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恩纳气管内麻醉在神经外科后颅凹手术的临床应用
1
作者 步金梅 张彦 李恒林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 :观察恩纳气管内麻醉用于神经外科手术及术后长期保留气管导管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0例神经外科后颅凹手术患者 (ASAI~II级 ) ,随机分为恩纳组和非恩纳组各30例。2组均采用丙泊酚和芬太尼诱导及维持麻醉 ,监测围术期血压... 目的 :观察恩纳气管内麻醉用于神经外科手术及术后长期保留气管导管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0例神经外科后颅凹手术患者 (ASAI~II级 ) ,随机分为恩纳组和非恩纳组各30例。2组均采用丙泊酚和芬太尼诱导及维持麻醉 ,监测围术期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 (SpO2)、4个成串刺激比值 (T4/T1)、边缘频率 (SEF)、双频谱指数 (BIS)等指标及体征的变化 ,记录手术前、后气管黏膜的形态学改变、气管导管并发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恩纳组气管导管耐受优于非恩纳组 ,包括血压、心率波动和肢动、皱眉、吞咽及呛咳反应频率显著降低(P<0.05或P<0.01)。2组气管导管总留置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但恩纳组导管清醒留置时间及NICU治疗时间均明显长于非恩纳组 ,而镇静剂用量则显著低于后者 (P<0.01)。结论 :恩纳气管内麻醉用于神经外科围术期保留气管导管的患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纳 气管内麻醉 神经外科 后颅凹手术 临床应用 麻醉药 气管导管保留
下载PDF
小儿脑外科丙泊酚诱导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李恒林 王海云 梁禹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60-361,共2页
丙泊酚(Propofo1)曾被列为3岁以下小儿禁用或不推荐使用的麻醉药,其原因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对脑外科病儿通过经上、下肢静脉诱导给药并对呼吸、循环抑制程度进行比较,发现了3岁以下小儿用丙泊酚诱导的给药途径。
关键词 儿童 麻醉 脑外科手术 丙泊酚 呼吸循环功能
下载PDF
国产阿曲库铵连续输注用于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的临床观察
3
作者 张秀山 《中国麻醉与镇痛》 2004年第1期29-30,共2页
本文报道国产阿曲库铵连续输注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麻醉,观察其用药量与效能,探讨其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的可行性以及适宜的平均输注速度,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阿曲库铵 连续输注 神经外科 手术麻醉 肌松药物 临床时效
下载PDF
频谱熵用于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意识水平监测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彦 梁禹 +1 位作者 张秀山 刘海根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5-197,共3页
目的:探讨频谱熵用于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意识水平监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30例)和观察组(Ⅱ组,36例),切割硬脑膜均采用频谱熵和血流动力学监测。对照组依据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的变化,调... 目的:探讨频谱熵用于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意识水平监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30例)和观察组(Ⅱ组,36例),切割硬脑膜均采用频谱熵和血流动力学监测。对照组依据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的变化,调整意识水平;而观察组则根据切割硬脑膜频谱熵指数调节意识水平。记录2组麻醉诱导前、插管后3min、切皮、切割硬脑膜和手术结束前10min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状态熵(SE)和反应熵(RE)值,麻醉复苏各项指标及麻醉药剂量。结果:插管后3min、切皮、切割硬脑膜、手术结束前10min,观察组SE和RE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对照组MAP和HR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的麻醉复苏指标,包括自主呼吸、睁眼指令、拔管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且对照组麻醉剂用量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频谱熵用于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意识水平监测的临床效果优于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 生理学 麻醉 神经外科手术 意识
下载PDF
长托宁用于神经外科术前准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海根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58-359,共2页
