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代艺术、文学和讲唱表演的宝贵证据——再谈发现于莫高窟藏经洞的《降魔变文画卷》 被引量:1
1
作者 巫鸿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33,共14页
发现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降魔变文画卷》(P.4524)是研究唐代文化中结合了绘画、文学和讲唱表演的“综合性艺术”的一份宝贵材料。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讨论,分别为卷子的形态和内容、卷正面所载画像、卷背面抄写的文字,以及可能的... 发现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降魔变文画卷》(P.4524)是研究唐代文化中结合了绘画、文学和讲唱表演的“综合性艺术”的一份宝贵材料。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讨论,分别为卷子的形态和内容、卷正面所载画像、卷背面抄写的文字,以及可能的演出方法。并考虑此卷流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形态及使用上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魔变文画卷》 牢度差斗圣变 变文 讲经 说唱 线性叙事 二元图画空间
下载PDF
以艺术的名义:破坏与重构 被引量:2
2
作者 《美术大观》 2022年第3期20-27,共8页
艺术的力量引起对艺术品的破坏——既是因为对这种力量的恐惧,也出于对艺术品的热爱和占有欲望。本文以中国古代佛教雕刻为例,思考艺术品及其原境在历史上遭到的这两种毁坏——特别是人们较少谈到的第二种。这一思考引出两个问题:如何... 艺术的力量引起对艺术品的破坏——既是因为对这种力量的恐惧,也出于对艺术品的热爱和占有欲望。本文以中国古代佛教雕刻为例,思考艺术品及其原境在历史上遭到的这两种毁坏——特别是人们较少谈到的第二种。这一思考引出两个问题:如何尝试治疗历史留下的创伤?现代科学技术是否能够帮助我们重构被毁坏的艺术品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雕刻 破坏 重构
下载PDF
公共艺术的收藏、教育与实践:芝加哥大学克莉丝汀·梅林教授访谈
3
作者 潘力 克莉斯汀·梅林 《公共艺术》 2021年第1期60-75,共16页
潘力:首先能跟我们分享一下芝加哥举世闻名的公共艺术藏品吗?克莉丝汀·梅林:我在德国长大,出于对北美艺术的热情,二十岁出头来到美国。但我惊讶地发现,与欧洲那种富有实验性、挑战性、前沿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和项目相比,这个国家的... 潘力:首先能跟我们分享一下芝加哥举世闻名的公共艺术藏品吗?克莉丝汀·梅林:我在德国长大,出于对北美艺术的热情,二十岁出头来到美国。但我惊讶地发现,与欧洲那种富有实验性、挑战性、前沿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和项目相比,这个国家的公共艺术显得过于保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加哥大学 公共艺术 前沿性 教育与实践 教授访谈 梅林 收藏 挑战性
原文传递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巫鸿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22
4
作者 巫鸿 朱志荣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2-69,共8页
巫鸿(Wu Hung)教授是著名的美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早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1972-1978年间一直在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任职,1978年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学与人类学双博... 巫鸿(Wu Hung)教授是著名的美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早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1972-1978年间一直在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任职,1978年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学与人类学双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人文学院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职,后受聘芝加哥大学"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教授,并于2000年建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美国古根海姆(Guggenheim)基金会研究员,是美国在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和权威的学者。