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渡海之后:丘逢甲诗中的台湾印记与沧海苍生情 |
廖美玉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2
|
台湾当代诗的命名效力与诠释样态——以“超现实”在台湾诗歌中的流变为例 |
郑慧如
|
《江汉学术》
|
2014 |
3
|
|
3
|
台湾当代诗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及诗语言 |
郑慧如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3
|
|
4
|
驻足与追忆——李白在天地行旅中浮现的浙东诗景 |
廖美玉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2018 |
1
|
|
5
|
记忆年少——中唐寒士社群的励志之路 |
李尧涓
|
《唐代文学研究》
|
2016 |
0 |
|
6
|
江山有待:建构物候诗学的思考路径之一 |
廖美玉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7
|
原型、叙事、经典化——以大荒、罗智成、陈大为的诗为例 |
郑慧如
|
《文学与文化》
|
2012 |
2
|
|
8
|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数字诗的发展与美感生成 |
郑慧如
|
《江汉学术》
|
2014 |
1
|
|
9
|
论1980年代以降台湾现代诗的现实书写 |
郑慧如
|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12 |
1
|
|
10
|
第二届“教育部名栏·现当代诗学研究奖”颁奖录音实录 |
颜炼军
李海英
张桃洲
郑慧如
|
《江汉学术》
|
2016 |
0 |
|
11
|
歌禾赋麦与题柳看花——阅读吴梅村《圆圆曲》的几个视角 |
廖美玉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2
|
台湾当代诗的后现代理论轮廓 |
郑慧如
|
《江汉学术》
|
2013 |
0 |
|
13
|
浪迹穷荒:唐代诗人的边境书写与天下想象 |
廖美玉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2011 |
0 |
|
14
|
唐代《月令》组诗的物候感知与地志书写 |
廖美玉
|
《唐代文学研究》
|
2016 |
0 |
|
15
|
感春之意:从“诗人在场”谈唐代物候诗学的建构 |
廖美玉
|
《唐代文学研究》
|
2018 |
0 |
|
16
|
唐代闽诗所映现的边陲视域与黎元家园(摘要) |
廖美玉
|
《唐代文学研究》
|
2014 |
0 |
|
17
|
海外傳衣鉢——李穡《牧隱詩藁》的唐詩接受與物候感知 |
廖美玉
|
《人文中国学报》
|
2014 |
2
|
|
18
|
“千唐志斋”藏唐亡宫墓志书风探析 |
刘家华
|
《唐代文学研究》
|
2018 |
0 |
|
19
|
刘禹锡以诗文为“见志之具”的理念与实践 |
李尧涓
|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
2014 |
0 |
|
20
|
诗歌意象书写的两个面向——以白灵、简政珍的诗为例 |
郑慧如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