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生命哲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学业质量评价 被引量:14
1
作者 母小勇 王欢欢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62,共4页
大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是高等学校教学评价体系的重点和难点,现行大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制度存在着许多弊端,不利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出发,重新解读高等学校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本质和基本功能。从大学生学业质量评价... 大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是高等学校教学评价体系的重点和难点,现行大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制度存在着许多弊端,不利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出发,重新解读高等学校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本质和基本功能。从大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的本质和基本功能看,高等学校学生学业质量评价具有发展性、主体性和人文性等生命特征,应从大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对高等学校学生学业质量评价进行改革,构建新的高等学校学生学业质量评价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学业质量评价 高等学校 生命哲学
下载PDF
模型与建模:国际物理教育新视点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全 母小勇 《外国中小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5-58,共4页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物理教育研究者们建立了以物理建模为核心的物理教学理论体系。物理建模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探究教学理论,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物理建模教学认为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就是物理建模的过...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物理教育研究者们建立了以物理建模为核心的物理教学理论体系。物理建模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探究教学理论,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物理建模教学认为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就是物理建模的过程,并把物理建模过程分为模型发展和模型运用两个阶段。我国物理教育工作者应当借鉴物理建模教学,发展对"科学探究"连贯性、一致性的理解,加强"原始物理问题"与新课教学的整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模拟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与建模 科学探究 国际物理教育
下载PDF
科学主义科学课程理想批判
3
作者 母小勇 朱宇波 《教育科学论坛》 2005年第9期5-9,共5页
科学主义对科学本质的误解,导致对科学课程本质和课程理想的误解。在科学主义的背景下,斯宾塞“功利主义”的科学课程理想是,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来进行“训练”和“指导”,为学习者广泛意义上的“完满生活”做好准备;赫胥黎在“自由... 科学主义对科学本质的误解,导致对科学课程本质和课程理想的误解。在科学主义的背景下,斯宾塞“功利主义”的科学课程理想是,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来进行“训练”和“指导”,为学习者广泛意义上的“完满生活”做好准备;赫胥黎在“自由教育”的旗帜下提出的科学课程理想是,通过科学课程对人的“理智”进行训练,从而实现人的“自由”;杜威的科学课程理想自然已经由“物质生活取向”转向“人文”取向,但他的这种“人文”关怀终究是“技术兴趣”的,通过训练人的理智为控制自然和社会。这些建立在对科学及科学课程本质误解基础上的科学课程理想必将遭受严厉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主义 科学课程 科学课程理想 课程理想 批判 “训练” 课程本质 “人文” 物质生活 科学本质
下载PDF
人文、科学与课程 被引量:1
4
作者 胡雅瑾 母小勇 《教育科学论坛》 2006年第6期5-9,共5页
“人文主义”与“科学”是人类文化的“孪生兄弟”,它们都是人类解读世界缺一不可的话语。科学与形而上学有着不解之缘,而形而上学意味着人的生存境界的不断提升,使科学在本质上具有人文的特征。人文主义必须借助于科学理性的伟大力量,... “人文主义”与“科学”是人类文化的“孪生兄弟”,它们都是人类解读世界缺一不可的话语。科学与形而上学有着不解之缘,而形而上学意味着人的生存境界的不断提升,使科学在本质上具有人文的特征。人文主义必须借助于科学理性的伟大力量,科学的长足的进步离不开人文主义营造的思想解放氛围。后现代主义也提倡人文与科学的平等话语权,希望实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因此,学校课程应该弘扬强调训练人的理智的“自由艺术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人文主义 融合 学校课程
下载PDF
高等学校课程:回归和完善生命 被引量:4
5
作者 母小勇 靳艳芬 刘红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7,共7页
生命以自由、幸福和善为终极目的,在体验、创造和超越的生命冲动的驱使下,完成"自组织",走向自主和自由。现代社会追求科技理性,片面理解科学、导致传统高等学校课程科学主义化,文化和科学被异化为学科,产生了忽视学习者生命... 生命以自由、幸福和善为终极目的,在体验、创造和超越的生命冲动的驱使下,完成"自组织",走向自主和自由。现代社会追求科技理性,片面理解科学、导致传统高等学校课程科学主义化,文化和科学被异化为学科,产生了忽视学习者生命体验的学科本位高校课程。被异化了的文化和科学教育醉心于完备的学科体系,优美的符号界定和凌驾于生命之上的控制技术。因此,必须构建关怀生命绵延和呵扩生命冲动的高等学校课程,让大学生"走进"人类先驱的生命活动和精神世界,获得生命体验并产生创造的生命冲动,翠解人类知识的生命要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高等学校课程 绵延 生命冲动
