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1
作者 潘建明 赵军 +13 位作者 李栋 张海峰 于培松 张偲 杨旭锋 朱长凤 胡佶 扈传昱 范高晶 韩正兵 孙维萍 陶柯宇 蓝木盛 张海生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9-342,共14页
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关键内容,也是预测南大洋生态系统演化趋势的重要依据。中国自1984年首次南极科学考察以来,已组织开展多年南大洋综合调查,并依托“南北极环... 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关键内容,也是预测南大洋生态系统演化趋势的重要依据。中国自1984年首次南极科学考察以来,已组织开展多年南大洋综合调查,并依托“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和“南极重点海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影响”等极地专项的实施,聚焦南大洋生态系统演变及其环境调控等关键科学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认识。本文总结了我国在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特别是海洋生源要素循环与浮游生态系统、生源物质沉降通量及其季节变化以及上层海洋过程的沉积记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初步探讨了南极冰间湖生态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并对我国未来南大洋生态环境调查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海洋 生源要素 生态环境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
下载PDF
《“区域”内矿物资源开发规章》草案试采条款要求下的应对建议
2
作者 韩录维 王春生 张丹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512,共8页
《“区域”内矿物资源开发规章》正在协商中,环境保护与保全已成为各方谈判的焦点。2019年,德国提交给国际海底管理局的一项书面意见中建议增加试采的条款,要求承包者在商业性采矿前进行试采。试采作为勘探阶段向开发阶段的过渡期间需求... 《“区域”内矿物资源开发规章》正在协商中,环境保护与保全已成为各方谈判的焦点。2019年,德国提交给国际海底管理局的一项书面意见中建议增加试采的条款,要求承包者在商业性采矿前进行试采。试采作为勘探阶段向开发阶段的过渡期间需求,对采矿技术、经济性和环境影响评估均起到验证性作用。相较来说,我国在深海采矿进程中紧随西方发达国家之后,但技术成熟性较弱。积极应对试采要求,在试采中验证经济性、技术性和环境影响,跨过环境门槛,成为第一批进入商业深海采矿的承包者对我国至关重要。为此,我国需要大力发展深海采矿关键技术、加强深海环境科学研究、参与环境规则的制定,实现深海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矿产资源及开发 国际海底区域 海洋矿产资源 开发规章 试采 深海环境保护
下载PDF
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22
3
作者 刘道平 欧阳志云 +9 位作者 张玉钧 邹红菲 钟林生 徐基良 曾江宁 金崑 钟永德 吴江洲 叶文 杨宇明 《自然保护地》 2021年第1期1-12,共12页
自然保护地是中国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针对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自然保护地是中国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党的十九大提出“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针对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来自国内自然保护地领域的12位专家分别研讨了中国自然保护地立法、管理制度、规划分区和公众参与等内容。专家一致认为,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体系非常紧迫,同时需厘清存在的主要问题,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勇于迎接时代的挑战。通过立法不断完善管理框架、管理内容和目标、管理方法与途径,根据自然保护地功能和主要保护对象特点确定相应的保护管理机制与方式,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取向和维度研究,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广泛、合理、高效的公众参与制度,通过特许经营促进自然保护地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效管理;加强监测与基础研究,创新基础理论、突破关键技术、提升生态功能,创建成果集成示范,发挥样板作用;突出自然保护地规划的基本定位,从理念、目标、层级、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遵循相关原则,系统评估和区分各类型保护地的功能定位并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国家公园 机遇 挑战
