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二井穴刺络放血联合薏苡仁对颅脑创伤性脑水肿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苗笑梅 程世翔 +2 位作者 孙洪涛 王景景 涂悦 《天津中医药》 CAS 2016年第9期573-576,共4页
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和中药薏苡仁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两者单独应用也取得不同程度的临床疗效,但对于他们联合应用治疗颅脑损伤的机制及治疗效果的研究报道少之又少。文章查阅了大量文献,总结出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颅脑创伤性昏迷患者... 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和中药薏苡仁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两者单独应用也取得不同程度的临床疗效,但对于他们联合应用治疗颅脑损伤的机制及治疗效果的研究报道少之又少。文章查阅了大量文献,总结出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颅脑创伤性昏迷患者的醒脑开窍作用和通过调节氢离子(H^+)、钾离子(K^+)、钠离子(Na^+)、钙离子(Ca^(2+))等离子而达到减轻脑水肿及神经保护作用的中西医理论依据,并且阐述了薏苡仁治疗创伤性脑水肿的研究进展,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颅脑创伤性脑水肿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 十二井穴 刺络放血 薏苡仁 脑水肿
下载PDF
亚低温联合载神经干细胞的纤维蛋白支架对颅脑创伤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廖余平 陈翀 +4 位作者 李晓红 王景景 陈以胜 张赛 孙洪涛 《天津医药》 CAS 2016年第2期181-184,I0001,共5页
目的研究大鼠颅脑创伤(TBI)后原位移植神经干细胞(NSCs)治疗的可能性,探讨载有NSCs的纤维蛋白支架及与亚低温(MHT)联合对TBI的治疗作用。方法从孕14 d SD大鼠皮质组织中分离NSCs,与纤维蛋白支架共培养,应用扫描电镜观察支架及NSCs的形态... 目的研究大鼠颅脑创伤(TBI)后原位移植神经干细胞(NSCs)治疗的可能性,探讨载有NSCs的纤维蛋白支架及与亚低温(MHT)联合对TBI的治疗作用。方法从孕14 d SD大鼠皮质组织中分离NSCs,与纤维蛋白支架共培养,应用扫描电镜观察支架及NSCs的形态,并通过免疫荧光检测细胞类型。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TBI组(A组)、TBI+NSC组(B组)、TBI+MHT组(C组)、TBI+NSC+MHT组(D组),每组12只。A组通过液压损伤仪行TBI造模;B组TBI后接受NSCs移植治疗;C组TBI后接受MHT治疗;D组TBI后接受NSCs与MHT联合治疗。分别在第14、28天通过神经功能缺陷评分(m NSS)和水迷宫实验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价;28 d后取脑组织切片,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观察移植后的NSCs在体内分化情况。结果电镜扫描显示,NSCs与纤维蛋白支架共培养3 d后形态无明显改变;免疫荧光提示NSCs特异性标志物Nestin阳性表达,表明神经干细胞在纤维蛋白支架上存活;D组大鼠的m NSS在第14天和第28天均低于A、B、C各组;水迷宫结果显示,D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短于A、B、C各组;D组28 d后脑组织取材可追踪到Brd U标记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了神经元。结论纤维蛋白支架与NSCs生物相容性良好,具有可降解性。亚低温与载NSCs的纤维蛋白支架对大鼠TBI后的神经功能修复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神经干细胞 纤维蛋白支架 亚低温
下载PDF
十二井穴刺络放血联合亚低温治疗对颅脑创伤急性期大鼠脑水肿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苗笑梅 程世翔 +4 位作者 杨震 张赛 韩宛君 涂悦 孙洪涛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49-253,共5页
目的:探讨十二井穴刺络放血联合亚低温对颅脑创伤(TBI)大鼠急性期脑水肿的影响。方法:将75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15):假手术组(Sham)、颅脑创伤组(TBI)、放血组(BL)、亚低温组(MIH)、放血联合亚低温组(BL+MIH)。采用电子... 目的:探讨十二井穴刺络放血联合亚低温对颅脑创伤(TBI)大鼠急性期脑水肿的影响。方法:将75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15):假手术组(Sham)、颅脑创伤组(TBI)、放血组(BL)、亚低温组(MIH)、放血联合亚低温组(BL+MIH)。采用电子脑皮质损伤撞击仪(eCCI)建立大鼠TBI模型,BL组于伤后即刻行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每日2次;MIH组在伤后即刻采用亚低温冰毯使体温降至32℃,持续干预6 h。