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和无人机的广西滨海盐沼面积变化监测 被引量:1
1
作者 董迪 陈蕾 +6 位作者 邹智垒 江瀚笙 黄华梅 魏征 许艳 曾纪胜 田松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4,共11页
滨海盐沼作为重要的海岸带生态系统,在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固碳减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及时准确地监测滨海盐沼分布情况和动态变化,对于科学地管理和保护本地滨海盐沼生态系统意义重大。本研究基于2019年和2021年... 滨海盐沼作为重要的海岸带生态系统,在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固碳减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及时准确地监测滨海盐沼分布情况和动态变化,对于科学地管理和保护本地滨海盐沼生态系统意义重大。本研究基于2019年和2021年多源国产高空间分辨率卫星数据,结合无人机自主性强、灵活机动、不受云遮挡影响的优势,对广西壮族自治区滨海盐沼开展遥感跟踪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广西2021年滨海盐沼总面积为1 341.40 hm2,其中,北海市、防城港市和钦州市3个海滨城市的滨海盐沼面积分别为1 247.82 hm2、49.73 hm2和43.85 hm2。与2019年相比,广西2021年滨海盐沼总面积减少108.96 hm2,其中,北海市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面积减少107.05 hm2,钦州市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面积减少1.91 hm2,防城港市滨海盐沼面积不变。广西当地对入侵种互花米草的治理卓有成效,互花米草大范围减少,但局部区域的互花米草分布仍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仍需重视对互花米草的监测与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物理学 盐沼 互花米草 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影像 无人机 遥感 广西
下载PDF
关于美国观测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借鉴和思考
2
作者 朱晓阳 王项南 +5 位作者 路宽 高艳波 霍建玲 王花梅 石建军 刘松堂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3年第10期89-94,共6页
海洋观测技术是有效管理海洋事务、行使国家主权的重要手段。海洋观测技术的自主与可控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与应用是实现海洋观测技术自主与可控的核心,海洋观测网是实现海洋观测技术创新与应用的载体。文章梳理美国三大观测... 海洋观测技术是有效管理海洋事务、行使国家主权的重要手段。海洋观测技术的自主与可控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与应用是实现海洋观测技术自主与可控的核心,海洋观测网是实现海洋观测技术创新与应用的载体。文章梳理美国三大观测网(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综合海洋观测系统和海洋观测倡议)的发展历史,提出政府在以观测网为代表的海洋观测技术发展的组织、实施和管理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我国海洋观测的现状,借鉴美国海洋观测网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基于创新与应用的海洋观测网的组织、实施、管理和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观测技术 海洋观测网 技术创新 技术应用 主导地位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崇明东滩盐沼生态系统退化评估
3
作者 杨幸幸 江灿 +5 位作者 周红宏 贾俊鹤 王腾 何彦龙 杨颖 纪焕红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3年第2期51-56,共6页
盐沼生态系统的科学评估研究可为生态系统问题的识别诊断、修复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崇明东滩盐沼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PSR)”模型建立了退化评估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 盐沼生态系统的科学评估研究可为生态系统问题的识别诊断、修复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崇明东滩盐沼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PSR)”模型建立了退化评估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结果表明:崇明东滩盐沼生态系统状态为“轻度退化”,主要压力源来自崇明东滩东南部岸滩的侵蚀和互花米草入侵,盐沼状态退化主要表现在底栖生物的密度、生物量等方面。盐沼生态系统的功能响应主要体现在盐沼植被本地种面积的减少,表明崇明东滩盐沼生态系统存在不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沼生态系统 PSR评估 生态压力 崇明东滩
下载PDF
