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臂截肢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史跃芳 印飞 《护理管理杂志》 2016年第9期615-616,共2页
目的调查上臂截肢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关怀照护上肢残疾病患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健康调查简表对2006年6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02例上臂截肢患者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上臂截肢患者生活质量评分(351.58±43.... 目的调查上臂截肢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关怀照护上肢残疾病患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健康调查简表对2006年6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02例上臂截肢患者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上臂截肢患者生活质量评分(351.58±43.19)分,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利手侧、是否工伤、月收入、病程(P<0.01或P<0.05)。结论上臂截肢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低,与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利手侧、是否工伤、月收入、病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肢 上臂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医院小儿急诊手外伤的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圣智 芮永军 +3 位作者 许亚军 施海峰 陆征峰 杨凯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23-424,共2页
目的探讨本院小儿急诊手外伤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其防控提供依据。方法白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共急诊收治1895例小儿手外伤患者,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研究其特点。结果本组病例男女发病比例为2.16:1,男性较多。幼... 目的探讨本院小儿急诊手外伤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其防控提供依据。方法白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共急诊收治1895例小儿手外伤患者,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研究其特点。结果本组病例男女发病比例为2.16:1,男性较多。幼儿期及学龄期发病率最高,分别为32.6%、32.8%。患儿发病率7月份最高,占12,9%;12月份最低,占4.1%。第三季度发病率最高,占31.3%。近四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患儿以本省外市、县级医院转诊为主,占47.0%。受伤原因以刀具、电器等切割伤最多,占35.4%;受伤部位以手指受伤为主(93.O%),其中示指占30.8%,以单纯皮肤软组织损伤为主。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了本地区域就诊的小儿手外伤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只有全社会提高对小儿手外伤问题的关注,加强责任及安全意识才能降低手外伤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损伤 流行病学 分析
原文传递
以骨间后动脉穿支为蒂的V-Y接力皮瓣修复手背部创面 被引量:2
3
作者 陆浩 薛明宇 +1 位作者 强力 周晓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探讨以骨间后动脉穿支为蒂的V-Y接力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我科收治手背部创面患者7例,男5例,女2例;年龄31~69岁,平均49.7岁。损伤原因:碾轧伤3例,热压伤1例,机器绞伤3例。创面缺损大小6.5 cm×5... 目的探讨以骨间后动脉穿支为蒂的V-Y接力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我科收治手背部创面患者7例,男5例,女2例;年龄31~69岁,平均49.7岁。损伤原因:碾轧伤3例,热压伤1例,机器绞伤3例。创面缺损大小6.5 cm×5.5 cm~10.5 cm×8.0 cm,带骨间后动脉尺侧终支穿支皮瓣大小7.0 cm×6.0 cm~11.0 cm×8.5 cm,转位修复创面,并以大小为5.5 cm×2.5 cm~8.0 cm×4.0 cm的骨间后动脉桡侧终支穿支皮瓣V-Y推进修复供区。结果术后二块皮瓣顺利存活,供、受区创面均I期愈合;未发生血管危象、切口裂开和明显肿胀等情况。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6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观满意,蒂部无臃肿。带骨间后动脉尺侧终支穿支皮瓣两点分辨觉为8~18 mm,平均(11.5±0.5)mm;骨间后动脉桡侧终支穿支皮瓣两点分辨觉为7~15 mm,平均(9.0±0.5)mm;供区仅残留线状瘢痕,颜色及外观轮廓自然。结论骨间后动脉穿支接力皮瓣修复手部创面具有不牺牲主干血管、操作简便,避免供区植皮,减小前臂损伤等优点,是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良好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损伤 外科皮瓣 骨间后动脉穿支 软组织缺损
原文传递
近创面局部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
4
作者 鹿战 薛明宇 +3 位作者 周晓 强力 张圣智 胡雨璇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7-39,共3页
