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滩海地区采集方法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余志和 张庆淮 +2 位作者 邸志欣 徐锦玺 荆中书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71-479,共9页
胜利滩海地区作为胜利油田稳定、持续发展的阵地,其勘探面积广、地理地质条件特殊 ,勘探程度低、难度大。通过对滩海及极浅海地区采集方法的研究,在改进采集设备的同时 ,进一步完善了野外观测系统设计,总结了各种激发因素和接收因... 胜利滩海地区作为胜利油田稳定、持续发展的阵地,其勘探面积广、地理地质条件特殊 ,勘探程度低、难度大。通过对滩海及极浅海地区采集方法的研究,在改进采集设备的同时 ,进一步完善了野外观测系统设计,总结了各种激发因素和接收因素,形成一套完整合理的 有利于滩海及极浅海地区地震勘探方法,使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从而为地下构造形态研究、油藏描述和增储上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油田 滩海地区 采集方法 观测系统 激发方式 接收方式 地震勘探
下载PDF
济阳坳陷早晚第三纪沉积间断地层剥蚀量研究 被引量:32
2
作者 吴智平 韩文功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0年第5期320-323,共4页
济阳坳陷上下第三系分界面是一个全盆地发育的沉积间断面(N/E间断面),其形成于盆地由裂陷阶段向坳陷阶段转化的过渡时期,界面之下的断陷沉积地层在早第三纪末期遭受了强烈剥蚀,通过单井N/E沉积间断地层剥蚀量的计算和古地形与剥... 济阳坳陷上下第三系分界面是一个全盆地发育的沉积间断面(N/E间断面),其形成于盆地由裂陷阶段向坳陷阶段转化的过渡时期,界面之下的断陷沉积地层在早第三纪末期遭受了强烈剥蚀,通过单井N/E沉积间断地层剥蚀量的计算和古地形与剥蚀量关系的分析,绘制了济阳坳陷N/E沉积间断地层剥蚀厚度等值线图,结果表明,不同构造位置的地层剥蚀量不同,从凸起一斜坡-凹陷中心,地层剥蚀量顺次减小,区域上南部凹陷地层剥蚀量大,北部凹陷地层剥蚀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第三纪沉积 地层剥蚀量 N/E间断面 油气地质
下载PDF
济阳拗陷滨海地区中生界油气研究与评价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日华 信广林 +1 位作者 刘希林 王立春 《山东地质》 1994年第1期32-39,共8页
济阳拗陷滨海地区位于渤海之滨,发育有下一中侏罗统坊子组、上侏罗统分水岭组、下白垩统青山组、上白垩统王氏组等四套中生代地层,其在地震剖面上都有良好的界面反射。本区中生界油气资源丰富,存在着三套含油层系和三大油气藏类型(... 济阳拗陷滨海地区位于渤海之滨,发育有下一中侏罗统坊子组、上侏罗统分水岭组、下白垩统青山组、上白垩统王氏组等四套中生代地层,其在地震剖面上都有良好的界面反射。本区中生界油气资源丰富,存在着三套含油层系和三大油气藏类型(潜山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地层一—性油气藏),可划分为六个重要含油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中生代 地层 滨海地区
下载PDF
二维叠前深度偏移及辅助处理流程方法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建立 李幼铭 +1 位作者 冷传波 张洪宙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A00期1-12,共12页
本文基于GeoZenix处理系统结合某地区的实际地震资料,对二维叠前深度偏移流程的若干主体及非主体处理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能适应我国东部油气勘探开发的二线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流程以及辅助处理方法,并对各处理环节在实际应用中所... 本文基于GeoZenix处理系统结合某地区的实际地震资料,对二维叠前深度偏移流程的若干主体及非主体处理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能适应我国东部油气勘探开发的二线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流程以及辅助处理方法,并对各处理环节在实际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详细讨论。文中内容包括精细预处理、速度─深度模型建立、二维叠前深度偏移和叠后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处理流程 叠前深度 偏移 地震勘探 地震解释
下载PDF
利用老地震资料在墨西哥湾Lena油田进行综合时延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David H.Johnston 吴龙丽 《石油物探译丛》 2000年第5期82-94,共13页
地震监测(时间延迟或4D地震)能显著增加现有油田和新油田的产量,未来油田的发展应得益于为时延监测而设计的地震采集,所以大部分公司在当前地震监测的投资时机中往往包含已进行了一次或多次3D勘探采集的现有油田。这些老地震资料集对于... 地震监测(时间延迟或4D地震)能显著增加现有油田和新油田的产量,未来油田的发展应得益于为时延监测而设计的地震采集,所以大部分公司在当前地震监测的投资时机中往往包含已进行了一次或多次3D勘探采集的现有油田。这些老地震资料集对于地震监测并不是必需的,它们通常在采集和处理参数上有着很大的差别。此外,地震采集很少定时对油藏变化进行最佳成像或影响开发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na油田 4D地震 资料处理 地震资料
下载PDF
济阳坳陷岩芯弹性和物性参数的实验室测量及分析 被引量:24
6