他在方法论上兼具中国传统美术史和美国美术史的研究方法的优点,重视人类学和美术学的跨学科融通,并且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方法论。他还致力于推动对中国当代美术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巫鸿教授著述甚丰,目前我们国内的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出版社,迄今已翻译出版了他的《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礼仪中的美术》、《时空中的美术》、《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等学术专著十余种,对中国美术界、美学界和相关人文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鉴于此,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志荣博士于2011年5月5日下午一点在美国芝加哥现场采访了巫鸿教授,并就美术史研究的方法等问题请巫鸿教授作了深入阐述。本刊欣闻此举,特地全文刊发本次访谈的相关内容,以期望学界在有关美术史、论研究领域与巫鸿教授进行更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与对话,以使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探讨更加细致、透彻。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学术为公,文以载道,站在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塑造国家艺术形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基点上全力促进学术研讨的深入展开,既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同时也是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塑中华艺术精神,尽到《艺术百家》应有的责任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史研究 大学教授 中国传统 上海人民出版社 访谈录 中央美术学院 芝加哥大学 中国古代艺术
下载PDF
论我国当代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图画语言 被引量:5
5
作者 徐习文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7-89,共3页
书籍装帧设计是包括文字、图画、色彩三大要素的整体设计。图画,指用于装饰书籍的插图。书籍装帧中的图画语言作为书籍之"象",是书籍之"意"的视觉呈现,体现书籍个性,吸引读者注意力,以达到传播和交流的目的,书籍装... 书籍装帧设计是包括文字、图画、色彩三大要素的整体设计。图画,指用于装饰书籍的插图。书籍装帧中的图画语言作为书籍之"象",是书籍之"意"的视觉呈现,体现书籍个性,吸引读者注意力,以达到传播和交流的目的,书籍装帧设计中图画语言的运用应体现时代性、民族性、创新性、整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籍装帧 图画 图画语言
下载PDF
阿育王式塔所具有的多种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蒋人和 王平先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34,共13页
结合中国各地的阿育王式佛塔,探讨了这种单层、圆形覆钵顶、顶上四角通常有山花蕉叶造型的佛塔,并将其细分为舍利塔、阿育王塔、丧葬塔、纪念塔和瑞现塔。考察了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窣堵婆式佛塔的起源、时代、特征及历史含义,并讨论了... 结合中国各地的阿育王式佛塔,探讨了这种单层、圆形覆钵顶、顶上四角通常有山花蕉叶造型的佛塔,并将其细分为舍利塔、阿育王塔、丧葬塔、纪念塔和瑞现塔。考察了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窣堵婆式佛塔的起源、时代、特征及历史含义,并讨论了其潜在的原型。中国圆顶塔形并非起源于单一的原型,更有可能与不同文化综合作用下的思想及造像有关,是人类复杂的文化交流与丰富的想象力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窣堵婆 舍利塔 阿育王塔 丧葬塔 瑞现塔 莫高窟 文化交流
下载PDF
五台山文殊骑狮像的宗教图像历史与视觉文化分析(上) 被引量:5
7
作者 林伟正 《艺术学研究》 2019年第1期84-101,共18页
