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诊断纵隔巨大节细胞神经瘤案例分析
1
作者 高俊 张虎 +1 位作者 赵剑 徐家军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4年第1期71-75,共5页
节细胞神经瘤(GN)又称神经节细胞瘤,是一种极为罕见(1/100 000)、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术前诊断有赖于影像学检查,有时难以确诊。CT临床普及率高,在纵隔病变的检出、诊断中广泛应用,现就本院诊治的1例纵隔巨大GN的CT表现进行总结分析并... 节细胞神经瘤(GN)又称神经节细胞瘤,是一种极为罕见(1/100 000)、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术前诊断有赖于影像学检查,有时难以确诊。CT临床普及率高,在纵隔病变的检出、诊断中广泛应用,现就本院诊治的1例纵隔巨大GN的CT表现进行总结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提高该疾病CT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节细胞神经瘤 纵隔
下载PDF
Logistic回归联合ROC曲线评价CT增强定量值在术前预测胸腺瘤危险度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2
作者 章婷婷 宋文 +1 位作者 黄国权 余永强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5-321,共7页
目的探讨临床资料、CT定性特征及定量值在术前预测胸腺瘤危险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1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依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CT定性特征和定量值进行组间比较;... 目的探讨临床资料、CT定性特征及定量值在术前预测胸腺瘤危险度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1例胸腺瘤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依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CT定性特征和定量值进行组间比较;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预测胸腺瘤危险度的相关因素;对胸腺瘤危险度有预测意义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其预测效能。结果低危组62例,高危组19例,两组的最大增强CT值和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大增强CT值(OR=0.88,95%CI:0.83~0.94)和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OR=0.92,95%CI:0.88~0.97)为胸腺瘤危险度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1)。最大增强CT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4,敏感性为68.4%,特异性为96.8%;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的AUC为0.833,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72.6%。结论基于增强CT的定量参数有助于术前预测胸腺瘤不同风险分层,最大增强CT值预测效能优于增强前后CT最大差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增强定量值 预测 胸腺瘤 危险度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影像组学预测直肠癌T2与T3分期 被引量:3
3
作者 吴树剑 俞咏梅 +4 位作者 范莉芳 张虎 陈国仙 徐静雅 亚胜男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4-89,102,共7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基于MRI轴位高分辨T2WI图像的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影像组学在术前预测直肠癌T2与T3期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36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T2与T3期直肠... 目的本研究探讨基于MRI轴位高分辨T2WI图像的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影像组学在术前预测直肠癌T2与T3期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361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T2与T3期直肠癌患者的完整资料,其中T2期100例,T3期261例,按7∶3采用分层抽样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n=262)与测试集(n=99)。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临床影像特征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esNet-18模型作为DL特征提取的基础模型,分别基于轴位高分辨T2WI图像提取手工影像组学(hand-crafted radiomic,HCR)特征及DL影像组学特征,分别基于临床影像特征、HCR特征、DL特征及三者组合特征利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K最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极端梯度增强机(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三种算法构建12个机器学习模型,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各模型的诊断效能,确定最优模型作为输出模型。结果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影像特征中碳水化合物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50-1.820,P=0.002]及肿瘤长径(longest diameter,LD)(95%CI:1.159-22.584,P=0.031)为预测T2与T3期直肠癌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所有模型中组合特征模型效能均高于单独特征模型,训练集XGBoost分类器模型效能最高,AUC为0.998(95%CI:0.995-1.000),作为本研究输出模型。结论基于MRI轴位高分辨T2WI图像的DL影像组学机器学习模型可有效预测直肠癌T2与T3期,其中训练集组合特征的XGBoost分类器模型效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深度学习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直肠癌
下载PDF
临床-影像组学列线图术前预测直肠癌T分期
4
