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Pc/FeNC双组分催化剂协同催化硝酸盐转化为氨
1
作者 王毅 王硕 +6 位作者 付云凡 桑佳琪 臧一鹏 魏鹏飞 李合肥 汪国雄 包信和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氨(NH_(3))作为重要的化学品和能源储存介质,需求量与日俱增.本文旨在通过电化学硝酸根还原反应(NO_(3)^(−)RR),将NO_(3)^(−)转化为NH3,不仅解决了NO_(3)^(−)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又可以满足对NH_(3)的迫切需求.然而,NO_(3)^(−)RR涉及多... 氨(NH_(3))作为重要的化学品和能源储存介质,需求量与日俱增.本文旨在通过电化学硝酸根还原反应(NO_(3)^(−)RR),将NO_(3)^(−)转化为NH3,不仅解决了NO_(3)^(−)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又可以满足对NH_(3)的迫切需求.然而,NO_(3)^(−)RR涉及多个电子和质子转移过程,其中,NO_(2)^(−)是NO_(3)^(−)活化转化和深度还原合成NH_(3)的重要中间体.酞菁铜(CuPc)能够高效地活化转化NO_(3)^(−)为NO_(2)^(−),但在低过电位时无法有效地将NO2−还原为NH3,难以获得较高的氨法拉第效率(FENH3)和分电流密度.而氮配位的铁单原子催化剂(FeNC)则有较好的NO_(2)^(−)吸附活化特性.因此,利用双组分催化剂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实现高效NO_(3)^(−)RR的活性和选择性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本文设计了CuPc/FeNC串联催化剂,利用CuPc和FeNC对NO_(3)^(−)和NO_(2)^(−)的吸附活化能力的差异,实现了高效的协同催化转化.X射线衍射、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X射线吸收谱结果表明,FeNC催化剂中Fe原子均匀分布于ZIF-8热解后的基底.通过将FeNC和CuPc负载于气体扩散电极,在流动电解池中完成NO_(3)^(−)RR.CuPc/FeNC催化剂在较低电势区间中能够实现接近100%的NH3法拉第效率,同时在−0.57 V vs.RHE时达到273 mA cm–2的NH3分电流密度,并且在整个电势范围内有效地抑制了NO_(2)^(–)聚集.与单组分催化剂CuPc和FeNC对比结果表明,在−0.53 V vs.RHE时,CuPc/FeNC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FE(NH_(3))/FE(NO_(2)^(−))比值,是CuPc催化剂的50倍;同时CuPc/FeNC催化剂上NH3分电流密度是FeNC催化剂的1.5倍.进一步研究了NO_(3)^(–)RR中的串联反应机制,其中FeNC催化剂表现出较高的NO_(2)^(–)RR活性,并且有效抑制了析氢反应.此外,CuPc/FeNC催化剂和FeNC催化剂在NO_(2)^(−)RR中表现出类似的NH3分电流密度,这表明在NO_(3)^(−)RR中,CuPc/FeNC催化剂性能的提高来源于FeNC位点能够进一步还原CuPc位点产生的NO_(2)^(–).理论计算结果表明,FeNC比CuPc表现出更强的NO_(2)^(–)吸附活化能力,说明NO_(2)^(−)在FeNC上更容易进行加氢还原.NO_(3)^(−)RR反应全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于^(*)NO_(3)还原到*NO2过程,CuPc相对于FeNC位点具有明显降低的反应自由能,说明CuPc有利于NO_(2)^(−)的生成;而FeNC位点在后续的^(*)NO_(2)还原合成^(*)NH_(3)过程中具有更低的反应自由能,这与实验结果一致.一系列非原位和原位表征证明了CuPc催化剂在高电位下存在少量金属颗粒析出,与CuPc催化剂在高电位下NH_(3)分电流密度快速增加结果一致.综上,本工作中CuPc和FeNC催化剂之间的协同作用弥补了各自的不足,通过串联反应机制,在低过电位下有效增加了NH_(3)的法拉第效率和电流密度,实现了高效的协同催化转化,为设计和合成高效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根电化学还原为氨 协同催化转化 串联催化 双组分催化剂 动态现场原位表征
下载PDF
WO_(3)-TiO_(2)负载的Pt单原子催化剂光热协同催化丙烷和丙烯氧化
2
作者 朱锐杰 康磊磊 +8 位作者 李林 潘晓丽 王华 苏杨 李广亿 程鸿魁 李仁贵 刘晓艳 王爱琴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27,共2页
