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肌声学造影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活心肌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
1
作者 汤勇 罗裕 +2 位作者 颜艳 帅文欢 马敏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9期9-14,共6页
目的探讨心肌声学造影(MCE)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活心肌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6个月内... 目的探讨心肌声学造影(MCE)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活心肌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月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6个月内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分为预后不良组21例和预后良好组79例。以患者PCI术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壁运动改善为“金标准”,统计MCE检测存活心肌结果,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心功能指标和MCE定量参数。Spearman相关性分析MCE定量参数、心功能指标与存活心肌节段数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MCE定量参数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MCE定量参数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临床预后的关系。绘制ROC曲线评价MCE定量参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MCE判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活心肌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2.55%、90.91%,准确率为91.97%。预后不良组患者存活心肌节段<4个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CI术后3个月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低于预后良好组(χ2/t=4.571、2.883、2.948,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PCI术后3个月MCE定量参数峰值强度(A)、曲线斜率(β)、心肌血流量(A·β)低于预后良好组,灌注计分指数(PSI)高于预后良好组(t=3.077、2.393、3.831、2.989,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β、A·β、LVEF、LVFS与存活心肌节段数呈正相关,PSI与存活心肌节段数呈负相关(r=0.652、0.609、0.667、0.685、0.647、-0.627,P<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3个月PSI与LVEF、LVFS呈负相关,A、β、A·β与LVFS、LVEF呈正相关(r=-0.801、-0.662、0.705、0.781、0.752、0.727、0.593、0.65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3个月A、β、A·β、PSI均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临床预后相关(OR=4.322、3.672、6.670、0.648,P<0.01);PCI术后3个月MCE定量参数A、β、A·β、PSI均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临床预后,四者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45,预测效能高于各参数单独预测。结论MCE检查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存活心肌,定量参数A、β、A·β、PS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临床预后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存活心肌 心肌声学造影 临床预后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窦性心律震荡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易勇 杜冲 蔺曜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4期272-273,共2页
目的研究新的心电学指标——心律震荡(HRT)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HRT和脉压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7月-2005年12月26例原发性高血压脉压增大患者和25例脉压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计算HRT的两... 目的研究新的心电学指标——心律震荡(HRT)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HRT和脉压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4年7月-2005年12月26例原发性高血压脉压增大患者和25例脉压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计算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并与脉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脉压增大患者组与脉压正常患者组比较HRT异常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脉压增大组HRT异常,提示原发性高血压脉压增大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受损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脉压 心律震荡
下载PDF
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社区干预 被引量:4
3
作者 许丽 吴红平 刘晓红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5年第3期182-183,共2页
目的探讨社区系统护理在提高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生命质量中的作用。方法在我科出院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了社区护理干预,对照组未施加影响。结果实验组患者对心衰常识、药物治疗、危险... 目的探讨社区系统护理在提高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生命质量中的作用。方法在我科出院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了社区护理干预,对照组未施加影响。结果实验组患者对心衰常识、药物治疗、危险因素、饮食和运动疗法等遵医行为明显强于对照组,再发病率、住院率、死亡率明显下降。结论护士在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功能不全 社区干预 危险因素 运动疗法
下载PDF
门冬氨酸钾镁联合利多卡因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5
4