下载PDF
基于一体化战略的长三角海洋保护地建设历程与未来趋势 被引量:2
4
作者 曾江宁 曾旭 +1 位作者 叶观琼 邓邦平 《自然保护地》 2021年第1期60-71,共12页
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地,也是中国构建陆海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示范区。为了评估长三角海洋生态空间的安全格局,本文梳理了长三角区域已经建设的各类型海洋保护地,回顾并评估了该区域海洋保护地的... 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地,也是中国构建陆海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示范区。为了评估长三角海洋生态空间的安全格局,本文梳理了长三角区域已经建设的各类型海洋保护地,回顾并评估了该区域海洋保护地的建设效果。该区域存在海洋保护对象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受到海洋多重生态灾害威胁、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生存现状与生境条件均不乐观等问题。建议长三角海洋保护地亟待开展自然保护地科学体系构建、实现保护区网络连通、建设一体化管理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保护地 空间规划 生态安全 生态网络 海洋产业 区域法
下载PDF
1991年皮纳图博火山灰沉降物对南海海洋环境及硅藻生长的影响
5
作者 夏志颖 冉莉华 +3 位作者 Martin G Wiesner 梁宇钊 任健 李冬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35,共8页
通过对菲律宾皮纳图博(Pinatubo)火山1991年6月爆发前后南海表层沉积物及沉降颗粒物中的硅藻丰度及群落组成进行分析,试图揭示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对南海硅藻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火山爆发后南海沉积物中硅藻相对丰度显著减少,原因主要在... 通过对菲律宾皮纳图博(Pinatubo)火山1991年6月爆发前后南海表层沉积物及沉降颗粒物中的硅藻丰度及群落组成进行分析,试图揭示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对南海硅藻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火山爆发后南海沉积物中硅藻相对丰度显著减少,原因主要在于皮纳图博火山喷发物大量沉积于南海深海,显著提高了南海沉积速率,同时稀释了沉积物中生源物质的含量。进一步对火山爆发前后同期南海中部深海沉降颗粒物开展研究发现,火山爆发次年同期沉降颗粒物总通量以及生物硅通量明显增加,而硅藻及其他硅质生物相对丰度和通量均显著降低,其中硅藻相对丰度从2.20×10^(8)枚·g^(-1)降到5.48×10^(7)枚·g^(-1),通量从2.90×10^(7)枚·m^(-2)·d^(-1)降到8.57×10^(6)枚·m^(-2)·d^(-1)。1年后的南海中部深海沉降颗粒物中仍然有大量火山玻璃的存在,可能是导致湿化学法测量生物硅含量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而硅藻乃至所有硅质生物通量及丰度的显著降低可能与火山灰沉降的负面影响有关,也可能与1991年厄尔尼诺对南海海洋环境的影响有关。总之,1991年6月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后南海的沉积物硅藻及沉降颗粒物硅藻丰度都出现了显著降低,但具体的环境调控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纳图博火山 火山灰 硅藻 生物硅 南海
下载PDF
三门湾游泳动物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马路阔 陈全震 +5 位作者 程方平 彭欣 陈伟峰 曾江宁 史西志 黄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84-393,I0003-I0006,共14页
为了解三门湾游泳动物资源状况,于2019年11月(秋季)和2020年4月(春季)采用底拖网调查方法研究了三门湾游泳动物群落结构、资源密度、生物多样性及其时空分布格局,同时还使用了组平均聚类法分析和非线性多维标度分析以及冗余分析来研究... 为了解三门湾游泳动物资源状况,于2019年11月(秋季)和2020年4月(春季)采用底拖网调查方法研究了三门湾游泳动物群落结构、资源密度、生物多样性及其时空分布格局,同时还使用了组平均聚类法分析和非线性多维标度分析以及冗余分析来研究该海湾游泳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共鉴定出游泳动物83种,隶属于16目40科61属。春季调查中共出现4种优势种,秋季调查中共有7种优势种,两季共有优势种包括口虾蛄(Oratosquillaorarotia)、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季节分布上,秋季平均资源密度、优势种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春季。空间上,资源密度较高的站位主要集中在湾内,物种数量和多样性指数较高的站位则分布于湾外。春、秋季的群落结构有极显著差异(P<0.01)。RDA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和盐度是影响三门湾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湾 游泳动物 群落结构 优势种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西南极湖泊沉积类脂记录的有机质来源及生态环境变化
