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舟山地区胆道感染患者的胆汁细菌分析及抗生素选择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玉柱 张国强 +2 位作者 费代良 陈琼娜 梁金荣 《浙江医学》 CAS 2010年第4期606-607,共2页
舟山地区是我国胆石症高发地区之一,了解本地区近几年胆道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及敏感抗生素对临床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笔者于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对我院肝胆外科采集的205例患者的胆汁作了细菌培养,现将结果报道并分析如下。
关键词 敏感抗生素 感染患者 胆道感染 细菌分析 胆汁 山地 2009年 高发地区
下载PDF
带蒂脾段后腹膜固定术在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2
作者 张英杰 彭明霞 +2 位作者 沈朝敏 张玉惠 张国强 《浙江医学》 CAS 2013年第20期1820-1822,1863,共4页
目的评价带蒂脾段后腹膜固定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择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患者44例,其中行带蒂脾段后腹膜固定术24例(观察组),行全脾切除术2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 目的评价带蒂脾段后腹膜固定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择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患者44例,其中行带蒂脾段后腹膜固定术24例(观察组),行全脾切除术2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4/CD8)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10d、术后2个月白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10d及术后2个月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10d CD4比例及IgG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2个月CD4比例、CD4/CD8及IgA、IgM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CD8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带蒂脾段后腹膜固定手术是一种较好的保脾手术方式,保留了脾脏的部分或大部分功能,避免了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发生,并且远期具有分流作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症 上消化道出血 脾功能亢 带蒂脾段后腹膜固定术
下载PDF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对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张玉惠 张伟忠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14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共5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观察组加用射频消融术,观察...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共5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观察组加用射频消融术,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分别检测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及谷氨酰转肽酶(GGT),并观察两组2年无瘤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4周,两组血清AFP、CA199、GGT水平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同时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年内无瘤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显著,能降低血清AFP、CA199及GGT水平,提高2年内无瘤生存率,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 射频消融 血清学指标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玉惠 张伟忠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18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并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共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并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共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手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缘、术后排气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前肝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均较手术前改善(P<0.05或P<0.01),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具有手术创伤少、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腹腔镜 开腹 肝切除术
下载PDF
术前预置鼻胆管引流在肝门部小肝癌射频消融治疗中的作用
5
作者 费代良 梁金荣 +2 位作者 何晓军 李方华 张伟忠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14期41-44,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预置鼻胆管引流在肝门部小肝癌射频消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7例肝门部小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在肝门部小肝癌中射频电极针穿刺进入肝癌时容易误损伤肝门部胆管的病例,术前预置鼻胆管,... 目的探讨术前预置鼻胆管引流在肝门部小肝癌射频消融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7例肝门部小肝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在肝门部小肝癌中射频电极针穿刺进入肝癌时容易误损伤肝门部胆管的病例,术前预置鼻胆管,术中行鼻胆管注水可扩张胆管便于术中辨识及避免误穿刺,部分病例术中损伤胆管后,通过术后鼻胆管引流避免阻塞性黄疸或肝门部胆汁瘤的发生。结果患者治疗有效率为100%(7/7),术后1 d复查血生化、血常规、肝功能等,术后30~60 d复查肝脏CT或者MRI,其中发生预置鼻胆管后轻型胰腺炎l例,并发症发病率为14.3%,远期治疗效果良好,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对于肝门部小肝癌,采用术前预置鼻胆管引流技术,可在射频消融治疗过程中明显观察到胆管走向,有效避免胆管误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置鼻胆管 引流 肝门部小肝癌 射频消融治疗
下载PDF
鼻胆(胃)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与防护对策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栋琳 娄海飞 +2 位作者 邹丽芳 袁惠萍 潘海燕 《浙江医学》 CAS 2018年第14期1628-1629,1633,共3页
