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伽达默尔的诠释学转向 被引量:2
1
作者 林维杰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6-37,共12页
诠释学真正成为独立且重要的哲学学科是在伽达默尔的手中完成的。他在《真理与方法》中不仅考察了诠释学相关问题的始末,还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到伽氏自己的诠释学建立了发展系谱。在伽达默尔看来,德国诠释学的发展在施莱尔... 诠释学真正成为独立且重要的哲学学科是在伽达默尔的手中完成的。他在《真理与方法》中不仅考察了诠释学相关问题的始末,还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海德格尔到伽氏自己的诠释学建立了发展系谱。在伽达默尔看来,德国诠释学的发展在施莱尔马赫是一个转折,在海德格尔又是另一个转折,这两个转折标志着"方法论诠释学"与"存有论诠释学"的距离意义。伽达默尔如此以"技艺学"解读施莱尔马赫的诠释学,背后是出于"人文主义传统"对"自然科学统治"的批判;而后之继承海德格尔,则可看出伽达默尔对人文主义深化的切入点。然而我们也可以从伽达默尔继承的人文主义传统对技术、方法的批判看出其理论的角色,也可以从他对理解的前行性看出他如何响应现代性的主体问题。问题不在于他的尊重传统,而是他如何在诠释学任务与人文学关怀的角度中联系上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诠释学转向 方法论诠释学 存有论诠释学
下载PDF
叙事的永恒插叙与无穷套:马原作为理论范式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小滨 愚人(译) 《现代中文学刊》 2012年第3期71-77,共7页
马原的小说开启了中国先锋叙事的先河。本文分析了马原的小说叙事中几个最具代表性的面向,包括叙事的自我分裂与瓦解,叙事的自我指涉与缠绕等。通过对马原小说的解读,本文探讨了这样的叙事实验所体现的后现代主体性,而这种主体的姿态又... 马原的小说开启了中国先锋叙事的先河。本文分析了马原的小说叙事中几个最具代表性的面向,包括叙事的自我分裂与瓦解,叙事的自我指涉与缠绕等。通过对马原小说的解读,本文探讨了这样的叙事实验所体现的后现代主体性,而这种主体的姿态又是如何挑战了绝对完整的主流话语模式的。本文的后半部分也尝试将马原小说叙事的风格与批判理论和解构理论作一个连接,以期探索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原 自涉叙事 元小说 无穷套
下载PDF
当代中国文化场域中的主体与绝爽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小滨 《文化研究》 CSSCI 2013年第4期267-291,共25页
本文探讨的是当代中国文化场域内不同话语模式中所蕴含的不同主体功能,以及它所相应面临的不同快感维度。本文借用拉康有关四种话语的理论,论述四种不同的政治文化角色——主人能指、知识、小它物(objet petit a)、分裂主体——如何由... 本文探讨的是当代中国文化场域内不同话语模式中所蕴含的不同主体功能,以及它所相应面临的不同快感维度。本文借用拉康有关四种话语的理论,论述四种不同的政治文化角色——主人能指、知识、小它物(objet petit a)、分裂主体——如何由于处在不同地位上而形成不同的互动关系,特别是(分裂)主体的不同面貌,以及小它物作为创伤性快感——即'绝爽'(jouissance)——的各种意味。这四种话语形态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下表现如下的面向:(1)革命时代所建立的主人话语在主流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功能;(2)后革命时代占重要地位的学院话语在现代社会、法律和商业体制中的首要作用;(3)分析师话语作为知识分子启蒙话语的具体表现,以及与其同构的倒错话语在娱乐文化中的意义;(4)癔症话语在先锋文学和艺术领域表达分裂主体的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种话语 拉康 主体 绝爽
下载PDF
你想要知道的台湾新电影(但又没敢问拉康的)
4
作者 杨小滨 《文化研究》 CSSCI 2012年第1期176-209,共34页