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保护空缺分析——以广东和广西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董迪 黄华梅 +2 位作者 高晴 陈绵润 杨熙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120,共11页
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被称为三大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在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营养物质循环以及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以蓝碳生态系统分布广泛的广东和广西作为研究区,研究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红线的... 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被称为三大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在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营养物质循环以及固碳、储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以蓝碳生态系统分布广泛的广东和广西作为研究区,研究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红线的容斥关系,进而进行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空缺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海洋生态红线外的推荐优先保护区域。该文基于2019年卫星遥感影像、2020年和2021年现场调查和无人机遥感数据,获知广东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总面积为14481.39 hm^(2)(红树林11928.87 hm^(2),盐沼1258.00 hm^(2),海草床1294.52 hm^(2)),广西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总面积为11751.30 hm^(2)(红树林10171.70 hm^(2),盐沼1450.36 hm^(2),海草床129.24 hm^(2))。结果显示,广东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面积的62.13%、广西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面积的59.88%分布在海洋生态红线内。广东红树林、海草床的分布面积和受保护比例均大于广西,盐沼的分布面积和受保护比例均小于广西。广东3种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类型中,有38.16%的盐沼受到保护,85.41%的海草床被纳入保护范围,62.13%的红树林被纳入保护范围。广西3种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类型中,有52.99%的海草床受到保护,盐沼和红树林生态系统受保护的面积比例分别为49.58%和61.44%。研究指出榕木江湾到茅尾海沿岸、铁山港、雷州湾、柘林湾等区域可作为海洋生态红线外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推荐优先保护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碳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红线 红树林 海草床 盐沼
下载PDF
杭州湾溶解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营养物基准研究
5
作者 魏超 凌佳楠 +4 位作者 闫振广 安立会 邓邦平 欧梦圆 郑欣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12-1422,共11页
制定氮磷营养物基准是预防和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梳理了2010-2022年杭州湾历史监测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筛选了杭州湾营养物基准关键指标,并综合运用频数分布法、压力-响应模型等方法对指标进行统计分... 制定氮磷营养物基准是预防和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梳理了2010-2022年杭州湾历史监测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筛选了杭州湾营养物基准关键指标,并综合运用频数分布法、压力-响应模型等方法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推导营养物基准值。结果表明:①溶解性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SPR)是制定杭州湾营养物基准的关键营养物指标,其浓度变化直接影响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hla和DO则是关键生物学指标,可用于评价水体健康程度。②由于频数分布法和压力-响应模型法的适用性不同,两种方法推导出的杭州湾营养物基准值存在较大差异,由压力响应模型法得出的营养物基准值比频数分布法高。③根据杭州湾目前的水质状况和富营养化水平,本研究提出杭州湾DIN、SPR的基准值分别为0.732和0.033 mg/L。研究显示,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推导出的营养物基准值更符合水生态保护的实际需求,本研究结果可为杭州湾水体富营养化控制及营养物标准修订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 富营养化 营养物基准 频数分布法 压力-响应模型