作者 蔺曜 周琳 易勇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第9期33-34,共2页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钾镁联合利多卡因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冬氨酸钾镁加利多卡因,对照组使用利多卡因、美多洛尔、普罗帕酮或胺碘酮等。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钾镁联合利多卡因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冬氨酸钾镁加利多卡因,对照组使用利多卡因、美多洛尔、普罗帕酮或胺碘酮等。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1.7%(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门冬氨酸钾镁联合利多卡因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冬氨酸钾镁 利多卡因 室性心律失常 疗效
下载PDF
心电图RavL+Sv_3电压诊断左室肥大价值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朱本银 汤勇 杜冲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5年第2期108-109,共2页
目的探讨心电图RavL+Sv3电压在诊断左室肥大(LVH)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测定观察组250例和对照组230例的心电图传统标准电压和RavL+Sv3电压,计算其诊断LVH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①与传统标准比较,RavL+Sv3标准及二者联用时,诊断LV... 目的探讨心电图RavL+Sv3电压在诊断左室肥大(LVH)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测定观察组250例和对照组230例的心电图传统标准电压和RavL+Sv3电压,计算其诊断LVH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①与传统标准比较,RavL+Sv3标准及二者联用时,诊断LVH的敏感性、准确性显著提高,特异性相近;②随电轴左偏,RavL+Sv3电压诊断LVH的敏感性升高更显著,而特异性、准确性相近。结论RavL+Sv3标准及二者联用诊断LVH优于传统标准,并可弥补传统标准的某些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左室肥大 RavL+Sv3电压 传统标准
下载PDF
术前护理干预对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许丽 邹佳丽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7期541-543,共3页
目的探讨术前护理干预对心脏介入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104例预行心脏介入手术的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术前由介入室护士进行术前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入院时,术前焦虑值、血压、心... 目的探讨术前护理干预对心脏介入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104例预行心脏介入手术的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术前由介入室护士进行术前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入院时,术前焦虑值、血压、心率的变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观察组术前10分钟患者焦虑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压、心率低于对照组,术后24h的并发症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术前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术前焦虑,提高治疗依从性,间接提高了介入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 介入治疗 护理干预
下载PDF
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薛龙 孙永红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4年第5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12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2例,两组间临床基... 目的探讨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12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2例,两组间临床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每天3次,每次4粒。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检测入组时及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浆BNP、IL-1、IL-6、TNF-α及hs-CRP的变化。结果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组临床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2.6%vs 53.2%,,P=0.040)。心脏彩超提示,芪苈强心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前有显著提高(36.5±3.4 vs41.4±2.9%,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芪苈强心治疗组LVEF也显著提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芪苈强心治疗组BNP、IL-1、IL-6、TNF-α和hs-CRP较入组时有显著降低(P值均<0.05),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可进一步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降低BNP及IL-1、IL-6、TNF-α等炎症因子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芪苈强心胶囊 心力衰竭 脑钠肽(BNP) 白细胞介素-1(IL-1) 白细胞介素-6(IL-6)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
下载PDF
87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径消融电生理变化及终点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薛龙 李屏 +2 位作者 吴立荣 李安敏 陈云 《贵州医药》 CAS 2008年第12期1072-1075,共4页