伤后48 h分别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观察脑水肿变化(n=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 NSS)观察行为学改变及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量(n=8)、伊文思蓝染色(EB)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BBB)(n=4)。结果:MRI显示,TBI组脑水肿及血肿明显,中线明显偏移;而干预组较TBI组水肿明显减轻,中线居中。与TBI组比较,各干预组m NS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而且BL+MIH组优于单独BL和MIH组(均P<0.01);各干预组脑含水量也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尤以MIH组和BL+MIH组降低最为显著(P<0.01);各干预组血脑屏障通透性均有明显改善(均P<0.01),而且MIH组和BL+MIH组显著优于单独BL组(P<0.05,P<0.01)。结论: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和亚低温均可以降低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减轻脑水肿,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对创伤性大鼠脑组织有保护作用,且二者联合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井穴 亚低温 颅脑创伤 脑水肿 放血 大鼠
下载PDF
MRI-三维重建动态测量颅脑创伤模型大鼠的空腔变化 被引量:7
4
作者 符锋 赵明亮 +5 位作者 李晓红 陈翀 王丽娜 孙洪涛 涂悦 张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0期5946-5952,共7页
背景:目前针对颅脑创伤后空腔的研究工作大多采用尸体标本或者针对实验动物取材后进行观察,无法实现动态评估空腔变化。目的:探讨三维重建在颅脑创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取5只雄性SD大鼠,使用电子脑皮质挫伤撞击仪制备颅脑创伤... 背景:目前针对颅脑创伤后空腔的研究工作大多采用尸体标本或者针对实验动物取材后进行观察,无法实现动态评估空腔变化。目的:探讨三维重建在颅脑创伤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取5只雄性SD大鼠,使用电子脑皮质挫伤撞击仪制备颅脑创伤模型,分别于造模后第1天、第1个月、第2个月和第3个月获取大鼠颅脑MRI扫描数据,应用Mimics16.0软件重建颅脑创伤后空腔三维模型,在Meshmixer软件中分析颅脑创伤后空腔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1)重建模型图像轮廓清晰,均能从不同侧面和视角进行颅脑创伤空腔的观察和测量;(2)颅脑创伤后不同时间点的空腔体积及空腔表面积,除了第2个月与第3个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P>0.05),其他各个时间点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3)空腔变化结果提示,颅脑创伤后第3个月空腔形状逐渐规则;(4)基于MRI扫描数据,结合三维重建软件Mimics与模型分析软件Meshmixer,可方便、快捷地获取空腔模型,为动态评估颅脑创伤后空腔变化提供一种直观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动物 神经损伤与修复动物模型 三维重建 核磁共振 MIMICS 颅脑创伤 动态测量 空腔 Meshmixer DICOM 体积 表面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沉默调节蛋白1促进体外神经元的轴突生长 被引量:2
5
作者 梁海乾 李晓红 +3 位作者 王景景 涂悦 陈翀 张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21-324,共4页
目的探讨沉默调节蛋白1(Sirt1)对神经元轴突生长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分离培养胚胎海马神经元,观察Sirt1在72 h神经元的分布表达;通过RNAi技术下调Sirt1基因,观察其对72 h神经元轴突长度的影响;通过质粒转染过表达Sirt1基因或药物白藜芦... 目的探讨沉默调节蛋白1(Sirt1)对神经元轴突生长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分离培养胚胎海马神经元,观察Sirt1在72 h神经元的分布表达;通过RNAi技术下调Sirt1基因,观察其对72 h神经元轴突长度的影响;通过质粒转染过表达Sirt1基因或药物白藜芦醇(RES)激活Sirt1蛋白,检测其对72 h神经元轴突长度的影响。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Sirt1位于海马神经元的生长圆锥以及胞体和突起,尤其是轴突末端;与正常对照组(Sirt1正常表达组)相比,Sirt1表达下调可显著缩短72 h海马神经元轴突的长度[由(178.3±3.2)μm缩短到(110.2±18.30)μm,P<0.01];与正常对照组(Sirt1正常表达组)相比,基因过表达Sirt1可显著增加72 h海马神经元轴突的长度[由(178.3±3.2)μm增长到(310.6±39.5)μm,P<0.01]。与药物对照组(DMSO处理组)相比,药物RES激活Sirt1蛋白亦可显著增加72 h海马神经元轴突的长度[由(292.8±11.2)μm增长到(525.1±49.7)μm,P<0.01]。结论Sirt1在神经元的轴突生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作为轴突再生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RT1 轴突生长 白藜芦醇 神经元