7
作者 郭晓泽 赵军 +5 位作者 韩正兵 李栋 张海峰 孙维萍 扈传昱 潘建明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8-208,共11页
对西南极乔治王岛西湖沉积物XH1柱样进行了210Pb测年,建立起百余年(1885—2006年)沉积地层序列。定量分析了该柱样中的正构烷烃、脂肪酸和甾醇等类脂生物标志物,综合研究了其分子组合特征和大尺度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南... 对西南极乔治王岛西湖沉积物XH1柱样进行了210Pb测年,建立起百余年(1885—2006年)沉积地层序列。定量分析了该柱样中的正构烷烃、脂肪酸和甾醇等类脂生物标志物,综合研究了其分子组合特征和大尺度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南半球环状模(SAM)]指标,探讨了湖泊沉积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和早期成岩作用及其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正构烷烃的主峰碳(nC23)、脂肪酸的后主峰碳(C24:0)、较高的C29甾醇含量和较低的∑C_(21)^(–)/∑C_(22)^(+)比值均显示,苔藓、地衣等低等陆生植物是西湖沉积物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而水生动植物及微生物的贡献相对较少。脂肪酸C18:2/C18:0比值表明,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与ENSO相比,SAM对南极半岛生态系统可能更具影响力,且对湖泊水生动植物的影响比陆生植物更为明显。内源输入的甾醇指标ACI显示,西风变弱、南极半岛变暖时,沉积物中水生生物贡献的有机质减少。整体而言,过去的100多年中,西湖呈弱氧化的沉积环境,早期成岩作用较弱,且气候事件对湖泊沉积环境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极 湖泊 沉积物 类脂生物标志物 有机质 环境
下载PDF
东西伯利亚陆架炭屑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8
作者 俞心婷 任健 +4 位作者 边叶萍 李中乔 林龙 金海燕 陈建芳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27,共15页
炭屑是指示火灾事件的重要指标。全球变暖背景下,环北极地区野火频发,了解炭屑的产生、迁移和埋藏对理解北极气候变化的环境效应及陆源碳源汇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而前人对北极海域的炭屑研究十分匮乏。东西伯利亚陆架是全球最大的陆架区,... 炭屑是指示火灾事件的重要指标。全球变暖背景下,环北极地区野火频发,了解炭屑的产生、迁移和埋藏对理解北极气候变化的环境效应及陆源碳源汇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而前人对北极海域的炭屑研究十分匮乏。东西伯利亚陆架是全球最大的陆架区,接收和封存着巨量的陆源碳,也是海冰融化、沿岸侵蚀、周边野火频发最显著的地区,因此成为研究北极炭屑记录的重要区域。本文基于2016年首次中俄北极联合科学考察取得的表层沉积物样品,研究了东西伯利亚陆架区不同粒度炭屑的空间分布特征、输运方式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东西伯利亚陆架区表层沉积物中炭屑总浓度为4.4×10^(4)~4.1×10^(6)粒·g^(–1),平均浓度为9.3×10^(5)粒·g^(–1)。沉积物中炭屑呈现近岸粗、远岸细的总体分布特征。由于受到水动力、大气等长距离搬运,研究区炭屑颗粒以超细粒为主(平均占83%)。河口水动力作用、沿岸侵蚀、大气传输、海冰搬运、水平向和垂向上的海流搬运等多重控制因素,可能共同影响炭屑的跨陆架输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快速变化 东西伯利亚陆架 炭屑 输运过程 陆源输入
下载PDF
现代浮游有孔虫对南海西南部上升流的响应 被引量:5
9
作者 俞宙菲 李保华 +2 位作者 李宏亮 张静静 陈建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01-810,共10页
现代夏季风系统导致了南海西南部(越南岸外)上升流的发育,但浮游有孔虫对夏季上升流的响应如何尚缺乏实测资料,这不利于准确地利用有孔虫来重建古上升流的活动进而反演过去夏季风的强度变化。本研究利用2014年4月14日至11月1日布放于南... 现代夏季风系统导致了南海西南部(越南岸外)上升流的发育,但浮游有孔虫对夏季上升流的响应如何尚缺乏实测资料,这不利于准确地利用有孔虫来重建古上升流的活动进而反演过去夏季风的强度变化。本研究利用2014年4月14日至11月1日布放于南海西南部夏季上升流区的时间序列沉积物捕获器材料,详细鉴定并定量统计了其所含浮游有孔虫类型。通过分析样品中浮游有孔虫各属种的通量和百分含量变化,结合区域气候环境资料,探讨南海西南部夏季上升流区浮游有孔虫对夏季风的响应,为古上升流与夏季风研究提供现代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初级生产力是控制上升流区浮游有孔虫通量变化的首要因素,喜营养种在上升流发育期增多而寡营养种含量下降。因此高表层生产力指示种,如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可能是追溯南海西南部夏季上升流变化最可靠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捕获器 上升流 南海 夏季风 浮游有孔虫
