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cor真空辅助旋切系统切除乳腺良性肿块12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洪亮 罗传瑜 陆晨 《安徽医学》 2014年第9期1244-1246,共3页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Encor真空辅助旋切系统在乳腺良性肿块微创术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在超声定位引导下行Encor真空辅助旋切系统微创手术,切除乳腺良性肿块女性的12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28例患者共发现318个肿块,所有肿...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Encor真空辅助旋切系统在乳腺良性肿块微创术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在超声定位引导下行Encor真空辅助旋切系统微创手术,切除乳腺良性肿块女性的12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28例患者共发现318个肿块,所有肿块都是在超声的引导下并准确定位完成乳腺肿块微创切除,手术成功率为100.0%。术中的出血量很少,只有42例出血量>25 mL,但是经过真空辅助抽吸,均未影响到手术的进度。28例患者出现了轻度的皮肤瘀血,但均未做任何特殊处理,14天后自然吸收。11例患者术后出现了血肿,但经过细针抽吸和加压包扎措施处理后,均在1个月内获得良好的恢复。患者术后手术切口愈合良好,术后半年返院复查,行乳腺超声检查均未发现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超声引导下Encor真空辅助旋切系统定位准确,能够完整切除乳房肿物,是早期诊断治疗乳腺肿瘤安全、有效、微创、恢复快的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Encor真空辅助活检系统 微创手术 超声检查
下载PDF
乳腺癌组织CCL5和S100A4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2
作者 朱永云 李娟娟 +1 位作者 赵迎春 陈创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CC类趋化因子5(CC chemokine ligand 5,CCL5)和S100钙结合蛋白A4(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A4,S100A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22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和30例癌旁乳腺组织中CCL5和S10... 目的探讨CC类趋化因子5(CC chemokine ligand 5,CCL5)和S100钙结合蛋白A4(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A4,S100A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22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和30例癌旁乳腺组织中CCL5和S100A4的表达情况及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正常乳腺组织中CCL5与S100A4均不表达,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5.9%和59.0%,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乳腺癌组织中CCL5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和病理类型有关(均P<0.05),与年龄、肿瘤最大径、病理分级、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Ki-67表达无关(均P>0.05);乳腺癌组织中S100A4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与年龄、肿瘤最大径、病理分级、病理类型、ER、PR、HER2和Ki-67表达无关(均P>0.05)。CCL5和S100A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9,P<0.05)。CCL5与乳腺癌复发呈正相关(OR=5.980,P<0.01),S100A4与乳腺癌复发无相关性(OR=1.220,P=0.687)。生存分析表明,CCL5阴性组及S100A4阴性组无瘤生存时间均大于其对应阳性组(均P<0.05);联合检测显示,CCL5(+)S100A4(+)组无瘤生存时间小于CCL5(+)/S100A4(+)组与CCL5(-)S100A4(-)组(均P<0.05)。结论 CCL5、S100A4在乳腺癌浸润、转移中起一定促进作用,两者可作为判定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联合检测可鉴别乳腺癌预后较差亚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病理学 趋化因子CCL5/生物合成 S100蛋白质类/生物合成 基因表达 淋巴转移 肿瘤侵润 预后
下载PDF
ER、PR、p53和Bcl-2的表达变化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赵迎春 李勇 +1 位作者 朱永云 罗传瑜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1年第10期2017-2020,共4页
目的:回顾性探讨乳腺癌组织中ER、PR、p53及Bcl-2表达变化在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中的意义,指导乳腺癌化疗的选择及判断预后。方法:术前采用空心针穿刺活检予以病理确诊并行ER、PR、p53及Bcl-2测定。化疗采用CEF方... 目的:回顾性探讨乳腺癌组织中ER、PR、p53及Bcl-2表达变化在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中的意义,指导乳腺癌化疗的选择及判断预后。方法:术前采用空心针穿刺活检予以病理确诊并行ER、PR、p53及Bcl-2测定。化疗采用CEF方案[氟尿嘧啶(flurouracil,5-FU)500mg/m2,表柔比星(epirubicin,EPI)75mg/m2,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500mg/m2],经3个疗程化疗,再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保乳手术,免疫组化SP法检测98例Ⅱ/Ⅲ期乳腺癌病例在疗前后乳腺癌组织中ER、PR、p53及Bcl-2的表达,比较化疗前后上述各指标阳性表达率的变化。结果:98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经3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后,70例(71.4%)获得临床部分缓解。化疗前后ER、PR阳性表达率均无显著变化(P>0.05);p53及Bcl-2化疗前后表达阳性率显著变化(P<0.05),化疗有效组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下降(P<0.05)而Bcl-2阳性表达率显著上升(P<0.05)。结论:ER、PR表达在新辅助化疗前后无显著差异,新辅助化疗可能通过抑制p53的表达来抑制乳腺癌的增殖并通过上调Bcl-2表达来调整肿瘤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NAC)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P53 Bcl-2