下载PDF
Ts-SV40介导的温敏细胞研究现状 被引量:1
6
作者 廖余平 李晓红 孙洪涛 《天津医药》 CAS 2015年第3期323-326,共4页
非永生化细胞在体外的传代次数、增殖活性是有限的,在应用于细胞治疗或者是体外研究中会受到细胞数量的限制。转染有ts-SV40LT基因的细胞在许可温度下具有最大的增殖活性,在许可温度进行细胞扩增能弥补细胞数量不足的限制,非许可温度可... 非永生化细胞在体外的传代次数、增殖活性是有限的,在应用于细胞治疗或者是体外研究中会受到细胞数量的限制。转染有ts-SV40LT基因的细胞在许可温度下具有最大的增殖活性,在许可温度进行细胞扩增能弥补细胞数量不足的限制,非许可温度可用于细胞治疗或研究其生理特性。其研究领域涉及腹膜的间质细胞、泌尿道肌卫星细胞、口腔上皮细胞、肾上腺髓质细胞、骨髓血管内皮细胞、视网膜祖细胞、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肥大细胞、足细胞、库普弗细胞等。本文对ts-SV40介导的温敏细胞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染 低温 人工 综述 ts-SV40 温敏细胞 亚低温 永生化
下载PDF
脑损伤动物模型实施亚低温的模式概述
7
作者 刘成龙 陈翀 孙洪涛 《天津医药》 CAS 2016年第3期377-380,共4页
脑损伤是全球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脑损伤动物模型的亚低温实验能够为脑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干预及治疗措施。在大量的脑损伤动物模型的亚低温治疗实验中,其脑保护的作用已经被证实。然而,目前的脑损... 脑损伤是全球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脑损伤动物模型的亚低温实验能够为脑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干预及治疗措施。在大量的脑损伤动物模型的亚低温治疗实验中,其脑保护的作用已经被证实。然而,目前的脑损伤动物实验的亚低温治疗模式尚不明确,其最佳的治疗模式如低温持续的时间、低温诱导的方法以及最佳的温度等仍然未知。本文对脑损伤动物模型的亚低温实验方法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脑损伤 动物模型 治疗模式
下载PDF
亚低温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颅脑创伤大鼠脑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李迪彬 涂悦 +2 位作者 程世翔 郝谦谦 张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81-385,共5页
目的 研究亚低温(MHT)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颅脑创伤(TBI)大鼠脑保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根据是否接受MHT(32 ~33℃,4h)、腹腔注射EPO(5 000 U/kg)治疗,将8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常温治疗组、... 目的 研究亚低温(MHT)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颅脑创伤(TBI)大鼠脑保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根据是否接受MHT(32 ~33℃,4h)、腹腔注射EPO(5 000 U/kg)治疗,将8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常温治疗组、MHT组、EPO组、MHT+ EPO组,每组16只,颅脑创伤模型参照液压打击法制作,采用神经功能缺陷评分量表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利用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Evans蓝测定法检测BBB通透性、HE染色比较颅脑创伤大小、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Claudin-5表达水平.结果 MHT及EPO均可降低颅脑创伤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减轻脑组织水肿,降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上调Claudin-5的表达水平(均P<0.05).结论 MHT、EPO对颅脑创伤大鼠均有脑保护作用,且两种治疗联合应用脑保护作用更加显著.上调Claudin-5的表达水平是其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低温 人工 红细胞生成素 大鼠
原文传递
