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pG DNA在寄生虫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正姬 夏超明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74-477,共4页
近年研究发现,细菌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CpGDNA)和合成的含CpG序列的寡脱氧核苷酸(CpG 0DN)具有强烈的非特异性的免疫刺激作用,其共同特征为都含有一些具有免疫学活性的短核苷酸序列.
关键词 细菌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 CPG DNA 寡脱氧核苷酸 CPG ODN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作用 免疫学活性 CPG基元 CpG免疫刺激序列 ISS 应用前景
下载PDF
二十一世纪医学人才素质教育模式探讨 被引量:17
2
作者 夏超明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492-494,共3页
要培养二十一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理念,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加强医科与文、理、工科的结合,建立新的教学体系,加强人文教育,促进文、理科教育与医科教育的结合,形成新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医学教育 医学人才 素质教育
下载PDF
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级医学人才知识体系与培养模式探讨 被引量:4
3
作者 夏超明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287-290,共4页
随着 2 1世纪的到来 ,我国传统医学教育的知识体系和培养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和新时期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因此 ,必须加强医学生整体素质培养 ,主要是思想道德素质、医学科学素质、人文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这... 随着 2 1世纪的到来 ,我国传统医学教育的知识体系和培养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和新时期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因此 ,必须加强医学生整体素质培养 ,主要是思想道德素质、医学科学素质、人文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这几个方面的重点培养 ,构建医学生新的知识体系和培养模式 ,以适应医学人才发展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人才 知识体系 培养模式 二十一世纪 思想道德素质 医学科学素质 人文文化素质 心理素质
下载PDF
苏州市区及郊区学龄前儿童蛲虫感染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明中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4期403-403,共1页
调查苏州市 2 86 3名学龄前儿童蛲虫感染结果表明 ,其感染率为 2 1.2 % ,郊区幼儿感染率显著高于市区幼儿 ,5~ 7岁幼儿感染率明显高于 2~ 4岁幼儿。
关键词 苏州市 流行病学 学龄前儿童 蛲虫感染 调查分析
下载PDF
协同刺激分子B7和CD40在寄生虫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5
作者 田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67-469,共3页
关键词 协同刺激分子 B7 CD40 寄生虫感染 免疫作用
下载PDF
IL-12在寄生虫感染中的免疫作用
6
作者 陈姝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1997年第2期49-52,共4页
白细胞介素-12(IL-12)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免疫效应细胞刺激因子,它能诱导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增殖,并促其产生IFN-γ等细胞因子;其活性在以细胞免疫为主的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IL-12在寄生虫感染中的免疫作用。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2 寄生虫 疫苗佐剂
下载PDF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在寄生虫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彭维颖 夏超明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2004年第6期254-257,共4页
ICOS为近年来新发现的另一类协同刺激分子 ,是CD2 8家族的新成员 ,它与经典的CD2 8、CTLA 4共同参与对T细胞功能的调节 ,尤其对已活化的效应性T细胞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该文主要综述了ICOS在寄生虫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关键词 ICOS 寄生虫感染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 CD28 免疫 T细胞功能 协同刺激分子 调节作用 成员