作者 韩文功 李红梅 +4 位作者 杨云岭 李国林 王兴谋 程远方 庄锦江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1-27,共7页
济阳坳陷浅层气藏丰富,含气前后储层的物性差异较大,研究合气前后岩石弹性和物性参数的变化规律,可帮助解释人员进行气藏的地震识别。本文利用三轴应力实验仪对不同岩性的岩芯进行模拟地下压力条件下的含气、水、油介质的试验,同步测量... 济阳坳陷浅层气藏丰富,含气前后储层的物性差异较大,研究合气前后岩石弹性和物性参数的变化规律,可帮助解释人员进行气藏的地震识别。本文利用三轴应力实验仪对不同岩性的岩芯进行模拟地下压力条件下的含气、水、油介质的试验,同步测量了岩芯岩石的动静态弹性参数,并分析了其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岩芯 气藏 储层
下载PDF
山东北部滨海地区负反转断层及古生界负反转结构成因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谭明友 邴进营 +1 位作者 金学新 张日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844-850,共7页
山东北部滨海地区构造的发育及演化自始至终受控于北东—南西区域应力场的制约,同时也受北北东向郯庐大断裂的影响。负反转断层与古生界负反转结构的普遍存在,表明该区在双重应力场作用下,至少曾经发生过早期挤压、晚期拉张的应力场... 山东北部滨海地区构造的发育及演化自始至终受控于北东—南西区域应力场的制约,同时也受北北东向郯庐大断裂的影响。负反转断层与古生界负反转结构的普遍存在,表明该区在双重应力场作用下,至少曾经发生过早期挤压、晚期拉张的应力场转换交替过程,因此形成了东部北北西向的局部构造带和西部北西向的“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现有资料证实,具有此种构造特征的领域既有利于油气的生成,亦有利于油气的富集,是油气勘探的理想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负反转断层 构造应力 油气富集 古生代
下载PDF
利用振幅、频率信息综合反演储层厚度 被引量:8
8
作者 胡强 刘福贵 +1 位作者 冯德永 王立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A01期96-101,共6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储层厚度计算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地震波的振幅、频率信息与储层厚度的互补性原理,经过一定的数学变换,使新拟合的参数(A/Fn)与储层厚度的变化关系更趋于线性,并且这种线性关系可延伸到3λ/8处。对于层厚小...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储层厚度计算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地震波的振幅、频率信息与储层厚度的互补性原理,经过一定的数学变换,使新拟合的参数(A/Fn)与储层厚度的变化关系更趋于线性,并且这种线性关系可延伸到3λ/8处。对于层厚小于3λ/8的储层,采用本方法所编制的程字即可求取,不需要事先确定调谐点的位置与调谐曲线法相比,此法具有精度高、方法简便易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描述 储集层厚度 地震勘探
下载PDF
陆相湖盆陡坡带砂砾岩扇体的沉积模式及地震识别 被引量:25
9
作者 王金铎 于建国 孙明江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40-47,共8页
砂砾岩扇体是一种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本文利用地震资料建立了各种扇体的沉积模式和地震识别模式,根据外形特征和内部反射结构可以直接识别扇体。砂砾岩体从发育位置上可以分为湖屋型、阶地型和断崖型三类;从成因上也可分为近岸水下... 砂砾岩扇体是一种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本文利用地震资料建立了各种扇体的沉积模式和地震识别模式,根据外形特征和内部反射结构可以直接识别扇体。砂砾岩体从发育位置上可以分为湖屋型、阶地型和断崖型三类;从成因上也可分为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和水下油积扇三种类型。同时利用等时水平切片可以研究凸起的起伏形态即沟谷的发育情况及水系分布,预测砂砾岩体的发育位置和展布规律,并指出了沟一扇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扇体 油气勘探 地震识别 沉积模式
下载PDF
AVO技术在济阳坳陷浅层气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国林 韩文功 +1 位作者 王兴谋 李红梅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73-80,共8页
AVO技术是继亮点技术之后的又一项利用地震振幅信息勘探天然气的有效地球物理方法。本文通过对AVO技术的岩石物理基础研究,揭示了本区浅层砂泥岩速度的变化规律,证实了浅层气藏具有典型的气藏AVO特征──即振幅随偏移距增大而增强。... AVO技术是继亮点技术之后的又一项利用地震振幅信息勘探天然气的有效地球物理方法。本文通过对AVO技术的岩石物理基础研究,揭示了本区浅层砂泥岩速度的变化规律,证实了浅层气藏具有典型的气藏AVO特征──即振幅随偏移距增大而增强。实际资料处理解释结果表明,AVO技术在济阳坳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VO技术 岩石物性 亮点 地震勘探 天然气 勘探
下载PDF
组合爆炸法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怀山 王玉岭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734-743,761,共11页