下载PDF
“自组织”视角下的高校课程特性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孙存昌 母小勇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8-110,共3页
高校课程内部要素主要包括学科、专业、课程内容、教师和学生等,它们是高校课程系统的核心因子。这些要素既自成体系又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协同或竞争使得高校课程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本文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对高校课程系统... 高校课程内部要素主要包括学科、专业、课程内容、教师和学生等,它们是高校课程系统的核心因子。这些要素既自成体系又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协同或竞争使得高校课程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本文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对高校课程系统要素间的作用加以分析,并阐述其"自组织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课程 特性 自组织
下载PDF
新课程:回归文化的逻辑
7
作者 母小勇 《江苏教育》 2005年第11A期1-1,共1页
中小学课程应该采取什么逻辑展开,一直是课程领域争论的核心问题。新课程改革之前的我国中小学课程基本属于学科本位课程。学科本位课程是直接按照学科逻辑展开的。我们知道,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传承人类文化、发展人类文化和培养创造新... 中小学课程应该采取什么逻辑展开,一直是课程领域争论的核心问题。新课程改革之前的我国中小学课程基本属于学科本位课程。学科本位课程是直接按照学科逻辑展开的。我们知道,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传承人类文化、发展人类文化和培养创造新文化的人。按照学科逻辑开展学习活动真的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人类文化 逻辑 中小学课程 学科本位 回归 学习活动 新文化
下载PDF
反对琐碎、无趣的阅读教学方法
8
作者 南茜.拉里克 黄旭 王晶 《外国中小学教育》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19-21,共3页
在美国,文盲发生率正在上升。据统计,每年有2,300,000成年人加入半文盲的队伍。未受过正式教育的儿童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口语,然而,在经过几年的指导之后,却不能掌握书面语言,这是什么原因呢?五十多年以前,著名儿童图书馆管理学专家弗... 在美国,文盲发生率正在上升。据统计,每年有2,300,000成年人加入半文盲的队伍。未受过正式教育的儿童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口语,然而,在经过几年的指导之后,却不能掌握书面语言,这是什么原因呢?五十多年以前,著名儿童图书馆管理学专家弗朗西丝·克拉克·塞耶斯所作的回答至今仍然适用,她说,“如果大部分学生不会阅读,那么,当今的教学方法一定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她补充说,“阅读成了一种机械动作,因而达不到阅读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教学方法 书面语言 儿童图书馆 机械动作 管理学专家 塞耶 语音知识 辅音群 单词量 阅读成绩
下载PDF
论课程的文化逻辑 被引量:33
9
作者 母小勇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59-65,共7页
学科是按照一定逻辑对各领域文化进行重构的产物,其重构目的是便于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方便的交流和有效的传承。利用学者、专家对话的学科逻辑构建的课程,既不一定对传承文化真正有效,也不一定对发展文化真正有效。课程活动的最终目... 学科是按照一定逻辑对各领域文化进行重构的产物,其重构目的是便于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方便的交流和有效的传承。利用学者、专家对话的学科逻辑构建的课程,既不一定对传承文化真正有效,也不一定对发展文化真正有效。课程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传承人类文化、发展人类文化和培养创造新文化的人,因此课程应该回归文化的逻辑,回到生活世界和人类活动,成为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探究、建构、交往、对话与反思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学科 课程 文化逻辑 生活世界 人类活动 课程活动 传承文化 人类文化 生命活力
原文传递
摆脱“边缘”:寻找高等学校课程的本土文化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母小勇 李丽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9-84,共6页
任何课程体系、标准和运作过程都会打上本土文化的烙印,本土文化对高等学校课程的影响具有内禀性和潜在性,是高等学校课程价值实现过程的必然结果。只有凸显本土文化,高等学校课程才具有内在价值,才有利于文化创新。本土化对高等学校课... 任何课程体系、标准和运作过程都会打上本土文化的烙印,本土文化对高等学校课程的影响具有内禀性和潜在性,是高等学校课程价值实现过程的必然结果。只有凸显本土文化,高等学校课程才具有内在价值,才有利于文化创新。本土化对高等学校课程文化创新功能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代中国高等学校课程在立足于本土文化处境的变革中,必须处理本土文化与全球文化的关系,通过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寻求建构一种凸显本土文化又能赢得其他文化尊重的课程体系。在后现代的背景下,我国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将构成一个四级课程体系,根据每一级课程的特点和功能可逐步完成各级课程的本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课程体系 价值取向 本土化 全球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