下载PDF
乳腺癌淋巴管生成与前哨淋巴结状态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赵迎春 李勇 +1 位作者 朱永云 罗传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49-952,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密度与前哨淋巴结转移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68例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乳腺癌标本进行染色,用D2-40、CD34分别标记淋巴管和微血管后进行密度计数,对前哨淋巴结转移状态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行统... 目的探讨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密度与前哨淋巴结转移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68例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乳腺癌标本进行染色,用D2-40、CD34分别标记淋巴管和微血管后进行密度计数,对前哨淋巴结转移状态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哨淋巴结阳性组患者的肿瘤周围淋巴管密度(peri-lymphatic vessel density,P-LVD)明显高于阴性组,前哨淋巴结状态、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患者的年龄、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管浸润、ER、PR及HER-2的表达等临床病理参数无关。多因素分析提示P-LVD是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乳腺癌周围淋巴管生成与前哨淋巴结的转移密切相关,通过定量分析肿瘤P-LVD可为前哨淋巴结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状态 淋巴管生成
下载PDF
RRAD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5
作者 曹晓丽 孙荣能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1627-1631,共5页
目的:研究RRAD (Ras-related associated with diabetes)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74例乳腺癌患者(其中均为女性患者,年龄在25-65岁之间)经临床手术切... 目的:研究RRAD (Ras-related associated with diabetes)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74例乳腺癌患者(其中均为女性患者,年龄在25-65岁之间)经临床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的RRAD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RRAD表达水平随乳腺癌TNM分期增加而升高(P〈0.05);RRAD表达与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RAD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结论:RRAD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肿瘤的进展密切相关,RRAD很可能是乳腺癌防治的一个重要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远处转移
下载PDF
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郭娜娜 戴敏 朱永云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755-757,共3页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2018年首次接受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除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例共367例,将其分为多灶组和单灶组,对2组各项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2018年首次接受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除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例共367例,将其分为多灶组和单灶组,对2组各项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单灶组相比,多灶组男性病人比例、含有≥1 cm癌灶的非单纯微小癌病例比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发生腺外组织侵犯的比例较高(P<0.05~P<0.01),单纯性微小癌的病例比例较低(P<0.01),≥45岁以及有无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病人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病灶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之一,其较单发病灶者更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和甲状腺外侵犯,更具有侵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 多灶性
下载PDF
乳管镜在乳管内乳头状瘤诊治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徐涛 张吉红 罗传瑜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140-142,共3页
