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淋巴细胞亚群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病理特征的关系及预测化疗预后的价值分析
1
作者 刘春艳 常炳庆 +2 位作者 李超 任欣 刘小琴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116-122,共7页
目的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化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22年4月北京航天总医院80例AML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性别、年龄匹配的80例健康志... 目的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化疗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22年4月北京航天总医院80例AML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性别、年龄匹配的8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3^(+)、CD4^(+))水平,比较研究组不同病理特征患者化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比较研究组不同预后患者临床资料、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分析AML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预测AML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化疗前外周血CD4^(+)/CD8^(+)、CD3^(+)、CD4^(+)水平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NPM1突变阳性、FMS样酪氨酸激酶受体3-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突变阳性、危险分层为低中风险患者外周血CD4^(+)/CD8^(+)、CD3^(+)、CD4^(+)水平分别高于NPM1突变阴性、FLT3-ITD阴性、危险分层为高风险患者(P<0.05);研究组预后不良患者年龄、危险分层高风险占比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化疗前外周血CD4^(+)/CD8^(+)、CD4^(+)、CD3^(+)水平低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年龄、危险分层、化疗前外周血CD4^(+)/CD8^(+)、CD3^(+)、CD4^(+)水平均为AML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化疗前外周血CD4^(+)/CD8^(+)、CD3^(+)、CD4^(+)预测AML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0.702、0.738、0.759。结论AML患者外周血CD4^(+)/CD8^(+)、CD3^(+)、CD4^(+)水平降低,与NPM1突变、FLT3-ITD突变、危险分层有关,且在预测AML预后不良方面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T淋巴细胞亚群 预后 预测
下载PDF
吡柔比星联合化疗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16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黄新春 常炳庆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年第10期69-69,共1页
吡柔比星(THP)是新一代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联合其他化学药物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有较好的疗效,我院从2000年6月~2008年5月应用以吡柔比星(THP)为主化疗方案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16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联合化疗治疗 吡柔比星 临床观察 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 化学药物治疗 方案治疗 疗效
下载PDF
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在恶性肿瘤合并发热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常炳庆 张超彦 +7 位作者 任欣 于洪远 汪晓 刘春艳 王玉 李爽 李超 黄新春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21期2672-2675,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在恶性肿瘤合并发热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9年7-12月该院恶性肿瘤合并发热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选取发热24 h内检测PCT、CRP的患者共20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原学、影像...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在恶性肿瘤合并发热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9年7-12月该院恶性肿瘤合并发热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选取发热24 h内检测PCT、CRP的患者共20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原学、影像学、症状、体征、治疗效果等将其分为感染患者178例和非感染患者30例。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感染患者PCT阳性率(67.4%)及CRP阳性率(91.6%)均高于非感染患者的10.0%和4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PCT及CRP双阳性、单阳性、双阴性患者的感染率依次为98.2%、81.3%、36.4%,双阳性患者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单阳性,单阳性又明显高于双阴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PCT、CRP阳性患者的感染率分别为97.6%、92.2%,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68.2%、4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患者的感染风险分别是阴性患者的18.6倍、12.6倍;(4)PCT、CRP阳性率与感染率有一致性,但吻合度不高(Kappa系数=0.326、0.445;P<0.05)。结论恶性肿瘤合并发热患者早期检测PCT和CRP呈阳性,尤其是PCT阳性或二者均阳性,提示有感染性发热;但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感染,需要综合分析,谨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发热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感染
下载PDF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栓发生与JAK2V617F基因相关性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邹煦 常炳庆 +1 位作者 杜文津 黄新春 《癌症进展》 2014年第2期172-178,共7页
目的探讨JAK2V617F基因阳性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发生血栓性疾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数据库,以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JAK2V617F基因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发生血栓情况计算比值比(oddsratios,O... 目的探讨JAK2V617F基因阳性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发生血栓性疾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数据库,以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JAK2V617F基因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发生血栓情况计算比值比(oddsratios,O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采用RevMan5.2软件和Statall.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和文献发表偏倚评估。结果共纳入23个研究,1710例JAK2V617F基因阳性患者和1263例阴性患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JAK2V617F基因阳性患者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风险明显高于阴性患者(OR=3.13,95%CI:2.26~4.34)。亚组分析未发现结果亚洲人群(OR=4.98,95%CI:2.92~8.52)与非亚洲人群(OR=2.32,95%CI:1.62~3.33)之间存在差异。结论JAK2V617F基因阳性可明显增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栓 JAK2V617F基因 荟萃分析
下载PDF