目的分析鼻胆(胃)管置管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原因,总结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鼻胆(胃)管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非计划拔管的原因。结果鼻胆(胃)管置管患者非计划拔管的主要原因为咽喉部不适、导管固定不妥、老年患者依... 目的分析鼻胆(胃)管置管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原因,总结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鼻胆(胃)管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非计划拔管的原因。结果鼻胆(胃)管置管患者非计划拔管的主要原因为咽喉部不适、导管固定不妥、老年患者依从性差、约束不当、缺乏有效沟通和知识宣教以及医务人员缺乏导管管理及督查。结论降低患者不适感,规范导管固定和维护流程,提高老年患者的依从性,适当约束,加强沟通宣教,加强导管管理和督查等措施是降低鼻胆(胃)管置管患者非计划拔管风险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计划拔管 鼻胆(胃)管 原因 防护
下载PDF
地西他滨联合丙戊酸钠促进胃癌MGC-803细胞凋亡和G_0/G_1期阻滞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国强 彭敏霞 +2 位作者 王晔恺 周吉航 曾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856-1860,共5页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DCA)和丙戊酸钠(VPA)联用对胃癌细胞株MGC-803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机制。方法:DCA 1.5μmol.L-1、DCA 3.0μmol.L-1、VPA 1.5 mmol.L-1、DCA 1.5μmol.L-1+VPA 1.5 mmol.L-1和DCA 3.0μmol.L-1+VPA 1.5 mmol.L-1作...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DCA)和丙戊酸钠(VPA)联用对胃癌细胞株MGC-803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机制。方法:DCA 1.5μmol.L-1、DCA 3.0μmol.L-1、VPA 1.5 mmol.L-1、DCA 1.5μmol.L-1+VPA 1.5 mmol.L-1和DCA 3.0μmol.L-1+VPA 1.5 mmol.L-1作用MGC-803细胞72 h。Annexin V/PI法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m23-H1 mRNA表达。结果:VPA 1.5 mmol.L-1+DCA1.5μmol.L-1联合用药组[早期(33.58±3.88)%,晚期(31.52±4.20)%]和VPA 1.5 mmol.L-1+DCA 3.0μmol.L-1联合用药组[早期(42.61±4.23)%,晚期(38.01±3.86)%]凋亡率均高于其相应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GC-803细胞G0/G1期比例在VPA 1.5 mmol.L-1+DCA 1.5μmol.L-1联合用药组(61.55%±2.38%)和VPA 1.5 mmol.L-1+DCA 3.0μmol.L-1联合用药组(66.75%±2.48%)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其相应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m23-H1 mRNA在VPA 1.5 mmol.L-1+DCA 1.5μmol.L-1联合用药组(1.84±0.46)和VPA 1.5 mmol.L-1+DCA 3.0μmol.L-1联合用药组(2.88±0.42)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其相应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CA联合VPA能显著促进MGC-803细胞凋亡及G0/G1期阻滞,其机制可能与促nm23-H1基因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nm23-H1 MGC-803细胞 丙戊酸 地西他滨
下载PDF
逆行胰胆管造影对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诊断为胆总管可疑小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5
8
作者 肖宁波 梁金荣 +4 位作者 董金良 何晓军 王秋景 张伟忠 张国强 《浙江医学》 CAS 2021年第11期1220-1223,共4页
目的探讨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诊断为胆总管可疑小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舟山医院肝胆外科2012年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23例MRCP提示胆总管可疑小结石患者,根据就诊时肝功能是否正常分为肝功能正常组62... 目的探讨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诊断为胆总管可疑小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舟山医院肝胆外科2012年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23例MRCP提示胆总管可疑小结石患者,根据就诊时肝功能是否正常分为肝功能正常组62例和肝功能异常组61例,肝功能正常组中行ERCP 25例;肝功能异常组入院后即根据病情给予抗感染、护肝治疗,经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者30例,其中行ERCP 23例,肝功能始终异常者31例,均行ERCP。将最终行ERCP的79例患者根据结果分为阳性结石组24例和阴性结石组5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体温、入院时及治疗后的肝功能、WBC、CRP、血脂、ERCP操作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差异;44例患者未行ERCP者,在门诊随访半年至1年。结果入院时肝功能正常及经过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者行ERCP取出阴性结石者比例为81.25%(39/48),阳性结石者比例为18.75%(9/48);经过治疗后肝功能仍异常者行ERCP取出阴性结石者比例为51.61%(16/31),阳性结石者比例为48.39%(15/31)。阴性结石者的ERCP术中操作时间更长,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更高(均P<0.05)。结论对于肝功能正常的MRCP提示胆总管可疑小结石患者不建议常规行ERCP,而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应谨慎选择ERC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可疑小结石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逆行胰胆管造影 诊断
下载PDF
水胶体透明贴联合反“α”法体外三重固定鼻胆管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娄海飞 董美媛 +1 位作者 邹丽芳 张维珍 《浙江医学》 CAS 2019年第10期1080-1081,共2页
目的观察水胶体透明贴联合反"α"法体外三重固定鼻胆管的效果。方法选取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并留置鼻胆管的患者397例。其中199例患者采取水胶体透明贴联合反"α"法体外三重固定鼻胆管,为观察组;另198例患者... 目的观察水胶体透明贴联合反"α"法体外三重固定鼻胆管的效果。方法选取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并留置鼻胆管的患者397例。其中199例患者采取水胶体透明贴联合反"α"法体外三重固定鼻胆管,为观察组;另198例患者采用传统布胶体外固定鼻胆管,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移位率、皮炎发生率、舒适度及护理工作量。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移位率、皮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舒适度优于对照组,护理工作量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水胶体透明贴联合反"α"法体外三重固定鼻胆管,相比于传统布胶进行鼻胆管体外固定,可降低置管期间导管移位率与皮炎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胆管 固定 水胶体透明贴 反“α”法
