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藩《漢學師承記》纂著史實索隱 被引量:2
1
作者 陳鴻森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7-178,共32页
江藩《漢學師承記》係一紀傳體的斷代學術史,江氏以傳記形式,將清嘉慶中葉以前具代表性的“漢學”者彙爲一編,每傳各記其生平事迹、師承交游、著作情況,以及主要學術創見等,藉以呈現清代“漢學”發皇、流衍的概況。本文主要目的,一則考... 江藩《漢學師承記》係一紀傳體的斷代學術史,江氏以傳記形式,將清嘉慶中葉以前具代表性的“漢學”者彙爲一編,每傳各記其生平事迹、師承交游、著作情況,以及主要學術創見等,藉以呈現清代“漢學”發皇、流衍的概況。本文主要目的,一則考證《漢學師承記》的纂輯年代,並揭示江藩纂著此書隱微的心曲;次則分析江藩的纂著意圖和成書背景,並探討其書與阮元纂修《儒林傳》的關係;三則考證江藩刻意將黄宗羲、顧炎武二傳編列卷末的隱衷等數事,鈎沈索隱,提出新的論述,並對現行諸説提出商榷,以備知人論世之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藩 《漢學師承記》 阮元 《儒林傳稿》 乾嘉學術
下载PDF
个体与结构之间:黄金时期晚清出版史的述说方式
2
作者 李仁渊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1年第2期185-191,共7页
本文是《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报刊出版为中心的讨论》作者本人对前面两篇书评中涉及的要点和问题进行的回应,分享了最初写作时的构想,并期待学界在新史料和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共同努力,在晚清报刊出版史研究领域提出更多的新... 本文是《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报刊出版为中心的讨论》作者本人对前面两篇书评中涉及的要点和问题进行的回应,分享了最初写作时的构想,并期待学界在新史料和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共同努力,在晚清报刊出版史研究领域提出更多的新观点、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史 新式媒介 报刊 个体 结构
下载PDF
伯希和与内藤湖南
3
作者 范丽雅(译) 《美术大观》 2022年第9期42-47,共6页
伯希和与内藤湖南是两位在20世纪东洋史研究中留下诸多业绩的汉学界泰斗,对敦煌学研究的贡献尤为卓著。从很早开始,他们便对彼此有所耳闻,但直到1924年夏,内藤赴欧视察访书之际,两人才终于碰面,并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关系。本文依据法... 伯希和与内藤湖南是两位在20世纪东洋史研究中留下诸多业绩的汉学界泰斗,对敦煌学研究的贡献尤为卓著。从很早开始,他们便对彼此有所耳闻,但直到1924年夏,内藤赴欧视察访书之际,两人才终于碰面,并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关系。本文依据法、日两国收藏的第一手史料及大量珍贵照片,在追寻连接两位学者共同点的同时,亦考察围绕敦煌古文献的研究,他们之间所展开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学 古文献 汉学家 访日 访华 学术交流
下载PDF
《漢學師承記》駢枝
4
作者 陳鴻森 《中国经学》 2008年第1期183-215,共33页