原文传递
舟山海域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时空变化及受控要素 被引量:16
10
作者 叶文建 杜萍 +6 位作者 寿鹿 蔡小霞 陈悦 汤雁滨 廖一波 黄伟 刘小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4-267,共14页
为更好地保护舟山海域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了解舟山海域浮游动物组成的时空变化,于2014年到2017年对舟山海域33个站位开展4个季节的生态综合调查,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鉴定出浮游动物成体88种和浮游幼体19类,优势种共12种,浮游动物的优... 为更好地保护舟山海域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了解舟山海域浮游动物组成的时空变化,于2014年到2017年对舟山海域33个站位开展4个季节的生态综合调查,结果表明:4个航次共鉴定出浮游动物成体88种和浮游幼体19类,优势种共12种,浮游动物的优势种更替和群落特征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夏秋、秋冬、冬春相邻季节优势种更替率分别为75%、80%、100%和60%;平均生物量为夏季(176.34 mg/m^(3))>春季(120.20 mg/m^(3))和秋季(86.28 mg/m^(3))>冬季(7.21 mg/m^(3));平均丰度为夏季(143.97个/m^(3))>春季(86.30个/m^(3))>秋季(21.38个/m^(3))和冬季(26.86个/m^(3));平均多样性指数:夏季(3.03)>秋季(2.82)>春季(2.05)>冬季(1.71)。舟山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区域差异,温度、盐度、Chl a和营养盐是影响舟山浮游动物群落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其中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空间分布主要受盐度的影响,夏季主要受温度、盐度和Chl a的影响,秋季主要受Chl a的影响,冬季主要受悬浮物和溶解氧的影响,而营养盐对每个季节的浮游动物群落分布都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群岛 浮游动物 季节变化 空间差异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临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演替初探 被引量:10
11
作者 何鎏臻 寿鹿 +5 位作者 廖一波 汤雁滨 刘强 刘清河 陈全震 高爱根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7-483,共7页
本研究利用2006年、2009年、2011年和2013年所获得的长江口及临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样品进行功能群分类,并与相应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历年调查获得大型底栖动物分别为256种、251种、261种和343种,分为五类功能群,包括浮游生物食者(p... 本研究利用2006年、2009年、2011年和2013年所获得的长江口及临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样品进行功能群分类,并与相应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历年调查获得大型底栖动物分别为256种、251种、261种和343种,分为五类功能群,包括浮游生物食者(planktophagous group,Pl)、植食者(phytophagous group,Ph)、肉食者(carnivorous group,C)、杂食者(omnivorous group,O)、碎屑食者(detritivorous group,D)。研究发现在调查区域中平均生物量和平均密度均有上升,底栖动物整体趋于小型化,其中肉食者功能群占主导地位,浮游生物食者功能群增长较快,植食者功能群数量较少。环境因子中,溶解氧、硝酸盐、pH和温度对功能群生物密度的影响较大。本研究通过分析功能群演替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为日后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演化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生态修复提供基本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大型底栖动物 功能群 年际变化 环境因素
下载PDF