下载PDF
长江口潮间带底栖生物生态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颖 陈思思 +4 位作者 周红宏 夏利花 刘鹏霞 杨幸幸 邓邦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06-1618,共13页
基于长江口3个区域潮间带(崇明东滩、南汇边滩和嵊山岛)监测数据,对长江口区域潮间带底栖生物生态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9年长江口海域泥相和岩相潮间带共鉴定大型底栖生物9门57种,软体动物、甲壳类和多毛类构成主要类... 基于长江口3个区域潮间带(崇明东滩、南汇边滩和嵊山岛)监测数据,对长江口区域潮间带底栖生物生态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9年长江口海域泥相和岩相潮间带共鉴定大型底栖生物9门57种,软体动物、甲壳类和多毛类构成主要类群。崇明东滩、南汇边滩两个泥相潮间带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96.4个/m^(2)和160.4个/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68.42 g/m^(2)和45.71 g/m^(2);嵊山岛岩相潮间带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88.9个/m^(2)和763.72 g/m^(2)。各断面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位于1.36—3.24、0.75—2.88和0.48—0.77,泥相潮间带低潮区生物多样性优于中潮区和高潮区,岩相潮间带中潮区生物多样性最好。聚类分析可见长江口海域潮间带底栖生物分为泥相和岩相2个大组群,物种分布存在明显的分潮区现象,高潮区站位成群或与个别中潮区站位成群,低潮区站位成群或与个别中潮区站位成群,表明底质类型和潮汐是影响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近30年来,崇明东滩和南汇边滩底栖生物种类数存在一定波动,嵊山后陀湾断面生物种类数明显下降;3个区域潮间带底栖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应与长江口海域湿地围垦、外来物种入侵、人类过度采捕和环境污染等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底栖生物 生态 趋势评价 长江口
下载PDF
福建宁德晴川湾海域水母群落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邓邦平 刘衡 +9 位作者 王洪波 秦玉涛 夏利花 李阳 张昊飞 蒋晓山 杨旖祎 王宇坛 季晓 林熙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8-136,共9页
根据2018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1月(秋季)在宁德晴川湾海域浮游动物调查的4个航次数据,分析该海域水母群落结构和季节变化特征,讨论了水母对宁德晴川湾核电站安全生产潜在的风险。结果表明:宁德晴川湾海域水母类种类组... 根据2018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1月(秋季)在宁德晴川湾海域浮游动物调查的4个航次数据,分析该海域水母群落结构和季节变化特征,讨论了水母对宁德晴川湾核电站安全生产潜在的风险。结果表明:宁德晴川湾海域水母类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和优势种演替均存在季节变化,春、夏、秋、冬该海域水母种数分别为7种、16种、9种和3种,丰度均值分别为(45.48±8.24)个/m^3、(50.26±12.13)个/m^3、(3.68±1.91)个/m^3和(0.18±0.07)个/m^3,首要优势种分别为印度感棒水母(Laodicea indica)、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和耳状囊水母(Euphysa aurata),优势种类组成季节演替明显。春季和夏季水母的丰度与浮游动物的总丰度呈极显著相关,在夏季其数量与浮游动物中的桡足类数量呈显著相关(p<0.05,R=0.363),秋季和冬季水母群落的丰度主要受盐度的影响。秋、冬季该海域盐度、温度均较低,水母的丰度也较低。根据宁德晴川湾核电站附近海域水母分布特征,以水母丰度50个/m^3为风险阈值考虑,夏季为潜在高风险季节,需重点关注距核电站冷源取水口5~20 km海域;其次是春季,重点关注距取水口2.5~5 km海域;秋季和冬季基本不会因水母而引起核电站冷源安全事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母 浮游动物 群落特征 生态风险 宁德晴川湾
下载PDF
黑潮-亲潮交汇区涡旋演变调控作用下的叶绿素三维特征
8
作者 闯子维 苏涵 +2 位作者 张春玲 邵煜 胡松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7-451,共15页
