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3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
作者 李莺 谢敏慧 +1 位作者 顾凤珍 华军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19-1020,共2页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5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醒脑静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醒脑静注射液,每次0.2 ml/kg,静滴,每日2次;对照组(28例),仅予常规治疗。两组均以7~10 d为1个疗程。结果醒脑...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5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醒脑静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醒脑静注射液,每次0.2 ml/kg,静滴,每日2次;对照组(28例),仅予常规治疗。两组均以7~10 d为1个疗程。结果醒脑静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体温下降、抽搐停止、意识恢复、肢瘫恢复及锥体束征消失所需时间,醒脑静组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对儿童病毒性脑炎疗效好,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炎 中药 药物疗法 醒脑静注射液
下载PDF
儿童甲型H1N1流感重症与危重症临床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柏振江 谢敏慧 +3 位作者 李莺 华军 任彦 季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2-527,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甲型H1N1流感重症与危重症的不同临床特点及患儿发展成为重症、危重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将2009年10月1日—2010年01月15日确诊并收住院的甲型H1N1流感患儿76例分成2组:重症组60例与危重症组16例,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特征。结果... 目的探讨儿童甲型H1N1流感重症与危重症的不同临床特点及患儿发展成为重症、危重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将2009年10月1日—2010年01月15日确诊并收住院的甲型H1N1流感患儿76例分成2组:重症组60例与危重症组16例,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特征。结果重症组平均年龄(2.91±2.26)岁,显著低于危重症组的(4.68±4.35)岁(P<0.05);重症组住院时间(7.75±3.06)d,显著短于危重症组的(19.6±7.72)d(P<0.05);重症组混合细菌感染以肺炎链球菌为主,危重症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重症组有18.3%并存基础疾病,显著少于危重症组的56.3%(P<0.05),重症组并存基础疾病以哮喘多见,危重症组以缺铁性贫血多见,次之是脑性瘫痪和先天性心脏病。重症组氧合指数为307.18±55.73,显著高于危重症组的187.50±73.62(P<0.05);重症组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显著高于危重症组(P<0.05),而肌酸激酶、心肌钙蛋白、草酰乙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和C反应蛋白显著低于危重症组(P<0.05);重症组第3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Ш)低于危重症组(P<0.05),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高于危重症组(P<0.05)。结论儿童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相对于重症,发病年龄较大,受损器官较多,早期氧合指数、肌酸激酶、影像学检查及PRISMⅢ、PCIS评分有助于对病情危重程度尽早作出判断。有缺铁性贫血、脑性瘫痪和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儿易发展成为危重症。在选择抗生素时要考虑到重症和危重症患儿混合感染细菌谱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甲型H1N1流感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下载PDF
PDCA循环法在ICU新护士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新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年第12期51-52,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PDCA循环培训方式对提高ICU新护士急救技能培训的效果。方法:在新护士急救技能培训中严格按照PDCA循环法培训。结果:新护士通过规范培训能适应ICU的工作,新护士急救技能、应变能力均得到了提高。结论:通过PDCA循环法使新... 目的:探讨应用PDCA循环培训方式对提高ICU新护士急救技能培训的效果。方法:在新护士急救技能培训中严格按照PDCA循环法培训。结果:新护士通过规范培训能适应ICU的工作,新护士急救技能、应变能力均得到了提高。结论:通过PDCA循环法使新护士熟练掌握急救技能,提高了新护士的应急能力,保证了护理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法 新护士 急救技能 培训
下载PDF
升温化交接班模式在儿童病房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4
作者 王月芳 陈娟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第S01期152-153,共2页