下载PDF
壶腹部解剖结构预测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或胰腺炎发生风险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宁波 梁金荣 +4 位作者 张伟忠 董金良 何晓军 王梅 张玉惠 《浙江医学》 CAS 2016年第24期2014-2016,共3页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胆道取石治疗中的应用已日趋成熟,其与传统开腹胆道取石手术治疗方式相比具有创伤小、患者痛苦少、住院周期短、可反复取石等优势。然而,ERCP术后并发症如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等仍难以规避。据报道,E...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胆道取石治疗中的应用已日趋成熟,其与传统开腹胆道取石手术治疗方式相比具有创伤小、患者痛苦少、住院周期短、可反复取石等优势。然而,ERCP术后并发症如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等仍难以规避。据报道,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为1.6%耀15.7%[1],约1%发展成急性坏死型胰腺炎[2];临床多通过采取术后禁食、使用抑酶药物等方法处理[3-5]。现笔者回顾性分析行ERCP胆总管取石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的发生与患者壶腹部解剖结构中胆胰管的开口位置是否存在相关性,以期为临床预测ERCP术后并发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CP术后 高淀粉酶血症 术后胰腺炎 解剖结构 壶腹部 发生风险 结构预测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下载PDF
肠梗阻导管引流减压治疗低位肠梗阻临床观察
11
作者 沈朝敏 张国强 张英杰 《中国乡村医药》 2012年第12期34-35,共2页
目的评价经肛门置入肠梗阻导管引流减压治疗低位肠梗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经肛门置入肠梗阻导管引流减压治疗的急性机械性低位肠梗阻患者42例为观察组,并以同期给予传统常规治疗42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情况和中转... 目的评价经肛门置入肠梗阻导管引流减压治疗低位肠梗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经肛门置入肠梗阻导管引流减压治疗的急性机械性低位肠梗阻患者42例为观察组,并以同期给予传统常规治疗42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情况和中转手术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腹痛腹胀及肛门排气时间短,中转手术率低;观察组24h腹围显著小于对照组,引流量显著多于对照组。结论经肛门置入肠梗阻导管引流减压治疗低位肠梗阻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手术中转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肠梗阻 导管引流 减压治疗 临床观察 肛门排气时间 中转手术率 对照组 常规治疗
下载PDF
创伤弧菌感染18例临床特征与外科干预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肖宁波 朱光琦 +7 位作者 王秋景 李春儿 王路 杨海波 谢海波 邓杰 龙亨国 李世波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3期189-192,212,共5页
目的分析创伤弧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与外科干预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20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舟山医院、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和舟山市中医院经病原学确诊的18例创伤弧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转归将患者分为存活组(n=7)... 目的分析创伤弧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与外科干预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20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舟山医院、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和舟山市中医院经病原学确诊的18例创伤弧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转归将患者分为存活组(n=7)和死亡组(n=11)。使用坏死性筋膜炎实验室危险指标(LRINCE)评分预测坏死性筋膜炎:<6分可能性小,6~8分可疑,>8分强烈提示。结果18例患者平均年龄(62±9)岁,其中男性14例,女性4例。发病月份为6~10月份。LRINCE评分:<6分7例(死亡3例),6~8分8例(死亡5例),>8分3例(死亡3例)。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年龄分别为(60±12)和(61±7)岁,发病到就诊时间分别为(2.3±1.0)和(3.1±2.4)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55、1.006,P均>0.05)。两组患者ALT、AST、肌酸激酶、白蛋白和D-二聚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t=6.209、10.348、4.926、11.198和5.952,P均<0.05)。18例患者中有3例接受筋膜切开减压+负压封闭引流(VSD)干预治疗,存活2例,死亡1例。15例未行外科干预治疗患者中死亡10例。结论创伤弧菌在舟山地区散发流行,近年来有增多趋势,发病具有季节性。早期筋膜切开减压+VSD等手术干预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弧菌 外科干预 临床特征 预后
原文传递
肝细胞肝癌患者ZHX2、GPC3、H19基因表达水平及其相关关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梁金荣 李翊卫 +3 位作者 董金良 张伟忠 竺王玉 张国强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7年第16期2362-2365,共4页
目的研究舟山海岛地区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与相应癌旁肝组织新型转录抑制因子锌指和同源框2(ZHX2)基因、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mRNA和长链非编码RNA(IncRNA)H19基因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17例原发性肝癌患... 目的研究舟山海岛地区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与相应癌旁肝组织新型转录抑制因子锌指和同源框2(ZHX2)基因、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mRNA和长链非编码RNA(IncRNA)H19基因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1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及相应癌旁肝组织,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ZHX2、GPC3 mRNA和H19基因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ZHX2基因mRNA在HCC中表达明显低于癌旁肝组织,而GPC3基因mRNA在HCC中表达则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患者ZHX2 mRNA表达与GPC3呈负相关,GPC3mRNA表达与血清AFP水平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26 8,r=0.536 7,P<0.05),而且GPC3 mRNA表达增高患者多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P<0.05)。结论肝细胞肝癌组织中ZHX2与GPC3具有明显相关性,ZHX2可能通过调控GPC3参与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ZHX2 GPC3 H19 MRNA