震源激发是高分辨率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和勘探目的,采用有效的震源及激发方式,才能产生频带宽、高频能量强,且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一定抗干扰能力的子波。研究表明,采用炸药震源、小药量、浅井、小井距... 震源激发是高分辨率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和勘探目的,采用有效的震源及激发方式,才能产生频带宽、高频能量强,且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一定抗干扰能力的子波。研究表明,采用炸药震源、小药量、浅井、小井距激发的组合爆炸法,不仅能提高有效波的高频成分,使优势信噪比的频带展宽,而且可兼顾中深层的反射能量。采用这种激发方式在多个地区工作,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爆炸 分辨率 信噪比
下载PDF
樊家地区的块状滑塌沉积模式及砂体的分辨方法 被引量:4
12
作者 乔玉雷 杨云岭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39-449,共11页
在胜利油田樊家地区,由于s3中的砂岩体呈现出复杂的地质现象,导致勘探家们对这类砂岩体的沉积模式有不同的认识。为此,对该区s3中具有牵引流和重力流双重特征的砂岩体进行了研究,发现这种砂岩体具有块体撕裂、块体裂开和块体漂移的... 在胜利油田樊家地区,由于s3中的砂岩体呈现出复杂的地质现象,导致勘探家们对这类砂岩体的沉积模式有不同的认识。为此,对该区s3中具有牵引流和重力流双重特征的砂岩体进行了研究,发现这种砂岩体具有块体撕裂、块体裂开和块体漂移的特征,并保存了原三角洲前缘的岩性、物性、水流性质和原生构造(斜层理)等特点。可见,这种砂岩体属于一种新的沉积模式─—块状滑塌沉积模式。根据块状滑塌沉积砂岩体的地震反射波特征,我们利用构造层序软件,将经过滤波的地震剖面转换成相对波阻抗剖面,然后根据砂、泥岩反射扳幅的强弱情况,对砂岩体进行分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体 块状滑塌 沉积 相对波阻抗 地震反射波
下载PDF
巷道水平井的地震设计方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传虎 刘福贵 王超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05-111,共7页
巷道水平井即是沿储层走向钻探的水平井。用地震资料设计巷道水平井的关键是储层标定、确定储层延伸范围、查清储层相带变化及速度分布特点。本文以 LHK 地区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借助 GeoQuest 工作站,制作水平井的合成地震记录和反射... 巷道水平井即是沿储层走向钻探的水平井。用地震资料设计巷道水平井的关键是储层标定、确定储层延伸范围、查清储层相带变化及速度分布特点。本文以 LHK 地区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借助 GeoQuest 工作站,制作水平井的合成地震记录和反射波地震模型,进行储层标定。通过研究风化面和储层的振幅变化特点确定储层的尖灭线,结合水平切片确定储层走向,进而设计巷道水平井的轨迹参数。经钻探证明,所设计的各个参数的精度是很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巷道 水平井 地震资料 设计
下载PDF
一种特殊的气藏反射模式──平亮点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富贵 于建国 +1 位作者 王金铎 刘智勇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71-75,共5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除亮点和暗点之外的特殊的浅层气藏反射模式──—平亮点,并详细讨论了其形成机制和特征,指出该模式普遍存在于埋藏浅的老地层气藏中,是值得注意的重要勘探目标。
关键词 浅层气藏 反射模式 平亮点 石油勘探
下载PDF
CX地区含油储层地震反射特征及油气预测效果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传虎 赵玉华 王志高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3-20,共8页
CX地区按二段储层为砂泥岩薄互层,埋深在2000~2700m之间,且砂岩速度大于泥岩速度。过去一直认为:砂岩含油气后,速度降低,含油性好的储层在地震剖面上就表现为弱振幅特征。然而,大量的实钻结果证实:“高产井(含油性好的储层)均对应... CX地区按二段储层为砂泥岩薄互层,埋深在2000~2700m之间,且砂岩速度大于泥岩速度。过去一直认为:砂岩含油气后,速度降低,含油性好的储层在地震剖面上就表现为弱振幅特征。然而,大量的实钻结果证实:“高产井(含油性好的储层)均对应剖面的强反射振幅。”为此,我们从正演模型出发,利用测井、岩芯测试数据,研究了该区的岩石物理特征和沉积相特征,以及产生特殊地震相特征的物理基础和地质基础,建立了正确的油气检测标志,从而使CX地区的钻井成功率从过去的47.6%提高到96%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预测 地震相特征 层速度 振幅 正演模拟
下载PDF
渤南油田沙三段砂岩储层的地震横向预测方法及效果 被引量:1
16
作者 韩文功 陈宏铭 刘金联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796-812,共17页