江藩《漢學師承記》係一紀傳體之斷代學術史,全書共正傳四十人,附傳十七人。江氏以紀傳形式,將清嘉慶中葉以前具代表性之漢學者彙爲一編,各記其學行出處、師承交游、著撰緒論,藉以呈現清代漢學發皇流衍之概況。是書近有日本近藤光男及... 江藩《漢學師承記》係一紀傳體之斷代學術史,全書共正傳四十人,附傳十七人。江氏以紀傳形式,將清嘉慶中葉以前具代表性之漢學者彙爲一編,各記其學行出處、師承交游、著撰緒論,藉以呈現清代漢學發皇流衍之概況。是書近有日本近藤光男及北京大學漆永祥兩家注解。二氏殫見洽聞,於江書所涉語典、事典,靡不博稽旁考,所釋原原本本,幾無隱滯之義矣。余向讀江書,略有疏記。今就二家所不及詳,或間有微失處,條録三十六事,亦古人“舊學商量加邃密”之意云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藩 《漢學師承記》 清代學術
下载PDF
反思历史与关怀现实的学者--历史学家王明珂专访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原 曾穷石 +2 位作者 覃慧宁 赵书彬 王明珂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5-55,共11页
王明珂教授以其深厚的历史学功底和丰富的民族志田野经验,对西南少数民族,尤其是川西北羌族作了多年的考察和研究。近年来他的史学和人类学的互证方法,社会记忆、结构性叙事、表征、文类、社会场景和历史心性等方面的独到的研究,渐为中... 王明珂教授以其深厚的历史学功底和丰富的民族志田野经验,对西南少数民族,尤其是川西北羌族作了多年的考察和研究。近年来他的史学和人类学的互证方法,社会记忆、结构性叙事、表征、文类、社会场景和历史心性等方面的独到的研究,渐为中国史学界和人类学界所熟知。王明珂教授在访谈中,回顾了他在哈佛大学的受教经历,对典范史学的概念和方法的存疑,以及他在岷江上游的考察和史语所的工作经历,并且从其著述经历中阐释了他的史学和人类学跨学科的研究取向,这对目前中国历史人类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回顾 西南少数民族和羌族 跨学科研究 历史人类学
原文传递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新史学"的碰撞 被引量:6
6
作者 黄进兴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4-32,共9页
中国与西方向来被认为两种最具历史意识的文明,彼此的交流史不绝书,但却各自发展出别有特色的史学,隔绝竞达数千年之久。③这种情形直迄清代末年方有改观。始自20世纪之初,凡是志在打倒固有史学、开辟新局的史家,均资“新史学”为... 中国与西方向来被认为两种最具历史意识的文明,彼此的交流史不绝书,但却各自发展出别有特色的史学,隔绝竞达数千年之久。③这种情形直迄清代末年方有改观。始自20世纪之初,凡是志在打倒固有史学、开辟新局的史家,均资“新史学”为名号,以正当化其揭竿起义的事为;这种文化现象在中、外均层出不穷,殊值留意。不料于此,中西史学终于有了一个汇聚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史学” 后现代主义 中国 碰撞 历史意识 20世纪 文化现象 交流史
原文传递
跨学科的思想史
7
作者 王汎森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1年第3期100-101,共2页
“废科举”是将行之近千年的一套仕学合一的传统切断。虽然之前经过不短时间的酝酿,是一株已经被反复推、摇了不短时间而终于枯死的大树。但当科举被正式废止时,仍然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许多人都惊慌失措、如丧考妣。
关键词 废科举 思想史 跨学科
原文传递
關於“薊丘之植,植於汶篁”的解釋
8
作者 王汎森 《中国文化》 2023年第1期70-74,共5页