黑潮-亲潮交汇区普遍存在的涡旋运动,可通过物质输运和再分配调控叶绿素浓度的时空演变,进而影响该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基于卫星高度计资料和叶绿素再分析数据,利用流矢量、归一化复合分析等方法,构建不同类型涡旋的各个演变阶段、不... 黑潮-亲潮交汇区普遍存在的涡旋运动,可通过物质输运和再分配调控叶绿素浓度的时空演变,进而影响该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基于卫星高度计资料和叶绿素再分析数据,利用流矢量、归一化复合分析等方法,构建不同类型涡旋的各个演变阶段、不同水平尺度范围内,对应的叶绿素浓度三维结构,分析探讨黑潮-亲潮交汇区涡旋运动对叶绿素浓度时空演变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冷涡区(300 m以浅,3倍半径范围)的叶绿素浓度高值区,自下而上,逐渐扩展至涡心西北方向,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叶绿素浓度先增后减。随着气旋涡的演变,各水层叶绿素浓度高值由外向内,逐渐向涡心扩展,而平均半径内的叶绿素浓度输运总量在其稳定期达到最高。暖涡影响范围内的叶绿素浓度总体比冷涡区稍高,其垂向大致呈递减趋势,由上而下,叶绿素浓度低值大致由涡心东南向西北扩展,且随着反气旋涡的演变,叶绿素浓度高值逐渐向涡旋边缘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 叶绿素 三维结构 演变特征 黑潮-亲潮交汇区
下载PDF
典型半封闭海湾生态敏感性评估方法研究——以惠州市大亚湾海域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何彦龙 袁一鸣 +2 位作者 王腾 张昊飞 梁浩亮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2年第3期49-56,共8页
生态敏感性研究是认知生态系统面对人类活动干扰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生态敏感性内涵为基础,针对中国典型半封闭海湾,从海洋环境污染敏感性、生境退化敏感性及资源衰退敏感性3个方面构建了评估指标模型,探讨典型半... 生态敏感性研究是认知生态系统面对人类活动干扰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生态敏感性内涵为基础,针对中国典型半封闭海湾,从海洋环境污染敏感性、生境退化敏感性及资源衰退敏感性3个方面构建了评估指标模型,探讨典型半封闭海湾的生态敏感性评估方法,并以惠州市大亚湾海域为例开展生态敏感性评估,结果表明:大亚湾综合生态高敏感区、中度敏感区、轻度敏感区及非敏感区面积占本研究海域的比例分别为41%、23%、31%、5%。大亚湾生态高敏感区主要分布于大亚湾中部列岛与东部惠东县岸线围成的海域,这些海域水环境质量良好,浮游生物多样性高,生物资源补充潜力良好,是维护大亚湾海域生态平衡的重点保护区域。生态轻度和不敏感区主要分布于惠州大亚湾经济开发区沿岸及范和港海域,这些海域由于陆源污染物入海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较为严重,生态服务功能降低,生态敏感性进一步下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亚湾海域水体持续富营养化,生态系统出现显著磷限制。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优势种年际间变化较大,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降低,生物资源补充潜力减弱,亟需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敏感性 半封闭海湾 评估方法 大亚湾
下载PDF
某核电厂附近海域生态环境特征及潜在致灾生物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文斌 孙伟 +5 位作者 许歆 王洪波 郑碧琪 鲁超 李靖 穆景利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2-43,共12页
为了了解某核电厂周边海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筛选潜在威胁核电厂冷源安全的致灾生物,分析影响致灾生物时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本研究于2018年进行了4个季节的生态调查。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浮游植物密度秋季最高,春季优势种为东海原甲藻(Pr... 为了了解某核电厂周边海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筛选潜在威胁核电厂冷源安全的致灾生物,分析影响致灾生物时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本研究于2018年进行了4个季节的生态调查。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浮游植物密度秋季最高,春季优势种为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其他季节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等硅藻。浮游动物密度夏季最高,以桡足类为主,春、夏季优势种还包括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和薮枝螅水母(Obelia sp.)。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在秋季最高,优势种主要为豆形短眼蟹(Xenophthalmus pinnotheroides)、长吻沙蚕(Glycera chirori)和丝异须虫(Heteromastus filiforms)。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群落均在夏季最为稳定,群落多样性水平和物种丰度较高,且分布较为均匀。浮游植物群落的细胞丰度与悬浮物和磷酸盐的浓度正相关性最高。浮游动物的密度受温度和盐度的影响较大。底栖动物的群落分布主要受悬浮物和无机营养盐的浓度影响。本研究共筛选出17种威胁该核电厂冷源安全的潜在致灾生物。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棘刺锚参(Protankyra bidentata)、海葵(Actiniaria species)和球型侧腕水母的风险等级较高,其分布主要受温度和盐度的影响。后续工作中,该核电厂应根据潜在致灾生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加强暴发机制研究、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并优化驱赶消杀技术和干扰体系,为核电厂冷源安全提供理论和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厂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 潜在致灾生物