在渤南油田,油气主要储层为沙三段浊积砂岩,储层埋藏深(大于3000m),空间岩性和物性变化大,属岩性断块油藏。以往的常规地震资料难以用于储层研究。为此,在该区采用了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和VSP测井。通过对该区精细平均速度、合成地震记录及... 在渤南油田,油气主要储层为沙三段浊积砂岩,储层埋藏深(大于3000m),空间岩性和物性变化大,属岩性断块油藏。以往的常规地震资料难以用于储层研究。为此,在该区采用了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和VSP测井。通过对该区精细平均速度、合成地震记录及VSP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首先在联井高分辨率地震剖面上确定油气储层的地震反射响应,进而进行储层横向预测。然后,作出储层的构造图和厚度图,结合油气动、静态资料,对储层进行评价,提供有利钻探井位。利用上述方法,在该区已解释了17个砂体,展开面积38km^2;提供勘探开发井位25口,已完钻8口,层位预测深度与钻探结果吻合,其中有7口井获工业油流,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 地震勘探 储集层 测井
下载PDF
模型正演技术在油气藏描述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传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77-483,共7页
在油气藏描述过程中,常因地震资料的“假象”或“陷阱”而造成解释成果的错误。为此,本文应用模型正演技术研究了速度“陷阱”、水平井的地质层位识别、平点反射及河道砂体和浅层气藏的地震反射波特征,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校正和识别方... 在油气藏描述过程中,常因地震资料的“假象”或“陷阱”而造成解释成果的错误。为此,本文应用模型正演技术研究了速度“陷阱”、水平井的地质层位识别、平点反射及河道砂体和浅层气藏的地震反射波特征,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校正和识别方法。文中的应用实例表明,在LHK等地区用此方法识别地下复杂地质体的效果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正演 地震波 陷阱 油气藏描述
下载PDF
水平井人工合成记录的制作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传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513-517,共5页
水平井人工合成记录的制作原理与垂直井相同,但具体的制作方法有所区别。当水平井穿过的地层是由老到新时,应对测井曲线作反向和倾角转换处理,才能制作出符合地震反射原理的高质量人工合成记录,完成水平井的层位标定。
关键词 水平井 人工合成记录 层位 标定
下载PDF
CGM写入器的实现及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维秀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A01期168-172,共5页
目前,油气勘探开发的计算机绘图软件采用CGM(ComputerGraphicsMetafile)格式绘图已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参照CGM国际标准,研制了CGM写入器,开发了生成CGM文件的接口函数,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CGM的ASCll码文件浏览器... 目前,油气勘探开发的计算机绘图软件采用CGM(ComputerGraphicsMetafile)格式绘图已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参照CGM国际标准,研制了CGM写入器,开发了生成CGM文件的接口函数,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CGM的ASCll码文件浏览器和CGM图形数据编辑重生成等程序。这样就实现了CGM图形文件的存储和数据转换,以及对现有的商业软件的CGM成图进行编辑修改(包括图件各种标注的修改、拼图、图件的缩放、增加汉字标注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利用CGM写入器,使所有在工作站上开发的、基于X-Window或GKS的应用程序较容易地生成CGM格式图形文件,借用CGM解释器,实现CGM格式的绘图。结合胜利油田的863项目"油气勘探开发综合分析评估系统"的子课题,我们已经完成了13类成图图件的CGM格式出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GM写入器 计算机绘图 油气勘探 软件
下载PDF
叠前地震资料复数道处理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云典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A01期17-23,共7页
叠前复数道处理是在叠前的CDP道集上求取三瞬参数,然后再对这些瞬时参数进行共CDP道集动校正、叠加,最终求得三瞬剖面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可以避免由于动校正拉伸和叠加等所产生的叠加地震道频谱特征发生畸变给求取三瞬参数带来不利的... 叠前复数道处理是在叠前的CDP道集上求取三瞬参数,然后再对这些瞬时参数进行共CDP道集动校正、叠加,最终求得三瞬剖面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可以避免由于动校正拉伸和叠加等所产生的叠加地震道频谱特征发生畸变给求取三瞬参数带来不利的影响。因为共CDP道集三瞬参数的多道叠加具有统计意义,而从单道求取的瞬时频率和瞬时相位是不稳定的。实际资料处理表明,叠前复数道处理所得的瞬时频率和瞬时相位剖面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均高于叠后复数道处理的相应剖面,且地质解释意义明显;而用这两种处理方法所得的瞬时振幅剖面品质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 叠前 复数道处理 地震数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