作者 吴树剑 张虎 +2 位作者 范莉芳 亚胜男 徐静雅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463-469,474,共8页
目的:探讨临床特征联合影像组学列线图术前预测直肠癌T分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508例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将患者按7∶3随机分为训练组(n=355)及验证组(n=153)。用MaZda软件... 目的:探讨临床特征联合影像组学列线图术前预测直肠癌T分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508例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将患者按7∶3随机分为训练组(n=355)及验证组(n=153)。用MaZda软件基于增强CT静脉期图像分别提取瘤体及瘤周纹理特征,利用LASSO回归对训练组纹理特征降维,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并计算标签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临床-影像组学联合预测模型,并绘制模型的列线图及校准曲线,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模型的预测效能,决策曲线(DCA)评价模型的临床适用性。结果:基于瘤体及瘤周共提取614个纹理特征,降维后得到6个最优特征。建立的所有模型中列线图效能最高。列线图的AUC在训练组为0.894(95%CI:0.860~0.928),验证组为0.946(95%CI:0.914~0.978)。结论:临床-影像组学列线图术前能够有效地预测直肠癌T1-2期与T3-4期,并将预测结果可视化,为临床直肠癌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影像组学 直肠癌 列线图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与CT特征初步观察 被引量:9
5
作者 李小虎 邱晓辉 +10 位作者 张金平 曾小松 徐启中 黄国权 贺克武 马宜传 吴宗山 史恒峰 袁玉山 刘斌 余永强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7-260,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和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胸部CT影像学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26例(100%),咳嗽21例(80.8%),可... 目的初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和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胸部CT影像学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26例(100%),咳嗽21例(80.8%),可伴随肌肉酸痛、胸闷、腹泻或呕吐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15例(57.7%),高于正常4例(15.4%),低于正常7例(26.9%)。淋巴细胞计数减少10例(38.5%)。15例(57.7%)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26例COVID-19患者CT表现均有异常,6例(23.1%)表现为单侧肺叶病变,以胸膜下分布为主;20例(76.9%)双侧肺叶受累。6例(23.1%)患者双肺所有肺叶、肺段均受累;局灶性病例中以右肺下叶受累最多见10例(38.5%)。26例COVID-19患者可见下述一种或多种征象:磨玻璃影像(ground glass opacity,GGO)16例(61.5%),以胸膜下分布为主;6例(23.1%)表现为GGO合并局灶实变影;10例(38.5%)为小斑片状边缘模糊密度增高影;7例(26.9%)为大片状实变影;8例(30.8%)可见网格状或纤维条索影;5例(19.2%)患者可见血管束增粗和血管穿行;4例(15.4%)患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象;1例(3.8%)患者可见少量胸腔积液,未见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COVID-19的胸部CT表现为多部位、外周、胸膜下、下叶分布的磨玻璃影,可伴有实变,胸腔积液及肿大淋巴结少见,CT检查为该病的早期防控、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胸部骨骼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6
作者 章其林 《淮海医药》 CAS 2013年第1期3-4,共2页
目的采用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用于胸部骨骼骨折的诊断,以指导治疗。方法 50例有胸部外伤患者在完成胸部X线检查后,根据患者病情,选择16层螺旋CT扫描,同时实行三维重建的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的技术成像而显示... 目的采用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用于胸部骨骼骨折的诊断,以指导治疗。方法 50例有胸部外伤患者在完成胸部X线检查后,根据患者病情,选择16层螺旋CT扫描,同时实行三维重建的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的技术成像而显示骨折。结果经16层螺旋CT确诊37例肋骨骨折、5例胸骨骨折;8例肩胛骨、锁骨及肱骨骨折。结论应用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胸部外伤造成的骨折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价值及指导治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骨骼骨折 16层螺旋CT 后处理技术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皮肤对胸部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应光 汪建文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2007年第10期50-51,共2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肤对胸部病变穿刺活检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70例行CT引导下经皮肤对胸部病变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70例患者行经皮肤对胸部病变穿刺活检后,对所取标本全部行...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肤对胸部病变穿刺活检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70例行CT引导下经皮肤对胸部病变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70例患者行经皮肤对胸部病变穿刺活检后,对所取标本全部行组织学检查和细胞学检查,诊断率为95.88%(163/170),其中恶性肿瘤占全部病例的78.82%(134/170);恶性肿瘤组织学检查诊断率为94.03%(126/134),细胞学检查诊断率为91.04%(122/134)。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肤对胸部病变穿刺活检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对病变进行早期诊断,特别适用于周围型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病变 活检 体层摄影术 病理诊断