亚低温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胃肠动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邵雪非 程世翔 +2 位作者 涂悦 许鹏程 张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32-739,共8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75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创伤组(TBI)、亚低温组(MIH)。应用电子脑皮质撞击仪(eCCI)建立大鼠TBI模型,随即亚低温干预4h...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75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创伤组(TBI)、亚低温组(MIH)。应用电子脑皮质撞击仪(eCCI)建立大鼠TBI模型,随即亚低温干预4h。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胃动力、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改变;动物处死后分别获取脑、胃、回盲部、距回盲部15cm处小肠组织,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大鼠TBI后胃明显扩张,胃壁变薄,胃黏膜充血、水肿,部分黏膜上皮脱落,黏膜下层有出血,肠腔扩张胀气,肠黏膜出血坏死、绒毛脱落、中性粒细胞浸润,绒毛间隙增大,杯状细胞减少。胃黏膜充血血管计数和肠黏膜绒毛断裂数显示6hTBI组与MIH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48h和72hMIH组与TBI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动力学检测显示各组胃运动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运动波幅值TBI和MIT组均高于Sh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后MIT组低于TB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测定显示6hTBI组和MIH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48h和72h MIH组与TBI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BI对大鼠胃肠黏膜和胃肠动力皆有影响,MIH干预后短期效应不显但长期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胃肠动力障碍 亚低温
原文传递
亚低温对颅脑创伤后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海博 程世翔 +1 位作者 张赛 涂悦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5-79,共5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颅脑创伤(TBI)后大鼠脑组织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7周龄Wistar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顺序分为5组:正常组(Normal)、假手术组(Sham)、假手术联合亚低温组(Sham+HT)、颅...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颅脑创伤(TBI)后大鼠脑组织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K-1)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7周龄Wistar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顺序分为5组:正常组(Normal)、假手术组(Sham)、假手术联合亚低温组(Sham+HT)、颅脑创伤常温组(TBI,37~C)、颅脑创伤亚低温组(TBI+HT,32℃),每组8只。建立液压打击致TBI模型后即可采用亚低温干预持续6h。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观察TBI前后行为改变。伤后48h处死大鼠并取脑组织行HE染色,分别采用RT—PCR、real—timePCR和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检测RIPK-1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在细胞水平的定位。结果与TBI组比较,TBI+HT组NSS评分明显降低(P〈0.01)。TBI组中RIPK-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高于Sham组(P〈0.05),而TBI+HT组RIPK-1表达较TBI组显著降低(P〈0.05)。RIPK-1蛋白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均有表达,而且TBI+HT组RIPK-1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亚低温可能通过抑制RIPK-1诱导的细胞坏死性凋亡通路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这为TBI的新靶向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 亚低温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 坏死性凋亡
原文传递
控制性脑皮质撞击致不同损伤程度颅脑创伤大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11
作者 程世翔 张海博 +2 位作者 陈旭义 涂悦 张赛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65-868,共4页