下载PDF
寄生虫感染免疫预防的现状
8
作者 袁吉云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27-128,77,共3页
采用疫苗接种的方法预防寄生虫感染,是50年代后期的新兴课题,迄今仅有40年的历史。寄生虫感染的免疫预防,系指应用多种措施,以人工方法加强人群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力,以达到预防寄生虫病的目的。现就寄生虫感染免疫预防的方法及其评价... 采用疫苗接种的方法预防寄生虫感染,是50年代后期的新兴课题,迄今仅有40年的历史。寄生虫感染的免疫预防,系指应用多种措施,以人工方法加强人群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力,以达到预防寄生虫病的目的。现就寄生虫感染免疫预防的方法及其评价作一简要的讨论。 一、控制感染过程 许多寄生虫感染可产生对再感染的免疫力,故可采用人工感染寄生虫的方法以引起对自然感染的免疫力。此方法现用于预防人类皮肤利什曼原虫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感染 免疫预防 利什曼原虫病 感染过程 保护性免疫 抗独特型抗体 人类皮肤 免疫应答 免疫接种 疫苗接种
下载PDF
江苏赣榆县九里乡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的调查
9
作者 袁吉云 车惠兰 陈明中 《苏州医学院学报》 1993年第1期73-74,共2页
据文献报告,赣榆县人群寄生虫的感染率位于江苏省之首。1990年我们选定赣榆县较偏远的九里乡进行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 寄生虫病 肠道 寄生虫 感染 调查
下载PDF
间日疟原虫不同MSP-1等位基因型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山鹰 许龙善 +3 位作者 张莹珍 谢汉国 高琪 陆惠民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4-236,205,共4页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等位基因型间日疟原虫生物学形态特征。方法 现场采集间日疟病人血样并进行基因分型 ,镜下观察形态并测量大小。结果与结论  72份现场分离株基因分型为Sal- 1型 4 0份 ,Belem型 2 5份 ,混合感染 7份 ,均查到典型的...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等位基因型间日疟原虫生物学形态特征。方法 现场采集间日疟病人血样并进行基因分型 ,镜下观察形态并测量大小。结果与结论  72份现场分离株基因分型为Sal- 1型 4 0份 ,Belem型 2 5份 ,混合感染 7份 ,均查到典型的间日疟原虫 ,6例多重感染病例均发现在海南分离株 ,多重感染与基因型混合感染无关联。测量正常红细胞、寄生红细胞、环状体以及核大小差别有显著意义 ,Belem型比Sal- 1型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日疟原虫 裂殖子表面蛋白1 基因型 形态学
下载PDF
人体蠕形螨在面部寄生逸出的昼夜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建伟 孟阳春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1991年第1期42-43,共2页
应用透明胶带条定量定位检查,对6例蠕形螨感染者面部无囊蠕形螨逸出昼夜动态观察的发现:清晨4时至上午10时较其他时间为低;晚10时至晨6时8h螨积累数占24b时总螨数的37.71%,高于日间任意2、4及6h的累积数;24h活螨逸出量变化趋势与总螨... 应用透明胶带条定量定位检查,对6例蠕形螨感染者面部无囊蠕形螨逸出昼夜动态观察的发现:清晨4时至上午10时较其他时间为低;晚10时至晨6时8h螨积累数占24b时总螨数的37.71%,高于日间任意2、4及6h的累积数;24h活螨逸出量变化趋势与总螨逸出相同;男女两性24h螨逸出量变化呈正相关;在9月份,螨24h的逸出量变化与所观察局部皮肤温度(31~34℃)及室内相对湿度(R.H.)(53%~72%)变化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形螨感染 透明胶带 室内相对湿度 皮肤温度 昼夜变化 毛囊皮脂腺 孟阳春 负趋光性 累积时间 半导体体温计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与华支睾吸虫和姜片虫之间的交叉抗原及其血清学反应性 被引量:7
12
作者 骆伟 谢可鸣 +2 位作者 胡永德 施云松 李允鹤 《实用寄生虫病杂志》 1994年第4期4-7,共4页
应用SDS-PAGE分离AWA、CSA和FSA三种抗原的组分蛋白后,再以酶联免疫印迹技术(ELIB)进一步鉴定其组分蛋白的特异性蛋白带,分别显示12条、19条和21条,其分子量(MW)范围分别为13~64kDe、16... 应用SDS-PAGE分离AWA、CSA和FSA三种抗原的组分蛋白后,再以酶联免疫印迹技术(ELIB)进一步鉴定其组分蛋白的特异性蛋白带,分别显示12条、19条和21条,其分子量(MW)范围分别为13~64kDe、16~198.5kDa和14~150kDa。AWA组分蛋白与兔抗SEA免疫血清出现3条交叉反应带.MW为17kDa、14kDa和13kDa,与抗CSA的兔血清及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显示3条(38kDa、17.5kDa及17kDe)交叉反应带.与抗FSA的兔血清及姜片虫病人血清呈现5条(64kDa、59kDe、53kDe、17.5kDa和17kDa)交叉反应带。实验结果表明,日本血吸虫成虫不仅与其虫卵之间存有交叉抗原,而且与华支睾吸虫和姜片虫成虫之间也存有交叉抗原及血清学交叉反应性。本研究为今后制备特异的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抗原,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 华支睾吸虫 姜片虫 交叉抗原