单原子催化剂(single-atom catalyst,SAC)可以最大化金属原子利用率,并具有独特的电子特性,已经在各种催化反应中进行了广泛的探索。然而,与纳米催化剂相比,贵金属SAC在烃类氧化反应中通常被认为是不活泼的。在本文中,证明了WO_(3)-TiO_... 单原子催化剂(single-atom catalyst,SAC)可以最大化金属原子利用率,并具有独特的电子特性,已经在各种催化反应中进行了广泛的探索。然而,与纳米催化剂相比,贵金属SAC在烃类氧化反应中通常被认为是不活泼的。在本文中,证明了WO_(3)-TiO_(2)负载的Pt SAC(Pt1/WO_(3)-TiO_(2))在光热协同催化氧化C3H8和C3H6这两种典型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中表现出比相应的纳米催化剂(PtNP/WO_(3)-TiO_(2))高得多的活性。研究发现,Pt1/WO_(3)-TiO_(2)和PtNP/WO_(3)-TiO_(2)都可以通过克服氧中毒来提高光热协同催化C3H8氧化的活性。值得注意的是,Pt1/WO_(3)-TiO_(2)的反应速率达到了3792μmol∙gPt−1∙s^(−1),这对C3H8氧化是一个新的突破。更有趣的是,由于C3H6在PtNP/WO_(3)-TiO_(2)上的强吸附导致催化剂C3H6中毒,因此PtNP/WO_(3)-TiO_(2)上的光热协同催化C3H6氧化无法进行。但是,得益于C3H6和Pt单原子之间适中的相互作用,Pt1/WO_(3)-TiO_(2)上的C3H6中毒在光照下可以被克服。因此,Pt1/WO_(3)-TiO_(2)在光热协同催化C3H6氧化中显示出更高的活性。这项工作表明,SAC的优势不仅在于节约贵金属,还在于可以根据其独特的电子特性发现新的催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原子催化剂 光热协同催化 氧化反应 氧中毒 丙烯中毒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的发现与发展——兼谈电池材料与固态电化学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勇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14-615,共2页
令世人瞩目的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锂离子电池发展的三位重要人物[1]:美国Texas大学奥斯丁分校John Goodenough教授、纽约州立大学Binghamton分校的Stan Whittingham教授和日本旭化成公司的Akira Yoshino.从三人的贡献看,前两人... 令世人瞩目的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锂离子电池发展的三位重要人物[1]:美国Texas大学奥斯丁分校John Goodenough教授、纽约州立大学Binghamton分校的Stan Whittingham教授和日本旭化成公司的Akira Yoshino.从三人的贡献看,前两人在探索与发明锂电池的电极材料均做出了卓越贡献,而Yoshino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与组装了第一个完整的锂离子电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池材料 纽约州立大学 诺贝尔化学奖 锂电池 电极材料 电化学 奥斯丁
下载PDF
硫属化合物半导体热电材料的电热输运协同调控 被引量:2
4
作者 肖翀 李周 谢毅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9,共10页
热电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材料,能够直接实现热能和电能之间相互转换,有望为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缓解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一种综合协调的选择,因此在能源危机越来越严重的21世纪,热电材料的研究引起了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兴趣。然而,电... 热电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材料,能够直接实现热能和电能之间相互转换,有望为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缓解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一种综合协调的选择,因此在能源危机越来越严重的21世纪,热电材料的研究引起了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兴趣。然而,电热输运的协同调制一直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硫属化合物半导体作为最重要的一类热电材料,近年来其电热输运性质的协同调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综述了硫属化合物半导体热电材料在电热输运协同调控方面所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其电热输运协同调控及热电性能优化的内在物理机制,并展望这些新的调控策略在热电材料发展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属化合物 热电材料 协同调控
下载PDF
Li含量对球形富锂正极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英文)
5
作者 刘金龙 杨军 +5 位作者 郭少帅 王永刚 王丛笑 刘海梅 徐群杰 夏永姚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23,40,共10页