根据文献和传说,五台山文殊骑狮像在8世纪初出现在五台山,之后就成为五台山文殊信仰中最重要的宗教图像。尽管其传播广、时间久,文殊骑狮这个图式却基本保持不变,在中国宗教图像史中成为一个独特的例子。然而细究之,有许多问题还尚未被... 根据文献和传说,五台山文殊骑狮像在8世纪初出现在五台山,之后就成为五台山文殊信仰中最重要的宗教图像。尽管其传播广、时间久,文殊骑狮这个图式却基本保持不变,在中国宗教图像史中成为一个独特的例子。然而细究之,有许多问题还尚未被详细讨论过。当早期佛教图像还是以坐像或立像为主,五台山信仰如何决定了"文殊骑狮像"为其最有代表性的图像?虽然文殊和骑狮的组合不变,其图像的呈现方式与五台山图之间的关系却不尽相同,是什么因素导致文殊骑狮图像的转变?本文尝试从该图像的起源、传递、转变和再利用,重建五台山文殊骑像的历史。在这个历史中,图像并非处于被解释的对象,而是塑造五台山信仰和其演变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台山 文殊骑狮 宗教图像 视觉文化 图像历史
下载PDF
五台山文殊骑狮像的宗教图像历史与视觉文化分析(下) 被引量:1
8
作者 林伟正 《艺术学研究》 2019年第2期88-99,共12页
乘云的文殊骑狮图像与流动的五台山从五台山文殊骑狮图像传到敦煌地区之后,文殊菩萨化现成为最主要的图像元素,尤其是乘云而至的文殊骑狮图像,拖着长长的云尾,象征着从五台山乘云腾空而来的含义。或许有读者认为,拖着长尾的云朵用于乘... 乘云的文殊骑狮图像与流动的五台山从五台山文殊骑狮图像传到敦煌地区之后,文殊菩萨化现成为最主要的图像元素,尤其是乘云而至的文殊骑狮图像,拖着长长的云尾,象征着从五台山乘云腾空而来的含义。或许有读者认为,拖着长尾的云朵用于乘载佛、菩萨等天人,在敦煌壁画中随处可见,非文殊所独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殊师利 殊像寺 丁观鹏 五台山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百乐门舞厅--一个现代娱乐建筑的建构与都市社会空间的拓展
9
作者 张曦 《新建筑》 2017年第6期25-29,共5页
回顾了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百乐门舞厅的建造过程与早期经营情况。因别具一格的建筑样式、空间体验以及所承载的复杂文化和社会背景,百乐门舞厅不断被大众媒体描摹和重塑,成为现代上海舞场文化的独特代表。百乐门虽是一座上海本土化娱乐... 回顾了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百乐门舞厅的建造过程与早期经营情况。因别具一格的建筑样式、空间体验以及所承载的复杂文化和社会背景,百乐门舞厅不断被大众媒体描摹和重塑,成为现代上海舞场文化的独特代表。百乐门虽是一座上海本土化娱乐建筑,但采用了当时国际流行的装饰艺术风格,体现了新兴的中国政治和商业精英通过嫁接西方娱乐形式,建构本土舞场文化,开拓全新城市公共空间的愿景与努力。百乐门精细复杂的空间安排改变了人们对休闲娱乐形式的理解,也改变了上海精英社会的交流方式,建筑空间由此拓展为重要的都市社交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百乐门舞厅 本土化 娱乐建筑 都市社会空间
下载PDF
长伴枕侧,勿忘初心——《策展人手册》读书记
10
作者 张露柠 《中国美术》 2017年第4期154-155,共2页
附记《策展人手册》作者:[英]阿德里安·乔治(Adrian George)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2017年定价:98元订购方式:佳作书局实体店淘宝店名'佳作书局'京东店名'佳作书局原版图书专营店'书店地址:北京市朝阳区... 附记《策展人手册》作者:[英]阿德里安·乔治(Adrian George)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2017年定价:98元订购方式:佳作书局实体店淘宝店名'佳作书局'京东店名'佳作书局原版图书专营店'书店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北里14号楼国际画材中心一层后院佳作书局(中央美术学院北门正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策展人 阿德里安 博物馆
下载PDF
神明之所的尺度问题:中国古代的小建筑
11
作者 林伟正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8-61,F0003,共15页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不乏微型建筑的例子,尺度上小于它们对应的实际建筑,其种类不一而足,建造目的亦不相同,但学者多将微缩建筑的“小”作为既定的事实,未将尺度作为研究它们的前提。“小建筑”概念的出现与早期神圣空间的建构相关,标识神...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不乏微型建筑的例子,尺度上小于它们对应的实际建筑,其种类不一而足,建造目的亦不相同,但学者多将微缩建筑的“小”作为既定的事实,未将尺度作为研究它们的前提。“小建筑”概念的出现与早期神圣空间的建构相关,标识神明之所,高远而不可及。但随着建筑技术的进展与制度的完善,小建筑越加变成其所对应的大建筑的微缩版,同时,也如大建筑一般受到建筑法式的规范,尺度成为大小建筑之间的区别,但也是大小建筑之间缩放与想象的依据。中国古代小建筑从未超越实际建筑的结构限制与法式的约制,但它的“小”以及与大建筑的尺度关系却让观者得以从小入大、以大观小地想象实际建筑物无以表达的神圣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建筑 微型 天宫楼阁 二仙庙 薄伽教藏殿