两种孔径网具对大洋微(小)型浮游植物调查结果的影响——以西南印度洋海域第34次大洋春季航次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卓然 冷天泽 +1 位作者 陆斗定 戴鑫烽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37-644,共8页
浮游植物拖网是海洋浮游植物调查的重要工具,不同网具可以导致不同的调查结果。为研究两种孔径网具对大洋浮游植物调查的影响,于2015年4~5月在西南印度洋分别用筛绢孔径为20和77μm的两种浮游生物网在多个站位进行浮游植物采样。对采集... 浮游植物拖网是海洋浮游植物调查的重要工具,不同网具可以导致不同的调查结果。为研究两种孔径网具对大洋浮游植物调查的影响,于2015年4~5月在西南印度洋分别用筛绢孔径为20和77μm的两种浮游生物网在多个站位进行浮游植物采样。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浮游植物鉴定,分析比较了两者浮游植物的物种数、细胞丰度、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种。结果表明,在相同采样站位,筛绢孔径为20μm网采样品鉴定得到的平均物种数、平均细胞丰度和平均物种丰富度分别是筛绢孔径为77μm网采样品的2.7、17和2倍,呈显著差异。但两种网采样品的平均多样性指数和平均均匀度指数都无显著差异。此外,筛绢孔径为20μm网采样品中有9种优势种,而筛绢孔径为77μm网采样品中有11种优势种,其中共同的优势种有6种。以上结果说明在寡.营养海域使用20μm孔径的网具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浮游植物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径 网具 浮游植物 大洋调查
下载PDF
黄东海浮游生物群落呼吸率对碳平衡的重要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叶文琪 刘诚刚 +6 位作者 蔡昱明 翟红昌 乐凤凤 王斌 寿鹿 陈全震 杜萍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4-95,共12页
黄东海接受长江冲淡水和黑潮带来的大量营养盐和有机物质,其碳循环对陆架海碳源汇格局至关重要。浮游生物群落呼吸是影响碳循环的重要过程。为揭示黄东海浮游生物群落呼吸率(PCR)对碳平衡的贡献,于2011年四季使用黑白瓶培养法测定黄海... 黄东海接受长江冲淡水和黑潮带来的大量营养盐和有机物质,其碳循环对陆架海碳源汇格局至关重要。浮游生物群落呼吸是影响碳循环的重要过程。为揭示黄东海浮游生物群落呼吸率(PCR)对碳平衡的贡献,于2011年四季使用黑白瓶培养法测定黄海南部及东海北部浮游群落呼吸率和初级生产力,并同步测定温度、盐度、营养盐、叶绿素和细菌丰度等环境因子。结果显示,浮游生物群落呼吸率的变化范围为1.61~834.84mgC/(m^(3)·d),年均为(184.53±154.21)mgC/(m^(3)·d),其中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根据相关性分析,黄东海研究区域浮游生物群落呼吸率,尤其是在夏天,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贡献;浮游生物群落呼吸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和硅酸盐呈显著负相关。通过比较群落呼吸率与初级生产力,得到研究海区水柱总体呈现异养状态;部分站位表层或10 m水层呈现出自养状态。海气CO_(2)交换通量的研究显示,黄东海陆架主要表现为大气CO_(2)的碳汇区域。研究提出,黄东海陆架碳平衡总体异养、却为碳汇的主要原因可能为:研究区域表层初级生产吸收CO_(2)高于呼吸产生CO_(2),常表现为自养和碳汇;但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和外源有机碳输入为次表层以下水体提供了丰富的有机碳,浮游生物群落呼吸产生的CO_(2)高于初级生产吸收的CO_(2),呈现异养。当台风等物理外力破坏水层结构使水体混合时,次表层及以下的CO_(2)将释放到大气中,表现为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群落呼吸率 陆架海 碳平衡 黄东海
下载PDF
三门湾主要经济贝类胃含物中微、小型藻类组成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根海 丰卫华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7-105,共9页
本文对采自三门湾泥滩、沙滩、岩礁潮间带的主要经济贝类彩虹明樱蛤、缢蛏、僧帽牡蛎、青蚶、光滑河篮蛤胃含物中的微、小型藻类组成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 5种经济贝类胃含物中共鉴定出微、小型藻类143种,其中,硅藻占75.5%;甲藻占1... 本文对采自三门湾泥滩、沙滩、岩礁潮间带的主要经济贝类彩虹明樱蛤、缢蛏、僧帽牡蛎、青蚶、光滑河篮蛤胃含物中的微、小型藻类组成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 5种经济贝类胃含物中共鉴定出微、小型藻类143种,其中,硅藻占75.5%;甲藻占12.6%;绿藻门和金藻门占5.6%;蓝藻门和隐藻占4.2%;其他类占2.1%。胃含物中出现的细胞个体中,小于20μm的主要微型藻类是中肋骨条藻、盔状舟形藻、尤氏直链藻、小环藻、海链藻等;细胞个体大于20μm的主要小型藻类是琼氏圆筛藻、海生斑条藻、短柄曲壳藻、钝角齿状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湾 经济贝类 胃含物 微、小型藻类