富锂正极材料已经成为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最具有前景的正极材料之一。然而,富锂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对其本体和表面的局域结构很敏感,而这些结构跟材料的合成过程密切相关。在目前的工作中,从合成的角度提出了新的思路,Li含量x将影响... 富锂正极材料已经成为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最具有前景的正极材料之一。然而,富锂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对其本体和表面的局域结构很敏感,而这些结构跟材料的合成过程密切相关。在目前的工作中,从合成的角度提出了新的思路,Li含量x将影响着富锂Li1.2x Mn0.54Ni0.13Co0.13O2材料的结构特性和电化学性能。基于电化学,XRD,Raman,XPS技术的分析结果,改变Li含量将在材料的本体和表面产生尖晶石相和Li2CO3物种,会造成所合成的材料局部组分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电压容量曲线。实验结果表明,在正极材料合成的过程中,相比于其他含量,Li含量过量5%(摩尔分数)所合成的样品表现出更好的电化学性能,放电容量高达270 m 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 富锂正极材料 层状 球形 局域结构
下载PDF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催化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6
作者 焦龙 江海龙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5,共5页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又称多孔配位聚合物(PCP),是一类由金属团簇和有机配体通过配位作用形成的新型晶态多孔材料.近30年, MOF材料在催化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MOF的多孔结构和高比表面积可以实现催化位点的空间分离并促进物质传...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又称多孔配位聚合物(PCP),是一类由金属团簇和有机配体通过配位作用形成的新型晶态多孔材料.近30年, MOF材料在催化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MOF的多孔结构和高比表面积可以实现催化位点的空间分离并促进物质传输,从而提高催化活性.MOF可以像均相催化剂一样在原子精度进行灵活剪裁和调控,同时具有非均相催化剂易分离回收的优势.通过结合均相和非均相催化剂的优点, MOF表现出了诸多优于传统催化材料的独特性质.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MOF基催化材料设计的基本原理和MOF应用于催化的独特性,其次对MOF在催化中面临的瓶颈和局限进行了论述,最后指出了MOF在未来催化领域中潜在的独特应用前景.MOF材料中金属节点、有机配体和孔空间都可以进行灵活功能化,从而赋予催化活性.金属节点上的不饱和配位点可作为路易斯酸催化中心.配体可以通过修饰不同功能基团从而赋予催化活性.此外,金属节点和有机配体还可以通过接枝外来催化位点进行功能化.更重要的是, MOF孔空间可以限域客体活性单元,极大扩展了活性位的来源.MOF还可以作为前驱体通过化学转化获得多孔碳、金属化合物及其复合材料.MOF的高孔隙率、均匀掺杂等特性可以很好地继承到MOF衍生材料中,使其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MOF既有广泛的活性位来源,同时表现出独特的结构和成分优势,为催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重要机遇.首先, MOF可以实现催化位点空间分离,有效抑制其聚集失活,同时可以稳定均相体系中不兼容的活性位点,实现多位点协同催化.其次, MOF结构的明确性可以精准控制相邻活性位的空间位置,从而实现调控催化行为.第三, MOF孔壁上可以悬挂不同功能基团,实现催化中心微环境调控,显著优化催化性能.此外,多变量MOF实现了在MOF中同时引入多种组分并精准控制其空间序列,进而有效改善催化效果.MOF的单晶结构还可以精准的确定催化位点和微环境组分中每个原子的位置,为理解催化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虽然MOF在催化领域已经取得了极大进展,但其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往往相对较差,制约了其大规模应用.此外,多相催化剂在长期运行过程中通常面临失活问题,因而需要再生处理.但是MOF热稳定性相对较差,传统常用的煅烧方法不再适用于MOF,亟待开发适用于MOF的再生方法.另外, MOF合成用到的有机配体和溶剂成本较高,合成过程相对较为复杂,经济性上面临较大挑战.此外,多数MOF的孔径相对较小,传质阻力较大,限制了催化效率.由于上述限制的存在,在未来的工业应用中MOF催化剂的出路是寻找其在催化领域的独特应用场景.例如催化高附加值反应,当产品附加值足够高时,才有望弥补MOF催化剂在成本和稳定性方面的不足.此外, MOF是构建类酶催化材料的理想选择.因而MOF基催化剂有望像酶一样在温和条件下高效、高选择性催化挑战性反应,为其大规模应用提供了重要机遇.而外场(光、电、磁等)辅助催化也可以克服高的反应能垒,有效降低反应条件的苛刻性,为MOF的应用推广创造了机会.在催化机制研究方面, MOF在探究催化剂结构中关键要素以及优化催化性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基于MOF获得的催化关键信息,可以进一步指导非MOF体系下催化剂的设计和工业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多相催化 催化位点设计 微环境调控 催化材料