下载PDF
胸部病变CT导引下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汪健文 周勤 +1 位作者 张章 韦永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418-420,共3页
关键词 CT导引下胸部病变穿刺活检 临床应用价值 诊断与鉴别诊断 影像学检查 诊断正确率 定位诊断 定性诊断 诊断技术 穿刺方法
下载PDF
CT导引下胸部病变共轴针法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汪健文 张章 朱峰岭 《上海医学影像》 2005年第3期215-217,共3页
目的评价共轴针法在胸部病变穿刺活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联合应用17G、18G切割针和21G抽吸针、PTC针对139例胸部病变进行CT导引下穿刺活检,病灶直径1.2-7.8cm,其中直径<3cm者32例。结果139个病灶共取材291次。活检总阳性率90.7%(126/... 目的评价共轴针法在胸部病变穿刺活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联合应用17G、18G切割针和21G抽吸针、PTC针对139例胸部病变进行CT导引下穿刺活检,病灶直径1.2-7.8cm,其中直径<3cm者32例。结果139个病灶共取材291次。活检总阳性率90.7%(126/139),细胞学阳性率和组织学阳性率分别为61.2%(80/130)和84.8%(117/138)。穿刺后发生气胸11例,轻度咯血6例。结论CT导引下胸部病变的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影响并发症发生率的原因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体质状况和穿刺次数,细针抽吸和粗针切割活检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疾病 活组织检查 体层摄影术 穿刺活检 胸部病变 CT导引 临床应用 针法 细胞学阳性率 并发症发生率
下载PDF
肝脏巨大外生性肝细胞腺瘤1例
10
作者 陈磊 过永 +1 位作者 张虎 黄国权 《安徽医学》 2021年第7期827-828,共2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3岁,因“外院B超体检发现腹腔肿物2天”于2019年3月25日入住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患者未诉腹痛、腹胀、腰背部酸胀不适,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93次/分,呼吸频率20次/分,血压128/83 m...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3岁,因“外院B超体检发现腹腔肿物2天”于2019年3月25日入住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患者未诉腹痛、腹胀、腰背部酸胀不适,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93次/分,呼吸频率20次/分,血压128/83 mmHg(1 mmHg≈0.133 kPa);睡眠及精神可,二便正常;腹软,腹部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活跃;巩膜及全身皮肤无明显黄染。入院初步诊断:腹部肿物。入院后次日行肝功能生化、肝脏肿瘤标志物、凝血常规、免疫常规等检查,其中碱性磷酸酶248 U/L(正常值35~135 U/L),γ-谷氨酰转移酶328 U/L(正常值7~45 U/L),提示肝功能异常;余实验室检查指标未见明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腺瘤 外生性 影像诊断 免疫组化 病理分型
下载PDF
急慢性脑血吸虫病的影像诊断及用吡喹酮疗效的动态观察(附22例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伟 《现代医用影像学》 1997年第5期197-199,共3页
目的:脑血吸虫病在临床上极易误诊为其它脑部病变[1~4]。本文通过对脑血吸虫病的分析研究,达到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患者颅内的影像表现及与其它脑部病变的鉴别,以及吡喹酮治疗的动态观察。结果:22例中1... 目的:脑血吸虫病在临床上极易误诊为其它脑部病变[1~4]。本文通过对脑血吸虫病的分析研究,达到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患者颅内的影像表现及与其它脑部病变的鉴别,以及吡喹酮治疗的动态观察。结果:22例中14例术前误诊为颅内占位,其余8例结合病史并实验室检查及粪检确诊为本病。22例患者均经吡喹酮治疗后,临床症状消退,CT复查时病灶亦见吸收。结论:脑血吸虫病的影像诊断,必须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方能明确诊断,吡喹酮对本病有肯定疗效[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吸虫 吡喹酮 X线诊断 CT
下载PDF
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报告
12
作者 张帆 王兵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1995年第2期186-186,共1页
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报告张帆,王兵(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241000)原发于骨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简称MFH)少见,约占骨原发性恶性肿瘤2%左右,该病1972年Feldman首先提出,国内1980年以... 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报告张帆,王兵(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241000)原发于骨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简称MFH)少见,约占骨原发性恶性肿瘤2%左右,该病1972年Feldman首先提出,国内1980年以来亦有报导,由于MFM缺乏特征性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MFH 少见肿瘤 病理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造影1例
13
作者 杨颖 李际瞻 +3 位作者 罗嗣刚 方小芳 潘北玲 柏胜利 《安徽医学》 2003年第4期3-3,共1页
关键词 冠脉造影 经桡动脉穿刺 高血压 冠心病 Ⅱ型糖尿病 房室传导阻滞
下载PDF
腹膜后原发肿瘤的CT诊断(附41例分析) 被引量:62
14