歷來對“薊丘之植,植於汶篁”的解釋雖有諸多分岐,但共同點是將“植”單純視爲某種植物(竹類),觀點不同之處在於竹子究竟是從薊丘跟著軍隊到齊國汶水流域種植,抑或是將齊國汶水流域的竹子當成戰利品移植回薊丘的差别。本文從褚伯秀所引... 歷來對“薊丘之植,植於汶篁”的解釋雖有諸多分岐,但共同點是將“植”單純視爲某種植物(竹類),觀點不同之處在於竹子究竟是從薊丘跟著軍隊到齊國汶水流域種植,抑或是將齊國汶水流域的竹子當成戰利品移植回薊丘的差别。本文從褚伯秀所引的范無隱之説,注意到陳寅恪先生《“薊丘之植,植於汶篁”之最簡易解釋》一文可能有誤,並試著提出新的解釋。作者認爲“薊丘之植,植於汶篁”應該是將燕國薊丘的社樹種植到齊國的國境以爲邊界,關於“邊界”這一點,東晋的徐廣注中也曾稍稍提及。但爲何上述觀點並未傳續下去?俞樾、章太炎、錢玄同、楊樹達、陳寅恪等近代學者都未曾見及或採用。作者認爲古書在傳印,或古代知識在遞傳的過程中,作了“偏差的選擇”,故在歷史研究時對歷史上的人、事作“全景式”的設想是要小心的謬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陳寅恪 “薊丘之植 植於汶篁” 新文學運動 倒句例
原文传递
北宋评价武人标准再认识
9
作者 柳立言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8年第7期65-66,共2页
有谓鉴于五代武人乱政,北宋乃重文轻武。这个说法至少有两点启人疑窦:第一,太祖自己以武人君临天下,却为何不信任其他的武人能够治理地方?其中有无为了争权夺利,而跟重文轻武并无太大关系?第二,太祖的理由,如“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 有谓鉴于五代武人乱政,北宋乃重文轻武。这个说法至少有两点启人疑窦:第一,太祖自己以武人君临天下,却为何不信任其他的武人能够治理地方?其中有无为了争权夺利,而跟重文轻武并无太大关系?第二,太祖的理由,如“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纵使能够成立,但究竟是“全部”或只是“部分”的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临天下 武人 重文轻武 五代 北宋
原文传递
秦代迁陵县志初稿——里耶秦简所见秦的占领支配与驻屯军 被引量:1
10
作者 宫宅潔 刘欣宁 《法律史译评》 2017年第2期18-37,共20页
前言秦统一后如何支配新占领地?对于这个问题,关注向来仅集中于郡县的设置、秦法的适用等占领统治的行政面向,军事力量的活用几乎无所议论。确实,统一后不过十余年,关外要地即一举陷落于反叛军之手,不免让人怀疑秦对占领地的军事控制力... 前言秦统一后如何支配新占领地?对于这个问题,关注向来仅集中于郡县的设置、秦法的适用等占领统治的行政面向,军事力量的活用几乎无所议论。确实,统一后不过十余年,关外要地即一举陷落于反叛军之手,不免让人怀疑秦对占领地的军事控制力的有效性。这恐怕是军事面向受到忽视的原因之一。然而大栉敦弘却以此事实为线索,探究秦的统治战略。大栉注目的是“城壁堕坏”政策,即破坏占领地的都市城壁,借以防止反叛的政策。大栉指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配 军事 反叛军 城壁 面向 统一 活用 探究
原文传递
錢坫遺文小集
11
作者 陳鴻森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10年第1期253-275,共23页
錢坫(1744-1806),字獻之,號十蘭,江蘇嘉定人。乾隆甲午副貢,官乾州州判。錢氏為乾嘉吳派著名學者,苦志深研,尤長於故訓、舆地之學,撰著甚豐。惜未有文集行世,學行事迹,歲月莫考。今掇拾放佚,從群書采獲,共輯錄遺文二十七篇,附詞一闋,合... 錢坫(1744-1806),字獻之,號十蘭,江蘇嘉定人。乾隆甲午副貢,官乾州州判。錢氏為乾嘉吳派著名學者,苦志深研,尤長於故訓、舆地之學,撰著甚豐。惜未有文集行世,學行事迹,歲月莫考。今掇拾放佚,從群書采獲,共輯錄遺文二十七篇,附詞一闋,合為《錢坫遺文小集》,雖存文無多,然發微詣極,可覘其學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錢坫 輯佚 乾嘉學術 吳派
原文传递
秦漢帝國的文書傳遞手段