下载PDF
中国东海倪氏异冒藻(Heterocapsa niei)的超微形态结构及其分子特征
15
作者 冷天泽 顾海峰 +3 位作者 王瑞芳 郭卓然 陆斗定 戴鑫烽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34-1644,共11页
异冒藻属(Heterocapsa)包含多种可致有毒有害赤潮的物种,其中2019年在福建近海赤潮中分离的倪氏异冒藻(Heterocapsa niei)被证明有毒,然而对其超微形态结构,特别是对作为该属重要的分类保守特征的体鳞,研究还不充分。利用多种形态学方法... 异冒藻属(Heterocapsa)包含多种可致有毒有害赤潮的物种,其中2019年在福建近海赤潮中分离的倪氏异冒藻(Heterocapsa niei)被证明有毒,然而对其超微形态结构,特别是对作为该属重要的分类保守特征的体鳞,研究还不充分。利用多种形态学方法和ITS片段分析了从厦门湾附近分离的藻株(SIO-H3),形态学和遗传学结果都显示该藻株属于倪氏异冒藻。其细胞呈双锥形,长14.3~18.2μm,宽8.4~10.9μm,甲板方程式为Po,cp,5’,3a,7’’,6c,5s,5’’’,2’’’’。同时,发现了两个与之前描述不同的形态特征,该藻株细胞具有多个蛋白核(pyrenoid)和两种形态体鳞(body scale):一种体鳞基底层(basal layer)为粗网状纹,上层中心处有一长中心刺(central spine)向上立起,中心刺所在位置等长向外辐射三根中心脊(central ridge),中心脊末端有三根直立的次长外围刺(sub-peripheral spine);另一种体鳞有三层结构,其中基底层为致密网状纹,并有三个次中心孔(sub-peripheral pore),中层和顶层各有一三叉中心脊。该研究改变了异冒藻分类研究中一种异冒藻对应一种体鳞结构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冒藻 体鳞 蛋白核 赤潮 分类学
下载PDF
不同植被类型对淤泥质潮滩有机碳来源和储量的影响——以茅埏岛为例
16
作者 刘雨薇 于培松 +3 位作者 郑旻辉 赵政嘉 张偲 韩沉花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4-101,共8页
滨海湿地具有较强的碳汇能力,不同植被类型会对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来源和储量产生重要影响。在茅埏岛无植被、老红树林、幼红树林和互花米草等4种淤泥质潮滩各采集1根沉积物柱状样品(柱样长度均为1 m,按10 cm间隔分样),测定沉积物粒度、... 滨海湿地具有较强的碳汇能力,不同植被类型会对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来源和储量产生重要影响。在茅埏岛无植被、老红树林、幼红树林和互花米草等4种淤泥质潮滩各采集1根沉积物柱状样品(柱样长度均为1 m,按10 cm间隔分样),测定沉积物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等参数,分析和讨论沉积物有机碳来源、储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无植被潮滩、老红树林潮滩、幼红树林潮滩和互花米草潮滩沉积物中TOC平均含量依次为0.71%±0.03%,0.76%±0.16%,0.69%±0.12%,0.83%±0.09%。在0~20 cm层,有植被潮滩TOC含量显著高于无植被潮滩;在20~100 cm层,互花米草潮滩沉积物TOC含量高于其它潮滩类型。2)茅埏岛潮滩中互花米草潮滩沉积物有机碳储量最高,达5.79 kg m^(2),其次是老红树林潮滩(5.61 kg m^(2)),幼红树林潮滩(4.95 kg m^(2))和无植被潮滩(4.84 kg m^(2))有机碳储量较低。互花米草潮滩和红树林的覆盖均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潮滩的储碳能力。3)互花米草潮滩沉积物中的有机碳主要以陆源为主,占比57.75%;本地植物贡献在老红树林潮滩沉积物中占比最大,占比32.65%;幼红树林潮滩和无植被潮滩沉积物中有机碳均以海源贡献为主,分别占比61.47%和50.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质潮滩 植被类型 碳储量 茅埏岛
下载PDF
淤泥质潮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碳库:夏季温岭隘顽湾的启示
17
作者 田素杰 汤雁滨 +6 位作者 于培松 刘诚刚 刘清河 张荣良 寿鹿 曾江宁 廖一波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2-112,共11页
潮间带是连接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带状区域,其中,淤泥质潮滩是重要而容易被忽视的CO 2自然汇集生境,该生境中不同门类的大型底栖动物在促进碳的输入、传递和存储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本文以夏季浙江东部沿海隘顽湾淤泥质... 潮间带是连接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带状区域,其中,淤泥质潮滩是重要而容易被忽视的CO 2自然汇集生境,该生境中不同门类的大型底栖动物在促进碳的输入、传递和存储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本文以夏季浙江东部沿海隘顽湾淤泥质潮滩断面作为切入点,研究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碳库。