下载PDF
GDCSM-Argo数据在全球海洋热含量评估中的应用分析
11
作者 苏涵 闯子维 张春玲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54,共15页
海洋热含量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最关键、最稳定的指标之一,对其进行系统、准确的评估依赖于长时间序列、全球覆盖的海洋内部观测数据。利用立足Argo剖面观测构建并持续更新的全球海洋0~2000 m水深多参数再分析数据集(gradient dependen... 海洋热含量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最关键、最稳定的指标之一,对其进行系统、准确的评估依赖于长时间序列、全球覆盖的海洋内部观测数据。利用立足Argo剖面观测构建并持续更新的全球海洋0~2000 m水深多参数再分析数据集(gradient dependent correlation scale method Argo,GDCSM-Argo),通过时空序列和滞后回归等手段分析热含量变化,研究了2004—2021年间全球海洋热含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异常气候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自2004年起,全球海洋0~2000 m水深热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海洋热含量异常增幅超过2×10^(8)J m^(2)。2013年以后,700~2000 m水深的海域表现出持续增暖趋势,至2017年,全球0~2000 m水深变暖加剧。700 m水深的温度异常在海洋热含量整体变化中贡献突出。热带东太平洋海域在厄尔尼诺之前积蓄热量,在厄尔尼诺期间之后失去热量,同时也向南、向北散发热量以中和前期积蓄的热量,变暖范围向赤道南、北两侧扩展。热带东太平洋海洋热含量正异常峰值先于ENSO(El Ni o-Southern Oscillation)指数约0~1个月。由上述结论可知,GDCSM-Argo数据集能够更细致地刻画海洋热含量的时空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热含量 GDCSM-Argo 时空演变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霞浦长表岛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分析
12
作者 黄文 夏永健 +4 位作者 郑碧琪 温冬 陈拥 李允 李益云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4年第1期126-135,共10页
为了进一步了解霞浦长表岛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文章利用2019年5月(春季)、9月(夏季)、12月(秋季)和2020年2月(冬季)4个航次调查的浮游植物和水环境数据,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通过冗余性分析(RDA)研究了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 为了进一步了解霞浦长表岛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文章利用2019年5月(春季)、9月(夏季)、12月(秋季)和2020年2月(冬季)4个航次调查的浮游植物和水环境数据,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通过冗余性分析(RDA)研究了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60属170种,其中硅藻48属131种,甲藻10属26种,蓝藻1属2种,金藻1属1种。浮游植物以近岸广温广盐种和暖水种为主,全年优势种有13种,春季以东海原甲藻和夜光藻为主,夏季、秋季和冬季以中肋骨条藻和琼氏圆筛藻为主。浮游植物丰度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近岸高、远岸低、南部低、北部高的趋势特点。RDA和Pe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丰度的季节动态变化主要受水温影响;春季和夏季适宜的温度与营养盐促进了浮游植物的大量增长,秋季和冬季则主要受到温度的影响。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增长甚至暴发出现在春季和夏季,霞浦长表岛海域滨海核电应在春季和夏季重点加强该海域赤潮灾害的监测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表岛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海地瓜聚集行为对核电厂冷源的风险分析
13
作者 鲁超 郭玉臣 +5 位作者 刘炜 郑碧琪 黄清泽 王恒 程宏 郇凤 《核安全》 2024年第2期37-44,共8页