目的:观察选择性M-受体拮抗剂长托宁用于神经外科术前准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外科择期手术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对照组(A组),不应用术前药;阿托品组(B组)和长托宁组(C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30min肌肉注射阿托品或长托宁0.0... 目的:观察选择性M-受体拮抗剂长托宁用于神经外科术前准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外科择期手术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对照组(A组),不应用术前药;阿托品组(B组)和长托宁组(C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30min肌肉注射阿托品或长托宁0.01mg/kg,记录用药后诱导前患者口腔干燥程度,气管插管后5min至术毕拔管时气道分泌物量及心率。结果:诱导前B组患者的心率明显高于C组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前至气管插管后2h,B组和C组患者的气道分泌物明显少于A组(P<0.05)。术毕拔管时,B组患者的气道分泌物则多于C组(P<0.05)。结论:选择性新型M-受体拮抗剂长托宁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术前用药临床效果优于阿托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前准备 长托宁 临床观察 M-受体拮抗剂 神经外科择期手术 气道分泌物 神经外科手术 临床效果 气管插管 阿托品 肌肉注射 麻醉诱导 干燥程度 术前用药 C组 B组 患者 对照组 术前药 用药后 统计学 心率 拔管
下载PDF
七氟醚-丙泊酚麻醉用于脑室镜手术的临床观察
6
作者 梁禹 刘海根 +1 位作者 张秀山 张彦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2-73,共2页
关键词 脑室镜手术 七氟醚麻醉 临床观察 丙泊酚 治疗性操作 微侵袭手术 神经外科 情绪波动
下载PDF
神经外科围术期诱发电位监测的临床应用
7
作者 步金梅 张彦 李恒林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012-1015,共4页
关键词 神经外科 围术期 诱发电位 监测 临床应用 皮层血流量
下载PDF
麻醉与围术期脑电监护的相互影响
8
作者 张彦 梁禹 《医学综述》 2009年第17期2673-2675,共3页
围术期的脑电监测与多种麻醉药之间相关,因手术刺激而变化,能反映患者围术期的意识状态、镇静程度、应激反应水平等变化,有助于指导围术期麻醉用药,脑电监测在研究患者围术期功能状态变化上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常用的脑电监测有一定局限... 围术期的脑电监测与多种麻醉药之间相关,因手术刺激而变化,能反映患者围术期的意识状态、镇静程度、应激反应水平等变化,有助于指导围术期麻醉用药,脑电监测在研究患者围术期功能状态变化上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常用的脑电监测有一定局限性。本文旨在对脑电图监护与麻醉的相互关系以及围术期应用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术期 脑电图 麻醉
下载PDF
两种通气方式用于神经外科全麻手术的效果比较
9
作者 王文腾 李恒林 +1 位作者 梁禹 张秀山 《中国麻醉与镇痛》 2001年第2期92-94,共3页
目的:在神经外科全麻手术中病人保留自主呼吸期间,采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和变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两种通气方式,比较两种通气法对诱导期镇静药和镇痛药用药量与术后脱离呼吸机的影响。方法:选择37例ASAI~Ⅲ级神经外科手术病人... 目的:在神经外科全麻手术中病人保留自主呼吸期间,采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和变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两种通气方式,比较两种通气法对诱导期镇静药和镇痛药用药量与术后脱离呼吸机的影响。方法:选择37例ASAI~Ⅲ级神经外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16例,术中采用IPPV通气方式;B组21例,术中采用BIPAPA通气方式。记录两组病人诱导插管期咪唑安定和哌替啶的用药量,以及术后脱离呼吸机的时间,进行比较。结果:A组病人咪唑安定和哌替啶的用药量高于B组,P<0.05;A组病人术后脱离呼吸机的时间长于B组,P<0.05。结论:在全麻保留自主呼吸的情况下,BIPAP能维持较好的通气/血流分布和通气效率,较适宜用于神经外科全麻手术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全麻手术 呼吸机 间歇正压通气 变相气道正压通气 镇静药 呼吸管理
下载PDF
6%羟乙基淀粉130/0.4用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梁禹 张彦 +1 位作者 张秀山 刘海根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18-420,共3页
目的本文旨在观察6%羟乙基淀粉130/0.4(简称HES,下同)和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用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完成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手术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HES组(Ⅰ组)和高渗氯化钠羟乙基... 目的本文旨在观察6%羟乙基淀粉130/0.4(简称HES,下同)和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用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完成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手术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HES组(Ⅰ组)和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组(Ⅱ组)。分别于术前输注HES20ml/kg和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5ml/kg。于治疗前(T1)、容量负荷后(T2)、麻醉诱导后(T3)、硬脑膜切开时(T4)、手术结束时(T5)五个时点记录颅内压(ICP)、脑氧分压(PbrO2);测量术前及术后24h血S100β蛋白含量,记录术中液体总出入量和不良反应,并于术后3个月时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法(Glasgowoutcome score,GOS)判定疗效。