目的探讨升温化交接班模式在儿童病房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6-7月186例住院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交接班模式进行交接班;选择2020年8-9月360例住院患儿作为试验组,采用升温化交接班模式,夜班护士采用新型交接班表格进行晨... 目的探讨升温化交接班模式在儿童病房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6-7月186例住院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交接班模式进行交接班;选择2020年8-9月360例住院患儿作为试验组,采用升温化交接班模式,夜班护士采用新型交接班表格进行晨间大交班,采用“三问二查一告知”模式进行床边交班,即问睡眠,问饮食,问大小便,查看皮肤和管路,告知床位护士。比较两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护理缺陷的发生率以及患儿家属对责任护士的知晓率。结果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对照组中非常满意为53.76%(100/186),满意为38.17%(71/186),一般满意为8.06%(15/186),试验组非常满意为89.17%(321/360),满意为10%(36/360),一般满意为0.83%(3/360)。护理缺陷发生率,对照组为20.97%(39/186),试验组为12.78%(46/360)。出院时患儿家属对责任护士的知晓率,对照组为36.02%(67/186),试验组为69.72%(251/36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温化交接班模式适合在儿童病房的应用,通过做一名有温度的护士来帮助患儿,可以提高患儿家属对病房护士的满意度,构建和谐护患关系,规范合理的交接班模式可以快速传递信息,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减少护理缺陷发生,全面掌握病区的整体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温化 交接班模式 儿童病房
下载PDF
探讨Sk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不稳定性胫骨骨折的护理临床路径
5
作者 徐宾新 陈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2期109-110,共2页
探讨如何将互联网+临床路径应用于Sk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性胫骨骨折患儿。方法:选择我科2017年7月一12月收治的28例不稳定性胫骨骨折患儿实施互联网+临床路径;结果:有2例因急诊手术未遵循,其他26例顺利完成互联网+临床路径。结论:成功... 探讨如何将互联网+临床路径应用于Sk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性胫骨骨折患儿。方法:选择我科2017年7月一12月收治的28例不稳定性胫骨骨折患儿实施互联网+临床路径;结果:有2例因急诊手术未遵循,其他26例顺利完成互联网+临床路径。结论:成功实施互联网+临床路径,是提高术前禁食、禁饮执行准确率的关键,同时提高了患儿功能锻炼依从性,缩短了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也减少了平均住院治疗的费用,增加了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路径 不稳定性胫骨骨折 “互联网+”
下载PDF
俯卧位通气在小儿肺炎肺不张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柏振江 徐仑 +2 位作者 封其华 谢敏慧 杜晓晨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8-111,共4页
目的:评价俯卧位通气对小儿肺炎肺不张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0月~2008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住的25例患儿,均因低氧血症行机械通气,通过胸部X线和CT诊断肺炎、肺不张,随机分成2组,仰卧位通气组和俯卧位通气... 目的:评价俯卧位通气对小儿肺炎肺不张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0月~2008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收住的25例患儿,均因低氧血症行机械通气,通过胸部X线和CT诊断肺炎、肺不张,随机分成2组,仰卧位通气组和俯卧位通气组,通气模式为压力控制模式(PCmode),以监测呼出潮气量6~10ml/kg反馈调节控制压力,吸气时间0.6~1.0s,呼吸频率25~40次/min,吸入氧体积分数350~1000ml/L,呼气末正压5~12cmH2O(1cmH2O=0.098kPa)。比较2组呼吸循环指标、影像学肺复张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结果:俯卧位通气组的氧合指数(PaO2/FiO2)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显著高于仰卧位通气组(P<0.05),俯卧位通气组的肺复张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显著少于仰卧位通气组(P<0.05)。而心率、血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呼吸道阻力、呼吸道峰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改善肺炎肺不张患儿的氧合,促进肺复张,减少机械通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卧位 肺不张 机械通气 儿童
下载PDF
斯-琼综合征患儿的循证护理 被引量:3
7
作者 杨翠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24期155-156,共2页
渗出性多形性红斑严重者称斯-琼综合征(SJS),是一种与免疫有关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属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生于有过敏体质的患儿。SJS多因感染及药物所致,多为急性起病,以皮肤黏膜损害伴发热和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本病治疗措施主... 渗出性多形性红斑严重者称斯-琼综合征(SJS),是一种与免疫有关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属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生于有过敏体质的患儿。SJS多因感染及药物所致,多为急性起病,以皮肤黏膜损害伴发热和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本病治疗措施主要是抗感染及对症处理,并加强皮肤黏膜护理,预防继发感染,同时早期使用大剂量激素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并保证热量和营养供给。本组多数病例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后,预后良好,现将5例SJS患儿循证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斯-琼综合征 儿童
下载PDF
俯卧位通气患儿的护理 被引量:4
8
作者 杨翠芳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年第23期95-96,共2页
