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末次盛冰期以来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有机碳和磷的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马奎 李铁 +3 位作者 孙治雷 张现荣 柳嘉怡 朱茂旭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27,共9页
利用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岩芯中有机碳及磷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冲绳海槽沉积速率(16.5~32.5 cm/ka)变化小,不是沉积物中有机碳埋藏的重要影响因素。相对于全新世氧化性底水环境,末次盛冰... 利用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岩芯中有机碳及磷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冲绳海槽沉积速率(16.5~32.5 cm/ka)变化小,不是沉积物中有机碳埋藏的重要影响因素。相对于全新世氧化性底水环境,末次盛冰期/冰消期冲绳海槽缺氧底水环境提高了沉积物对有机碳的埋藏效率。冲绳海槽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相对含量与其他边缘海沉积物中的相似。交换态磷(Ex-P)含量低、变化小。末次盛冰期/冰消期缺氧底水环境下铁氧化物的还原溶解导致铁结合磷(Fe-P)释放以及自生磷矿物(Au-P)的形成。全新世氧化性底水条件有利于铁氧化物的有效再生及对磷的再吸附,但不利于Au-P的保存。总有机碳(TOC)和有机磷(Org-P)之间良好的相关性表明TOC埋藏对Org-P含量的重要控制作用。冲绳海槽沉积物中碎屑磷(De-P)含量低于长江口及东海陆架沉积物中的含量,这与陆源碎屑向外海传输减弱有关。在约9.3 ka BP(岩芯200 cm深度),TOC、Fe-P、Org-P、De-P以及FeHR均出现的极小值可能由物质坡移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盛冰期 冲绳海槽中部 沉积物 有机碳 磷形态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生长断层活动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冉伟民 栾锡武 +5 位作者 邵珠福 刘鸿 李德勇 赵洋 王慧东 颜中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0-112,共13页
生长断层是在伸展和走滑盆地中一种重要且广泛存在的构造样式。通过地震资料定性识别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地区18条生长断层;根据断裂对研究区各级构造单元控制作用和纵向切穿地层情况,将其划分为一级控盆断裂、二级控凹断裂、三级控带断... 生长断层是在伸展和走滑盆地中一种重要且广泛存在的构造样式。通过地震资料定性识别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地区18条生长断层;根据断裂对研究区各级构造单元控制作用和纵向切穿地层情况,将其划分为一级控盆断裂、二级控凹断裂、三级控带断裂和盖层断裂;通过断裂平面分布特征研究认为研究区的断裂以NE、NNE延伸为主,少数为NEE方向;利用地震剖面在研究区识别出阶梯状组合断层带、"Y"字型组合断层、多米诺式断层带、地堑、地垒等多种断裂组合样式;又结合生长指数和断层落差两种方法对研究区生长断层的运动学特征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发现研究区生长断层在古近纪时期活动强度具有自西向东逐渐递减趋势,区内断层活动期次自西向东逐渐变新,整个研究区内生长断层在古近纪盆地裂陷—断陷期活动强度最大,中新世后断裂活动趋于稳定。认为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西缘俯冲后撤和印度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碰撞在东海陆架盆地形成的远程蠕散效应,使东海陆架盆地形成了拉张伸展应力场环境,是研究区发育大量生长断层的首要原因。同时,加强对研究区生长断层伴生构造如滚动背斜和缓坡带阶梯状断裂组合封堵形成的岩性圈闭研究,有利于推动东海陆架中新生代盆地资源勘探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断层 演化特征 生长指数 断层落差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
下载PDF