下载PDF
体外日本血吸虫卵肉芽肿反应动力学的进一步观察
13
作者 谢可鸣 茆勇 +1 位作者 周卫芳 李允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39-341,F002,共4页
目的 进一步观察体外日本血吸虫卵肉芽肿反应模型的形态变化及反应强度与脾细胞供鼠感染阶段的关系。方法 取日本血吸虫感染后不同阶段的小鼠脾细胞在体外培养,在培养系统中定量加入日本血吸虫干卵后,对围绕虫卵的脾细胞反应进行形态学... 目的 进一步观察体外日本血吸虫卵肉芽肿反应模型的形态变化及反应强度与脾细胞供鼠感染阶段的关系。方法 取日本血吸虫感染后不同阶段的小鼠脾细胞在体外培养,在培养系统中定量加入日本血吸虫干卵后,对围绕虫卵的脾细胞反应进行形态学观察和计数。结果 感染鼠脾细胞出现显著的围绕虫卵的黏附反应,黏附细胞最初以粒细胞为主,很快被巨噬细胞所替代,周围有淋巴细胞的增生反应,以后出现成纤维细胞;加卵培养后感染鼠脾细胞的肉芽肿反应指数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感染后7—20周的感染组小鼠脾细胞对虫卵的反应指数也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体外肉芽肿反应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稳定性,可作为研究肉芽肿性炎症反应发生机制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虫卵肉芽肿 体外模型 动力学
下载PDF
未成熟日本血吸虫卵的组分蛋白及其免疫学特性的研究
14
作者 郑葵阳 骆伟 +3 位作者 龚唯 夏超明 李允鹤 胡永德 《苏州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241-243,共3页
应用SDS-PAGE对日本血吸虫4周、5周和6周-SEA进行分析,分别出现21、14和20条组分蛋白带,三者间既有共同组分又存在差异,显示出不同的分子基础。于攻击感染后0~8周作动态观察,ELIB结果表明,4周-SEA及其免疫鼠血清的免疫学特性与... 应用SDS-PAGE对日本血吸虫4周、5周和6周-SEA进行分析,分别出现21、14和20条组分蛋白带,三者间既有共同组分又存在差异,显示出不同的分子基础。于攻击感染后0~8周作动态观察,ELIB结果表明,4周-SEA及其免疫鼠血清的免疫学特性与5周-SEA和6周-SEA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被4周-SEA免疫鼠血清识别的72.4~68.5ku蛋白宽带至攻击感染后6~8周消失,与该抗原免疫鼠肝内虫卵数减少、虫卵发育延缓及肉芽肿缩小(在6周前)及后来的恢复(8周)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未成熟虫卵 组分 抗原
下载PDF
嗜人按蚊化学感受器的超微结构和功能研究
15
作者 诸葛洪祥 孟阳春 +4 位作者 陈明中 蒋星红 印其章 朱洪发 俞光弟 《苏州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613-614,共2页
采用扫描电镜、电生理方法和缩腿试验对嗜人按蚊研究,发现其唇瓣上的感受器为味觉感受器;足Ⅰ跗节上的感毛有嗅觉功能和味觉功能,尾感器上有嗅觉功能。
关键词 嗜人按蚊 化学感受器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在昆虫中的研究与应用
16
作者 陈春生 孟阳春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2期116-118,共3页
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结合对于昆虫学者是一个较新的课题,然而,这一领域在过去几年里已经有了变化。昆虫对于DNA重组(rec-DNA)技术等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反过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又为昆虫学的许多基础领域,如发生生物学、行为... 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结合对于昆虫学者是一个较新的课题,然而,这一领域在过去几年里已经有了变化。昆虫对于DNA重组(rec-DNA)技术等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反过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又为昆虫学的许多基础领域,如发生生物学、行为生物学、进化生物学、分类和生态学,以及应用昆虫学的研究展示了新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寄生物 应用昆虫学 行为生物学 黑腹果蝇 发生生物学 转座因子 基础领域 进化生物学 DNA 采采蝇
下载PDF
血清学试验在寄生虫病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允鹤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34-136,共3页
血清学试验在寄生虫病诊断中的价值苏州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215007)李允鹤Yoshimoto(1910)最早应用补体结合试验(CFT)诊断日本血吸虫病,获得良好结果。国内学者(陈祜鑫1951,李允鹤1956)开始... 血清学试验在寄生虫病诊断中的价值苏州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215007)李允鹤Yoshimoto(1910)最早应用补体结合试验(CFT)诊断日本血吸虫病,获得良好结果。国内学者(陈祜鑫1951,李允鹤1956)开始用尾蚴膜反应(CHR)诊断日本血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病 血清诊断 宿主