目的 应用控制性脑皮质撞击仪(CCI)建立不同损伤程度的颅脑创伤(TBI)大鼠模型,为探索TBI病理生理进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数字表随机分为4组(3组实验组、1组假手术组),每组10只.应用电子控制性皮质撞击仪(eCC... 目的 应用控制性脑皮质撞击仪(CCI)建立不同损伤程度的颅脑创伤(TBI)大鼠模型,为探索TBI病理生理进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数字表随机分为4组(3组实验组、1组假手术组),每组10只.应用电子控制性皮质撞击仪(eCCI-6.3),设定不同打击参数,对大鼠顶叶大脑皮质区进行精确撞击.其中,实验组打击速率分别为4 m/s、5m/s、6m/s,打击时间均为200 ms,打击深度均为2 mm.假手术组仅开骨窗不行撞击.致伤24 h后采用神经功能缺陷评分(NSS)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应用多普勒流量计测定大鼠脑损伤周围区域局部脑血流(rCBF).致伤48 h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脑组织缺损程度,HE染色评估脑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结果 大鼠脑损伤程度与打击强度相关,打击速率4m/s模拟轻度TBI、5m/s模拟中度TBI、6m/s模拟重度TBI.与假手术组比较,TBI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受损,局部脑血流量降低(均P<0.01),脑组织神经元皱缩、细胞周围空泡、线粒体结构异常,而且损伤程度随打击速率增强而递增,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eCCI脑皮质撞击仪成功建立TBI大鼠模型,通过调整打击速率给予轻度、中度和重度TBI分级,为进一步研究TBI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一种精确有效的TBI动物模型制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 控制性脑皮质撞击 动物模型 大鼠
原文传递
一种适用于颅内外血管重建研究的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超 李晓红 +5 位作者 涂悦 李建伟 王景景 程世翔 张赛 梁海乾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41-1043,共3页
目的:检测结扎大鼠双侧颈内动脉及一侧椎动脉(3-VO)是否可以在保留颈外动脉的同时,造成大鼠慢性脑缺血。方法分别制造假手术对照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组(2-VO)及3-VO组动物模型;于造模4周后行脑血流量测定;于第8周行Morris水迷... 目的:检测结扎大鼠双侧颈内动脉及一侧椎动脉(3-VO)是否可以在保留颈外动脉的同时,造成大鼠慢性脑缺血。方法分别制造假手术对照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组(2-VO)及3-VO组动物模型;于造模4周后行脑血流量测定;于第8周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行为学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脑血流测定结果显示与假手术[(47±8.797)ml·min^-1·100 g^-1]相比,2-VO[(24.30±8.999)ml·min^-1·100 g^-1]、3-VO[(9.870±2.208)ml·min^-1·100 g^-1]组脑血流量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2-VO组[(14.78±7.84) s]、3-VO[(14.86±7.96)s]组第5天潜伏期与假手术组[(8.33±4.88)s]相比,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VO组与3-VO组相比,其潜伏期无明显差异;与假手术组[(37.20±9.21)s,(10.01±2.91)次]相比,2-VO组[(20.13±5.80)s,(6.60±3.19)次]、3-VO组[(20.05±5.76)s,(6.55±2.59)次]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及穿越平台次数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VO、3-VO模型组海马CA1区有明显病理形态学改变。结论结扎双侧颈内动脉及一侧椎动脉可造成大鼠慢性脑缺血,并造成与2-VO相似的行为学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缺血 大鼠模型 脑血管重建 脑血流量
原文传递
基于MRI数据的3D打印定制脑组织空腔支架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符锋 赵明亮 +5 位作者 李晓红 陈翀 王丽娜 孙洪涛 涂悦 张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25-1430,共6页