印尼马都拉海峡盆地上新统颗粒灰岩生物礁形成和演化模式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嘉程 栾锡武 +6 位作者 冉伟民 魏新元 王阔 张豪 石艳峰 鲁银涛 Mohammad Saiful Islam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7-98,共12页
马都拉海峡盆地北部外陆架台地发育有E-W向一字排列的颗粒灰岩生物礁体。该生物礁是有孔虫(主要为抱球虫目)壳体经过各种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体,发育于早上新世挤压反转期盆地北部边缘区。由于生物礁生长发育所经历的特殊性,其岩石学特... 马都拉海峡盆地北部外陆架台地发育有E-W向一字排列的颗粒灰岩生物礁体。该生物礁是有孔虫(主要为抱球虫目)壳体经过各种沉积作用形成的堆积体,发育于早上新世挤压反转期盆地北部边缘区。由于生物礁生长发育所经历的特殊性,其岩石学特征等信息常常具有标志性的反映,因此礁体的剖面反射特征和地震属性相比于围岩会存在不小的差异。这些差异为人们利用地震解释和地震属性提取技术识别生物礁奠定了基础,如在地震剖面上,生物礁往往出现对称丘状外形反射、礁前斜坡前积反射、礁内部杂乱反射和不连续强反射的特征等等。以O-2井钻遇的存在抱球虫化石的马都拉海峡盆地上新统芒杜组沉积地层为研究对象,从地质背景入手,描述了盆地的新生代构造特征和发育各时期所对应的地层。通过进行层位标定和三维地震解释,结合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同时考虑到生物礁的发育形态与环境,最终获得了盆地抱球虫颗粒灰岩生物礁在空间上的分布。最后,本文结合盆地历史上的沉积构造活动,提出反转断裂带活动是研究区控制生物礁生长的重要因素,并据此总结了马都拉海峡盆地芒杜组台地边缘生物礁的发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灰岩生物礁 反转断裂带 沉积环境 马都拉海峡盆地
下载PDF
塔北古生界滨岸相混控碎屑岩体系沉积学和沉积模式
4
作者 周江羽 吕海涛 +5 位作者 石媛媛 王龙樟 张玉玺 傅建杰 檀中鑫 钟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5-1142,共18页
滨岸相混控碎屑岩沉积体系是指发育在滨岸带,受河流、波浪和潮汐混合水动力作用产生的复合碎屑岩沉积体系。受区域构造、物源、古地貌、海平面变化和滨岸水动力控制,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区在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时期发育了辫状河三角... 滨岸相混控碎屑岩沉积体系是指发育在滨岸带,受河流、波浪和潮汐混合水动力作用产生的复合碎屑岩沉积体系。受区域构造、物源、古地貌、海平面变化和滨岸水动力控制,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区在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时期发育了辫状河三角洲、潮汐和波浪作用相互交替的滨岸相碎屑岩复合沉积体系。本文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和测井等资料,开展了沙雅隆起区志留系—石炭系沉积层序、沉积相和沉积模式的综合研究,建立复合沉积体系的沉积学模式,包括:(1)志留系—泥盆系的浪控-潮控海湾沉积体系;(2)下石炭统巴楚组的台地-蒸发潟湖-潮坪沉积体系;(3)下石炭统卡拉沙依组的河控-浪控-潮控三角洲沉积体系。下志留统柯坪塔格组滨岸滩坝和潮坪砂体、上泥盆统东河塘组冲积平原、海湾滩坝砂体和下石炭统卡拉沙依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在塔北地区大面积分布,其冲积平原、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被后期潮汐和波浪作用改造后,形成潮汐水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和滨岸滩坝砂体,物性条件明显改善,有利于形成优质储层区带。目前,滨岸混合水动力碎屑岩沉积体系已获得重大油气勘探突破,其沉积学模式可为塔北地区古生界碎屑岩油气勘探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岸 沉积构造 沉积模式 沉积演化 混合水动力条件 沙雅隆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位年内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常茂祥 史经昊 +2 位作者 叶思源 王祥东 李广雪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0-31,共12页
