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汉平原清后期以来与水利有关的有组织的暴力冲突
1
作者 张家炎 《中国乡村研究》 2013年第1期120-141,共22页
本文探讨华中地区湖北江汉平原(2)1839~1979年间与水利有关的有组织的暴力冲突,包括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居民之间的大规模冲突与邻垸、邻村或不同家族之间小规模的冲突。这些冲突的组织者往往是有军事经验者或地方领袖,如族长及乡村干部... 本文探讨华中地区湖北江汉平原(2)1839~1979年间与水利有关的有组织的暴力冲突,包括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居民之间的大规模冲突与邻垸、邻村或不同家族之间小规模的冲突。这些冲突的组织者往往是有军事经验者或地方领袖,如族长及乡村干部。其组织方法包括发放传单、私设堤局及全村(族)动员等。这种为争水权的有组织的暴力冲突只是老百姓为保护、促进切身利益的民事行为,不是旨在推翻政府的革命行动。冲突发生后,1949年以前的政府往往应对缓慢、被动,而1949年以后的政府则迅速、积极处理。因此此类由水利而引起的有组织的冲突在清代、民国发生较多、更具暴力。这表明这种因人本性、因自然环境原因而形成的有组织的暴力冲突与社会政治形态及其改变没有必然关系,但冲突的规模与发生的频率则与政府的控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组织的暴力冲突 水利 江汉平原 中国农村
下载PDF
话语、现实与乡村社会--以二十世纪前半期江汉平原的租佃与雇佣关系为例
2
作者 张家炎 《中国乡村研究》 2021年第1期205-243,共39页
阶级斗争学说把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农村描绘成剥削与被剥削两大阶级间的尖锐对立,现在不少研究则倾向于从市场关系与道义经济角度出发,侧重当时农村和谐的一面。以清末、民国及1950年代对江汉平原租佃与雇佣关系的不同调查与话语为基... 阶级斗争学说把二十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农村描绘成剥削与被剥削两大阶级间的尖锐对立,现在不少研究则倾向于从市场关系与道义经济角度出发,侧重当时农村和谐的一面。以清末、民国及1950年代对江汉平原租佃与雇佣关系的不同调查与话语为基础,本文指出不同话语强调农村的不同方面,清末调查与部分民国调查可能比较接近事实,1950年代初期的调查与编修的地方志出于政治宣传与政策的需要,导致意识形态色彩浓厚、夸大主佃冲突,二十世纪末所编修的地方志则开始淡化政治宣传而更接近晚清民国时期的情况,而现在那些否定剥削与恶毒地主的观点可能就矫枉过正了。江汉经验显示,当地既有阶级间的剥削、也存在道义经济与市场竞争。由于江汉平原频繁的洪涝灾害,要理解这里的租佃与雇佣关系,我们还得考虑到环境因素的特殊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 乡村社会 租佃 雇佣关系 江汉平原
下载PDF
移民运动、环境变迁与物质交流——清代及民国时期江汉平原与外地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家炎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7-66,共10页
明清以及民国期间江汉平原农村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纳移民、垦垸田、输米粮,但同时也不断遭受洪涝之灾。其经济变化与环境变迁既有本地区内在的联系、也与周围地区及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其它地区的经济、环境变化有着不同的联系。文章显示江... 明清以及民国期间江汉平原农村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纳移民、垦垸田、输米粮,但同时也不断遭受洪涝之灾。其经济变化与环境变迁既有本地区内在的联系、也与周围地区及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其它地区的经济、环境变化有着不同的联系。文章显示江汉平原纳移民、输米粮、水灾频发既是当地次第发生的现象,也是两湖地区、特别是整个长江流域经济与环境次第变迁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 环境 清代 民国 江汉平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