目的探讨87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射频导管消融(RFCA)慢径前后电生理变化及消融终点。方法根据房室传导系统对常规心房刺激反应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各种心房程序刺激(S1S2和S1S2S3)均呈连续性房室结功能曲线(AVNFC)... 目的探讨87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射频导管消融(RFCA)慢径前后电生理变化及消融终点。方法根据房室传导系统对常规心房刺激反应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各种心房程序刺激(S1S2和S1S2S3)均呈连续性房室结功能曲线(AVNFC)为A组,共15例;心房S1S2程序刺激呈连续性而S1S2S3程序刺激呈不连续性AVNFC为B组,共17例;心房S1S2(或伴S1S2S3)程序刺激呈不连续性AVNFC为C组,共55例。比较三组患者射频消融慢径前后电生理参数。结果A组和B组消融前后房室结前传ERP无明显变化;C组消融前后房室结前传ERP缩短(P<0.01)。消融后A、B组最长A2H2间期(A2H2max)虽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比消融前缩短;而C组显著缩短(P<0.01)。消融后A、B及C组中的6例最长A3H3间期(A3H3max)均比消融前显著缩短(P<0.01)。结论(1)增加心房S1S2S3程序刺激可提高AVNRT的诱发率;(2)消融后AHmax的变化为进一步探讨一种新的AVNRT消融成功指标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3)对于AVNCF不连续的病例,射频消融后房室结前传ERP的显著缩短可作为消融成功终点预测指标的有力依据之一;(4)消融术中不要一味追求慢径消失,否则有可能增加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 电生理学 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
下载PDF
护理干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尿潴留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小红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9期715-717,共3页
目的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尿潴留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做好预防护理工作,减少尿潴留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5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发生尿潴留的原因,提出针对性护理措施。对2006年冠心病介入术治疗病人进行预防性干预。结果2... 目的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尿潴留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做好预防护理工作,减少尿潴留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5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发生尿潴留的原因,提出针对性护理措施。对2006年冠心病介入术治疗病人进行预防性干预。结果2005年发生尿潴留25例,占31.25%。2006年发生尿潴留7例,占6.36%。2005年与2006年发生尿潴留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减少冠心病介入术后发生尿潴留,避免因留置导尿给患者带来痛苦和不便,减少尿路感染的机会,缩短住院日,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介入治疗 尿潴留 护理干预
下载PDF
钙敏感受体在黄芪注射液防治心肌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顾斌 马玉玲 邓翠东 《解剖学研究》 CAS 2020年第3期248-252,共5页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对心肌损伤大鼠钙敏感受体表达的影响及黄芪注射液可能的心肌保护作用机制。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心肌损伤组、黄芪注射液组(20 mL/kg)、黄芪注射液(20 mL/kg)+钙敏感受体激动剂Cinacalcet(3.0 mg/kg)组...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对心肌损伤大鼠钙敏感受体表达的影响及黄芪注射液可能的心肌保护作用机制。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心肌损伤组、黄芪注射液组(20 mL/kg)、黄芪注射液(20 mL/kg)+钙敏感受体激动剂Cinacalcet(3.0 mg/kg)组。腹腔内注射5 mg/kg异丙肾上腺素,制备大鼠心肌损伤模型。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钙敏感受体的表达以及Bax、Bcl-2、Caspase-9、Caspase-3等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TUNEL染色法评价各组大鼠心肌细胞的凋亡;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NF-κB的水平。结果黄芪注射液显著抑制了心肌损伤组大鼠钙敏感受体的表达(P<0.01),促进了Bcl-2的表达(P<0.01),降低了Bax、Caspase-9和Caspase-3的表达(P<0.01),降低了血清TNF-α、IL-1β和NF-κB的水平(P<0.01);钙敏感受体激动剂Cinacalcet可以部分消除黄芪注射液对心肌损伤组大鼠的心肌保护作用。结论黄芪注射液对心肌损伤组大鼠的心肌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钙敏感受体的表达、减少炎症反应、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注射液 钙敏感受体 心肌损伤 炎症 凋亡
下载PDF
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伴频发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夏敏刚 吴朝勇 范小锋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第5期819-821,共3页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CHF)伴频发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该院CHF合并频发室性早搏患者116例,根据是否合并冠心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各58例。比较2组基础用...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CHF)伴频发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该院CHF合并频发室性早搏患者116例,根据是否合并冠心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各58例。比较2组基础用药情况、室性早搏治疗有效率、心电图各间期值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基础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频发室性早搏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心电图各间期值(除QT间期值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各间期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LVEF、LVDd水平高于治疗前,且冠心病组治疗后LVEF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合并CHF患者频发室性早搏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胺碘酮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慢性心力衰竭 室性早搏
下载PDF
介入术后假性动脉瘤治疗方法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蔺曜 朱本银 易勇 《海南医学》 CAS 2007年第3期82-83,共2页