基于黄河三角洲地区3个站位的1小时一次的浅层地下水位连续观测记录,将浅层地下水位与同时期ERA5高分辨率再分析实际蒸发量数据结合,并联合潮位、降水量和径流量等数据,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时序分析等方法,分析并阐明了黄河三角洲地区... 基于黄河三角洲地区3个站位的1小时一次的浅层地下水位连续观测记录,将浅层地下水位与同时期ERA5高分辨率再分析实际蒸发量数据结合,并联合潮位、降水量和径流量等数据,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时序分析等方法,分析并阐明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浅层地下水位变化的特征及机制。结果表明:(1)不同的沉积环境导致了浅层地下水位整体变化的差异。表层沉积物渗透性相对较强区域,浅层地下水位波动剧烈;而表层沉积物透水性较差地区,浅层地下水位在6月中上旬存在低谷,但总体相对稳定;(2)潮汐对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位在水平方向的影响范围至少可达7 km,但不超过15 km。在其影响区域内,浅层地下水位波动滞后于潮汐的时间存在年内变化,分为2个时间上持续各6个月的区间,二者数值相差约12 h;(3)降水量与实际蒸发量是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位升降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此外,农业活动也对浅层地下水位的变化有一定影响。对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位变化规律研究,能够为本地区土地盐碱化、海水入侵灾害防治与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浅层地下水位 潮汐 滞后性 降水量 实际蒸发量
下载PDF
虚拟井技术在油气预测中的应用——以渤中3-2油田中古生代潜山储层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潘军 张艳 +3 位作者 栾锡武 张志让 刘欣欣 陈珊珊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563-2567,共5页
针对深部层位、新工区等无井地区的构造圈闭,使用虚拟井技术进行流体检测可以初步降低勘探的风险.本文针对渤中3-2油田的中古生代潜山储层,以多道地震测线为基础,通过遗传算法构建虚拟井曲线,进而做叠后波阻抗反演,结合频谱成像技术和... 针对深部层位、新工区等无井地区的构造圈闭,使用虚拟井技术进行流体检测可以初步降低勘探的风险.本文针对渤中3-2油田的中古生代潜山储层,以多道地震测线为基础,通过遗传算法构建虚拟井曲线,进而做叠后波阻抗反演,结合频谱成像技术和频率衰减属性,对目标储层做流体预测.反演结果表明:即使在无井的条件下,潜山目标层的流体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反映,虚拟井叠后波阻抗反演相对稳定,可以为无井地区油气勘探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井 波阻抗反演 调谐频率 频率衰减属性
原文传递
冲绳海槽长链二醇生物标志物对中晚全新世黑潮变化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罗中原 何玲慧 +3 位作者 董良 胡邦琦 李清 贾国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12-1020,共9页
长链二醇(LCDs)是一类微藻生物标志物,在海洋沉积物中除了能够指示其生物来源,近年来的工作还表明它们能够很好地用于示踪表层海水温度(SST)和营养盐。本文对冲绳海槽北部OTK-6站位的1根中晚全新世柱状沉积物(长度468 cm)进行了长链二... 长链二醇(LCDs)是一类微藻生物标志物,在海洋沉积物中除了能够指示其生物来源,近年来的工作还表明它们能够很好地用于示踪表层海水温度(SST)和营养盐。本文对冲绳海槽北部OTK-6站位的1根中晚全新世柱状沉积物(长度468 cm)进行了长链二醇的提取分析,重建了7 ka B.P.以来的表层海水温度和营养盐变化历史,并与前人的黑潮指标变化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本研究区基于长链二醇的SST指标可能反映的是年均但略偏暖季的温度,其变化曲线与营养盐指标的变化曲线呈反向变化。而且上述温度和营养盐变化历史与前人给出的黑潮强弱变化历史对应较好,表现出黑潮增强时,SST温度升高,营养盐含量降低,与黑潮水的高温寡营养的特点一致。本文结果显示,在6.0~5.2 ka B.P.、4.2~3.5 ka B.P.、2.5~2.1 ka B.P.、1.8~1.4 ka B.P.以及1.1~0.8 ka B.P.前后黑潮对研究区域的影响加强。因此,认为基于长链二醇的温度和营养盐指标有潜力成为重建古黑潮演变的新型代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二醇 海洋表层温度 营养盐 黑潮 全新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