目的探讨3 D打印技术制备个性化大鼠脑组织空腔支架方法,为组织工程化定制空腔支架进行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修复奠定基础。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5只,体质量(300±10)g,使用电子控制性脑皮质撞击仪建立TBI模... 目的探讨3 D打印技术制备个性化大鼠脑组织空腔支架方法,为组织工程化定制空腔支架进行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修复奠定基础。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5只,体质量(300±10)g,使用电子控制性脑皮质撞击仪建立TBI模型,基于MRI数据采用Mimics软件重建损伤空腔表面轮廓,计算机辅助设计构建内部结构,再用3 D生物打印机以胶原-壳聚糖复合物为原料进行3 D打印。对3 D打印支架进行外观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MRI扫描显示大鼠致伤侧脑组织损伤改变,且空腔位置均限于大脑右侧皮层区。成功构建了含有内部结构的个性化空腔三维模型,并利用3 D打印技术成功制备了空腔支架。支架外部轮廓与大鼠TBI后损伤区空腔相似,内部正交叉结构排列有序、孔隙连通性较好。结论结合基于MRI数据的三维重建及3 D打印技术定制的空腔支架与大鼠脑组织缺损空腔外形相近,内部正交叉结构可模拟细胞外基质拓扑结构,且打印材料为生物相容性较好的胶原-壳聚糖复合物,为定制空腔支架修复TBI后脑组织空腔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颅脑损伤 组织工程 3D打印 胶原蛋白-壳聚糖 空腔支架 大鼠
原文传递
Ghrelin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胃肠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邵雪非 程世翔 +1 位作者 涂悦 张赛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70-376,共7页
目的探讨Ghrelin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2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8只)、TBI组(32只)和Ghrelin组(32只)。假手术组仅颅骨开窗消毒后缝合头皮,但不进行打击。TBI组腹腔注... 目的探讨Ghrelin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2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8只)、TBI组(32只)和Ghrelin组(32只)。假手术组仅颅骨开窗消毒后缝合头皮,但不进行打击。TBI组腹腔注射麻醉后颅骨开窗,在骨窗中心用电子皮质损伤撞击仪以打击深度3mm、打击最低点持续时间200ms、打击速率5m/s进行打击。Ghrelin组于伤后30min经尾静脉注射Ghrelin20μg/kg。各组于伤后6,24,48,72h进行神经功能缺陷综合评分(mNSS)、胃肠大体观察;检测粪便含水量百分比、胃内容物占体重的百分比;切取胃、距回盲部15cm处小肠、回盲部(近端回肠肠管长约3em,远端3em结肠肠管长约3cm),制备电镜切片,观察胃肠黏膜微观变化。结果TBI组和Ghrelin组伤后24,48,72hmNSS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TBI组伤后24,48,72h mNSS也均明显高于Ghrelin组(P〈0.01)。假手术组可见肠壁呈粉红色。TBI组胃扩张,壁变薄,色苍白或暗红,小肠肠腔扩张、色泽灰暗,甚至淤血,肠壁伴有大量黏液。Ghrelin组6h后较TBI组明显好转。与Ghrelin组相比,TBI组从24h开始即出现粪便含水量百分比显著减少(P〈0.05),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粪便含水量百分比减少的幅度下降;并出现明显的胃排空延缓(P〈0.05),胃内容物占体重的百分比出现下降趋势(P〈0.01)。胃黏膜变化:TBI组伤后72h可见胃腺中的主细胞,细胞表面有散在的、短小的微绒毛。胞浆突出到腺腔,胞浆中可见大量粗面内质网,排列不甚规则,线粒体局部肿胀,内可见髓样小体。胞浆内可见大量内分泌颗粒,线粒体散在分布、肿胀,线粒体嵴变短变少,其内有髓样小体。Ghrelin组72h胃黏膜改变较TBI组明显好转。盲肠黏膜变化:TBI组伤后72h可见盲肠吸收上皮严重水肿,粗面内质网扩张明显,细胞内游离水间隙扩张,细胞顶部微绒毛局部减少,盲肠吸收上皮细胞顶部可见丰富的微绒毛,细胞之间可见由紧密连接、中间连接和桥粒连接构成的连接复合体。Ghrelin组伤后72h盲肠黏膜改变较TBI组明显好转。小肠黏膜变化:TBI组可见小肠吸收上皮损伤,顶部微绒毛排列紧密,局部脱落,胞浆水肿严重,粗面内质网肿胀。Ghrelin组改变较TBI组明显好转。结论Ghrelin是改善TBI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有效手段,Ghrelin能促进TBI大鼠的胃排空、增加肠推进率、改善TBI后胃肠道黏膜显微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胃肠活动 GHRELIN
原文传递
SH-SY5Y细胞中过表达RIPK3对ZFP36基因转录的影响
15
作者 张国禄 程世翔 +4 位作者 徐忠伟 衣泰龙 廖吉连 涂悦 张赛 《天津医药》 CAS 2016年第4期418-422,共5页
目的探讨SH-SY5Y细胞中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下游信号通路及其中的关键信号分子的作用。方法通过质粒转染的方式在实验组SH-SY5Y细胞内表达外源性RIPK3蛋白,将转染空载质粒载体SH-SY5Y细胞作为对照组。通过观察质粒所携带的绿... 目的探讨SH-SY5Y细胞中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下游信号通路及其中的关键信号分子的作用。方法通过质粒转染的方式在实验组SH-SY5Y细胞内表达外源性RIPK3蛋白,将转染空载质粒载体SH-SY5Y细胞作为对照组。通过观察质粒所携带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验证转染结果,Westernblot对外源性RIPK3表达进行验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观察过表达RIPK3对细胞活性的影响,以确认其在细胞内是否具有生物活性。运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分别检测2组细胞内基因转录丰度并应用IngenuityPathway Analysis(IPA)数据库进行分析,获得RIPK3下游信号通路及关键分子。