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邹煦 常炳庆 +1 位作者 黄新春 龚浠平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10期775-780,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北京航天总医院和北京天坛医院2007年8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07例骨髓增殖性疾病(包括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其中... 目的回顾性分析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北京航天总医院和北京天坛医院2007年8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07例骨髓增殖性疾病(包括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其中并发血栓性疾病的患者65例。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病史、年龄、白细胞数、JAK2V617F基因突变及骨髓分析)进行回顾并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7例患者中男性64例,女性43例,年龄28岁至84岁。同时并发血栓性疾病的患者65例,其中缺血性卒中34例。65例血栓性疾病的患者中存在高白细胞(白细胞大于11.0×10^9/L)的41例(占63.1%)、JAK2V617F阳性39例(占60.0%)。两项比率均较非血栓组同类患者比率升高。血栓性疾病患者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占72.3%,高于非血栓性疾病组,差异有显著性(χ~2=0.014,P=0.0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高白细胞[比值比(odds ratio,OR)3.393,P<0.05]、JAK2V617F基因阳性(OR 3.104,P<0.05)及年龄大于60岁(OR2.523,P<0.05)是导致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显示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出现高白细胞血症、JAK2V617F基因阳性和(或)年龄大于60岁,可能是发生血栓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以发生缺血性卒中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疾病 血栓形成 高白细胞 JAKVF基因 年龄
下载PDF
恶性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讨论 被引量:6
6
作者 邹煦 常炳庆 +3 位作者 黄新春 韩玉霞 常晓鹏 于洪远 《癌症进展》 2012年第4期396-398,404,共4页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4例各型恶性淋巴瘤患者及2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CD3+细胞)、辅助性T细胞(CD4+)、抑制性细胞毒T细胞(CD3+/CD8+)、NK细胞(CD3-/CD16+56)和NKT细胞(CD3+...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4例各型恶性淋巴瘤患者及2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CD3+细胞)、辅助性T细胞(CD4+)、抑制性细胞毒T细胞(CD3+/CD8+)、NK细胞(CD3-/CD16+56)和NKT细胞(CD3+/CD16+56),对两者百分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组中辅助性T细胞(CD3+/CD4+/CD8-)的百分比和绝对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患者组中CD4/CD8细胞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在恶性淋巴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了解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为后期病情判断及可能采取的相关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亚群 恶性淋巴瘤 T辅助细胞
下载PDF
老年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应用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及不良反应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常炳庆 郭轶先 +3 位作者 赵弘 兰晓曦 苏力 孙婉玲 《中国药物警戒》 2021年第8期776-779,792,共5页
目的研究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老年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血液科于2014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19例接受含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方案治疗的中高危... 目的研究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老年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血液科于2014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19例接受含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方案治疗的中高危MDS患者,分析年龄因素(年龄≥65岁/<65岁)对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入组患者接受了81个周期含超小剂量地西他滨的方案治疗,其中老年患者(年龄≥65岁)8例,接受了26周期治疗。老年患者在改变疾病自然病程反应、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及血液学改善-红细胞反应(HI-erythroid, HI-E)疗效均显著低于年龄<65岁患者(P分别为0.024、0.045、0.024)。其他的疗效、治疗后感染的发生率及Ⅲ-Ⅳ/Ⅳ级骨髓抑制发生率,均没有显著差异。随着化疗周期的增加,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无显著增加。结论老年中高危MDS患者应用含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方案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小剂量地西他滨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老年患者 中高危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去甲基化药物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中的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常炳庆 孙婉玲 《中国药物警戒》 2018年第9期560-563,共4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具有较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风险。MDS患者自然病程及预后的异质性很大,必须根据患者的预后分层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目前去甲基化...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具有较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风险。MDS患者自然病程及预后的异质性很大,必须根据患者的预后分层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目前去甲基化药物是高危MDS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总结归纳了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去甲基化药物的研究进展,期望对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高危 去甲基化药物
下载PDF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治疗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春艳 李爽 《中外医疗》 2017年第26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方法。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1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接受口服羟基尿治疗,实验组40例接受伊马替尼联合干扰素-α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方法。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1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8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接受口服羟基尿治疗,实验组40例接受伊马替尼联合干扰素-α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得出结论。结果实验组40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40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0.00%。对照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实验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发生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00%,对照组患者10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发音的发生率为25.0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马替尼联合干扰素-α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减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羟基尿 伊马替尼 干扰素-Α
下载PDF
环磷酰胺冲击治疗风湿免疫疾病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爽 《中国处方药》 2017年第9期54-55,共2页