下载PDF
NiFeCoAlOOH纳米颗粒修饰钛掺杂纳米多孔赤铁矿光阳极用于高效光电化学水分解
7
作者 Antony Charles Minja 王涛涛 +1 位作者 曹虹云 杜平武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3期349-359,I0046-I0058,I0101,共25页
本文利用一种简单的化学配体控制氧化方法,将NiFeCoAlOOH纳米颗粒负载在钛掺杂的纳米多孔赤铁矿光阳极上(Ti-PH),并将其用于光电催化水分解、由于NiFeCoAlOOH能够帮助提升Ti-PH光阳极的析氧反应动力学并且降低表面电荷转移电阻,修饰后... 本文利用一种简单的化学配体控制氧化方法,将NiFeCoAlOOH纳米颗粒负载在钛掺杂的纳米多孔赤铁矿光阳极上(Ti-PH),并将其用于光电催化水分解、由于NiFeCoAlOOH能够帮助提升Ti-PH光阳极的析氧反应动力学并且降低表面电荷转移电阻,修饰后的光阳极相对于1.23 V us.RHE时具有2.46 mA/cm^(2)的光电流密度,并且与Ti-PH或空白赤铁矿光阳极相比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此外,对比钛掺杂的纳米多孔赤铁矿光阳极,NiFeCoAlOOH修饰后的光电流的起始电位负移了~60 mV.这项工作为设计高性能、稳定、廉价的光电化学电池提供了一种具有潜力的催化剂修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催化 光阳极 催化剂 过电势
下载PDF
微波辅助合成促进铬酸铋晶体的光生电荷分离
8
作者 张珹博 陶晓萍 +4 位作者 蒋文超 郭俊雪 张鹏飞 李灿 李仁贵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29,共2页
为了将可再生太阳能转化为化学物质,探索具有宽光谱响应的光催化剂用于光催化分解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铋基层状金属氧化物的一员,铬酸铋(Bi_(2)CrO_(6))的带隙约为1.9 eV,在利用大范围太阳光谱方面具有潜力。然而,Bi_(2)CrO_(6... 为了将可再生太阳能转化为化学物质,探索具有宽光谱响应的光催化剂用于光催化分解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铋基层状金属氧化物的一员,铬酸铋(Bi_(2)CrO_(6))的带隙约为1.9 eV,在利用大范围太阳光谱方面具有潜力。然而,Bi_(2)CrO_(6)较差的电荷分离性能限制了其在光催化中的应用。本文采用微波辅助水热合成方法制备了具有规则形貌的Bi_(2)CrO_(6)晶体,该晶体具有结晶度高、形貌均匀的优点。与传统制备方法相比,微波辐照实现了体系的快速加热,极大地加速了成核和生长的化学反应,从而在几分钟内形成了Bi_(2)CrO_(6)晶体。微波辅助合成的Bi_(2)CrO_(6)晶体在光催化和光电化学测试中表现出更好的光生电荷分离以及水氧化活性。此外实验中观察到光生电子和空穴在Bi_(2)CrO_(6)晶体的不同晶面之间发生空间分离,通过进一步在不同晶面上光沉积选择性负载还原和氧化助催化剂,显著增强了光催化活性。这项工作为制备高效太阳能转换的半导体光催化剂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合成 铬酸铋 半导体 光催化 水氧化
下载PDF
催化快速热解生物质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姚倩 徐禄江 张颖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8-144,共7页
生物质催化快速热解技术可以通过对催化体系的调控来定向控制热解过程,实现高附加值化学品在热解产物中高度富集。在介绍生物质快速热解的反应路径和机理的基础上,从热解产物这一角度综述了不同催化体系对生物质热解过程的定向控制,并... 生物质催化快速热解技术可以通过对催化体系的调控来定向控制热解过程,实现高附加值化学品在热解产物中高度富集。在介绍生物质快速热解的反应路径和机理的基础上,从热解产物这一角度综述了不同催化体系对生物质热解过程的定向控制,并对催化快速热解技术的前景加以分析和展望,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快速热解 催化 化学品
下载PDF
二维材料限域单原子催化剂研究进展(英文)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勇 张文华 +1 位作者 邓德会 包信和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443-1453,共11页
近年来,单一原子或单一位点催化剂因其独特的结构和电子特性受到催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目前,多种无机固体材料被用作限域该类单原子催化剂,包括传统的金属氧化物、沸石分子筛以及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等.载体的性质会显著地影响单原子... 近年来,单一原子或单一位点催化剂因其独特的结构和电子特性受到催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目前,多种无机固体材料被用作限域该类单原子催化剂,包括传统的金属氧化物、沸石分子筛以及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等.载体的性质会显著地影响单原子的催化性能,因此具有独特物理化学性质的二维材料无疑是限域单原子的一类理想介质,并逐渐引起了人们在该领域的研究兴趣.