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早期安全性分析
1
作者 布茂振 尹国阳 +2 位作者 张利勇 张士刚 王继跃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296-301,共6页
目的回顾分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以评价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早期安全性。方法 39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共完成407例次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于术后30 d评价手术疗效,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术后30 d... 目的回顾分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以评价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早期安全性。方法 39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共完成407例次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于术后30 d评价手术疗效,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术后30 d内不良事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407例次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成功率为100%,术后30 d内主要并发症发生率4.42%(18/407)、次要并发症24.08%(98/40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吸烟(P=0.039)和入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P=0.001)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早期(30 d内)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积累手术经验、提高手术技巧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吸烟和入院时mRS评分≥3分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回归分析
下载PDF
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于红春 杨伟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5期329-331,共3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214例脑出血患者住院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脑出血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格...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214例脑出血患者住院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脑出血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出血部位、出血量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P<0.05),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血小板计数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证实出血部位、出血量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影响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出血部位、出血量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影响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预防性抗凝治疗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深静脉血栓形成 同型半胱氨酸 抗凝治疗
下载PDF
低剂量低分子肝素钠预防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体会 被引量:10
3
作者 于红春 杨伟 苏莉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4期299-301,共3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103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42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61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入院后第1~14...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103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42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61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入院后第1~14天皮下连续注射低分子肝素钠4000IU·d^-1。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发生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和1例颅内再出血,无肺栓塞发生;对照组8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和3例肺栓塞,无颅内再出血发生。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再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下注射低剂量低分子肝素钠是预防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深静脉血栓形成 低分子肝素钠 抗凝治疗
下载PDF
优质护理对提高老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的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晓敏 王晓杰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第11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提升老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4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0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计算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提升老年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4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0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计算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按医嘱准时服药,提供舒适的、安静的休息环境。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评价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状况,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各项数据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FMA评分、Barthel评分分别为(5.60±1.30)分、(66.50±5.60)分、(65.70±4.60)分,对照组分别为(8.60±1.90)分、(57.40±4.60)分、(55.40±3.50)分。护理后,两组NIHSS评分均有降低(P<0.05),FMA、Barthel评分均有提升(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53.40±3.90)分、(53.60±3.60)分,护理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70.30±4.30)分、(60.50±4.20)分,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00%,对照组为70.0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脑梗死患者治疗中,优质护理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改善预后,促进病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脑梗死患者 优质护理 生活质量 护理满意度 应用价值
下载PDF
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和轻度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损害特征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布茂振 张聚斓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9期1472-1474,共3页
目的明确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nesia-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MCI)患者和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的认知损害特征。方法对13例a-MCI患者、22例轻度AD患者和37例正常对照进行全面的认知测查,除简易精神... 目的明确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nesia-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MCI)患者和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的认知损害特征。方法对13例a-MCI患者、22例轻度AD患者和37例正常对照进行全面的认知测查,除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外,测验可覆盖4个认知域:记忆力、信息处理速度、执行功能、视空间结构能力,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3组患者在年龄、受教育程度及性别组成上匹配。轻度AD组的所有认知测验成绩都差于正常对照组,而且多数测验较a-MCI组也有减退。a-MCI组的MMSE、记忆相关测验以及多个执行功能相关测验结果都差于正常对照组,信息处理速度和视空间结构能力相关测验与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轻度AD患者表现为全面的认知功能减退。a-MCI患者除存在显著的记忆障碍外,还存在执行功能的异常,信息处理速度和视空间结构能力尚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 认知特征
下载PDF
早期康复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布荗振 刘宇 《中华全科医学》 2011年第2期231-232,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选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常规治疗加早期康复,另一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改良Barthel指数(MBI)、神经无烯醇化酶(NSE)的变...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选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常规治疗加早期康复,另一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改良Barthel指数(MBI)、神经无烯醇化酶(NSE)的变化。结果入院第7天,两组间CSS、MBI、NS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第14天早期康复组CSS、MBI、NSE分别为:(6.4±1.8)、(76.2±20.1)、(7.5±3.1)μg/L,对照组CSS、MBI、NSE分别为(8.7±2.1)、(69.7±21.8)、(12.4±4.6)μg/L,两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不增加脑损伤,反而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急性期 康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