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2)P-β射线致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模型的建立及损伤机制
1
作者 武晓丹 王治国 +1 位作者 战莹 张国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173-2179,共7页
背景: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坏死性溃疡,其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对其发病机制及预防治疗的研究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目的:建立急性β射线放射性皮肤损伤模型,初步探究其损伤机制。方法:69只SD大鼠... 背景: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坏死性溃疡,其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对其发病机制及预防治疗的研究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目的:建立急性β射线放射性皮肤损伤模型,初步探究其损伤机制。方法:69只SD大鼠随机分为30,45和^(60)Gyβ射线照射组(n=21)及对照组(n=6),采用^(32)P放射性核素对大鼠背部进行单次局部照射,对照组除不照射外其余操作与各照射组相同。造模后监测各组大鼠体质量,各照射组分别于照射后第7,15,30,45,60天各取3只大鼠切取皮肤组织观察损伤情况,包括皮肤外观、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透射电镜、TUNEL实验观察,另外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观察皮肤样本中Bcl-2、Bax及P53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照射后大鼠无意外死亡,体质量呈逐渐增加趋势;②大鼠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表皮层坏死、炎症细胞浸润、毛囊及附属器减少、胶原纤维断裂,以^(60)Gy、^(45)Gy表现明显,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显著升高,呈剂量依赖性;③电镜结果显示细胞内出现不同程度的线粒体数量减少、空泡化以及核固缩,细胞凋亡程度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④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照射后皮肤组织P53及Bax蛋白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减弱,^(45)Gy、^(60)Gyβ射线组与30 Gyβ射线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60)Gyβ射线组与^(45)Gyβ射线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结果提示,^(32)P放射性核素^(45)Gy及^(60)Gy照射大鼠背部可成功建立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动物模型,其机制与凋亡相关因子P53、Bax上调及Bcl-2下调有关,该模型可为放射性皮肤损伤预防治疗及相关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P Β射线 SD大鼠 放射性皮肤损伤 动物模型 P53 BAX BCL-2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