二维材料兴起于石墨烯的成功剥离,随后其他类似物如氮化硼、氮化碳以及二硫化钼等蓬勃发展起来.结构简单明确且性质独特的二维材料自身就是一类新颖的催化剂,其与单原子的结合将会为催化带来更多新的可能.二维材料限域单原子催化剂的潜在优势如下:(1)二维材料独特的电子结构对单原子中心的电子特性有显著的调变作用,使其催化性能更为独特;(2)二维材料通常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这允许其锚定更多的单原子从而显著提高其活性位密度;(3)单原子层二维材料有利于反应物分子从双向接触其表面限域的单原子位点,增加碰撞几率并降低传质阻力;(4)二维材料限域单原子催化剂可被视为理想的模型催化剂,其结构均一的活性中心有利于催化剂构效关系的研究;(5)二维材料限域的单原子能够反过来促进或激活二维材料的本征催化活性.在这里,我们总结了二维材料限域单原子催化剂的最新进展,其中二维材料主要涉及石墨烯、氮化碳和硫化钼.我们围绕在二维材料限域单原子催化剂中什么是真正的活性位点及其如何协同催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进而展望了二维材料限域单原子催化剂的应用前景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材料 单原子催化剂 石墨烯 石墨烯类似物 氮化碳 硫化钼
下载PDF
锂硫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雨晴 杨晓飞 +3 位作者 于滢 李先锋 张洪章 张华民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69-189,共21页
锂硫电池在理论上具有2600 W·h/kg的质量比能量和2800 W·h/L的体积比能量,且材料成本低廉、环境友好,可以满足很多新兴技术的要求,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其在产业化开发过程中遇到诸多技术难题,需要通过正极、... 锂硫电池在理论上具有2600 W·h/kg的质量比能量和2800 W·h/L的体积比能量,且材料成本低廉、环境友好,可以满足很多新兴技术的要求,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其在产业化开发过程中遇到诸多技术难题,需要通过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基础材料的开发和制造技术的进步获得不断突破。本文从产业化应用的需求出发,总结了锂硫电池在提高其安全性能、循环寿命、功率密度及比能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提出电池循环过程中产生的体积变化主要是由于锂负极的不均匀沉积引起的,最后结合电池成本及应用要求预测了未来锂硫电池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金属锂负极 碳硫复合正极
下载PDF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银上吸附对巯基吡啶的SERS化学增强效应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元菲 李明雪 +2 位作者 周剑章 吴德印 田中群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30-538,共9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拉曼光谱理论分析,我们研究了对巯基吡啶(4MPY)分子的拉曼光谱和其在银上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并进一步探讨了SERS与界面吸附结构、异构化、质子化和氢键作用以及低能激发态的关系。首先,我们对两种分子异...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拉曼光谱理论分析,我们研究了对巯基吡啶(4MPY)分子的拉曼光谱和其在银上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并进一步探讨了SERS与界面吸附结构、异构化、质子化和氢键作用以及低能激发态的关系。首先,我们对两种分子异构体的相对稳定性和拉曼光谱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而研究了该分子与不同银簇作用时的拉曼光谱,结果表明,4MPY以巯基硫与银簇作用形成强的Ag―S键,导致拉曼光谱的线型不依赖于所选银簇的大小。接着我们考虑了吡啶氮端作用的两种情况。(1)当4MPY-银簇复合物同时以吡啶氮与水簇或水合质子簇形成氢键时,结果表明吡啶环的部分振动频率随氢键和质子化发生蓝移。(2)当考虑吡啶氮与银簇作用时,吡啶环三角畸变振动发生蓝移。上述情况不仅解释了实验观测的振动频率变化,而且表明了化学环境改变对相对拉曼强度的影响。最后,我们计算了当对巯基吡啶分子以单端或双端与银簇作用,在考虑激发光与低能激发态的能量匹配时,拉曼光谱强度与低能激发态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在双端吸附构型下,与吡啶氮成键的银簇受激发产生电荷转移态,不仅导致吡啶环v_(12)、v_1和v_(8a)振动的拉曼信号增强,而且选择性地增强吡啶环C―H面内对称弯曲振动v9a的拉曼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密度泛函理论 电荷转移机理 对巯基吡啶
下载PDF
木质纤维素中C–O键选择性活化和高效转化制化学品(英文) 被引量:4
13
