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三角洲中部全新世以来的微体动物群记录与古环境重建 被引量:3
1
作者 吴月琴 刘春莲 +3 位作者 杨小强 黄毅 殷鉴 张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43,共13页
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中部钻孔沉积物的微体动物群(有孔虫和介形类)组成和分布特征,结合测年、岩性、沉积物粒度和软体动物群数据,重建了珠江三角洲中部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受末次冰期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普遍... 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中部钻孔沉积物的微体动物群(有孔虫和介形类)组成和分布特征,结合测年、岩性、沉积物粒度和软体动物群数据,重建了珠江三角洲中部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化。受末次冰期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普遍发育杂色黏土。随着冰后期气候回暖,海平面快速回升,海水经多个口门自南向北侵入珠江三角洲地区。南部较早接受海侵,约9010cal.aBP海水入侵至中部地区,研究区开始发育河口湾环境,并持续至4510cal.aBP。期间,钻孔记录的微体动物群组成和丰度特征反映了2次短周期的水体条件波动,最大水深发生于约7000~5630cal.aBP,微体动物群的丰度达到最高值。约4510cal.aBP以来为持续海退期,河流作用逐渐增强,发育三角洲平原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介形类 全新世 古环境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拟建三亚新机场填海对区域景观特征影响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黄华梅 吴玲玲 +2 位作者 王金华 谢湃然 王银霞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9-126,共8页
为进一步完善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交通基础设施,三亚市政府提出在红塘湾海域进行填海,用于机场及附属设施建设。而伴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三亚将重点保护和优化具有品牌效应的标志性景观地区。本研究运... 为进一步完善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交通基础设施,三亚市政府提出在红塘湾海域进行填海,用于机场及附属设施建设。而伴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三亚将重点保护和优化具有品牌效应的标志性景观地区。本研究运用空间视线分析及实景模拟分析法,分析三亚新机场填海工程对周边三个标志性滨海景区,即南山文化旅游区、天涯海角风景区、鹿回头风景区的景观特征影响。分析结果认为:填海建设机场将对三亚重要滨海景观资源造成较大自然和人文冲击。自然景观方面,项目填海占据了南山文化旅游区和天涯海角风景区较大的视觉范围,大尺度的直线人工岛及大体量的人工设施将改变整体环境的"自然"特征。人文景观方面,天涯海角风景区的"天地尽头"景观意象受影响大,直接破坏"天之涯""海之角"陆海分界、海阔天空的意象;建成后噪音、灯光将破坏南山文化旅游区的肃静和庄严感,南海观音也将面临灯光、噪音的日夜干扰;对于鹿回头景区,"前无去路"的内涵将受到影响。建议项目用海评估论证应纳入区域景观影响的内容,结合区域发展定位和战略需求,对新机场填海工程的可行性进行全方位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亚新机场 人工岛填海 景观特征影响 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
下载PDF
基于现场调查的台风“天鸽”(1713)和台风“山竹”(1822)风暴潮灾害影响和致灾对比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贾宁 刘强 +3 位作者 石先武 赵明利 刘珊 杨雅煜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4-99,共6页
基于现场调查,科学识别1713号台风“天鸽”和1822号台风“山竹”两次风暴潮灾害对珠海造成的海水淹没和承灾体受损情况,并对致灾差异和受影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台风的路径、登陆点和强度高度相似,因此珠海市出现大面积海... 基于现场调查,科学识别1713号台风“天鸽”和1822号台风“山竹”两次风暴潮灾害对珠海造成的海水淹没和承灾体受损情况,并对致灾差异和受影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台风的路径、登陆点和强度高度相似,因此珠海市出现大面积海水淹没和灾害损失的区域也高度相似,但由于台风“天鸽”路径更偏北、登陆时间恰逢珠江口天文大潮期以及台风结构更紧实、冲击力更强等原因,导致台风“天鸽”风暴潮灾害造成的海水淹没区域范围和深度大于台风“山竹”。此外,由于群众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加强,海岸工程设施进一步加固等原因,也使台风“山竹”风暴潮灾害损失远小于台风“天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调查 风暴潮 台风“天鸽” 台风“山竹” 致灾差异
下载PDF
面向海洋强国建设的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合作:演进与创新 被引量:2
4
作者 杨黎静 谢健 《经济纵横》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0-58,共9页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引领区域协调发展和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可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大湾区方案”。粤港澳海洋合作在经历了“民生保障、互通有无”—“市场开放、互利合作”—“服务先行、双轨融合”—“机制创新、深...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引领区域协调发展和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可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大湾区方案”。粤港澳海洋合作在经历了“民生保障、互通有无”—“市场开放、互利合作”—“服务先行、双轨融合”—“机制创新、深度融合”四个阶段的演进后,呈现以合作区为载体引领海洋合作示范平台建设、以海洋科技创新为动力赋能经济转型、以互利共赢为基础促进海洋服务业融合发展、以绿色宜居为共识深化海洋生态环境共治等发展趋势。同时,也面临海洋合作制度成本较高、区域发展“多极共生”竞争压力、全球产业分工重构的“双向挤压”等挑战。未来深化大湾区海洋合作应从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层面加强创新,全面建设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形成休戚与共的“海洋命运共同体”,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大湾区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强国 粤港澳大湾区 海洋合作 区域协调 制度开放 海洋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