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州地区5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前后CT征象分析
1
作者 任荣 李敏 +6 位作者 刘荣荣 程晰 刘静 任砚 周碧霞 姚文妍 袁功玲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11期1807-1809,1816,共4页
目的:探讨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出院前后的胸部CT影像学变化。方法:收集2020年1—2月在我院集中收治的59例达到出院标准的COVID-19患者在出院前后复查的CT影像学资料,对其病灶的分布、形态及吸收变化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出院前后的胸部CT影像学变化。方法:收集2020年1—2月在我院集中收治的59例达到出院标准的COVID-19患者在出院前后复查的CT影像学资料,对其病灶的分布、形态及吸收变化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病变分布:发生于左肺上叶尖后段、左肺舌段、右肺上叶尖段、两肺下叶背段及下叶基底段的病灶较出院前明显吸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灶形态:实变、斑片状、纤维条索状、淡片状、磨玻璃+实变影、磨玻璃+条索影、磨玻璃+网格影、胸膜增厚、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线及铺路石征的征象明显少于出院前,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出院后15~30d复查CT表现,12例(20.34%)病灶已完全吸收,47例(79.66%)病灶吸收变淡。结论:COVID-19患者两肺下叶及肺外带或胸膜下的病灶吸收较快,且与有无基础疾病相关。胸部CT影像动态变化对临床随访、预后判断和疫情监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随访
下载PDF
苏州地区出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
2
作者 任砚 任荣 +3 位作者 刘荣荣 朱怡 刘静 李敏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9期1632-1635,1647,共5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特征,以帮助诊断,评估疗效以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我院治愈出院的COVID-19患者的影像资料,动态观察患者的早期、进展期和转归期胸部CT表现,并对病变分布、形态、密...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特征,以帮助诊断,评估疗效以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我院治愈出院的COVID-19患者的影像资料,动态观察患者的早期、进展期和转归期胸部CT表现,并对病变分布、形态、密度进行记录和统计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肺叶受累程度在三期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早期(初次就诊时):病变多位于外周或者胸膜下,以双侧肺受累多灶性磨玻璃影为主。进展期(入院4~6天):病变多以外周向中央进展,以双肺受累为主,病变形态多呈多叶多灶性,密度主要为磨玻璃影合并实变的混合型。转归期(入院≥10天):肺部病变范围均较前缩小,形态上仍以多叶多灶为主,实变明显减少,索条影明显增多。肺部病灶范围占全部肺叶比重进行评分显示各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中均无胸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结论COVID-19胸部CT表现为分布多发、胸膜下多见,磨玻璃影、实变影为主,各期的病变分布、形态和密度会有不同变化,不同分期的肺部病变范围占肺叶比重评分有差异。CT能够帮助COVID-19的诊断、观察肺内病变的动态变化,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影像学分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能谱CT成像在肺结核与矽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9
3
作者 朱怡 刘荣荣 +1 位作者 刘静 李敏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3期240-244,共5页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在肺结核与矽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于2018年2-12月确诊并进行能谱CT扫描的肺结核患者35例(127个结节;肺结核组)和矽肺患者30例(180个结节;矽肺组)。通过能谱分析获得患者SiO2 (H2O...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在肺结核与矽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于2018年2-12月确诊并进行能谱CT扫描的肺结核患者35例(127个结节;肺结核组)和矽肺患者30例(180个结节;矽肺组)。通过能谱分析获得患者SiO2 (H2O)基物质对浓度、有效原子序数值与40~70 keV区间内的曲线斜率。结果肺结核组和矽肺组SiO2(H2O)基物质对浓度的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170(101,241) mg/cm3和353(260,454) mg/cm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95,P=0.000);肺结核组和矽肺组平均有效原子序数值分别为9.29±0.83和10.68±0.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6,P=0.000);肺结核组和矽肺组平均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5.95±2.19和10.80±2.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69,P=0.000)。当SiO2(H2O)基物质对浓度阈值为275 mg/cm3时,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95),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7.40%、90.56%。