目的:探讨实施俯卧位通气患儿的护理策略。方法:将46例呼吸衰竭患儿在机械通气下置于俯卧位,观察患儿血压、心率、心律、指脉氧变化,同时注意呼吸机参数,及时处理报警,加强护理,防范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结果:俯卧位通气明显改善了肺的氧... 目的:探讨实施俯卧位通气患儿的护理策略。方法:将46例呼吸衰竭患儿在机械通气下置于俯卧位,观察患儿血压、心率、心律、指脉氧变化,同时注意呼吸机参数,及时处理报警,加强护理,防范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结果:俯卧位通气明显改善了肺的氧合功能,46例呼吸衰竭患儿顺利撤离呼吸机,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患儿实施俯卧位通气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只要加强观察与护理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卧位 机械通气 儿童
下载PDF
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在年轻护士能力考核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9
作者 孙笑 陈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2期102-103,共2页
探讨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在年轻护士能力考核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取2020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我科工作的18名年轻护士进行研究,并且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培训模式的年轻护士;实验组采用《专科护... 探讨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在年轻护士能力考核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取2020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我科工作的18名年轻护士进行研究,并且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培训模式的年轻护士;实验组采用《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进行系统培训后的年轻护士,对两组护士在患儿住院期间的家属满意度、护理缺陷发生率、年轻护士能力考核综合评分优秀率进行比较。结果:接受过《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培训的实验组,在患儿家属满意度和年轻护士能力考核综合评分中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年轻护士能力考核综合评分优秀率(55.6%)明显高于对照组护士的年轻护士能力考核综合评分优秀率(11.1%)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儿家属满意度(92.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满意度(76.5%),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缺陷发生率(12.4%)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缺陷发生率(23.6%),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系统培训的年轻护士能力在责任制护理过程中,疾病知识掌握全面,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发生率,做到优质护理,大大提高了满意度,在年轻护士综合能力提升方面,有质的提升,在实际临床护理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科质量评价标准 年轻护士能力 护理缺陷 满意度
下载PDF
开展急救技能普及站项目在过渡病房内的应用效果评价
10
作者 孙笑 陈娟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7期22-24,共3页
探讨开展急救技能普及站项目在过渡病房内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 本次项目采取2021年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我科收治入院的588名儿童监护人进行研究,将这588名儿童监护人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法平均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94名... 探讨开展急救技能普及站项目在过渡病房内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 本次项目采取2021年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我科收治入院的588名儿童监护人进行研究,将这588名儿童监护人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法平均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94名,对照组的294名儿童监护人为常规住院儿童监护人;观察组为接受过急救技能培训后的294名儿童监护人,对两组儿童监护人在过渡病房内住院期间的护理满意度、对周围环境安全的认知率以及急救技能操作达标率三方面进行比较。 结果 接受过急救技能培训后的观察组在护理满意度、对周围环境安全的认知率以及急救技能操作达标率中都明显优胜于对照组,观察组儿童监护人护理满意度(94.8%)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监护人护理满意度(85.9%),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儿童监护人对周围安全的认知度(90.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儿童监护人(67.3%)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急救技能达标率(24.5%)明显低于观察组急救技能达标率(69.7%),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急救技能培训后的儿童监护人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能够有效意识到防范意外伤害的重要性,提高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的存活率,提升儿童监护人应对意外伤害的能力从而达到降低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在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监护人 急救技能 培训 满意度 意外伤害
下载PDF
以粒细胞肉瘤为首发表现的儿童t(8;21)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淑红 赵文理 +7 位作者 安粉艳 车琳 陈民 王杭州 李莺 柏振江 黄益萍 朱雪明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10期221-223,共3页