目的:评价经乳管镜在伴乳头溢液的乳管内乳头状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46例乳头溢液患者进行乳管镜检查,发现30例乳管内乳头状瘤,经乳管镜确定病灶的方向、深度及体表标记,镜下放置定位针,进行乳管镜定位及引导下的乳腺导管... 目的:评价经乳管镜在伴乳头溢液的乳管内乳头状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46例乳头溢液患者进行乳管镜检查,发现30例乳管内乳头状瘤,经乳管镜确定病灶的方向、深度及体表标记,镜下放置定位针,进行乳管镜定位及引导下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切除术。结果:在乳管镜定位及引导下,所有患者均顺利找到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并切除,手术时间为(50±4.2)min,手术切口长度为(2.2±0.2)cm,手术切除标本重量(11.3±1.3)g,病理检出率为100%,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手术并发症。手术后原导管溢液治愈,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乳管镜检查能够精确定位伴有乳头溢液的乳管内乳头状瘤,且手术切除率高,手术范围小,操作方便,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管镜 乳头溢液 乳管内乳头状瘤
下载PDF
量子点标记分子探针成像技术对乳腺癌CC类趋化因子5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定量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朱永云 陈创 +3 位作者 谢闵 孙金中 赵迎春 孙圣荣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012-2014,共3页
目的 探讨CC类趋化因子5(CCL5)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量子点定量信息对预测乳腺癌预后的价值.方法 利用量子点标记分子探针成像技术检测214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CCL5和MMP-9的表达,获得量子点评分(QDS),分析定量参数与3年预后的关... 目的 探讨CC类趋化因子5(CCL5)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量子点定量信息对预测乳腺癌预后的价值.方法 利用量子点标记分子探针成像技术检测214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CCL5和MMP-9的表达,获得量子点评分(QDS),分析定量参数与3年预后的关系.结果 淋巴结阴性、阳性组CCL5 QDS为36.952±3.070、74.822±3.582,Lunminal A、Lunminal B、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阳性、三阴性组CCL5 QDS为39.134±3.709、70.911±4.984、59.260±5.785、61.316±9.212,CCL5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阴性、阳性组MMP-9 QDS为18.912±1.356、39.459±2.083,MMP-9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CL5 QDS与3年无病生存(3-DFS)呈负相关(r=-0.329,P<0.01),MMP-9 QDS与3-DFS呈负相关(r=-0.346,P<0.01);MMP-9是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曲线下面积(AUC) [95%可信区间(CI):3.489(1.736 ~7.011)].结论 量子点标记分子探针技术能简便准确地获取乳腺癌中CCL5和MMP-9定量信息,提示乳腺癌在CCL5和MMP-9表达上的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量子点标记分子探针 趋化因子5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原文传递
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ER、PR及PCNA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9
9
作者 赵迎春 李勇 +1 位作者 朱永云 罗传瑜 《中华全科医学》 2011年第8期1172-1173,1240,共3页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在提高保乳及可手术率,评价化疗敏感性,消除全身微转移灶等方面的优越性;肿瘤组织中ER、PR、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状态对于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治疗效果的预测的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78例Ⅱ/Ⅲ期的...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在提高保乳及可手术率,评价化疗敏感性,消除全身微转移灶等方面的优越性;肿瘤组织中ER、PR、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状态对于治疗方式的选择及治疗效果的预测的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78例Ⅱ/Ⅲ期的乳腺癌病例在化疗前后乳腺癌组织中ER、PR、PCNA的表达。术前采用空心针穿刺活检予以病理确诊并行ER、PR、PCNA的测定。化疗方法统一采用CEF方案[氟尿嘧啶(5-FU)500mg/m2,表柔比星(Epi-ADM)75mg/m2,环磷酰胺(CTX)500mg/m2],经过3个疗程的化疗,再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保乳手术,比较化疗前后以上各指标表达的变化。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通过体检和乳腺B超测量肿瘤的最大直径,按WHO判定的统一标准来评价。结果 78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经3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后,65例(83.3%)获得了临床部分缓解,无完全缓解病例,无进展病例。化疗前后ER、PR的表达均无显著变化(P>0.05);78例患者中ER发生变化为22例,PR为24例;化疗后29例PCNA由高表达变为低表达(P<0.01),化疗前后表达强度显著变化(P<0.05),且化疗疗效提高PCNA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NAC)可能部分通过抑制PCNA的表达来抑制乳腺癌的增值,但对ER、PR的表达化疗前后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ER PR PCNA
原文传递