目的介绍近创面局部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20年4月至2021年9月,我们急诊收治手部创面患者9例,创面大小为0.5 cm×0.9 cm~4.0cm×7.5cm,根据术前彩超或便携式多普勒探测仪定位创面周围穿支... 目的介绍近创面局部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20年4月至2021年9月,我们急诊收治手部创面患者9例,创面大小为0.5 cm×0.9 cm~4.0cm×7.5cm,根据术前彩超或便携式多普勒探测仪定位创面周围穿支血管情况,着眼于供区与创面的匹配,摆脱传统手部解剖标志及血管变异的束缚,更自由地设计穿支皮瓣,局部转移修复手部创面。皮瓣修复创面的形式包括V-Y皮瓣、顺行推进皮瓣、逆行旋转皮瓣等。皮瓣的大小为0.9 cm×1.5 cm~4.9 cm×7.5 cm。皮瓣供区较小时直接缝合;皮瓣供区较大时,采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结果术中皮瓣及植皮区缝合后张力适中,术后皮瓣存活良好,随访时间为5~22个月,平均7个月。皮瓣外观满意,未见明显臃肿,肤色及质地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未见明显瘢痕增生及色素沉着。皮瓣感觉未明显减退。结论近创面局部穿支皮瓣设计灵活,限制少,手术方式简便,可以有效修复手部狭长形、不规则形或其他皮瓣难以修复的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穿支 皮瓣供区
原文传递
携带指固有神经指背支的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中段伴指神经缺损创面 被引量:2
5
作者 林伟栋 施海峰 +1 位作者 张志海 李乾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79-480,共2页
目的探讨携带指固有神经指背支的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中段伴指神经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20年7月至2022年8月, 以携带指固有神经指背支的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13指中末节中段伴有指神经缺损的创面, 皮瓣内指神经的指背支... 目的探讨携带指固有神经指背支的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中段伴指神经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20年7月至2022年8月, 以携带指固有神经指背支的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13指中末节中段伴有指神经缺损的创面, 皮瓣内指神经的指背支桥接修复指神经。术后随访手指的功能及手指末节指腹部神经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3指皮瓣完全存活。随访6~13个月, 外观及功能良好, 指端两点分辨觉6~10 mm, 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1例, 良1例, 可1例。结论携带指固有神经指背支的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中段伴指神经缺损创面, 手术操作简便, 创伤小, 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损伤 外科皮瓣 神经缝合
原文传递
[足母]趾腓侧皮瓣移植治疗拇指再植术后缺血坏死性萎缩
6
作者 林伟栋 施海峰 +1 位作者 张志海 李乾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7-209,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足母]趾腓侧皮瓣治疗拇指再植术后缺血坏死性萎缩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9年5月至2023年3月,我们对8例拇指再植后缺血坏死性萎缩的患者,采用术中切除指掌侧瘢痕组织后,以游离[足母]趾腓侧皮瓣移植重建拇指掌侧组织.结果术后... 目的探讨应用[足母]趾腓侧皮瓣治疗拇指再植术后缺血坏死性萎缩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9年5月至2023年3月,我们对8例拇指再植后缺血坏死性萎缩的患者,采用术中切除指掌侧瘢痕组织后,以游离[足母]趾腓侧皮瓣移植重建拇指掌侧组织.结果术后所有皮瓣均完全存活,随访时间为6~13个月,平均7.3个月,外观较术前改善,指端两点分辨觉为6~10 mm,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分并对比:术前(56.13±6.38)分,术后6个月(81.88±9.23)分,术后功能较术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部行走步态无异常.结论游离[足母]趾腓侧皮瓣治疗拇指再植术后缺血坏死性萎缩,可明显改善手指的外观及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再植术 萎缩
原文传递
重建手指指腹常用的两种皮瓣感觉恢复比较 被引量:11
7
作者 施海峰 芮永军 +6 位作者 沙一帆 沈泳 吴柯 黄永静 王天放 杨惟翔 张志海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10-413,共4页
目的通过对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和游离趾侧腹皮瓣重建手指指腹后感觉恢复的对比,探讨修复手指指腹的最佳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以前重建手指指腹患者共59例,其中采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31例31指,采用游离趾侧腹皮瓣修复28例3... 目的通过对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和游离趾侧腹皮瓣重建手指指腹后感觉恢复的对比,探讨修复手指指腹的最佳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以前重建手指指腹患者共59例,其中采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31例31指,采用游离趾侧腹皮瓣修复28例36指,术后接受相同感觉再训练。术后随访时间为20个月至7年8个月,平均(25.3±0.5)个月。测定内容包括感觉分级(S0~S4)和两点分辨觉,并进行Jebsen手功能评定。结果采用趾侧腹皮瓣修复的患者指腹感觉恢复:S3 7例7指,S3+ 15例18指,S4 6例11指。感觉恢复到S3+以上的29指两点分辨觉为4~11 mm。采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的患者指腹感觉恢复:S1 3例3指,S2 6例6指,S3 13例13指,S3+ 9例9指,感觉恢复到S3+以上的9指两点分辨觉为9~15 mm。采用趾侧腹皮瓣修复的患者指腹感觉恢复明显优于采用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的患者(P<0.05)。Jebsen手功能评定:优势侧游离趾侧腹皮瓣优于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结论采用游离趾侧腹皮瓣重建指腹,指腹感觉恢复优于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损伤 外科皮瓣 指腹感觉 两点分辨觉