福建北部海域5月中下旬,海地瓜亲体进入繁殖季节高峰期;6月中旬小型海地瓜在沉积物浅表层生存,9月中旬前受台风搅动可再悬浮进入水体。海地瓜繁殖能力强,在幼体浮游阶段和小型海地瓜再悬浮阶段两次区域再分配以及核电厂取水作用下,可在... 福建北部海域5月中下旬,海地瓜亲体进入繁殖季节高峰期;6月中旬小型海地瓜在沉积物浅表层生存,9月中旬前受台风搅动可再悬浮进入水体。海地瓜繁殖能力强,在幼体浮游阶段和小型海地瓜再悬浮阶段两次区域再分配以及核电厂取水作用下,可在核电厂取水口海域形成海地瓜高聚集区;伴随着海地瓜指数性增长,可在7—9月形成大量的致灾小型海地瓜,在台风等作用下悬浮进入水体,在取水作用下聚集于鼓网并致灾。因此在海地瓜适宜生长环境建设核电厂,应开展海地瓜聚集风险评估与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北部海域 海地瓜 风险 生存方式 生活史 台风 再悬浮
下载PDF
近30年长江口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耀辉 刘守海 +4 位作者 何彦龙 秦玉涛 季晓 张昊飞 徐韧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5-65,共11页
为评估长江口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本文以鱼类浮游生物为指示生物,选择1986年、1999年、2007年和2016年4个年份的数据,选取鱼类浮游生物总种类数、底栖鱼种类数、水层鱼种类数、低耐污鱼种类数、高耐污鱼种类数百分比、杂食性鱼种类数... 为评估长江口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本文以鱼类浮游生物为指示生物,选择1986年、1999年、2007年和2016年4个年份的数据,选取鱼类浮游生物总种类数、底栖鱼种类数、水层鱼种类数、低耐污鱼种类数、高耐污鱼种类数百分比、杂食性鱼种类数百分比、虫食性鱼种类数百分比、肉食性鱼种类数百分比、鱼类取样个体数、天然杂交种种类数百分比等10个评价指标,采用1、3、5赋值法计算4个不同年份的河口生物完整性指数(Estuarine Biotic Integrity Index,EBI),并以此评价近30年长江口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986年、1999年、2007年和2016年4个不同年份的EBI值分别是52、40、36、34,对应的EBI等级分别为"好"、"一般"、"一般-差"、"差"。通过分析EBI年际变化的结果,发现近30年来长江口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呈现先下降,而后稳定在较低水平的趋势,说明长江口海域生态系统亟需及时进行保护和修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健康 鱼类浮游生物 河口生物完整性指数 年际变化
下载PDF
基于2005~2019年卫星遥感观测的南大洋印度洋扇区中部涡旋特征分布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等 程灵巧 +2 位作者 严晨冰 张春玲 胡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54-1066,共13页
在南大洋印度洋扇区中部海域,除了地形控制(凯尔盖朗高台),南极绕极流和厄加勒斯回流的汇合流进一步加强了下游的斜压剪切强度,导致涡旋能量显著增强,因此,对该海域涡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该海域的涡旋特征以及地形与涡旋的分布关系。基于... 在南大洋印度洋扇区中部海域,除了地形控制(凯尔盖朗高台),南极绕极流和厄加勒斯回流的汇合流进一步加强了下游的斜压剪切强度,导致涡旋能量显著增强,因此,对该海域涡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该海域的涡旋特征以及地形与涡旋的分布关系。基于2005~2019年卫星遥感数据,对该海域涡旋特征进行统计,并对涡旋产生地分布、跨锋面涡旋的移动状况进行分析,同时结合Argo剖面数据,进一步剖析涡旋内部水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涡旋生命周期多在20d以内(64.25%),平均半径多在30~100 km(96.13%);平均半径与平均振幅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55);生命周期越大的涡旋平均传播距离也越大。2014年开始涡旋数量明显增加,主要由短寿命涡旋(<30 d)数量增加所贡献。反之,21世纪10年代后期年平均涡动能异常呈减小趋势。涡旋产生地随着寿命增长,逐渐从亚南极锋与南极绕极流南部边界之间的锋面区域向亚南极锋以北移动。跨锋面涡旋中,暖涡向高纬,冷涡向低纬移动,大部分具有携带水团移动的能力。由涡旋内部水文特征分析结果可知,不同极性的涡旋能够实现完全不同来源水团的远距离输送,对同一来源水团,气旋涡具有抬升作用,而反气旋涡具有压沉作用。该研究工作有助于提升对南大洋涡旋特征及变动的认识,为进一步的涡旋动力研究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尔盖朗 海洋涡旋 统计特征 跨锋面涡旋 垂直结构
下载PDF
福建北部海域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的性腺发育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郑碧琪 鲁超 +4 位作者 刘炜 郭玉臣 黄文 程宏 林婧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3-140,共8页
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是一种低值海参,本研究运用组织学和形态学方法对福建北部海域海地瓜的性腺发育特征及其周年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究了性别比、生殖周期、精卵排放类型、繁殖季节等繁殖生物学相关内容。结果表明,雌... 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是一种低值海参,本研究运用组织学和形态学方法对福建北部海域海地瓜的性腺发育特征及其周年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究了性别比、生殖周期、精卵排放类型、繁殖季节等繁殖生物学相关内容。结果表明,雌、雄海地瓜的性腺发育均可划分为休止期(Ⅰ)、发育早期(Ⅱ)、增长期(Ⅲ)、成熟期(Ⅳ)、部分排放期(Ⅴ)和排空期(Ⅵ),雌、雄性腺发育程度基本同步。海地瓜性腺发育有明显的周年变化规律:大多数海地瓜在5月性成熟后开始陆续排放配子,配子排放过程中伴随着生殖管的自体破坏然后重生,即性腺开始新一轮发育,新的生殖细胞在11月开始生成并逐步发育直至翌年5月成熟。海地瓜性别比接近1∶1,生殖周期为1年,繁殖期为5-8月(夏季),属于多次排精卵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地瓜 性腺发育 周年变化 繁殖季节