目的评价环磷酰胺冲击治疗风湿免疫疾病的疗效。方法收取50例风湿免疫疾病患者,收取时间在2013年1月2日~2016年2月10日,并将风湿免疫疾病患者电脑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患者实施甲氨蝶呤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观察组25例患者在对照组基... 目的评价环磷酰胺冲击治疗风湿免疫疾病的疗效。方法收取50例风湿免疫疾病患者,收取时间在2013年1月2日~2016年2月10日,并将风湿免疫疾病患者电脑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患者实施甲氨蝶呤联合醋酸泼尼松治疗,观察组25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结果治疗完成后,观察组风湿免疫疾病患者的CRP(19.07±12.80)mg/L、ESR(41.20±25.40)mm/h、关节功能分级(2.26±0.47)级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风湿免疫疾病患者的关节压痛个数(12.40±3.20)个、晨僵时间(2.01±0.11)h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风湿免疫疾病患者中,复发患者有4例、未复发患者有21例、复发率16.00%,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风湿免疫疾病患者实施环磷酰胺冲击治疗,不仅能改善CRP、ESR、关节功能分级,还能减少患者关节压痛个数、晨僵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磷酰胺冲击治疗 风湿免疫疾病 疗效
下载PDF
优质护理干预在高龄淋巴瘤化疗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有效性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瑶 《中外医疗》 2020年第27期159-161,共3页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干预在高龄淋巴瘤化疗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有效性。方法研究在2019年2月—2020年4月期间进行,研究对象为随机选取该院的60例高龄淋巴瘤化疗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干预在高龄淋巴瘤化疗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有效性。方法研究在2019年2月—2020年4月期间进行,研究对象为随机选取该院的60例高龄淋巴瘤化疗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和情绪状态。结果观察组化疗1周和2周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别是2(6.67%)、3(10.00%),低于对照组(χ^2=4.320、4.812,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HAMA及HAMD评分分别是(4.65±3.22)分、(5.28±2.75)分,低于对照组(t=8.804、6.982,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分别是29(96.67%)、21(70.00%),观察组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80,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在高龄淋巴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可以整体降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并对患者情绪起到积极的干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护理干预 高龄淋巴瘤 化疗 下肢静脉血栓 预防 有效性
下载PDF
三联免疫抑制剂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干预措施探讨 被引量:2
12
作者 贾宇娜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19期156-157,共2页
目的探讨三联免疫抑制剂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100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三联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应用常规药物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和预防感染... 目的探讨三联免疫抑制剂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100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三联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应用常规药物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和预防感染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中显效26例,有效2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患者中显效22例,有效2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4.00%;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三联免疫抑制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并结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身体的恢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联免疫抑制剂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护理干预
下载PDF
整体护理对白血病患者负面情绪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华茂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第24期150-152,共3页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对白血病患者负面情绪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北京市航天总医院收治的74例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焦虑自评...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对白血病患者负面情绪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北京市航天总医院收治的74例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治疗依从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有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在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缓解其心理压力,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及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护理 白血病 依从性 负面情绪
下载PDF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中的运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燕 《中外医疗》 2020年第30期114-116,共3页
目的探讨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配合完成疾病化疗后获得应用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7年5月-2020年1月收治的11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数字奇偶法分组;护理组(57例):采用基础护理+临床护理路径展开白血病化疗护理;对照组(57例)... 目的探讨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配合完成疾病化疗后获得应用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7年5月-2020年1月收治的11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数字奇偶法分组;护理组(57例):采用基础护理+临床护理路径展开白血病化疗护理;对照组(57例):采用基础护理展开白血病化疗护理;就组间癌因性疲乏评分、化疗不良反应数据、各领域生活质量评分数据展开对比。结果护理前,护理组急性白血病患者癌因性疲乏评分(75.13±11.35)分同对照组(76.49±12.46)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9,P>0.05);护理后,护理组癌因性疲乏评分(13.62±2.49)分低于对照组(39.59±6.43)分明显(t=28.435,P<0.05);两组患者化疗过程中不良反应主要体现为感染、出血、静脉炎、口腔黏膜炎以及呕吐恶心几方面;最终发现护理组急性白血病患者总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8.77%)低于对照组(29.82%)明显(χ^2=8.111,P<0.05);护理组急性白血病患者生理领域(16.85±4.79)分、心理领域(17.89±5.62)分、环境领域(18.55±6.85)分、社会领域(17.25±5.65)分、总评分(55.95±12.35)均高于对照组(12.26±2.62)分、(13.65±4.52)分、(14.29±3.75)分、(13.59±3.90)分、(47.66±10.43)分明显(t=6.347、4.438、4.118、4.025、3.872,P<0.001)。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方式有效运用,可使得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安全性显著提升,并同时将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显著缓解,将其生活质量提升,最终实现急性白血病患者有效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急性白血病 效果
下载PDF
血清β_(2)-微球蛋白水平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治疗及预后中的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汪晓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1年第11期48-50,共3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异质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主要特点是造血细胞成熟表现异常,属于髓系造血系统恶性肿瘤[1]。该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临床上对该疾病的治疗高度重视,但临床表现、治疗方案、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异质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主要特点是造血细胞成熟表现异常,属于髓系造血系统恶性肿瘤[1]。该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临床上对该疾病的治疗高度重视,但临床表现、治疗方案、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情况等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临床上一直致力于寻找能够较好反映患者预后的指标。目前比较常用的评估方式是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治疗及预后 预后情况 髓系 微球蛋白 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造血细胞 不同治疗方案
