Um Alb/Ucr均高于对照组(P<0.05),早期肾损伤组明显高于单纯DM组(P<0.05);早期肾损伤组、单纯DM组患者血清肌F(Ser)、胱抑素C(Cys C)、β2-微球蛋白(β2-M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均高于对照组(P<0.05),早期肾损伤组显著高于单纯DM组(P<0.05);尿KIM-1、MCP-1、Um.Alb/Uer与Scr、Cys C、β2-MG、HbA1c均呈正相关(P<0.05);尿KIM-1、MCP-1、Um Alb/Uer联合检测对DM早期肾损伤AUC、敏感性、特异性、约登指数高于单-指标检测。结论DM早期肾损伤患者尿KIM-1、MCP-1.Um Alb/Ucr水平升高,三者联合检测对DM早期肾损伤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肾损伤 肾损伤分子1 单核细胞化学吸引蛋白质类 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