结论能谱分析工具中的SiO2(H2O)基物质对浓度、有效原子序数值与能谱曲线斜率均有助于对肺结核与矽肺的结节进行鉴别诊断,尤其SiO2(H2O)基物质对浓度的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矽肺 多发性肺结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鉴别 能谱CT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粟粒性肺结核的CT影像与CD4^(+)T淋巴细胞低下 程度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任荣 程晰 +4 位作者 刘荣荣 袁功玲 刘静 姚文妍 李敏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1年第3期242-246,共5页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粟粒性肺结核的CT影像学表现与其CD4^(+)T淋巴细胞低下程度的相关性,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49例艾滋病合并粟粒性肺结核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其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粟粒性肺结核的CT影像学表现与其CD4^(+)T淋巴细胞低下程度的相关性,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49例艾滋病合并粟粒性肺结核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其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为Ⅰ、Ⅱ、Ⅲ组(分别为1~50个/μl、51~100个/μl、101~200个/μl),分析其CT影像学表现。结果①Ⅰ组中粟粒结节的大小、密度、分布表现为“三不均匀”者的发生比例高于Ⅱ、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中斑片状影、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合并纵隔淋巴结结核和肺外结核的发生率也均高于Ⅱ、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合并纵隔淋巴结结核病患者中,Ⅰ组的2R、3A区淋巴结及不均匀或分隔强化发生率高于Ⅱ、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本组随访中3例(6.1%)患者在3个月CT复查时粟粒结节吸收;46例(93.9%)患者粟粒结节吸收时间在6个月以上,且伴有不同程度的新发病灶。结论CD4^(+)T淋巴细胞数目越低,艾滋病合并粟粒性肺结核的CT影像中粟粒结节的大小、密度、分布越不均匀,纵隔淋巴结结核、肺外结核、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的发生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结核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CD4+T淋巴细胞
下载PDF
肺结核病灶进展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朱怡 任砚 +4 位作者 程晰 刘荣荣 刘静 唐佩军 李敏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1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分析抗结核治疗后出现病灶进展患者的CT影像学及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于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抗结核治疗后病灶增多患者48例,对上述患者进展前及进展后病灶的CT影像学及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 目的分析抗结核治疗后出现病灶进展患者的CT影像学及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于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抗结核治疗后病灶增多患者48例,对上述患者进展前及进展后病灶的CT影像学及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48例患者中,CT上增多病灶的分布以与进展前病灶同肺段者46例(95.83%)最多,与进展前病灶跨段同叶分布者14例(29.17%)次之;病灶增多的量以中等量增多者29例(60.42%)最多,少量增多者17例(35.42%)次之;进展病灶的CT征象主要为斑片影37例(77.08%)、结节26例(54.17%)、树芽征22例(45.83%)、实变影20例(41.67%)、磨玻璃影13例(27.08%)。病灶进展前后比较中,结节、树芽征、空洞、局限性肺气肿、钙化、条索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1.35、11.51、13.85、9.04、21.26和51.40,P均<0.05)。病灶进展期间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40例(83.33%)、咳痰33例(68.75%)、发热12例(25.00%);实验室检查阳性或异常指标如下:痰找抗酸杆菌阳性10例(20.83%),痰培养结核杆菌10例(20.83%),耐药6例(12.50%),白细胞计数减少7例(14.58%),真菌检测6例(12.50%)。结论肺结核治疗中进展的病灶与进展前病灶分布关系紧密,进展的病灶以活动性肺结核CT征象为主,临床表现以咳嗽、咳痰为主,需要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查,结合CT表现可以为临床治疗方案调整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核酸检测阳转阴前后CT影像对比 被引量:3
6
作者 朱芸仙 刘静 +5 位作者 任砚 吴敏昱 任荣 朱怡 姚文妍 李敏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0年第3期183-187,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核酸检测阳转阴前后的CT影像,探讨CT影像在临床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32例COVID-19核酸检测末次阳性前及首次转阴后的胸部CT影像,对比观察其CT表现;并对病灶... 目的对比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核酸检测阳转阴前后的CT影像,探讨CT影像在临床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32例COVID-19核酸检测末次阳性前及首次转阴后的胸部CT影像,对比观察其CT表现;并对病灶范围半定量评分,使用秩和检验分析组间差异。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诊断指南(2020第一版)》判断32例核酸首次转阴后CT影像是否进入转归期。结果32例COVID-19核酸阳转阴前后的CT影像均表现为病毒性肺炎,病灶以双侧、非对称性、胸膜下分布为主。在核酸首次转阴后,24例(75.00%)病灶范围减少,7例(21.87%)增加,1例(3.13%)变化不明显;13例(40.63%)病灶密度减低,12例(37.50%)增高,7例(21.88%)变化不明显。核酸阳转阴前后的网格征、支气管空气征、血管增粗分别为87.50%/84.38%、96.88%/87.50%、46.88%/34.38%。核酸首次转阴后肺内总体病灶范围较末次阳性时减小,核酸阳转阴前后的病灶范围半定量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核酸首次转阴后CT影像进行诊断,27例(84.38%)进入转归期。结论COVID-19患者核酸检测阳转阴性前后CT表现存在一定差异,核酸首次转阴后的CT影像多诊断为转归期,能够帮助临床进行诊疗效果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核酸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