粒/髓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 or myeloid sarcoma,GS/MS)是一种少见的由原始粒细胞或不成熟粒细胞组成的髓细胞在髓外增生和浸润所形成的髓外白血病(extramedullary leukemia,EML),也称绿色瘤(chloroma),该肿瘤最常侵犯... 粒/髓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 or myeloid sarcoma,GS/MS)是一种少见的由原始粒细胞或不成熟粒细胞组成的髓细胞在髓外增生和浸润所形成的髓外白血病(extramedullary leukemia,EML),也称绿色瘤(chloroma),该肿瘤最常侵犯的部位为软组织、骨、皮肤、腹膜、淋巴结、骨及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眼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粒细胞肉瘤 首发表现 文献复习 髓外白血病 儿童 中枢神经系统 髓细胞肉瘤
原文传递
极长链酰基肉碱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一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莺 谢敏慧 +2 位作者 顾凤珍 华军 徐忠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07年第6期562-562,共1页
患儿,女,8个月,因“咳嗽1d,反复双眼上翻12h”.入院。患儿于入院前1d出现咳嗽,并有纳差、少哭、嗜睡。次日出现反复双眼上翻,口周青紫,面色苍白,无四肢抽搐,持续数秒即止。无发热、呕吐及腹泻。既往无类似病史,否认传染病史... 患儿,女,8个月,因“咳嗽1d,反复双眼上翻12h”.入院。患儿于入院前1d出现咳嗽,并有纳差、少哭、嗜睡。次日出现反复双眼上翻,口周青紫,面色苍白,无四肢抽搐,持续数秒即止。无发热、呕吐及腹泻。既往无类似病史,否认传染病史及遗传病史。患儿系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出生体重4500g,无产伤窒息史,母乳喂养,5个月添加辅食,3~4个月会抬头,8个月时不会翻身,不会坐及爬。患儿按时预防接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缺乏症 辅酶A 极长链 脱氢 肉碱 酰基 遗传病史 面色苍白
原文传递
早期持续皮肤接触促进初产妇母乳喂养启动的研究 被引量:37
13
作者 黄蓉 万宏伟 杨巾夏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年第13期1787-1791,共5页
目的探索早期皮肤接触持续1h对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首次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产妇泌乳始动及出院时纯母乳喂养率的影响。方法采用类实验的研究方法,将通过方便抽样的71对自然分娩的初产妇及其足月儿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n=36)... 目的探索早期皮肤接触持续1h对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首次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产妇泌乳始动及出院时纯母乳喂养率的影响。方法采用类实验的研究方法,将通过方便抽样的71对自然分娩的初产妇及其足月儿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n=36)和对照组(n=35)。干预组新生儿在出生后给予母婴皮肤接触1h,对照组则皮肤接触至产妇会阴缝合完毕,约20-30min。产后通过母乳喂养测量工具评价首次母乳喂养成功率、首次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产妇泌乳始动时间及出院时纯母乳喂养率。结果干预组婴儿出现觅食反射时间为(22.86±8.576)min,对照组为(25.29±8.326)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18,P=0.106)。干预组首次吸吮持续时间为(17.06±8.662)min,对照组为(12.11±9.05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0,P=0.022)。干预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为(1.36±0.833)d,对照组为(2.66±1.99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54,P=0.001)。干预组婴儿出院时纯母乳喂养者29人(80.6%),对照组17人(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7.958,P=0.005)。结论早期持续皮肤接触1h能有效促进母乳喂养启动,为初产妇早期开展母乳喂养打下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启动 皮肤接触 初产妇
原文传递
婴儿捂热综合征4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忠 柏振江 +2 位作者 谢敏慧 李莺 华军 《江苏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1-193,共3页
目的探讨捂热综合征死亡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捂热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其中,死亡7例(死亡组),存活36例(存活组)。结果死亡组患儿的平均热峰(40.82±0.95)℃,明显高于存活组患儿的(39.87±1.01)℃(P<0.05),抽... 目的探讨捂热综合征死亡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捂热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其中,死亡7例(死亡组),存活36例(存活组)。结果死亡组患儿的平均热峰(40.82±0.95)℃,明显高于存活组患儿的(39.87±1.01)℃(P<0.05),抽搐、昏迷、休克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率及第3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Ⅲ)均高于存活组(P<0.05),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氧合指数(OI)、pH值、前白蛋白(PA)和白蛋白(Alb)均低于存活组(P<0.05);血糖(Glu)、WBC计数和Na+浓度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捂热综合征死亡患儿易出现超高热、昏迷、抽搐、休克和DIC,OI、Glu和Na+浓度以及PCIS评分和PRISMⅢ评分均有助于早期病情的判断和及时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捂热综合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