HIF-1α和VEGF—C在乳腺癌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迎春 李勇 +1 位作者 朱永云 罗传瑜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0期793-796,共4页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lα(HIF—l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二者在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78例乳腺癌标本和20例乳腺良性病变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lα(HIF—l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二者在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78例乳腺癌标本和20例乳腺良性病变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HIF-1α和VEGF—C的表达情况,采用D2-40标记淋巴管后进行淋巴管密度(LVD)计数,并对三者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癌中HIF-1α、VEGF—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67%和52.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和10%(X2=17.26,P=0.000;X2=11.71,P=0.001);乳腺癌组织中HIF-1d、VEGF—C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X2=5.80,P=0.016;X2=7.26,P=0.007)、临床分期(X2=8.51,P=0.004;X2=6.02,P=0.014)密切相关,但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HIF-1α与VEGF-C的阳性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254,P=0.025),乳腺癌组织中HIF—lα、VEGF-C阳性组LVD明显高于阴性组(t=2.19,P=O.017;t=3.25,P=0.001)。结论HIF-1α可能通过调控VEGF-C的表达在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其有望成为治疗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新的作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淋巴管生成 乳腺肿瘤
原文传递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原因探讨及防治策略 被引量:18
11
作者 陆晨 赵迎春 罗传瑜 《中华全科医学》 2011年第2期217-217,235,共2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产生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2006—2009年15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详细分析发生术后皮下积液的原因和防治经验。结果本组158病例中,25例出现皮下积液,发生率为1...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产生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2006—2009年15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详细分析发生术后皮下积液的原因和防治经验。结果本组158病例中,25例出现皮下积液,发生率为15.8%,皮下积液经局部处理后均在15d内痊愈。其中15例经抽吸合并加压包扎。7例经重新置管,3例经刮勺搔刮积液腔壁后治愈。结论手术前合理地设计切口皮瓣和选择合适的术式:术中合理应用电刀,细心、认真地操作,正确处理淋巴管瘘;保留厚薄适度的皮瓣;术后确保负压引流通畅及适当的胸带加压包扎等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明显降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使患者顺利进入下一步综合治疗并提高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根治术 皮下积液
原文传递
不同激素受体状态乳腺癌趋化因子CCL5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永云 李娟娟 +1 位作者 陈创 赵迎春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16年第2期71-75,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激素受体状态乳腺癌组织中趋化因子CCL5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121例浸润性乳腺癌手术患者组织石蜡样本中CCL5的表达,采用χ^2检验分析CCL5与临床病理因素关... 目的探讨不同激素受体状态乳腺癌组织中趋化因子CCL5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121例浸润性乳腺癌手术患者组织石蜡样本中CCL5的表达,采用χ^2检验分析CCL5与临床病理因素关系,并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不同激素受体状态乳腺癌组织中CCL5表达的预测价值。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CL5表达与淋巴结状态有关(χ^2=18.676,P〈0.001)。CCL5阳性组的5年DFS显著低于CCL5阴性组(χ^2=5.089,P=0.024),淋巴结状态阳性组的5-DFS显著低于淋巴结状态阴性组(χ^2=26.105,P〈0.001)。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状态是乳腺癌患者5年DFS的独立预后因素(RR=5.453,95%CI:2.589-11.485,P〈0.001)。激素受体阳性患者中,CCL5阳性组的5年DFS显著低于CCL5阴性组(χ^2=10.535,P=0.001),淋巴结状态阳性组的5年DFS显著低于淋巴结状态阴性组(χ^2=11.439,P=0.001),不同组织学分级组患者间5年D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24,P=0.049),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CCL5是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5年DFS的独立预后因素(RR=3.205,95%CI:1.052-9.762,P=0.040),淋巴结状态是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5年DFS的独立预后因素(RR=3.915,95%CI:1.191-12.872,P=0.025)。结论不同激素受体状态乳腺癌组织中CCL5的表达,能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提供更准确诊疗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趋化因子CCL5 预后
原文传递
早期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5
13