下载PDF
2011—2020年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趋势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颖 谭赛章 +7 位作者 陈思思 周红宏 季晓 蔡嫣然 纪焕红 杨幸幸 范海梅 邓邦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5863-5874,共12页
对2011—2020年夏季长江口48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长江口海域底栖生物群落时空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10年长江口海域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284种,其中多毛类128种,占总种数的45.1%,甲壳类64种占22.2%,软... 对2011—2020年夏季长江口48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长江口海域底栖生物群落时空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10年长江口海域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284种,其中多毛类128种,占总种数的45.1%,甲壳类64种占22.2%,软体动物56种占19.7%,棘皮动物16种占5.6%,其他类合计20种。平均生物密度为(79.5±45.9)个/m^(2)(年份变幅14.7—195个/m^(2))。平均生物量为(5.20±3.25)g/m^(2)(年份变幅1.01—10.11g/m^(2)),多毛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是生物密度和生物量组成的主要类群。十年期间种类数、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口外区贡献最突出。四个监测区域(南支、北支、杭州湾、口外)的优势种差异大。丝异须虫Heteromastus filiformis在各年份的优势种中出现的频度显著最大。总体来看,长江口监测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自然演变趋势向好。三项多样性指数统计结果表明,口外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多样性水平显著高于口内三个区。生物群落的种类、生物密度和生物量组成及分布的时空格局与河口环境砂沉积底质主体特征、长江口径流动力影响以及海岸带建设工程扰动等因素密切相关。以口外区最外三站为生物群落结构单元绘制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表明,十年期间该区底栖生物群落较稳定,未受不良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群落 变化趋势 长江口
下载PDF
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渔业生物学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陆化杰 何静茹 +2 位作者 王洪浩 陈炫妤 陈新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27-835,共9页
文章根据2019年(厄尔尼诺)和2020年(正常)相同月份(2—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采集的1896尾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对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年间雌性个体胴长... 文章根据2019年(厄尔尼诺)和2020年(正常)相同月份(2—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采集的1896尾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对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年间雌性个体胴长分别为129—347和284—582 mm,优势胴长组分别为171—220和481—530 mm;雄性个体胴长分别为138—273和94—235 mm,优势胴长组均为171—220 mm;2019年胴长及优势胴长均大于2020年,其中雌性个体差异最大。不同气候年间鸢乌贼体重与胴长的关系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除2020年雄性样本胴长与体重的关系最适用指数函数表示外,其余胴长与体重的关系均最适用幂函数表示。两年间样本的雌雄性别比分别为1.5﹕1和1.3﹕1,性腺成熟度组成也不相同,雌性个体2019年多处于未成熟阶段(Ⅰ期和Ⅱ期),2020年则多处于成熟阶段(Ⅲ期和Ⅳ期);雄性个体2019年多处于未成熟阶段(Ⅱ期)和成熟阶段(Ⅲ期),2020年多处于成熟阶段(Ⅲ期和Ⅳ期)。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个体日龄组成和孵化群体也不相同,两年间雌性个体日龄分别为97—263d和148—267d,优势日龄组分别为171—200d和231—260d,孵化日期分别为6—12月和5—10月,高峰期分别为8—9月和7—8月;雄性个体日龄分别为131—253d和133—221d,优势日龄组均为171—200d,孵化日期分别为8—12月和9—12月,高峰期为9—11月和10—11月。研究得出,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生物学 厄尔尼诺 西北印度洋 鸢乌贼