原文传递
“石窟研究”美术史方法论提案——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被引量:14
12
作者 巫鸿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7-146,共10页
近年来,对敦煌艺术的研究大大扩展了观察的内容和视角,不但包括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塑,而且也涉及石窟建筑以至整个窟群,以及这些视觉和物质构成的礼仪功能和隐含的宗教视觉性。新的学术兴趣带来方法论层次的思考,当大量工作已经卓有成效... 近年来,对敦煌艺术的研究大大扩展了观察的内容和视角,不但包括石窟中的壁画和雕塑,而且也涉及石窟建筑以至整个窟群,以及这些视觉和物质构成的礼仪功能和隐含的宗教视觉性。新的学术兴趣带来方法论层次的思考,当大量工作已经卓有成效地建构了以朝代史为框架的石窟线性历史,从"空间"角度发掘石窟视觉资料成为一个重要方向。这种研究把实际洞窟作为艺术史调研和阐释的持续焦点,并从观者的实际经验出发去理解洞窟的构成和历史意义。这两个基本观点引导出由五个层次构成的"石窟空间分析"研究方案,并对石窟和窟群的"内部时间"进行探索和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艺术 礼仪功能 发掘 敦煌莫高窟 石窟建筑 物质构成 空间分析 方法论
原文传递
发掘吴道子——兼谈唐代绘画的“作者” 被引量:1
13
作者 巫鸿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3-135,F0003,共14页
在苏轼看来,吴道子完成了三代至唐的绘画技术的积累,是“能者述焉”;王维则开创了唐代之后更具“精神性”的文人画先声,是“知者创物”。在宋代之后新构建的以文人画为中心的绘画史中,吴道子逐渐地被“去历史化”,由于没有真迹存世,使... 在苏轼看来,吴道子完成了三代至唐的绘画技术的积累,是“能者述焉”;王维则开创了唐代之后更具“精神性”的文人画先声,是“知者创物”。在宋代之后新构建的以文人画为中心的绘画史中,吴道子逐渐地被“去历史化”,由于没有真迹存世,使得今天对这位唐代“画圣”的认知充满着后世建构的声音。但是,考古学的发展和出土的大量证据或能弥补这一不足。在探究吴道子与宫廷的密切联系以及他在山水画领域中的实践时,可以将其创立的山水画模式与新发现的贞顺皇后敬陵、李道坚墓、韩休墓中的山水壁画联系起来,从而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吴道子的画风甚至真迹,也引导我们对唐代绘画中的“作者”概念进行严肃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道子 唐代绘画 山水画 真迹 去历史化 文人画 精神性 新构建
原文传递
吸引力: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被引量:37
14
作者 汤姆.甘宁 李二仕 梅峰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1-76,共6页
作者从爱森斯坦借用"吸引力"这个术语,发展并丰富了关于"吸引力电影"这个概念的理论含义和史学方法,本文是对"吸引力电影"这一概念发现,应用及发展的历史话语及沿革的个人学术史的记忆、理解、比照、借... 作者从爱森斯坦借用"吸引力"这个术语,发展并丰富了关于"吸引力电影"这个概念的理论含义和史学方法,本文是对"吸引力电影"这一概念发现,应用及发展的历史话语及沿革的个人学术史的记忆、理解、比照、借鉴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引力 爱森斯坦 史学方法 历史话语 学术史 概念 电影
原文传递
一种惊诧美学:早期电影和(不)轻信的观众 被引量:39
15
作者 汤姆.甘宁 李二仕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7-115,共9页
论文寻找第一手史料,重新解读了电影诞生起第一次及早期放映活动影像所引起的观众反应的神话叙述,特别指出了观众所谓的惊恐,其实是对应了一次现代化的震惊体验。这份复杂的观众反应融合了对现代化的电影放映活动有所认知和难有参照的... 论文寻找第一手史料,重新解读了电影诞生起第一次及早期放映活动影像所引起的观众反应的神话叙述,特别指出了观众所谓的惊恐,其实是对应了一次现代化的震惊体验。这份复杂的观众反应融合了对现代化的电影放映活动有所认知和难有参照的既震惊又兴奋的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众反应 电影 早期 美学 放映活动 活动影像 现代化 震惊
原文传递
在屏风构建的独特世界中,走入古人的精神生活
16
作者 巫鸿 《艺术品鉴》 2021年第6期112-117,共6页