12
作者 劉欣寧 《国学研究》 2021年第1期1-28,共28页
本文致力於辨析出土文獻所見文書傳遞手段之異同與發展。指出秦及漢初“以郵行”和“以縣次行”是最主要的文書傳遞手段,兩者皆為步遞,然而“以郵行”由專责郵人承擔,藉由密集設站、隨到隨傳,而達成更高效率之傳遞。漢代傳遞手段最關鍵... 本文致力於辨析出土文獻所見文書傳遞手段之異同與發展。指出秦及漢初“以郵行”和“以縣次行”是最主要的文書傳遞手段,兩者皆為步遞,然而“以郵行”由專责郵人承擔,藉由密集設站、隨到隨傳,而達成更高效率之傳遞。漢代傳遞手段最關鍵的發展是馬遞的重要性逐漸提升。西漢中期以後“驛馬行”至少可連結邊地與中央,用來傳遞璽書、上書、軍書等最重要文書,東漢以後亦在内地普及化與制度化。“驛馬行”可視為“以郵行”的發展,“縣次行”也出現馬遞之“縣次吏馬行”,但是否密集設站、隨到隨傳仍決定兩者的傳遞速度差異。此外尚可見“以亭行”,可連結至不在幹道上的官署,又有專人送達、逐站傳閱等傳遞方式。最後,本文强調傳遞手段與傳遞次序不應加以混淆。“以道次行”屬傳遞次序.指定,故與“以郵行”等傅遞手段指定並不衡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書 出土文獻 高效率 制度化 普及化 重要性
原文传递
废科举后精英的产生机制
13
作者 王汎森 《新华文摘》 2021年第14期66-69,共4页
“废科举”是将行之近千年的一套仕学合一的传统切断。虽然之前经过不短时间的酝酿,是一株已经被反复推摇了不短时间而终于枯死的大树。但当科举被正式废止时,仍然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许多人都惊慌失措、如丧考妣。“废科举”在思想... “废科举”是将行之近千年的一套仕学合一的传统切断。虽然之前经过不短时间的酝酿,是一株已经被反复推摇了不短时间而终于枯死的大树。但当科举被正式废止时,仍然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许多人都惊慌失措、如丧考妣。“废科举”在思想文化上影响很大,而且目前已有的研究十分丰富,大致而言都倾向同意自从科举这条大动脉被斩断之后,旧文化、社会、政治的传统失所依持,许多原来的社会系统崩溃,许多原先处于边缘的或新加入的分子得以成为主流,或是成为主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科举 系统崩溃 大动脉 主流 文化
原文传递
明清城市生活中的訊息傳播與媒體形式
14
作者 王鴻泰 《国学研究》 2021年第1期229-264,共36页
本文試圖考察明清時期城市生活中各種訊息流傳的情況,觀察當時社會上有哪些傳播媒體,這些傳媒在何種社會條件下產生?以什麼形式出現?它們如何進入個人生活層面?扮演何種角色?藉此進一步思考:傳播媒體與個人生活如何相互滲透?傳媒如何作... 本文試圖考察明清時期城市生活中各種訊息流傳的情況,觀察當時社會上有哪些傳播媒體,這些傳媒在何種社會條件下產生?以什麼形式出現?它們如何進入個人生活層面?扮演何種角色?藉此進一步思考:傳播媒體與個人生活如何相互滲透?傳媒如何作局個人與社會的橋櫟,編織個人與社會生活,從而推動社會文化的發展?明代後期的社會已在相當程度上形成一個訊息網,而城市正是訊息所集結的網點。這個訊息網的編織一方面是由於官方訊息的“民間化”,另一方面則是民間傳播系統的“文字化”。前者可見證於民間報業的出現,他們長期性地收集、編輯、撰寫政治新聞,將此新聞定期傳送至縉紳家庭,成為縉紳個人的日常讀物。後者則可由揭帖之流傳、刊本的販售,以至於時事小說與戲劇的出版、演出,見其一斑。這兩者的發展都可說出自“商品化”的力量推動使然。明中期以來商業力量已經導致“大隶傳播媒體”的出現,這些傳媒貫穿個人的生活領域,在個人的個别生活領域之上,另外建構了一個可以互相窥探的“公共場域”出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化 明中期 傳播 商品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