作者 邓卫平 张宏喜 +2 位作者 薛来奇 张庆红 王野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40-1460,共21页
高效转化来源丰富且可再生的木质纤维素制备化学品和燃料对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木质纤维素利用的一条理想途径是将其主要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在温和条件下高选择性地催化转化为关键平台化学品.本文综述了近年报道... 高效转化来源丰富且可再生的木质纤维素制备化学品和燃料对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木质纤维素利用的一条理想途径是将其主要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在温和条件下高选择性地催化转化为关键平台化学品.本文综述了近年报道的有关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或其模型分子中C–O键选择性活化生成葡萄糖、葡萄糖衍生物(包括葡萄糖苷、六元醇和葡萄糖酸)、木糖、阿拉伯糖和芳香化合物的新催化剂和新策略,阐述了决定催化性能的关键因素.本文还讨论了相关反应机理以深入理解C–O键选择性活化.纤维素由葡萄糖单元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通过水解反应,选择性切断这些糖苷键可以获得葡萄糖或其低聚物.鉴于葡萄糖在水热条件下不稳定,发展纤维素温和条件下水解的酸催化剂至关重要.众多研究表明,均相酸催化剂(如无机酸,杂多酸等)具有强Br?nsted酸,在该水解反应中显示高的催化活性.另一方面,拥有强酸性基团-SO3H的固体酸也表现出优异的水解糖苷键性能,但是-SO3H官能团易于流失,限制了这类固体酸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最近研究显示,一些催化剂尤其是碳材料上引入能够与纤维素形成氢键的官能团时,其催化纤维素水解性能显著增强.设计合成这类具备酸性位和氢键位协同效应的稳定固体酸催化剂是纤维素水解转化的一个颇具前景的研究方向.以醇替代水为溶剂实施纤维素醇解制葡萄糖苷是高效活化糖苷键的有效策略.杂多酸被证实为该醇解反应的高性能催化剂.在相同反应条件下,醇解产物葡萄糖苷较水解产物葡萄糖更为稳定,因此可以获得高的葡萄糖苷收率.开发稳定可重复利用的固体酸催化剂是纤维素醇解的关键.耦合水解与加氢或氧化反应可以直接将纤维素转化为相对稳定且具有广泛用途的多元醇或有机酸.目前已有一系列双功能催化剂被报道,这些催化剂通常组合了具备水解功能的液体酸或固体酸和具备加氢或氧化功能的贵金属或过渡金属(譬如Ru,Pt,Ni和Au).其中杂多酸盐或含有磺酸官能团的固体酸负载Ru或Au双功能催化剂显示出优异的生成六元醇或葡萄糖酸的催化性能.半纤维素由葡萄糖、甘露糖、木糖、阿拉伯糖、半乳糖等单糖单元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糖苷键选择性活化可生成各种单糖混合物.硫酸可以有效水解半纤维素,但是同时也易于催化所生成的单糖深度转化为呋喃及其衍生物.较之硫酸,酸性较弱的有机酸特别是二元羧酸(例如马来酸、草酸等)具有较高的单糖选择性.固体酸如酸性树脂,分子筛等亦可催化半纤维素水解反应,但树脂类催化剂中官能团的流失问题有待解决.木质素是由含甲氧基等取代基的苯丙烷单元通过一系列化学键连接而成的复杂大分子,其芳香单元间包括β-O-4,α-O-4和4-O-5等三种主要连接方式,选择性切断这些C–O键可获得高附加值的芳香化合物.水解和氢解是两类普遍用以活化木质素及其模型化合物C–O键的反应.酸和碱均可催化木质素及其模型化合物水解,但是通常需要苛刻条件获取高转化率.近期研究显示,通过对木质素Cα-OH预氧化,再以HCOOH/HCOONa实施水解反应,可以成功实现温和条件下有机溶剂提取木质素及其模型化合物的高效转化.另一方面,均相金属络合物(如Ni,Fe和Ru)或多相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如Ni,Cu,Mo,Pt,Ru,Pd或Ru等)均可有效催化木质素及其模型化合物中C–O键氢解,获得芳烃化合物.在部分多相催化剂体系中,除C–O键活化断裂外,还伴随芳环深度加氢反应,产生较多环己烷衍生物.因此,设计合成具备氢解功能同时抑制过度加氢功能的催化剂是获得芳烃化合物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纤维素 半纤维素 木质素 碳-氧键活化
下载PDF
锂/钠离子电池材料的固体核磁共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钟贵明 刘子庚 +3 位作者 王大为 李琦 傅日强 杨勇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1-243,共13页
固体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定量分析固体材料结构与组成的强有力手段,结合固体核磁共振和常规X-射线衍射(XRD)、X-射线吸收谱(XAS)等表征方法可对锂/钠离子电池材料在电化学反应中的结构演化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例如通过固体核磁共振研究,... 