下载PDF
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角质颚微结构及生长特性
19
作者 陆化杰 赵懋林 +3 位作者 武孝慈 王洪浩 何静茹 陈新军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0-59,共10页
角质颚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之一,经常被用于研究头足类的年龄与生长、种群结构和资源评估等。根据2019年3—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调查生产期间采集的1009尾鸢乌贼样本,测量了260对鸢乌贼角质颚外部形态参数,结合日龄,对西... 角质颚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之一,经常被用于研究头足类的年龄与生长、种群结构和资源评估等。根据2019年3—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调查生产期间采集的1009尾鸢乌贼样本,测量了260对鸢乌贼角质颚外部形态参数,结合日龄,对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角质颚的微结构及其外部形态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角质颚上颚喙部截面有明显的生长纹,头盖区的生长纹较为清晰。协方差分析表明,角质颚外形特征参数、相对尺寸与日龄间均不存在性别间显著差异。赤池信息准则(AIC)显示,除上头盖长(UHL)外,所有外形特征参数与日龄的生长关系均以线性函数关系为最适,而UHL与日龄的关系则以对数函数为最适。所有特征参数的相对尺寸均随日龄的增加呈减小趋势,且变化趋势基本相同。6项外形特征参数的绝对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整体呈减小趋势,其中,上侧臂长(ULWL)和下翼长(LWL)的绝对生长率在181~210 d处达到峰值,而上脊突长(UCL)、UHL、下侧臂长(LLWL)和下脊突长(LCL)的绝对生长率在211~240 d处达到峰值,所有参数的相对生长率均在181~210 d处达到峰值。本研究为后续利用角质颚研究鸢乌贼的年龄生长、群体划分和生活史等渔业生物学奠定基础,为科学开发该资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角质颚 微结构 生长率 西北印度洋
下载PDF
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角质颚微结构及生长特性差异
20
作者 陆化杰 何静茹 +4 位作者 陈静 崔红 欧玉哲 赵懋林 陈新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4-525,共12页
为研究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角质颚的生长变化特性,根据2019年(厄尔尼诺)和2020年(正常)相同月份(2~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于西北印度洋采集的1 896尾鸢乌贼样本,通过角质颚研磨,对不同气候年间角质颚的微结构及其生长特性进行... 为研究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角质颚的生长变化特性,根据2019年(厄尔尼诺)和2020年(正常)相同月份(2~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于西北印度洋采集的1 896尾鸢乌贼样本,通过角质颚研磨,对不同气候年间角质颚的微结构及其生长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角质颚微结构包括头盖和脊突两部分,日龄生长纹以明暗交替的方式呈周期性生长,2019年角质颚生长纹间隔及宽度都较小,色素沉积更浅,纹路异常现象较多。协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气候年间角质颚外形特征参数与日龄的关系均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2019年雌性个体所有外形特征参数与日龄的关系均最适用指数函数表示,但2020年雌性个体所有外形特征参数与日龄的关系均最适用对数函数表示;2019年雄性个体除下脊突长LCL (lower crest length)与日龄的关系最适用指数函数表示外,其余特征参数与日龄的关系均最适用幂函数表示,2020年雄性个体所有外形特征参数与日龄的关系均最适用线性函数表示。除2020年雄性个体6项特征参数的绝对生长率AGR (absolute growth rate)和瞬时相对生长率IRGR(instantaneousrelativegrowthrate)随日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趋势外,其余的AGR和IGRG均随日龄增加呈明显的倒“U”型趋势。不同气候年间生长率达到峰值时的日龄区间不同,2020年各特征参数AGR均高于2019年。研究结果揭示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角质颚微结构存在差异,角质颚外形特征参数的生长方程和生长率在不同气候年间也存在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角质颚 微结构 个体生长 西北印度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