原文传递
重组Sj26(rSj26)抗原免疫酶测定新方法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谢可鸣 陈家旭 +5 位作者 刘述先 龚唯 胡永德 夏超明 宋光承 李允鹤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4期219-222,共4页
将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和重组Sj26(rSj26)抗原致敏的硝酸纤维素膜片(NCD)用于膜片免疫酶测定(D-IEA),分别检测同批日本血吸虫病人、卫氏并殖吸虫病人、华支睾吸虫病人和健康人血清104例的特异性抗体,同时用目测及光密度(OD)... 将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和重组Sj26(rSj26)抗原致敏的硝酸纤维素膜片(NCD)用于膜片免疫酶测定(D-IEA),分别检测同批日本血吸虫病人、卫氏并殖吸虫病人、华支睾吸虫病人和健康人血清104例的特异性抗体,同时用目测及光密度(OD)值测定两种方法判断反应结果。结果显示,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抗原检测所获的阳性率或假阳性率间无显著性差异。此结果首次提示rSj26抗原的血清诊断效果与目前血吸虫病血清学方法常用抗原SEA相似。本文报告的免疫酶测定新方法,可同时采用两种方法判断结果,迄今尚未见到类似报道。试验结果均表明用D-IEA检测时显示高度的敏感性(92.1%—94.7%)和特异性(0.0%—2.9%),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病 血清学诊断 膜片免疫酶测定法 重组Sj26抗原 可溶性血吸虫卵抗原
下载PDF
免疫酶染色试验及双面胶纸条法环卵沉淀试验诊断血吸虫病的比较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允鹤 胡永德 +6 位作者 许文美 杨光堡 殷水龙 龚唯 朱家勇 吴宗泉 骆伟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63-266,共4页
应用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及双面胶纸条法COPT(DGS-COPT),并以常规法DOPT(CV-COPT)为对照,采用单盲法比较检测120例血吸虫病人。120例经吡喹酮治疗后3~4年及≥5年的血吸虫病人和120名健康人的血清。三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IEST分别... 应用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及双面胶纸条法COPT(DGS-COPT),并以常规法DOPT(CV-COPT)为对照,采用单盲法比较检测120例血吸虫病人。120例经吡喹酮治疗后3~4年及≥5年的血吸虫病人和120名健康人的血清。三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IEST分别为91.7和95.8%;两种COPT分别为81.7~82.5和96.7~97.5%,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3~8年血吸虫病人的阴转率分别为70.8%(IEST)、80.8%(DGS-COPT)和81.7%(CV-COPT)。表明IEST的诊断效果显著地高于两种COPT,并可弥补COPT漏检病人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酶染法 血吸虫病 环卵沉淀
下载PDF
复式PCR检测恶性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的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陈姝 陆惠民 +1 位作者 高琪 唐学恒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80-383,共4页
目的: 建立在同一次扩增中即可鉴别患者感染的疟原虫虫种的复式PCR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恶性疟原虫(P.f.)中度重复基因序列pBRK1-14 和间日疟原虫(P.v.)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基因COIII合成引物,采用... 目的: 建立在同一次扩增中即可鉴别患者感染的疟原虫虫种的复式PCR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恶性疟原虫(P.f.)中度重复基因序列pBRK1-14 和间日疟原虫(P.v.)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基因COIII合成引物,采用经优化的PCR反应体系, 对疟原虫DNA模板进行扩增。结果: P.f.与P.v.分别被扩增出206 和370 bp 大小的DNA片段,与人白细胞DNA 无交叉;用该反应体系至少可检测出原虫血症为5×10- 7的P.f.感染和1.02×10- 6 P.v.感染; 自云南疟疾流行区采集的783份滤纸干血滴样本中, 复式PCR法阳性检出率为85.8% , 误诊率为0, 漏诊率为0.1% , 而镜检法依次分别为84.9% 、3.1% 和1.0% , 两者符合率为95.8% 。结论: 本复式PCR检测疟原虫较镜检敏感、特异, 适用于我国恶性疟与间日疟混合流行区的疟疾诊断、流行病学调查、药物的疗效考核和献血员的筛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 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