随着心血管介入手术的日益增多.作为心血管介入术后的并发症之一的假性动脉瘤并不少见.发生率0.3%-8%啪。假性动脉瘤有的可出现破裂、血栓栓塞、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压迫周围神经组织,有的甚至可危及生命,为此如何的处理好术后... 随着心血管介入手术的日益增多.作为心血管介入术后的并发症之一的假性动脉瘤并不少见.发生率0.3%-8%啪。假性动脉瘤有的可出现破裂、血栓栓塞、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压迫周围神经组织,有的甚至可危及生命,为此如何的处理好术后的并发症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超声引导下压迫法,超声引导下经皮注入凝血酶法及外科修补法。本文将60例介入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介入术后 治疗方法 疗效观察 超声引导下压迫法 皮下组织坏死 周围神经组织 介入手术
下载PDF
起搏电极刺激右室致三度AVB出现Peeling现象 被引量:1
13
作者 杜冲 朱本银 +1 位作者 黄云 易勇 《临床心电学杂志》 1999年第4期235-236,共2页
关键词 起搏电极 刺激右室 Peeling现象 三度AVB
下载PDF
贝那普利联合氟伐他汀治疗高血压病伴阵发性房颤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薛龙 易勇 何利群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3年第8期35-38,共4页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联合氟伐他汀治疗高血压病伴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高血压病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贝那普利+氟伐他汀,共39例)和对照组(长效钙拮抗剂,共39例),治疗随访12月。结果治疗观察6个月及12个月后,治疗组...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联合氟伐他汀治疗高血压病伴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高血压病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贝那普利+氟伐他汀,共39例)和对照组(长效钙拮抗剂,共39例),治疗随访12月。结果治疗观察6个月及12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3%vs 81.7%及87.4%vs 74.6%,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氟伐他汀可有效减少高血压病患者的心房颤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那普利 氟伐他汀 高血压 心房颤动
下载PDF
基于血管内皮指标、IL-23、IL-17分析速效救心丸联合新活素对PCI后AMI患者的治疗效果
15
作者 汤勇 帅文欢 邓翠东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5年第1期100-106,共7页
目的 基于血管内皮指标、白细胞介素-23(IL-23)、白细胞介素-17(IL-17)分析速效救心丸联合新活素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该院收治的104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 目的 基于血管内皮指标、白细胞介素-23(IL-23)、白细胞介素-17(IL-17)分析速效救心丸联合新活素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该院收治的104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两组均进行PCI,对照组术后采用新活素治疗,观察组术后采用新活素+速效救心丸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及治疗期间中医证候积分、心功能指标、血管内皮指标、血清IL-23、IL-17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治疗期间的中医证候积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血清IL-23、IL-1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VEGF-B)、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变化有交互效应(F=13.455、10.336、7.513、17.011、23.468、25.178、14.556、13.182、18.712,P<0.001),故进一步做单独效应分析。两组不同时间血清IL-23、IL-17、GDF-15、vWF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NT-proBNP水平比较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治疗前,任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血清VEGF-B水平、LVEF、CI比较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治疗前,任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6个月后血清IL-23、IL-17、vWF、GDF-15、NT-proBNP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血清VEGF-B水平及LVEF、C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MACE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活素联合速效救心丸应用于PCI后AMI患者的治疗,有助于下调患者血清IL-23、IL-17水平,改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活素 速效救心丸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白细胞介素-23 白细胞介素-17
下载PDF
厄贝沙坦治疗肾功轻度异常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16
作者 蔺曜 朱本银 +1 位作者 易勇 汤勇 《现代医药卫生》 2007年第6期817-818,共2页
目的:研究厄贝沙坦治疗肾功轻度异常的高血压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40例肾功轻度异常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厄贝沙坦或波依定治疗4周,每2周随访1次,并于服药前后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肾功、电解质测定... 目的:研究厄贝沙坦治疗肾功轻度异常的高血压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40例肾功轻度异常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厄贝沙坦或波依定治疗4周,每2周随访1次,并于服药前后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肾功、电解质测定。结果:厄贝沙坦降压总效率达80%,波依定降压有效率为74%,同时对肾功无恶化,电解质无影响。结论:厄贝沙坦治疗肾功能轻度异常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贝沙坦 肾功轻度异常 高血压
下载PDF
兔心房颤动时间依赖性电重构和神经重构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华 郭祖秀 +2 位作者 张玲 孙娟 侯月梅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5年第9期842-844,共3页