作者 郭永英 陶兰芳 《中华全科医学》 2016年第8期1408-1410,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效果。方法选择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护理组,对照护理组按传统方法采用轮班制,由护士在进行治疗、护理、健康教育时指导患者行患肢功能锻炼,...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效果。方法选择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护理组,对照护理组按传统方法采用轮班制,由护士在进行治疗、护理、健康教育时指导患者行患肢功能锻炼,多为说教式,患者自己练习,没有具体人员和具体目标评价。早期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有责任组长,有锻炼计划,有结合患者生活自理的锻炼目标。比较2组患者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观察患者术后7 d、14 d生活自理能力等级评定情况。结果责任组长通过术前对早期护理干预组患者进行疾病知识及功能锻炼重要性的宣教、心理疏导、人文关怀,术后对干预组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示教、督促、检查、反馈、互动。结果显示,护理干预组功能锻炼依从性、自理能力等级评定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组利用住院期间护患密切接触进行早期干预,可行性高,结合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进行护理干预,让患肢功能锻炼结合在刷牙、洗脸、吃饭、穿衣、梳头等过程中,患者依从性高,通过护士与患者的互动,在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鼓励表扬,患者的积极性高。结果显示,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提高功能锻炼的效果,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早期功能锻炼 依从性 生活自理能力
原文传递
淋巴管与微血管密度在乳腺癌患者预后中的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迎春 李勇 桑果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371-375,共5页
目的 探讨淋巴管密度和微血管密度在乳腺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6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用D240、CD31分别标记淋巴管和微血管后进行密度计数,对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微血管密度(... 目的 探讨淋巴管密度和微血管密度在乳腺癌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6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用D240、CD31分别标记淋巴管和微血管后进行密度计数,对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的预后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肿瘤周围淋巴管密度(peri-lymphatic vessel density,P-LVD)明显高于肿瘤内淋巴管密度(intra-lymphatic vessel density,I-LVD)及对照组淋巴管密度(P<0.01).I-LVD与患者年龄、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的表达等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0.05),而P-LVD与淋巴结转移,肿瘤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 =0.003、0.026),MVD仅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38).在生存分析中发现P-LVD、MVD与患者的总生存期、无病生存期密切相关(P =0.007、0.008、0.014、0.024,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提示P-LVD、MVD是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乳腺癌P-LVD、MVD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通过定量分析,P-LVD、MVD可预测乳腺癌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密度 微血管密度 预后 乳腺癌
原文传递
乳腺癌分子亚型在预测新辅助化疗疗效及患者预后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迎春 李勇 +3 位作者 朱永云 郭永英 孙荣能 孙礼侠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6年第3期162-166,F0003,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癌的分子亚型与乳腺癌的病理完全缓解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0年1月在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新辅助治疗的101例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ER、PR及Her-2的免疫组化的结果将其分为4型,单因素...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癌的分子亚型与乳腺癌的病理完全缓解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0年1月在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新辅助治疗的101例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ER、PR及Her-2的免疫组化的结果将其分为4型,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病理完全缓解的关系。结果19例(18.8%)患者取得病理完全缓解,三阴性乳腺癌是病理完全缓解的独立预测因素(OR=3.35,95%CI:1.25~9.79,P=0.012),而Her-2丰富型乳腺癌相比较于luminal A型乳腺癌则取得更高的病理完全缓解率(OR=3.11,95%CI:1.09—10.89,P=0.021)。而病理缓解率与无病生存率密切相关(P=0.002)。但三阴性乳腺癌的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更短(P=0.008,P=0.0006)。结论三阴性乳腺癌和Her-2丰富型乳腺癌较luminalA型乳腺癌更容易获得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完全缓解,但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仍然较差,可能与其在治疗后仍有肿瘤残留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分子分型 新辅助化疗 病理完全缓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