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术对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运用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晓娇 练孝春 +3 位作者 韩涛 陈俊升 齐向永 黄坤 《河北医学》 CAS 2022年第11期1887-1891,共5页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术对早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运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于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早期乳腺癌患者9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将其简单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与观察组45例。对照组患者仅采用保乳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新辅助化...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术对早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运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于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早期乳腺癌患者9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将其简单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与观察组45例。对照组患者仅采用保乳术治疗,观察组患者行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术。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手术指标和生存质量变化;治疗前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Ki67,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和糖类抗原153(CA153)]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11%)高于对照组(75.56%)(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且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早期乳腺癌患者KPS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值幅度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早期乳腺癌患者血清Her-2和Ki67水平低于治疗前(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值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早期乳腺癌患者血清CEA、CA125和CA153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值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术对早期乳腺癌患者近期疗效,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Her-2和Ki67水平,及降低CEA、CA125和CA153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乳术 新辅助化疗 早期乳腺癌 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KI67 肿瘤标志物
下载PDF
早期乳腺癌保乳与全乳房切除术后远期疗效meta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解龙 练孝春 +3 位作者 韩涛 夏冰心 王晓娇 胡俊 《中国医刊》 CAS 2018年第4期404-408,共5页
目的 系统评价早期乳腺癌保乳术(breast conserving surgery,BCS)与全乳房切除术(total mastectomy,TM)的远期疗效。方法系统检索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Medline(Ovid SP)、PubMed、Embase、Science Citation Index、中国知网、万方及中... 目的 系统评价早期乳腺癌保乳术(breast conserving surgery,BCS)与全乳房切除术(total mastectomy,TM)的远期疗效。方法系统检索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Medline(Ovid SP)、PubMed、Embase、Science Citation Index、中国知网、万方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使用Review Manager 5.2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均为高质量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共16 330例患者,其中BCS组8538例,TM组779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BCS组术后10年生存率明显高于TM组(OR=0.38,95%CI 0.15~0.95,P=0.04),但两组术后局部复发率(OR=0.82,95%CI 0.42~1.60,P=0.56)、术后远处转移率(OR=0.80,95%CI 0.47~1.38,P=0.43)、术后3年生存率(OR=0.70,95%CI 0.31~1.55,P=0.38)及术后5年生存率(OR=0.50,95%CI0.21~1.19,P=0.12)等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BCS的远期疗效与TM相当,且具有更高的10年生存率,手术创伤小,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保乳术 全乳房切除术 META分析
下载PDF
行为阶段转变理论在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5
3
作者 朱四清 魏进莲 朱元娜 《安徽医学》 2016年第8期1043-1044,1045,共3页
目的探讨以行为阶段转变理论为依据制定的护理干预措施在乳腺癌术后患者患肢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6年3月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乳腺癌且行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包含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保乳手术)患者92例,采用... 目的探讨以行为阶段转变理论为依据制定的护理干预措施在乳腺癌术后患者患肢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6年3月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乳腺癌且行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包含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保乳手术)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乳腺癌手术后患者分成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行为阶段转变理论的各阶段,给予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术后6个月评估两组患肢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肢功能障碍发生率13.6%较对照组42.5%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行为阶段转变理论制定的护理干预措施适应伤口愈合生理时机,提高了乳腺癌术后患者患肢锻炼依从性,降低了上肢功能障碍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阶段转变理论 乳腺癌 手术后 功能恢复
下载PDF
乳腺癌组织miR-20a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细胞自噬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韩涛 曹明 《安徽医药》 CAS 2018年第10期1936-1939,2068,共5页
目的探究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miR-20a的表达情况及其对乳腺癌细胞自噬功能的作用。方法收集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56例,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肿瘤组织与癌旁组... 目的探究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miR-20a的表达情况及其对乳腺癌细胞自噬功能的作用。方法收集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56例,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miR-20a与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LC3、ATG5及ATG7 mRNA的表达水平。脂质体法转染pc DNA3/primiR-20a质粒至MCF7细胞,免疫蛋白印记实验检测Beclin 1与饥饿条件下LC3Ⅱ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实验检测自噬斑点。结果肿瘤组织miR-20a的平均表达水平为211.35±67.43,癌旁组织miR-20a的平均表达水平为126.72±2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肿瘤组织较癌旁组织Beclin1 mRNA表达量降低(P<0.05),ATG5、ATG7与ATG12 mRNA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表达miR-20a后MCF7细胞Beclin1蛋白表达量降低,饥饿刺激下LC3Ⅱ表达水平降低且自噬斑点减少。结论乳腺癌组织中miR-20a呈高表达,并且降低自噬调节蛋白Beclin1的表达以抑制自噬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自噬 微RNAS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蛋白质印迹
下载PDF