结果ICP除T5时Ⅰ组低于Ⅱ组,而同时PbrO2Ⅰ组则高于Ⅱ组(P<0.01)外,其他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凝血参数由术前正常转为异常者Ⅰ组有2例,Ⅱ组有4例;术中皮肤红斑Ⅱ组有3例。两组术后24h血液S100β蛋白含量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升高(P<0.05);其中Ⅰ组血液S100β蛋白含量上升差值较Ⅱ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后结果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术前应用6%羟乙基淀粉130/0.4较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能更好地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组织微循环及氧供,预后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羟乙基淀粉130/0.4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
下载PDF
亚低温对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术瞬间阻断及缺血再灌注期的脑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海根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700-702,共3页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术瞬间阻断其供血动脉时缺血再灌注期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对颅内巨大动脉瘤行夹闭术27例,13例于动脉瘤夹闭瞬间阻断及缺血再灌注期行亚低温处理。直肠温度(RT)控制在31.0℃~36.0℃,脑组织温度(BT)...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术瞬间阻断其供血动脉时缺血再灌注期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对颅内巨大动脉瘤行夹闭术27例,13例于动脉瘤夹闭瞬间阻断及缺血再灌注期行亚低温处理。直肠温度(RT)控制在31.0℃~36.0℃,脑组织温度(BT)为32.0℃~35.0℃。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BT和失血量。常温组14例,RT控制在36.0℃~37.2℃。2组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术中2组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低温组与常温组相比,手术完成比较顺利,无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低,运动神经功能良好率较高,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可明显降低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对脑缺血及再灌注性损伤具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人工 颅内动脉瘤 再灌注损伤 颅内巨大动脉瘤 动脉瘤夹闭术 亚低温处理 脑保护作用 再灌注期 脑缺血 阻断
下载PDF
MAC麻醉在门诊手术的临床效价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步金梅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9-351,共3页
目的 :探讨几种麻醉药复合用于麻醉监测处理在门诊手术的临床效价分析。方法 :随机选择门诊手术病人 30例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 ASA) ~ 级 ,分为丙泊酚 -芬太尼麻醉组 ( P- F组 ) 1 5例 ,咪唑安定 -氯胺酮麻醉组 ( M- K组 ) 1 5例。... 目的 :探讨几种麻醉药复合用于麻醉监测处理在门诊手术的临床效价分析。方法 :随机选择门诊手术病人 30例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 ASA) ~ 级 ,分为丙泊酚 -芬太尼麻醉组 ( P- F组 ) 1 5例 ,咪唑安定 -氯胺酮麻醉组 ( M- K组 ) 1 5例。比较两组病人在院期间 ,围术期镇静 -止痛效果、呼吸 -循环系统影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存在的差异。结果 :两种麻醉方法均可满足门诊手术需要。两组在镇静 -止痛方面无明显差异。术中 ,P- F组对于循环系统如心率和收缩压的影响显著低于 M- K组 ,并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复苏时间较短 ,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或 P<0 .0 1 )。结论 :丙泊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 麻醉 门诊手术 临床效价分析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手术的麻醉对策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海根 李恒林 《中国麻醉与镇痛》 2004年第2期152-154,共3页
颇内动脉瘤的发病率约为1%,其中因动脉瘤破裂而死亡者约占半数。手术治疗的效果与麻醉处理是否得当有直接关系。麻醉处理的正确合理,也与动脉瘤围术期多种并发症(如瘤破裂、脑缺血和神经功能丧失等)的严重程度紧密相关。因此,颅内... 颇内动脉瘤的发病率约为1%,其中因动脉瘤破裂而死亡者约占半数。手术治疗的效果与麻醉处理是否得当有直接关系。麻醉处理的正确合理,也与动脉瘤围术期多种并发症(如瘤破裂、脑缺血和神经功能丧失等)的严重程度紧密相关。因此,颅内动脉瘤的麻醉处理历来是临床麻醉学关注的疑难问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手术治疗 并发症 临床麻醉 麻醉诱导 药物选择
下载PDF
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下颅脑手术自主呼吸的支持
14
作者 梁禹 张彦 +1 位作者 李恒林 王大柱 《中国麻醉与镇痛》 2000年第2期77-78,共2页