原文传递
肝细胞肝癌患者miR-495、miR-96表达水平及其与新型转录抑制因子锌指和同源框2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国强 张伟忠 +3 位作者 张玉惠 董金良 竺王玉 梁金荣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7年第8期1143-1145,共3页
目的研究舟山海岛地区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与相应癌旁肝组织新型转录抑制因子锌指和同源框2(ZHX2)、miR-495、miR-96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1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及相应癌旁肝组织,逆转录实时荧光... 目的研究舟山海岛地区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与相应癌旁肝组织新型转录抑制因子锌指和同源框2(ZHX2)、miR-495、miR-96的表达差异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1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及相应癌旁肝组织,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ZHX2和miR-495、miR-96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miR-495、miR-96和ZHX2 mRNA相对表达量(RQ)值≥2的比例分别为58.8%(10/17)、52.9%(9/17)、17.6%(3/17)。Spearman相关性检验显示HCC患者ZHX2 mRNA表达与miR-495、miR-96均呈负相关,(r=-0.553 3,r=-0.491 0,P<0.05)。结论 miR-495、miR-96可能调控ZHX2参与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新型转录抑制因子锌指和同源框2 microRNA-495 microRNA-96
原文传递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与经皮无水乙酸注射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彭敏霞 张国强 +1 位作者 李世波 郑笑娟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162-165,共4页
目的观察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与经皮无水乙酸注射(PAI)联合治疗HBV感染相关性肝癌的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在浙江省舟山医院就诊的65例中晚期肝癌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TACE与PAI联合治疗组(32例),TACE单... 目的观察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与经皮无水乙酸注射(PAI)联合治疗HBV感染相关性肝癌的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在浙江省舟山医院就诊的65例中晚期肝癌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TACE与PAI联合治疗组(32例),TACE单纯治疗组(33例),对治疗的有效率及患者的生存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ACE+PAI联合治疗组有效22例,总有效率为68.75%,TACE单纯治疗组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42.4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26,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4.38%、62.50%和40.62%,单纯治疗组则分别为51.52%、24.24%和9.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13、5.44、4.79,P〈0.05)。结论TACE与PAI联合治疗肝癌的效果优于TACE单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炎病毒 乙型 介入治疗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胃癌患者中PARP1、eIF4E、cyclinE与FOXO3a基因表达水平及其与HER2表达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婕 张伟忠 +3 位作者 董金良 梁金荣 马海洁 张国强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8年第22期2751-2754,共4页
目的 研究舟山海岛地区胃癌组织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表达水平与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真核起始因子4E(e IF4E),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 E),叉头转录因子O亚型(FOXO) 3a的基因表达情况关系,并研究PARP1、e I... 目的 研究舟山海岛地区胃癌组织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表达水平与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真核起始因子4E(e IF4E),细胞周期蛋白E(cyclin E),叉头转录因子O亚型(FOXO) 3a的基因表达情况关系,并研究PARP1、e IF4E、cyclin E,FOXO3a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互关联。方法 收集18例原发性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利用反转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PARP1、e IF4E、cyclin E和FOXO3a的mRNA表达情况,分析其与HER2免疫组化结果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FOXO3a与cyclin E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EIF4E、FOXO3a与cyclin E基因在HER2阳性胃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HER2阴性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ARP1 mRNA表达与胃癌肿瘤大小呈负相关,e IF4E mRNA表达与临床病理分级呈相关(P 〈0. 05)。结论 胃癌组织中PARP1、e IF4E、cyclin E,FOXO3a与HER2具有明显相关性,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 真核起始因子4E 细胞周期蛋白E 叉头转录因子O亚型3a
原文传递