画屏在古代中国美术中具有独特的"三位一体"身份:它既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绘画媒材,又是可供近距离欣赏的以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还是协助建构室内外空间的准建筑构件。屏风是多面的,融合了物品,图像,空间,"三位一体";... 画屏在古代中国美术中具有独特的"三位一体"身份:它既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绘画媒材,又是可供近距离欣赏的以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还是协助建构室内外空间的准建筑构件。屏风是多面的,融合了物品,图像,空间,"三位一体";它穿越了古今,横跨了时空,既是传统,又有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外空间 建筑构件 三位一体 屏风 人的精神生活 绘画媒材 美术 近距离
原文传递
发掘吴道子——兼谈唐代绘画的“作者”
17
作者 巫鸿 《新华文摘》 2022年第18期107-110,共4页
历史研究总是隐含着回顾的愿望和视点,希望穿越时空的间隔去发掘、重构和理解各种历史现象。因此,研究者面对的一个任务是确定这种间隔的含义,观察研究对象如何在历史过程中被掩藏或重写。本文对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发掘有意突出这个... 历史研究总是隐含着回顾的愿望和视点,希望穿越时空的间隔去发掘、重构和理解各种历史现象。因此,研究者面对的一个任务是确定这种间隔的含义,观察研究对象如何在历史过程中被掩藏或重写。本文对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发掘有意突出这个探索过程,首先说明发掘的必要,然后展示新的证据,最后思考证据的历史意义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道子 唐代绘画 穿越时空 发掘 复杂性
原文传递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前言 被引量:1
18
作者 赖德霖 《建筑史》 2006年第1期243-247,共5页
尽管'中国近代建筑史'具体的时间范围如何界定尚需讨论,但总体而言,它是中国在外来影响下摆脱传统营造方式,并在建筑生产的各个方面走向现代化的过程这一点已是共识。如果以创作主体为标准进行分类,我们可以看到这段历史大致包... 尽管'中国近代建筑史'具体的时间范围如何界定尚需讨论,但总体而言,它是中国在外来影响下摆脱传统营造方式,并在建筑生产的各个方面走向现代化的过程这一点已是共识。如果以创作主体为标准进行分类,我们可以看到这段历史大致包括两类内容,一为近代外国人在华的建筑活动,一为近代中国人自身的建筑活动。前者是各外国的建筑活动因其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及其文化的殖民扩张而在中国扩展的历史,后者虽然包括传统营造方式的延续,但是最主要的则是中国建筑现代化转变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造 建筑史 现代化 中国 活动 建筑
原文传递
作为视觉信息的木刻版画——日本江户时代中期中日书籍版画的传播及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切尔西·弗克斯维尔 博蓝奇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9-86,共8页
本文考察了 18世纪日本江户时代(1615—1868)中期的中EJ版画与木版印刷图书的关系当时,来自中国和欧洲的书籍和单张印刷品受到高度重视,插图书籍被视为珍贵的物品和视觉信息的来源:画师们经常手工复制他们在书中看到的图像,将它们融入... 本文考察了 18世纪日本江户时代(1615—1868)中期的中EJ版画与木版印刷图书的关系当时,来自中国和欧洲的书籍和单张印刷品受到高度重视,插图书籍被视为珍贵的物品和视觉信息的来源:画师们经常手工复制他们在书中看到的图像,将它们融入到与原著不同的新作岛中这些书在日本是革命性的,分享了有关著名绘画的信息和绘画方法.它们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日本一个更大趋势的一部分:学习科学、解剖学和自然历史(博物学)的人数开始随着图书出版业的发展而增长,包括视觉信息在内的更多信息被提供给更广泛的公众,这种变化最终会影响人们创作和观看绘画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本 画谱早期现代艺术 木版印刷 艺术交流
原文传递
口述的历史:汪坦先生的回忆 被引量:2
20
作者 汪坦 赖德霖 《建筑史》 2005年第1期13-23,共11页
汪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本文是其学生赖德霖根据汪先生的口述回忆记录而成,并对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作了注释。
关键词 汪坦 中央大学建筑系 兴业建筑师事务所 F.赖特 清华大学建筑系 十大建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