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打印骶部模型在骶神经调节术中的运用
1
作者 俞江 陈卫国 +4 位作者 杜义恒 李淼 张林 孙华珺 黄玉华 《生命科学仪器》 2023年第4期93-97,共5页
目的:探讨3D打印骶部模型在骶神经调节术中的运用。方法:2021年1月到2023年4月,25例骶神经调控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例)和对照组(13例)。观察组术前根据影像检查进行三维重建和3D打印造模,制备出仿真骶骨、骶孔和外周软组织的模型,... 目的:探讨3D打印骶部模型在骶神经调节术中的运用。方法:2021年1月到2023年4月,25例骶神经调控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例)和对照组(13例)。观察组术前根据影像检查进行三维重建和3D打印造模,制备出仿真骶骨、骶孔和外周软组织的模型,指导术中DSA引导下骶孔穿刺;观察组常规DSA引导下骶孔穿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术中透视次数、穿刺针数、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伤口疼痛评分、体验期起效电压、永久刺激器植入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骶尾椎变异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术中透视次数分别为(13.25±3.01)次与(18.84±5.01)次(P<0.05),经皮肤穿刺次数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7.08±2.35)次与(10.07±2.92)次(P<0.05),穿刺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38.25±13.95)分钟与(54.15±12.94)分钟(P<0.05),术中疼痛评分分别为(3.16±1.02)分与(4.07±0.75)分(P<0.05)。两组术前准备时间、体验阶段起效电压、永久刺激器植入率、术后疼痛评分、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D打印骶部模型有助于减少骶神经调节术中穿刺针数和术中疼痛,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神经调节 影像重建 3D打印 穿刺
下载PDF
探讨老年人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的危险因素及防治
2
作者 陈瑞峰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12期41-44,共4页
探析老年人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的相关危险因素,并以此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以2018年至2022年为时间范围,总共筛选出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老年患者200例纳入此次研究,并在同一时期内选择200例心房颤动未并发脑栓塞... 探析老年人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的相关危险因素,并以此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以2018年至2022年为时间范围,总共筛选出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老年患者200例纳入此次研究,并在同一时期内选择200例心房颤动未并发脑栓塞老年患者,将前者作为A组(观察组),后者作为B组(对照组),以引发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的相关危险因素、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以及采用抗凝药物治疗的防治效果作为指标展开对比研究。结果 心脏附壁血栓脱落、持续性房颤、左心房增大、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未实施抗栓治疗均是易引发心房颤动患者并发脑栓塞的相关危险因素;经过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A组中发现心脏附壁出现血栓脱落的患者共187例,占比达到93.50%,而B组中出现心脏附壁血栓脱落的患者共16例,占比8.00%,差异显著(P<0.05);通过对A组的心房颤动患者采用抗凝药物进行防治发现,其中经常使用药物的患者共138例,并发脑栓塞的共49例,占比为35.51%,而不常使用药物的患者共62例,并发脑栓塞的共38例,占比为61.29%,差异显著(P<0.05)。结论 临床上导致心房颤动患者产生脑栓塞的重要因素在于房颤心脏附壁血栓脱落,其次为持续性房颤、左心房增大、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未实施抗栓治疗等,通过对高危因素予以有效控制和早期合理应用抗凝治疗能够最大程度减少脑栓塞的诱发,降低风险,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脑栓塞 危险因素 抗凝治疗 防治措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