目的:在颅脑手术保留自主呼吸的情况下,观察采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40例颅脑手术病人,20例采用BIPAP支持(B组),另20例作为封照组采用压力支持通气(PSV,P组)。比较两种支持通气方式对病人自主... 目的:在颅脑手术保留自主呼吸的情况下,观察采用双相气道正压通气(BIPAP)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40例颅脑手术病人,20例采用BIPAP支持(B组),另20例作为封照组采用压力支持通气(PSV,P组)。比较两种支持通气方式对病人自主呼吸的影响。结果:两组在全手术过程中及脱机后的通气和氧合均良好。结论:颅脑外科手术保留自主呼吸时,以选用BIPAP支持通气的模式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气道正压通气 BIPAP 下颅脑手术 自主呼吸 呼吸支持 压力支持通气
下载PDF
浅低温技术用于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术阻断循环脑缺血及再灌期的保护作用
15
作者 张彦 张秀山 李恒林 《中国麻醉与镇痛》 2004年第2期94-96,共3页
目的:研究浅低温技术对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术脑阻断循环及缺血再灌期的保护作用。方法:27例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13例在全麻诱导后、动脉瘤夹闭阻断前,施行体表物理降温,控制直肠温度(RT)在31.0-36.0℃,脑温... 目的:研究浅低温技术对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术脑阻断循环及缺血再灌期的保护作用。方法:27例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13例在全麻诱导后、动脉瘤夹闭阻断前,施行体表物理降温,控制直肠温度(RT)在31.0-36.0℃,脑温在32.0-35.0℃。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动脉瘤阻断与开放时间、脑温(BT)和失血量。对照组14例,不予降温处理,直肠温度在36.0-37.2℃,其它处理同浅低温组。两组病人均在术后3个月时进行随访,根据GOS评估法判定手术疗效。结果:术中两组生命体征无显着性差异。两组比较,浅低温组的手术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较低(P<0.05),预后显着改善(P<0.01)。结论:浅低温可降低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术病人的死亡率,对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损伤的保护作用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低温技术 颅内动脉瘤 脑缺血损伤 再灌注损伤 保护作用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后颅窝手术特殊体位的并发症与麻醉管理
16
作者 张彦 赵娅男 +1 位作者 吴春燕 李恒林 《中国麻醉与镇痛》 2004年第2期141-142,共2页
后颅窝手术为有利于显露手术野和手术操作,术者常需采用某些特殊体位,但容易因此导致循环呼吸系并发症,甚至可达到严重程度,不容忽视,这对正确施行麻醉管理尤其显得重要。
关键词 后颅窝手术 特殊体位 并发症 麻醉管理
下载PDF
术中脑电监测的临床应用进展
17
作者 刘海根 李恒林 《中国麻醉与镇痛》 2004年第4期308-310,共3页
脑电图(EEG)可监测麻醉手术过程中的脑功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展,EEG监测与分析的应用可使EEG用于术中监测成为可能。现将有关ECG监测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临床应用 脑电监测 中脑 术中监测 EEG 麻醉手术 ECG 计算机技术 过程
下载PDF
丙泊酚-芬太尼与咪唑安定-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门诊手术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18
作者 翁萍 《中国麻醉与镇痛》 2005年第2期111-112,共2页
1 资料与方法 1.1麻醉方法 选择60例门诊手术病人,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芬太尼组(P—F组,n=30)和咪唑安定-氯胺酮组(M—K组,n=30)。手术时间小于1h者定为短小手术,超过1h者定为非短小手术,见表1。P—F组先单次... 1 资料与方法 1.1麻醉方法 选择60例门诊手术病人,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芬太尼组(P—F组,n=30)和咪唑安定-氯胺酮组(M—K组,n=30)。手术时间小于1h者定为短小手术,超过1h者定为非短小手术,见表1。P—F组先单次芬太尼0.83μm/kg和丙泊酚1.5mg/kg静脉注射,继以芬太尼0.013μm/(kg·min)和丙泊酚0.1mg/(kg·min)泵注维持麻醉。M—K组先单次咪唑安定0.05mg/kg和氯胺酮1.5mg/kg静脉注射,继以咪唑安定0.83μm/kg和氯胺酮0.025mg/(kg·min)泵注维持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复合麻醉 门诊手术病人 咪唑安定 芬太尼 丙泊酚 效果比较 短小手术 静脉注射 维持麻醉
下载PDF
雷米芬太尼全憑静脈麻醉封卵母细胞捕獾人工妊娠率的影辔
19
作者 张玲 张彦 《中国麻醉与镇痛》 2004年第3期196-197,共2页
本研究封女性不孕症病人,在经阴道超声介导下行卵母细胞捕获人工妊娠手术,分别采用雷米芬太尼全憑静脉麻醉或采用芬太尼、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目的在于两种麻醉方法的用药对人工妊娠率的影响。今报告如下。
关键词 雷米芬太尼 静脉麻醉 卵母细胞 人工妊娠 异氟醚
下载PDF
加温输液围术期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彦 徐鹏 李恒林 《中国麻醉与镇痛》 2005年第1期62-64,共3页
围术期低体温可导致许多并发症的发生,包括凝血功能障碍、心脏病及手术伤口感染抵抗力降低等。为预防围术期低体温,常采取加温输液以保持体温,对于预防输液后体温降低,以及引起相关不良反应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加温输液 围术期 临床应用 凝血功能障碍 伤口感染 保持体温 体温降低 不良反应 低体温 并发症 抵抗力 心脏病 输液后 预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