固体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定量分析固体材料结构与组成的强有力手段,结合固体核磁共振和常规X-射线衍射(XRD)、X-射线吸收谱(XAS)等表征方法可对锂/钠离子电池材料在电化学反应中的结构演化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例如通过固体核磁共振研究,可获得不同合成与修饰条件下,锂/钠离子电池电极和电解质材料体相以及电极/电解质界面层的化学组成、局域结构和离子扩散动力学等信息,为高性能电池材料的设计和研发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本文结合作者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综述了近三年来国内外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在锂/钠离子电池电极、电解质材料以及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核磁共振 局域结构 锂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 构效关系
下载PDF
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增强光电化学反应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檬 王寒 +2 位作者 蔡文斌 吴德印 田中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369-370,共2页
联合多个外场协同相互作用,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效应用于调控表面反应,可以进一步提高反应效率和选择性。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在外加光场的作用下,通过电位对金属电极费米能级的调控,实现对SPR能量的调控,从而调节SPR弛豫产生热电子... 联合多个外场协同相互作用,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效应用于调控表面反应,可以进一步提高反应效率和选择性。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在外加光场的作用下,通过电位对金属电极费米能级的调控,实现对SPR能量的调控,从而调节SPR弛豫产生热电子和热空穴的能量,研究SPR增强化学反应的光电协同机制,调控金属纳米结构(NPs)光电化学界面反应的选择性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化学反应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光电协同效应
下载PDF
机器学习加速氧化还原电位和酸度常数计算
16
作者 王锋 程俊 《电化学(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4,共12页
氧化还原电位和酸度常数作为重要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应用于分析能源材料重要指标值。为了实现能源材料的计算设计,发展计算电化学的方法,在复杂电化学环境下计算这些性质至关重要。近年来,利用计算电化学方法计算氧化还原电位和酸度常数... 氧化还原电位和酸度常数作为重要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应用于分析能源材料重要指标值。为了实现能源材料的计算设计,发展计算电化学的方法,在复杂电化学环境下计算这些性质至关重要。近年来,利用计算电化学方法计算氧化还原电位和酸度常数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常用的计算方法如基于隐式溶剂化模型的小分子自由能计算,对于复杂溶剂化环境的处理非常有限。因此,基于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AIMD)的自由能计算被引入来描述复杂溶剂化环境中的溶质-溶剂相互作用。同时,基于AIMD的自由能计算方法已经被证实可以准确预测这些物理化学性质。然而,由于AIMD计算效率低且计算资源需求大,需要引入机器学习分子动力学(MLMD)加速计算。MLMD通过机器学习方法,构建模拟体系结构到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的一对一映射,可以在低成本下实现长时间尺度的AIMD。对于氧化还原电位和酸度常数计算,如何构建训练机器学习势函数模型所需的数据集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如何通过自动化工作流实现自由能计算势函数的自动化构建,通过机器学习分子动力学计算自由能并转化为对应的物理化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分子动力学 自动化工作流 复杂体系 自由能计算
下载PDF
单原子钯催化剂的光化学合成新策略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551-1552,共2页
单原子催化是多相催化领域的新概念,其原子利用率可提升至100%,且均匀的单一活性位为基础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2011年,我们团队通过与刘景月和李隽的合作,利用氧化铁和铂原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成功制备出首例具有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Pt... 单原子催化是多相催化领域的新概念,其原子利用率可提升至100%,且均匀的单一活性位为基础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2011年,我们团队通过与刘景月和李隽的合作,利用氧化铁和铂原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成功制备出首例具有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Pt1/FeOx催化剂1,引发了国际上对单原子催化剂的研究热潮。目前,已发展的单原子催化剂制备方法主要有共沉淀法、浸渍法、质量分离软着陆法、原子层沉积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原子 催化剂体系 钯催化剂 共沉淀法 催化剂制备 活性位 原子利用率 浸渍法 多相催化 强相互作用