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导演——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的电影美学代表了台湾电影中的不同心理——文化指向。本文透过拉康理论中有关精神领城的三个层次——想象城、符号城和真实城——来考察这三位导演的电影美学,同时梳理出台湾... 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导演——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的电影美学代表了台湾电影中的不同心理——文化指向。本文透过拉康理论中有关精神领城的三个层次——想象城、符号城和真实城——来考察这三位导演的电影美学,同时梳理出台湾电影中有关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错综复杂关系,即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各种辩证的、冲突的表达。因此,本文也试图在理论上拓展拉康有关想象城、符号域和真实城的论述,将其连接到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相关的议题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孝贤 杨德昌 蔡明亮 拉康 真实域—符号域—想象域 (后)现代性
下载PDF
关于人文的省思
5
作者 戴琏璋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9-55,62,共8页
自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与思想革新,知识分科教育代替了传统中国的经典教育,唯科学主义对人文领域产生重大冲击,使艺文、宗教以及道德哲学等等的研究局限在科学思维范围内,不再循人文思维去彰显关于情感、意志以及心性、天道方面的义... 自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与思想革新,知识分科教育代替了传统中国的经典教育,唯科学主义对人文领域产生重大冲击,使艺文、宗教以及道德哲学等等的研究局限在科学思维范围内,不再循人文思维去彰显关于情感、意志以及心性、天道方面的义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思维,可分为儒道佛三个类型。但它们都经由所感、所觉、所悟而开展,落实于主体心智的完成与实现。面对人文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失衡,当今人文领域必须返本开新,它有三个重要层面:个人生活人文化、人文教育生活化、人文学术生命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思维 科学思维 传统文化 返本开新
下载PDF
顧頡剛與崔述
6
作者 林慶彰 《岭南学报》 2017年第1期33-58,共26页
探討崔述和顧頡剛學術的關係的論文已有多篇,但多從學術史的角度切入,論述崔述對顧頡剛古史考辨思想的淵源。其實,顧頡剛對當代學術史的貢獻,即樹立一個整理古人著作的方法和準繩,作爲後人模仿效法的對象。本文舉他兩次重編《崔東壁遺... 探討崔述和顧頡剛學術的關係的論文已有多篇,但多從學術史的角度切入,論述崔述對顧頡剛古史考辨思想的淵源。其實,顧頡剛對當代學術史的貢獻,即樹立一個整理古人著作的方法和準繩,作爲後人模仿效法的對象。本文舉他兩次重編《崔東壁遺書》爲例,説明他蒐集資料的方法及其對後代的影響。全文分《前言》、《崔述的生平》、《蒐尋崔東壁遺書》、《重編崔東壁遺書》、《上海古籍版崔東壁遺書》、《顧頡剛對崔述的評價》、《結語》七小節,重點在第三、四、五三個小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述 顧頡剛 古史辨 古史的層累説 樸社《崔東壁遺書》 陳履和
下载PDF
中国哲学建构的当代反思(专题讨论)——论中国哲学的建构问题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明辉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3-55,64,共4页
李明辉认为,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作为思想传统的中国哲学”,但中国哲学作为学科,则是中国人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根据西方哲学模式建构起来的。换个角度,如果将哲学界定为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艺术”,那么应当肯定,中国文化中... 李明辉认为,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作为思想传统的中国哲学”,但中国哲学作为学科,则是中国人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根据西方哲学模式建构起来的。换个角度,如果将哲学界定为一种“生活方式”或“生活艺术”,那么应当肯定,中国文化中有着长远而丰富的哲学传统。高瑞泉从哲学社会学的角度将现代性视为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内在向度,并从社会存在、时代精神、社会心理等层面,分别以进化论、马克思主义、现代新儒家为例,观察了中国哲学如何在现代性之“动力”特性下驱动着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向。