P2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正人 王晓娇 +2 位作者 聊识君 周水根 武彪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365-368,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P21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导管内癌及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癌临床特征、病理指标及复发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2例正常乳腺组织,32例乳腺导管内癌,40例浸润性乳腺癌中P21的表达... 目的通过检测P21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导管内癌及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癌临床特征、病理指标及复发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2例正常乳腺组织,32例乳腺导管内癌,40例浸润性乳腺癌中P21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浸润性乳腺癌、乳腺导管内癌、正常乳腺组织中P21的表达逐渐降低,浸润性乳腺癌与乳腺导管内癌及正常乳腺组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P21的表达与PR呈正相关,与TNM(tumor node metastasis)分期、组织学分级、HER2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与脉管侵犯、肿瘤大小、患者年龄、月经状态及ER、Ki67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P21可能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检测P2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有助于评估乳腺癌的预后,也为乳腺癌P2l的靶向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P21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原文传递
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解龙 练孝春 +1 位作者 韩涛 胡俊 《医学信息》 2019年第6期128-129,共2页
目的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NPM)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乳腺外科收治的60例NPM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及转归情况。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60例符合标准的NPM患者,平均发病年龄(35.84±7.38)岁,平均BM... 目的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NPM)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我院乳腺外科收治的60例NPM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及转归情况。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60例符合标准的NPM患者,平均发病年龄(35.84±7.38)岁,平均BMI (24.52±4.01)kg/m^2,平均初潮年龄(13.42±3.03)岁,平均生育次数(1.20±0.64)次,平均流产次数(0.82±0.10)次,其中左乳患病33例(55.00%),右乳患病27例(45.00%),肿块平均直径(4.54±3.82)cm。病理证实乳腺导管扩张症/导管周围乳腺炎48例(80.00%),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12例(20.00%)。临床随访时间为1年,初次发病接受手术治疗(局部扩大切除)38例,至随访结束均痊愈;非手术治疗22例,至随访结束,4例痊愈,15例肿块大小无进展(缩小或不变),3例出现进展(其中2例出现窦道)。结论在乳腺导管扩张症/导管周围乳腺炎病例中,治疗仍以外科手术为主。对于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推荐类固醇治疗为首选。当有类固醇禁忌症或类固醇治疗无效时,可考虑选择手术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哺乳期乳腺炎 临床特征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埃兹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7
作者 王晓娇 练孝春 刘正人 《医学信息》 2019年第21期88-91,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埃兹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乳腺导管内癌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探究埃兹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0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及32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另外选择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 目的通过检测埃兹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乳腺导管内癌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探究埃兹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0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及32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另外选择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者22例。通过免疫组化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法(S-P)法分别检测埃兹蛋白在22例正常乳腺组织、32例乳腺导管内癌组织和40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参照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埃兹蛋白在40例浸润性乳腺癌的阳性表达率为72.50%、在32例乳腺导管内癌的阳性表达率为40.63%、在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13.64%,浸润性乳腺癌中埃兹蛋白的表达高于其他两种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埃兹蛋白在G3期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在G1~G2期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埃兹蛋白在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在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埃兹蛋白在<40岁的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在年龄≥40岁的患者中的表达率,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埃兹蛋白在PR阳性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在PR阴性患者中的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中埃兹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及年龄呈正相关(P<0.05),与PR呈负相关(P<0.05);埃兹蛋白在浸润性润腺癌中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分期、脉管侵犯、肿瘤大小、患者月经状态以及Her-2、ER、Ki-67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埃兹蛋白在乳腺癌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不同,对判断乳腺肿瘤性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此外,埃兹蛋白能够帮助判断乳腺癌的转移潜能和预后,可能启发乳腺癌新的靶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埃兹蛋白 侵袭 转移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
8
作者 齐向永 解龙 韩涛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0期38-40,共3页
探讨乳腺叶状肿瘤 (Phyllodes tumors,PT) 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40例乳腺PT病人的临床及诊治资料。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了40例符合标准的乳腺PT患者,临床最长随... 探讨乳腺叶状肿瘤 (Phyllodes tumors,PT) 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40例乳腺PT病人的临床及诊治资料。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了40例符合标准的乳腺PT患者,临床最长随访时间为3年,10例良性PT病例进行了局部扩大切除,肿物单纯切除20例。8例交界性PT均行局部扩大切除术。本次纳入的2例恶性PT,其中1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1例行单纯乳房全切手术。至随访结束均痊愈,无局部复发;结论:在良性PT病例中,推荐肿物单纯切除治疗;交界性PT采用局部扩大切除可以有效避免肿瘤复发;恶性PT首选局部扩大切除术,在无法充分获得1cm的边缘或者较小乳房肿块切除过后外形的变化对患者来说是不可接受的,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后,可以进行单纯乳房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叶状肿瘤 临床特征 手术治疗
下载PDF
重型急性颅脑损伤尼莫地平救治临床效果研究
9
作者 张岚琦 尤雷明 齐向永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8期87-90,共4页
探究尼莫地平在重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救治效果。方法 将2019年5月-2022年5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入住icu的120例重症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常规组(n63)和治疗组(n57)。常规组采用脱水、激素等降压、保护... 探究尼莫地平在重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救治效果。方法 将2019年5月-2022年5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入住icu的120例重症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常规组(n63)和治疗组(n57)。常规组采用脱水、激素等降压、保护脑出血、止血、对症支持治疗等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两组患者伤后28d生存率,并比较两组治疗后脑水肿、颅内压(ICP)、血液粘稠度、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临床疗效。结果 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治疗组伤后28d累积生存率、GCS评分及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常规组。治疗后,治疗组脑水肿明显减轻,持续时间较常规组短;治疗组ICP和血液粘稠度明显低于常规组,上述数据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莫地平治疗可改善严重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结局,减轻脑水肿,改善脑缺血以及患者神经功能,降低死亡率和脑损伤,从而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莫地平 重型急性颅脑损伤 临床疗效 应用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