通过微滴式数字化PCR(dd PCR)对部分RNAseq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外源性RIPK3在细胞内具有生物活性,能够抑制SH-SY5Y细胞的增殖。RNAseq数据经IPA分析后得出锌指蛋白36(ZFP36)为RIPK3下游效应分子,其相关效应分子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人脱帽酶2(DCP2)、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肿瘤坏死因子(TNF)的转录丰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结论 RIPK3能够参与对ZFP36以及与其相关效应分子的转录调控,进而在神经系统的发育、炎症和肿瘤发生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 细胞系 肿瘤 锌指 基因表达调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类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 锌指蛋白36 人脱帽酶2
下载PDF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创伤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16
作者 杨小飒 衣泰龙 +2 位作者 于泽奇 程世翔 涂悦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8期108-111,共4页
创伤性脑损伤(TBI)是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致死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TBI导致损伤区的脑血流量下降,使损伤区神经元发生缺血缺氧性改变,从而激活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HIF-1α作为一种氧敏感性转录调控因子,通过调节其下游... 创伤性脑损伤(TBI)是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致死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TBI导致损伤区的脑血流量下降,使损伤区神经元发生缺血缺氧性改变,从而激活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HIF-1α作为一种氧敏感性转录调控因子,通过调节其下游一系列蛋白的表达,在TBI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关于HIF-1α在TBI中的作用在目前研究中仍存在争议。本篇综述主要围绕HIF-1α的作用机制、在TBI中的作用以及与TBI的关系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缺氧 缺氧诱导因子1 Α亚基
原文传递
3D打印技术制备大鼠脊髓仿生支架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以胜 王景景 +4 位作者 陈旭义 陈翀 涂悦 张赛 李晓红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4-367,共4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制备大鼠脊髓仿生支架方法,为用生物材料制备脊髓支架并进行脊髓损伤修复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取3只雌性SD大鼠,采用7.0T动物专用核磁共振仪进行扫描,获得T8~10节段脊髓截面位置和形状图像,结合脊髓各神经传导束的位置...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制备大鼠脊髓仿生支架方法,为用生物材料制备脊髓支架并进行脊髓损伤修复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取3只雌性SD大鼠,采用7.0T动物专用核磁共振仪进行扫描,获得T8~10节段脊髓截面位置和形状图像,结合脊髓各神经传导束的位置和形状资料,应用Getdata数据获取软件获取相关数据。应用Solid Works三维制图软件进行支架三维模型设计,并将数据转换为立体平版印刷(stereolithography,STL)格式;最后以光敏树脂为材料,通过3D打印机制作脊髓仿生支架。结果 MRI扫描显示,T8~10节段脊髓截面呈纵轴较长、横轴相对较短的椭圆形,横径为(2.05±0.24)mm,纵径为(2.20±0.52)mm;其神经传导束在STL格式的三维模型中清晰显示,应用3D打印机制备了目标节段脊髓的仿生支架。该脊髓支架形态、截面与大鼠正常脊髓相似,其中各神经传导束孔隙位置模拟了大鼠脊髓正常神经传导束走行。结论 3D打印技术制备的大鼠脊髓支架与正常脊髓外形和尺寸接近,内部神经传导束通道也更仿生,且制作程序简便,有望用于脊髓损伤修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脊髓损伤 仿生支架 SOLID Works三维制图软件 大鼠
原文传递
亚低温后脑损伤组织提取液对体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以胜 赵明亮 +4 位作者 梁海乾 陈翀 涂悦 张赛 孙洪涛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0-84,共5页