结果显示,隘顽湾淤泥质潮滩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105.2±37.2 ind m^(2),平均生物量为46.9±6.4 g m^(2),其生境内主要类群组成为甲壳类动物和软体动物,生态系统健康程度整体表现为优秀。隘顽湾潮滩中大型底栖动物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其他类(包括鱼类、纽虫)动物(40.95%)、多毛类动物(22.98%)、甲壳类动物(17.24%)、棘皮动物(15.90%)和软体动物(10.76%)。估算研究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碳库约为163.90 Mg,其中甲壳类动物为最大贡献者,占比59.80%。淤泥质潮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生物碳库大小的探究,可作为我国蓝碳调查体系构建的重要科学依据,也可为进一步量化沿海生境整体碳库大小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蓝碳生态系统 生物碳库 淤泥质潮滩
下载PDF
南乔治亚岛海域浮游植物季节性旺发特征与POC输出通量:基于BGC-Argo和卫星遥感观测
18
作者 赵跃然 范高晶 +3 位作者 吴嘉琪 孙维萍 潘建明 韩正兵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共11页
南乔治亚岛海域是南大洋初级生产力最高的区域之一,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但由于缺乏连续的上层海洋观测资料,该海域生物泵效率的强弱仍未有定论。本研究利用2017年至2020年期间位于南乔治亚岛附近海域的生物地球化学浮标(BGC-Argo)所获... 南乔治亚岛海域是南大洋初级生产力最高的区域之一,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但由于缺乏连续的上层海洋观测资料,该海域生物泵效率的强弱仍未有定论。本研究利用2017年至2020年期间位于南乔治亚岛附近海域的生物地球化学浮标(BGC-Argo)所获取的水文和生物化学参数,探讨了物理过程对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并估算了该海域的南极夏季碳输出通量。结果显示:南乔治亚岛上游(南极半岛东北部)和下游(乔治亚海盆)海域Chl-a均呈现出很强的季节性特征,尤其是乔治亚海盆区浮游植物维持了4个月的旺发时间,表明该区域具有稳定持续的铁源供给;利用颗粒有机碳(POC)季节性输出量的时间变率,估算了上、下游的夏季POC输出通量分别为7.12±3.90 mmol·m^(-2)·d^(-1)和45.29±5.40 mmol·m^(-2)·d^(-1),推测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混合层加深后促进了有机碳的向下输出导致的。研究发现该区域维持着较高的生物泵效率,与此前的乔治亚海盆存在“高生产力低输出效率”的结论不同,这可能是由于航次断面调查的即时性无法反映整个季节性特征所造成的。BGC-Argo能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多参数观测数据,本研究结果表明其可以更准确地量化与评估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洋 南乔治亚岛 BGC-Argo POC输出通量 CHL-A
下载PDF
晚更新世北极楚克奇陆架边缘有机碳的差异埋藏
19
作者 宋赛 叶黎明 +8 位作者 于晓果 吴自银 张永战 章伟艳 李中乔 季仲强 金海燕 张泳聪 杨映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387-3398,共12页
有机碳埋藏是评价北冰洋碳封存能力的关键因素,但其在轨道时间尺度上的埋藏特征目前还存在很大的争论.通过分析楚克奇陆架边缘M04孔和周边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稳定碳同位素和生物标记物等指标,进一步探讨了晚更新世楚克奇陆架边缘有... 有机碳埋藏是评价北冰洋碳封存能力的关键因素,但其在轨道时间尺度上的埋藏特征目前还存在很大的争论.通过分析楚克奇陆架边缘M04孔和周边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稳定碳同位素和生物标记物等指标,进一步探讨了晚更新世楚克奇陆架边缘有机碳的组成、来源、埋藏速率及其与周边冰盖的协同演化.结果表明,陆源有机碳是楚克奇陆架边缘有机碳埋藏的主体,且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性,间冰期(MIS1和MIS3)埋藏速率低,冰期(MIS4和MIS2)埋藏速率急骤升高.结合楚克奇陆架边缘的地貌特征和沉积环境,东西伯利亚冰盖(ESIS)的扩张和冰下排水系统的输运可能是陆架有机碳二次搬运、并在陆架边缘高速埋藏的主要控制因素.M04孔的沉积记录为梳理北冰洋有机碳的埋藏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进一步揭示了高速沉积区有机碳埋藏的驱动机制,有助于客观评价北冰洋碳埋藏对全球碳封存的推动作用,但仍需要更多、特别是来自北极加拿大一侧的数据才能有效刻画北冰洋碳埋藏与气候转型之间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楚克奇陆架边缘 有机碳 碳埋藏 碳封存 冰期 晚更新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