下载PDF
sp^2杂化三维碳材料构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朱彦武 陶柱晨 倪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9-141,共13页
sp^2杂化是碳碳成键的重要方式之一,利用其三重对称空间构型可以得到稳定的石墨结构和亚稳定的富勒烯、纳米碳管、石墨烯等碳纳米结构;未参与杂化的电子形成游离的π键,使得以上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子导电性或其他独特的电学性质.因其优异... sp^2杂化是碳碳成键的重要方式之一,利用其三重对称空间构型可以得到稳定的石墨结构和亚稳定的富勒烯、纳米碳管、石墨烯等碳纳米结构;未参与杂化的电子形成游离的π键,使得以上材料具有较好的电子导电性或其他独特的电学性质.因其优异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sp^2杂化碳材料,尤其是sp^2杂化纳米碳材料引起了巨大关注,有望在电子、能源、生物医疗、制药、功能材料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已经进行的众多研究中,经常需要把上述碳纳米材料进行组装、构建成三维材料,从而在更大的尺度和空间中体现纳米基元的优异特性.本文综述了基于sp^2杂化的三维碳材料的最新进展,以构建方式和构建基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出发点进行相关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材料 纳米碳材料 sp2杂化 三维碳材料 可控制备
下载PDF
基于尖晶石锰酸锂正极材料的新型水系储能体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董晓丽 王永刚 夏永姚 《化学世界》 CAS CSCD 2018年第3期129-139,共11页
以水溶液为电解液的水系锂离子电池体系因其功率高、安全性好且成本低廉得到广泛的研究。由于水系电解液的电化学窗口较窄(≈1.23V),在选择水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时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尖晶石锰酸锂LiMn_2O_4由于合适的充放电电压平... 以水溶液为电解液的水系锂离子电池体系因其功率高、安全性好且成本低廉得到广泛的研究。由于水系电解液的电化学窗口较窄(≈1.23V),在选择水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时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尖晶石锰酸锂LiMn_2O_4由于合适的充放电电压平台和较好的热稳定性,而且来源广、成本低、合成工艺简单、环境友好等特点,被认为是最具发展前景的水系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然而LiMn_2O_4在充放电过程中锰溶解导致电池较差的循环稳定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LiMn_2O_4在水系电解液中的循环稳定性,尤其是高温下的循环稳定性,需要研究者深入探究。围绕LiMn_2O_4材料的合成与结构设计,研究了其在水系电解液中容量衰减机理,并基于LiMn_2O_4正极材料建立了一系列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新型水系储能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晶石锰酸锂 水系电解液 储能体系
下载PDF
金属纳米间隙中SPR增强光电化学反应
20
作者 吴德印 张檬 +1 位作者 周剑章 田中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371-372,共2页
研究属电极表面与金属纳米粒子构成纳米间隙的光物理和光化学特征。首先,当可见光激发等离激元共振(SPR)效应,分析了电极电位与纳米间隙结构的光吸收和光发射过程耦合作用。然后,我们考虑当分子存在纳米间隙的情况下,SPR对分子拉曼光谱... 研究属电极表面与金属纳米粒子构成纳米间隙的光物理和光化学特征。首先,当可见光激发等离激元共振(SPR)效应,分析了电极电位与纳米间隙结构的光吸收和光发射过程耦合作用。然后,我们考虑当分子存在纳米间隙的情况下,SPR对分子拉曼光谱信号的增强效应。最后,我们也考虑了激发SPR弛豫以及其与分子化学反应的关系。在上述的理论计算中,我们将界面电场和光电场耦合,考虑了纳米间隙结构中嵌入分子的光电化学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间隙 光电化学反应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