下载PDF
循证护理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心理状况及并发症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志鑫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1年第10期88-90,共3页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以造血功能异常为表现的血液疾病。该病主要由遗传与环境等因素引起,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贫血、感染及出血等,对患者身体及心理造成严重损害,导致其治疗依从性下降,心理负性情绪增多^([1])。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要长期、...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以造血功能异常为表现的血液疾病。该病主要由遗传与环境等因素引起,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贫血、感染及出血等,对患者身体及心理造成严重损害,导致其治疗依从性下降,心理负性情绪增多^([1])。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要长期、系统地接受治疗,且治疗过程中常发生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液疾病 临床症状 效果分析 心理负性情绪 严重损害 心理状况
下载PDF
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机制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杜文津 邹煦 +1 位作者 陈晋文 张改华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08年第6期358-361,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的机制,包括引起神经系统病变的原因及发病机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老年M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既往文献,对神经系统损害的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老年MM神经系统病变发... 目的探讨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的机制,包括引起神经系统病变的原因及发病机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老年M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既往文献,对神经系统损害的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老年MM神经系统病变发生率为52.5%,病理性骨折、瘤块压迫、瘤细胞浸润或转移、严重贫血、高钙血症、尿毒症、淀粉样变性、高粘滞综合征、凝血障碍、免疫异常等均可成为神经系统损害的原因,发病机理主要为直接压迫、浸润转移、远隔效应三大类。结论老年MM患者神经系统病变发生率较一般MM患者高,神经系统损害的机制复杂多样;深入了解发病机制有助于认识疾病,减少误诊和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神经系统损害 发病机制 老年
原文传递
多发性骨髓瘤神经系统损害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杜文津 邹煦 +1 位作者 陈晋文 张改华 《临床医学》 CAS 2009年第8期4-6,共3页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MM包括26例并发神经系统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神经系统损害组与无神经系统损害组间在年龄、免疫类型、临床分期方面的差异,对MM神经系...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MM包括26例并发神经系统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神经系统损害组与无神经系统损害组间在年龄、免疫类型、临床分期方面的差异,对MM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MM神经系统病变发生率为46%;χ2检验显示神经系统损害组Ⅲ期的比例明显高于无神经系统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5,P<0.05);MM神经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为脊髓、(脊)神经根、脑、脑神经、周围(脊)神经以及脑膜等多部位多类型的损害;发病机制主要为直接压迫、浸润转移、远隔效应三大类。结论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MM晚期,其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复杂多样,提示深入的临床分析有助于认识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神经系统损害 临床
原文传递
转录因子C/EBPs家族在髓系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19
作者 伍学强(综述) 羊裔明(审校)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347-351,共5页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s,C/EBPs)是一转录因子家族,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控制、代谢、造血、脂肪形成、免疫和炎症反应过程及多种疾病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髓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的过程中...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s,C/EBPs)是一转录因子家族,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控制、代谢、造血、脂肪形成、免疫和炎症反应过程及多种疾病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髓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的过程中发挥关键的作用。C/EBPα在早期髓细胞向粒细胞分化过程中扮演着一个关键性角色,C/EBPβ能促使未成熟细胞向粒细胞分化,C/EBPε在后期粒细胞分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转录因子C/EBPs家族在髓系细胞分化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因子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 髓细胞 分化
原文传递
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环孢素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研究及其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超 王玉 +1 位作者 汪钰 田月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1年第6期1301-1305,共5页
目的探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环孢素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年—2019年12月北京航天总医院收治的9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 目的探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环孢素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年—2019年12月北京航天总医院收治的9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口服环孢素软胶囊,剂量3~5 mg/(kg·d),每日分3次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80 mg/次,1次/d,连续治疗2周后休息2周。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Hb)、白细胞介素(IL)-17、IL-2、γ-干扰素(IFN)的水平。运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测定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记录两组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为82.9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Hb水平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H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IL-17、IL-2、IFN-γ水平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的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的WHOQOL-100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的WHOQOL-100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环孢素A可提高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具有良好的临床运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芎嗪注射液 环孢素A 再生障碍性贫血 炎症因子 生活质量 安全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