作者 唐光健 王仪生 +1 位作者 姜涛 韩景天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29-232,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原发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评价CT对原发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意义。材料与方法:对41例证实的原发腹膜后肿瘤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材料进行了分析。肿瘤径线较大,相邻腹膜后血管移位,腹膜后器官受压向前移位...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原发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评价CT对原发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意义。材料与方法:对41例证实的原发腹膜后肿瘤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材料进行了分析。肿瘤径线较大,相邻腹膜后血管移位,腹膜后器官受压向前移位,与相邻腹腔内器官间脂肪间隔完整,与相邻后腹壁或盆壁间界限不清为主要定位诊断表现。但原发部位不同而侧重不同。结果:34例CT初诊为原发腹膜后肿瘤,CT定位诊断正确22例。恶性肿瘤13/19例,良性肿瘤9/15例,CT良、恶性定性诊断正确。组织类型估计正确7/34例。CT定位诊断敏感性64.7%,正确性56.4%。结论:CT对原发腹膜后肿瘤定位诊断较为可靠,对其良恶性的判断有一定帮助,对病理类型的估计有一定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CT 诊断
原文传递
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愈患者肺内病变的影像学动态观察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小虎 王海涛 +9 位作者 朱娟 邱晓辉 张金平 黄国权 曾小松 贺克武 谢宗玉 徐启中 刘斌 余永强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35-439,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达到出院标准时肺内病变的影像学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至2月安徽省治愈出院的60例输入性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学资料,初诊时临床轻型5例、普通型53例、重型2例,分析患者... 目的初步探讨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达到出院标准时肺内病变的影像学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至2月安徽省治愈出院的60例输入性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学资料,初诊时临床轻型5例、普通型53例、重型2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达到出院标准时胸部CT影像变化特点。结果60例患者中发热(57例)、咳嗽(55例)为主要症状。5例轻型患者3例全程CT检查为阴性,2例首次CT阴性表现,第2次胸部CT发现异常。55例(53例普通型和2例重型)首次CT异常患者影像学特点为病变双肺受累为主(51例),病灶多发(33例),胸膜下多见(40例),磨玻璃影像最为常见(55例)。转归中胸部CT特征主要表现为肺内磨玻璃影逐渐变淡,完全吸收(19例);肺内磨玻璃影范围扩大,进展为铺路石征、实变影,病灶再逐渐吸收后可见纤维条索影(27例);肺内磨玻璃影快速进展为实变影像,病灶吸收较慢,病灶大部分吸收后伴有较多纤维条索影残留(4例),2例重型患者肺内病灶广泛磨玻璃影、实变影缓慢吸收后可见较多纤维灶残留。结论胸部CT在输入性COVID-19诊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T影像所见肺的受累程度与临床转归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MRI 特征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章婷婷 刘斌 +2 位作者 钱银锋 黄国权 余永强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年第5期415-417,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与脑膜瘤的 MRI 特征,提高其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颅内 HPC 和95例脑膜瘤患者的 MRI 资料,MRI 征象分析包括肿瘤边缘及形态、肿瘤内血管流空信号、肿瘤内囊变坏死、...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与脑膜瘤的 MRI 特征,提高其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颅内 HPC 和95例脑膜瘤患者的 MRI 资料,MRI 征象分析包括肿瘤边缘及形态、肿瘤内血管流空信号、肿瘤内囊变坏死、有无硬膜尾征、肿瘤增强的程度和强化方式。结果颅内 HPC 最大径为(5.40±1.72)cm,脑膜瘤最大径(4.43±1.3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551,P 〈0.05)。 MRI 在显示颅内 HPC 和脑膜瘤肿瘤边缘、肿瘤内血管流空信号、肿瘤内囊变坏死、强化方式、硬膜尾征等特征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883、24.680、16.580、11.296、11.530,P 值均〈0.05);两者在增强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8, P 〉0.05)。结论MRI 对肿瘤边缘及形态、肿瘤内血管流空信号、肿瘤内囊变坏死、强化方式、硬膜尾征等具有特征表现,对颅内 HPC 和脑膜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皮细胞瘤 脑膜瘤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CT联合C臂加手指触摸穿刺点引导下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
17
作者 汪光晔 章其林 +6 位作者 艾田 郑张安 刘春红 章朋朋 孔志阳 方锐 李叶天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1年第20期6147-6150,共4页
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一个微创技术,是由图像引导的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以达到对骨折部位加强及缓解疼痛的目的。其最初被用来治疗脊柱原发性肿瘤,后期被用来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 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一个微创技术,是由图像引导的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以达到对骨折部位加强及缓解疼痛的目的。其最初被用来治疗脊柱原发性肿瘤,后期被用来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骨髓瘤以及少见的其他症状(组织细胞增多症、成骨不全)引起的疼痛的治疗。由于操作材料及图像引导技术不断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 硬膜外 丙烯酸脂粘固剂 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压缩性骨折 手指 椎体成形 进针点 骨质疏松 椎体肿瘤 穿刺点 C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