目的快速起搏制备兔心房颤动(房颤)模型,探讨其电重构和神经重构的时间依赖性变化规律。方法新西兰兔40只,给予右心房快速起搏(600次/min)建立兔持续性房颤模型。按起搏时间分成0h组、4h组、8h组、12h组和24h组,每组8只。0h组未起搏,其... 目的快速起搏制备兔心房颤动(房颤)模型,探讨其电重构和神经重构的时间依赖性变化规律。方法新西兰兔40只,给予右心房快速起搏(600次/min)建立兔持续性房颤模型。按起搏时间分成0h组、4h组、8h组、12h组和24h组,每组8只。0h组未起搏,其余4组分别为快速起搏4、8、12、24h。观察各组平均R-R间期、心率变异性和心房肌神经因子生长相关蛋白、乙酰胆碱转移酶、酪氨酸羟化酶平均密度和分布不均一性。结果 24h组平均R-R间期[(218.76±2.34)ms]明显长于0h组[(190.87±5.83)ms]、4h组[(119.91±1.75)ms]、8h组[(122.84±3.34)ms]和12h组[(157.88±2.31)ms](P<0.05),4h组较0h组明显缩短(P<0.05);随起搏时间延长,高频功率值和低频功率值均逐渐增加,低频功率值在起搏12h达最大,高频功率值在起搏24h达最大;24h组低频功率值[(43.16±3.32)ms]和高频功率值[(21.43±3.31)ms]明显高于0h组[(26.59±1.23)ms、(9.28±2.34)ms]和4h组[(32.35±2.08)ms、(11.66±1.09)ms],高频功率值高于8h组[(15.13±3.45)ms](P<0.05);12h组低频功率值[(50.60±3.31)ms]和高频功率值[(20.81±3.17)ms]明显高于0h组、4h组和8h组(P<0.05);24h组心房肌神经纤维、心房肌神经因子生长相关蛋白、乙酰胆碱转移酶、酪氨酸羟化酶神经支配密度和分布不均一性较0h组明显增加(P<0.05);24h组左心房肌神经因子生长相关蛋白、乙酰胆碱转移酶、酪氨酸羟化酶神经支配密度[(19.47±7.05)、(28.12±9.33)、(14.50±3.89)μm2/mm2]和分布不均一性[(19.70±5.48)、(29.23±8.85)、(22.26±6.16)μm2/mm2]均高于右心房[平均密度分别为(12.61±5.73)、(14.23±6.24)、(9.69±2.91)μm2/mm2,分布不均一性分别为(12.87±4.25)、(17.82±7.61)、(11.90±4.19)μm2/mm2](P<0.05)。结论右心房快速起搏诱发兔持续房颤模型伴有明显心房肌电重构和神经重构,随起搏时间延长,电重构和神经重构程度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快速心房起搏 心率变异性 神经重构 电重构
原文传递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
18
作者 薛龙 童利伟 《职业与健康》 CAS 2013年第21期2880-2881,共2页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可能影响因素,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可能影响因素,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力衰竭发生率为3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OR=1.184)、透析时间(OR=1.536)、高血压(OR=2.940)、心脏病(OR=6.030)为危险因素,而血红蛋白(OR=0.752)、血清白蛋白(OR=0.708)、血钙(OR=0.004)则为保护因素。结论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越大、透析时间越长、高血压、心脏病、低血红蛋白、低血清白蛋白、血钙浓度低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肾病 血液透析 心力衰竭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急性主动脉夹层急诊诊断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平 汤勇 《华西医学》 CAS 2011年第8期1256-1258,共3页
急性主动脉夹层病死率高,病情凶险,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早期误诊率及病死率高。因此采用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急诊诊断流程进行早期筛查显得至关重要。急诊筛查流程包括危险患者识别、床旁风险评估及辅助检查确诊等步骤,通过筛查尽早对高... 急性主动脉夹层病死率高,病情凶险,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早期误诊率及病死率高。因此采用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急诊诊断流程进行早期筛查显得至关重要。急诊筛查流程包括危险患者识别、床旁风险评估及辅助检查确诊等步骤,通过筛查尽早对高危患者进行影像学确诊并给予及时有效干预,从而减少误诊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诊断流程 D-二聚体
原文传递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住院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汤勇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41-546,共6页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住院死亡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3-12于我院心内科住院的517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时HbA1c值将患者分为3组:≤5.6%组(286例)、5.7%~6.4...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住院死亡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3-12于我院心内科住院的517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时HbA1c值将患者分为3组:≤5.6%组(286例)、5.7%~6.4%组(114例)和≥6.5%组(117例)。比较各组患者基线资料、住院期间治疗及住院死亡率的差异。对影响ACS患者住院死亡率的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517例患者中,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330例(63.8%),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00例(19.3%),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7例(16.8%)。与入院时HbA1c正常的患者相比,HbA1c升高的患者平均年龄较大、伴心力衰竭和卒中病史及Killip分级〉Ⅰ级的比例较高(P均〈0.05)。入院时肌钙蛋白水平较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HbA1c正常患者低(P均〈0.05)。但入院后接受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比例较低(P〈0.05)。住院期间3组死亡率分别是5.6%、7.9%和14.5%(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调整了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入院时生命体征、ACS类型和住院期间主要治疗措施后,入院时HbA1c≥6.5%仍是影响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2.247,95%CI 1.462~4.287,P=0.012),但入院时HbA1c5.7%~6.4%未显著增加住院死亡风险(HR=1.105,95%CI0.832~1.436,P=0.125)。结论:ACS患者入院时HbA1c水平和住院死亡有关,入院时HbA1c≥6.5%显著增加住院死亡风险,而HbA1c5.7%~6.4%对住院死亡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糖化血红蛋白 住院死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