目的模拟创伤性脑损伤(TBI)脑组织经亚低温治疗后的化学微环境,探讨该环境对体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的影响。方法选取1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大鼠仅开骨窗,不行冲击损伤;TBI组大鼠仅行冲击损伤;亚低... 目的模拟创伤性脑损伤(TBI)脑组织经亚低温治疗后的化学微环境,探讨该环境对体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的影响。方法选取1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大鼠仅开骨窗,不行冲击损伤;TBI组大鼠仅行冲击损伤;亚低温组大鼠经TBI后行亚低温治疗,各组6只。采用电子脑皮质挫伤撞击仪制作大鼠TBI模型。给予全身亚低温(33%)治疗4h后,获取大鼠模型损伤区域脑组织的匀浆液。模拟脑组织弹性模量制备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分离培养人UCMSCs,将其置于上述水凝胶上进行培养,分别加入各组大鼠的脑组织匀浆液,24h后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水平,并更换为UCMSCs的正常培养基。动态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和形态变化,于7d后对其行免疫荧光检测其向神经元分化水平。结果假手术组、TBI组、亚低温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42%、73.47%和28.57%,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的凋亡细胞明显增多(P〈0.01),而亚低温组可显著逆转TBI组诱导的凋亡细胞增多(P〈0.01);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假手术组、TBI组、亚低温组细胞的神经元总体分化率分别为16.48%、2.59%和11.83%,与TBI组比较,亚低温组UCMSCs的神经元分化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TBI后的化学微环境可导致UCMSCs大量凋亡,且向神经元分化的能力大大降低;而亚低温治疗可减少TBI所致UCMSCs的凋亡,并使其分化能力得到一定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脑损伤 化学微环境 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提取物
原文传递
坏死性凋亡相关蛋白在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脑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小飒 程世翔 +4 位作者 衣泰龙 徐忠伟 于泽奇 张赛 涂悦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17-921,共5页
目的探究坏死性凋亡相关蛋白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在脑组织缺血再灌注小鼠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构建C57BL/6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使用凋亡抑制剂z-VAD.fmk(zVAD,1.1g/kg)、受体相... 目的探究坏死性凋亡相关蛋白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在脑组织缺血再灌注小鼠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构建C57BL/6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使用凋亡抑制剂z-VAD.fmk(zVAD,1.1g/kg)、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IP3)抑制剂GSK’872(0,7g/kg)以及二者联合进行干预,采用mN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状况,TTC染色检测脑组织梗死体积,免疫印迹(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法分析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RIPl)、RIP3和混合系列蛋白激酶样结构域(MLKL)表达变化和定位情况。结果MCAO小鼠发生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脑组织梗死,与MCAO组比较,zVAD、GSK’872及二者联合均能缓解神经功能缺损,降低脑组织梗死体积(P〈0.05或P〈0.01)。MCAO引起RIP1、RIP3和MLKL蛋白水平升高,而GSK’872以及联合干预能够明显下调上述蛋白表达[RIP1(GSK’872:0.64±0.02,MCAO:1.28±0.02,P〈0.01);RIP3(GSK’872:1.08±0.02,MCAO:1.45±0.02,P〈0.01);MLKL(GSK’872:0.54±0.01,MCAO:1.00±0.01,P〈0.01)],但是zVAD除导致MLKL轻度降低外(P〈0.05),并未引起RIP1和RIP3表达变化(P〉0.05)。结论坏死性凋亡相关蛋白RIP1、RIP3与MLKL参与介导坏死胜凋亡的发生,促进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凋亡 缺血再灌注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 混合连接激酶结构域样蛋白 小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