景海峰收缩“中国哲学合法性”讨论的问题域,发现其同现代学术的制度化安排以及学科的规训化方式密切相关。作为追求现代性的学术体系,中国哲学的形态深受社会科学制度化的影响;对于中国哲学的当代反思,除了方法的检讨、思想的过滤和体系的省察之外,制度建构和体制保障方面的问题也应在清理之列。郭齐勇认为,关于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论,一是要关注理解的历史性与诠释的相应性,二是要兼顾中国哲学学科的主体性与中西哲学的对话性,三是要注重中国哲学的特殊性与丰富性。应当超越西方一般知识论的框架、结构、范畴的束缚,自觉发掘中华民族原创性的智慧与古已有之的治学方法,发掘反归约主义、扬弃线性推理的“中国理性”、“中国认识论”的特色,予以创造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建构 中国哲学形态 中国哲学现代转型 现代性
原文传递
從西湖到富士山 明清之際黄檗宗僧獨立性易地景書寫之文化義蘊 被引量:1
8
作者 廖肇亨 《中国文化》 CSSCI 2016年第2期222-233,共12页
獨立性易(1596-1672)是明清之際中日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其雖在黄檗宗隱元隆琦座下出家,却并非黄檗宗僧一語可以道盡。滿清入侵後,獨立性易失去家國,東渡扶桑,不得已出家爲僧。雖然依上黄檗僧團,却舆僧團相處不睦,屢遭擯斥,四處漂泊。... 獨立性易(1596-1672)是明清之際中日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其雖在黄檗宗隱元隆琦座下出家,却并非黄檗宗僧一語可以道盡。滿清入侵後,獨立性易失去家國,東渡扶桑,不得已出家爲僧。雖然依上黄檗僧團,却舆僧團相處不睦,屢遭擯斥,四處漂泊。獨必陸易晚年雖也不乏日本真族或文士的青睞,但始終無法定於一地,故而從身體到靈魂,其真真正正可以說是"失去家園的人"(Diaspora)。本文以《天間老人全集》爲基礎,從離散文人地景書寫的角度出發,特别以其故鄉杭州西湖與日本地標富士山爲表徵,就詩歌創作中所呈現的心境加以剖析。富士山是獨立性易筆下能見度最高的異國風景,亦是日本方面最重要的地景表徵,在歌咏富士山的作品中,獨立性易巧妙的寄托個人的期待舆想望。而西湖之於獨立性易而言,既是故鄉自然風光的象徵,也是人文薈革精華所聚,一方面寄托對於故國的想念,其價值觀與世界觀亦回互交織,與其說是西湖的傳种摩寫,毋寧說是獨立性易個人內心風景的呈现。在近世東亞文化交流史上,獨立性易的重要性已有一定的評價,通過本文,在重新認識離散知識人獨立性易的同時,對於重新省視近世東亞文化交流中政治認同、地城、文化種種不同思想力量的交互作用也能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獨立性易 黄檗宗 西湖 富士山 隱元隆琦
原文传递
“碧血轮囷照今古,须知恶死胜生天”——论蒋士铨剧作中之忠节、死义与暴力
9
作者 王瑷玲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2011年第1期1-52,共52页
就中国戏曲的发展而言,'暴力因素'的介入戏剧设计,有其长远的历史;尤其在与'正义'主题相关的作品来说,更属普遍。大体言之,其主导的意识,可分为'历史的'、'伦理的'与'社会的'三种类型。所谓&#... 就中国戏曲的发展而言,'暴力因素'的介入戏剧设计,有其长远的历史;尤其在与'正义'主题相关的作品来说,更属普遍。大体言之,其主导的意识,可分为'历史的'、'伦理的'与'社会的'三种类型。所谓'历史的',主要的表现方式,常是'个人意志'对抗'结构的集体暴力',如'击鼓骂曹'一类的故事。这种暴力互动的方式,就'行动'的意义来说,个人常是弱势的一方;然而就戏剧主题所要传达的'正义'的意义来说,个人的意志,则转变成为强势的一方。强弱的易势,成为结构戏剧张力的主因。所谓'伦理的',主要的表现方式,常是'善念意志'的坚持,对抗'计谋的恶意陷害',如'窦娥冤'一类的故事。故事中窦娥吁天,由天降罚的想象暴力,其实亦是一种'力'的对抗。至于所谓'社会的',主要的表现方式,常是'行为模式'对抗'行为模式',它所表现的,不一定具有'价值的完整性',然而亦是某一种'正义'的体现。例如'七侠五义'一类的故事即是。这种暴力互动的方式,所展现的,常是社会的多面性。本文今所选择作为个案分析的,则属三类中的第一种,即是所谓'历史的'类型。所以选择此类,主要是因为在明清之际所形塑的戏剧主题的发展中,由于现实感与时代感的使然,使以历史作为时空背景的剧作类型,在藉'暴力中突'以凸显'正义'主题的创作上,有了一种新的观察角度的加入,因而丰富了其表现的形式。这种发展,延续及于清中,其中极值得特为提出的,为乾隆时期的剧作家蒋士铨(1725-1785)。本文首先探讨蒋士铨的忠节意识与其创作实践,并以蒋士铨剧作《冬青树》、《桂林霜》为例,论析宋元、明清的易代之际所谓'尽忠'或'死节'的伦理抉择与生命处境问题。