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潘林锋 张英杰 臧伟峰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1304-1307,1312,共5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另选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肠道菌群和炎性因子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炎症因子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另选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肠道菌群和炎性因子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2(IL-2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情况。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肠道菌群和炎性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拟杆菌的菌落数相比对照组的菌落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具核梭杆菌、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菌落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因子IL-6、IL-17、IL-22和TNF-α水平在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拟杆菌的菌落数与炎性因子IL-6、IL-17、IL-22和TNF-α水平呈负相关(P<0.05),具核梭杆菌、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的菌落数与炎性因子IL-6、IL-17、IL-22和TNF-α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衡,并与炎性因子水平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促进病情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可为治疗结直肠癌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肠道菌群 炎症因子 相关性
原文传递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8
18
作者 张玉惠 董金良 +2 位作者 费代良 肖宁波 梁金荣 《中华全科医学》 2018年第2期239-242,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EST术)联合球囊扩张术(EPBD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舟山医院行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患者160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EST组(n=80)与EST+EPBD组(n=80),...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EST术)联合球囊扩张术(EPBD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舟山医院行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患者160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EST组(n=80)与EST+EPBD组(n=80),EST组实施EST术,EST+EPBD组实施EST术联合EPBD术。比较2组患者术中操作时间与出血量、取石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与EST组相比,EST+EPBD组术后出血、急性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胆道感染、术后腹痛及总并发症显著降低(P=0.043;P=0.030;P=0.009;P=0.030;P=0.016;P<0.001);EST+EPBD组残余结石、机械碎石、结石复发、结石复发及取石时间缩短或减少(P=0.086;P=0.035;P=0.001;P=0.739;P=0.283),EST+EPBD组一次取石成功率增高(P=0.029);EST+EPBD组术中操作时间与出血量、住院与术后排便天数缩短或减少(P=0.029;P<0.001;P=0.013;P=0.002),但EST+EPBD组住院费用略增高(P=0.323)。结论 EST联合EPBD术在术后并发症及取石方面均优于单纯EST术,且在术中操作时间、术后排便时间等方面也优于EST术,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 球囊扩张术 乳头括约肌
原文传递
胶原蛋白寡肽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的营养价值
19
作者 胡舟霞 韩明芳 +2 位作者 吴丽萍 张国强 胡晓斐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258-260,共3页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由于长期肝功能损害,食欲不振、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能量与蛋白质营养不良。多项研究认为,肝炎、肝硬化患者适量补充蛋白质,并不会对患者造成不利。
关键词 肝硬化 肝炎 乙型 慢性 胶原蛋白寡肽
原文传递
内镜下乳头切开加球囊扩张术后胆道感染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 被引量:4
20
作者 董金良 梁金荣 张玉惠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083-2085,共3页
目的研究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乳头切开加球囊扩张,治疗肝胆胰疾病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为临床上治疗肝胆胰疾病及防治术后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将1 500例肝胆胰疾病患者实施ERCP行乳头切开加球囊扩张术,对其中发生... 目的研究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乳头切开加球囊扩张,治疗肝胆胰疾病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为临床上治疗肝胆胰疾病及防治术后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将1 500例肝胆胰疾病患者实施ERCP行乳头切开加球囊扩张术,对其中发生术后胆道感染的患者,根据就诊前和术后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发生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根制定预防措施。结果 155例患者发生术后胆道感染,感染率为10.3%;肝功能分级、术前合并胆道感染、术中反复插管、注入造影剂过量、胆道狭窄、原发性硬化胆管炎、肝移植术后、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术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是ERCP乳头切开加球囊扩张治疗肝胆胰疾病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原发性硬化胆管炎(OR=4.089)、术前合并胆道感染(OR=2.884)、胆道狭窄(OR=2.718)是术后并发胆道感染的前3位主要危险因素,而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OR=0.042)则可以降低术后并发胆道感染的概率。结论使用ERCP乳头切开加球囊扩张术可引发胆道感染,了解胆道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患者术前情况,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造影剂的用量等可以有效预防术后胆道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 球囊扩张 胆道感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