文中指出,士铨'以情关正其疆界'之'情正'与'情变'说,正是要以'情痴'转化世间之'无情',然后为醒梦者之说梦。士铨刻意选出这些人间或有的'惨烈的生命煎熬',将之以戏剧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正是要将人逼迫到深刻的反省场域之中,让人'看见'人的意志面对'集体的',甚而是'结构的'暴力威胁时,人的'可能的脆弱',与'可能的坚强'。而人性的可贵,则是在我们听闻了,见证了一种极微弱的道德坚持后,所可能引起的自身的感动,从而坚固了自己对于人性之善的信仰。士铨的这种对于价值抉择与生命处境的看待,就哲学意涵而言,一方面是确立了人在自我生命实践的过程中,其价值抉择的直觉性;另方面,则是确立了'社会'作为精神群体的'性情感应'的特质。而就宗教或价值信仰的层次意涵来说,则是将事变的虚幻性,与精神本质的真实性,作出一种特殊的连结;以构成其藉汤显祖的语言所说的所谓'情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式 主题 意志 价值 正义 暴力 结构 戏剧
原文传递
即非如一在京都:晚明清初黃檗宗僧人的異國佛教藝術巡禮 被引量:1
10
作者 廖肇亨 《新国学》 2015年第2期21-46,共26页
佛教一直是東亞文化交流最重要的媒介之一。中國與日本禪林的往來互動,更是漪矣盛哉。明清鼎革之後,以隱元隆琦(1592—1673)爲首的黃檗宗僧團以及曹洞宗東皋心越(1639—1695)等人積極傳佈中華文化。在傳統的詩文、書畫、典籍之外,音樂... 佛教一直是東亞文化交流最重要的媒介之一。中國與日本禪林的往來互動,更是漪矣盛哉。明清鼎革之後,以隱元隆琦(1592—1673)爲首的黃檗宗僧團以及曹洞宗東皋心越(1639—1695)等人積極傳佈中華文化。在傳統的詩文、書畫、典籍之外,音樂、建築、醫學、武術莫不有高明建樹,日本江户時代,'黃檗樣式'一語代表了當時文學藝術各色作品的中華情調,其影響之大不言可喻。黃檗宗開祖隱元隆琦歷來吸引學者的關注,相關研究薄有積累,然而黃檗宗僧團濟濟多士,即非如一(1616—1671)便是隱元弟子當中,不容輕易看過的法門龍象。即非如一爲隱元隆琦門下白眉,本文以即非如一在日本長崎與京都(包括奈良)所製詩文爲主,就其眼中所見之日本佛教特質與生活樣態加以檢視,並就其身處明清易代之際特殊的時節因緣之下的政治認同與思想境界加以探析,冀能對認識即非如一有所裨益,並以此作爲深入探究黃檗宗、明清佛教以及當時東亞文化交流的基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非如一 隱元隆琦 黃檗宗 中日文化交流 長崎 京都
原文传递
越南家礼学研究概况与意义试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柏宏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2年第3期128-146,171,172,共21页
位处东南亚的越南,历来深受传统中国文化、南亚占婆文化等多方影响,越南礼学自有不同于日、韩的特殊性,值得留意。越南家礼学有其渊源,却也与《朱子家礼》互动密切。以目前所存17部汉喃家礼文献为例,其性质以指导行礼目的为多,较少有礼... 位处东南亚的越南,历来深受传统中国文化、南亚占婆文化等多方影响,越南礼学自有不同于日、韩的特殊性,值得留意。越南家礼学有其渊源,却也与《朱子家礼》互动密切。以目前所存17部汉喃家礼文献为例,其性质以指导行礼目的为多,较少有礼学知识类之作。除《朱子家礼》外,《寿梅家礼》对各书内容亦颇具影响。唯今碍于语言隔阂,越南家礼学较少受到汉语学界关注,仍值得努力发掘。以《清慎家礼大全》为例,与《朱子家礼》等书比对,明显可见该书有意将亲族细致化分类,并融合道法术数与儒礼于一。学界可以借此对儒家礼教之性质与局限,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 朱子家礼 礼教
原文传递
“哪里是安身立命的乐土,哪里就是中国”——唐奖汉学奖首届得主余英时教授的生平与贡献
12
作者 李爽学 《新华月报》 2014年第15期98-102,共5页
1930年,余英时教授出生于天津市,本贯为安徽省潜山县官庄乡金城村。父协中公(1898—1983)尝留学美国,入哈佛大学,然未及毕业即返国任教上庠,并担任国府军政要职。1937年10月之前,除了天津外,余教授曾随父亲住过北平、南京、开... 1930年,余英时教授出生于天津市,本贯为安徽省潜山县官庄乡金城村。父协中公(1898—1983)尝留学美国,入哈佛大学,然未及毕业即返国任教上庠,并担任国府军政要职。1937年10月之前,除了天津外,余教授曾随父亲住过北平、南京、开封和安庆诸城。中日战争爆发后不久,余父为避战祸,令余教授随伯父回到群山环绕的官庄祖居,一住八九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英时 教授 安身立命 生平 汉学 中国 1937年 哈佛大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