原文传递
数字化与3D打印技术辅助设计逆转旋髂浅动脉皮瓣接力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8例 被引量:2
8
作者 陆浩 薛明宇 +2 位作者 王进 高丽婷 周晓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8-173,共6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与3D打印技术辅助旋髂浅动脉皮瓣接力修复股前外侧皮瓣(ALTF)供区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4月至2021年10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手外科收治8例手部创面患者,其中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45.8(29~59)岁。损伤原因:碾轧伤3例,... 目的探讨数字化与3D打印技术辅助旋髂浅动脉皮瓣接力修复股前外侧皮瓣(ALTF)供区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4月至2021年10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手外科收治8例手部创面患者,其中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45.8(29~59)岁。损伤原因:碾轧伤3例,热压伤2例,机器绞伤3例。损伤部位:手背侧创面5例,掌侧创面3例,创面均存在不同程度污染伴软组织缺损,缺损面积为11 cm×10 cm~22 cm×14 cm,其中合并掌、指骨开放性骨折4例,肌腱缺损3例。均利用游离ALTF移植修复,并设计旋髂浅动脉皮瓣接力修复继发供区创面,腹股沟处供区直接缝合。术前采用CTA联合CDU对皮瓣穿支血管进行定位及验证,并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患肢创面3D打印模型,精准指导皮瓣的设计。术后定期门诊复诊或网络随访,了解皮瓣质地、外形、感觉恢复以及邻近关节运动情况。结果术中发现创面形状及面积与术前模拟设计基本一致,皮瓣选择与术前模拟一致。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8例均获随访,时间8~24(平均17.5)个月。ALTF供区皮瓣质地柔软,未见明显臃肿、色素沉着及瘢痕增生,且邻近髋、膝关节活动未受影响。腹部供区仅残留线状瘢痕,颜色及外观轮廓自然。结论术前利用数字化与3D打印技术可准确定位穿支血管位置,指导个性化的皮瓣设计,使患肢创面及ALTF供区达到精准修复,提高手术效率,术后皮瓣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髂浅动脉皮瓣 3D打印 精准设计 股前外侧皮瓣 供区 修复
原文传递
尺骨干骺端短缩截骨致桡尺远侧关节接触应力改变的有限元分析
9
作者 姜鸿 谭济阳 +5 位作者 房小栋 张菲 杨浩钰 刘宇舟 糜菁熠 赵刚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31-436,共6页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阐明尺骨干骺端短缩截骨后桡尺远侧关节(distal radioulnar joint,DRUJ)接触应力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健康男性志愿者为研究对象,获取右上肢在中立位和旋前背伸位时的CT扫描数据,采用Mimics Medical 21.0、Geomagic Des...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阐明尺骨干骺端短缩截骨后桡尺远侧关节(distal radioulnar joint,DRUJ)接触应力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健康男性志愿者为研究对象,获取右上肢在中立位和旋前背伸位时的CT扫描数据,采用Mimics Medical 21.0、Geomagic Design X、Ansys workbench 19.0等软件建立腕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尺骨干骺端2、3、4,5mm的短缩截骨,分析非负重和100N轴向应力下DRUJ关节面的最大接触应力,以软骨等效应力云图和数据形式输出。结果中立位DRUJ最大接触应力均位于关节面远端掌侧区域,2~5mm短缩后应力逐渐递增,轴向应力时与非负重状态下应力趋于一致(2.460~5.842 MPa VS 2.152~5.765 MPa);旋前背伸位DRUJ最大接触应力均位于关节面远端近背侧区域,大于中立位,亦随短缩量逐渐递增,轴向应力时高于非负重状态下应力(11.620~24.658 MPa VS 7.652~19.273 MPa)。结论尺骨干骺端短缩截骨后DRUJ的接触应力随短缩量逐渐增加,旋前背伸位的最大接触应力高于中立位,尤其在轴向应力下,而轴向负荷对中立位DRUJ的最大接触应力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骨 截骨术 桡尺远侧关节 接触应力 有限元分析
原文传递
双层人工真皮联合顺行岛状皮瓣修复Allen Ⅱ型指端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进 周晓 +1 位作者 强力 薛明宇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98-299,共2页
目的观察双层人工真皮(Lamlo®)联合顺行岛状皮瓣修复AllenⅡ型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们应用双层人工真皮联合顺行岛状皮瓣修复AllenⅡ型指端缺损创面15例16指,彻底清创后,人工真皮用以修复甲床缺损,... 目的观察双层人工真皮(Lamlo®)联合顺行岛状皮瓣修复AllenⅡ型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们应用双层人工真皮联合顺行岛状皮瓣修复AllenⅡ型指端缺损创面15例16指,彻底清创后,人工真皮用以修复甲床缺损,其余创面行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后2~3周去除人工真皮支架硅胶层.术后随访创面愈合情况、患指外观、感觉恢复情况、指关节活动度结果术后所有皮瓣均完全存活,术后1个月皮瓣愈合质地良好,无骨外露,甲床缺损处见粉红色肉芽组织。术后随访时间为5~10个月,平均6.3个月,患指指端饱满有弹性,感觉恢复良好,指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指甲生长良好,外观满意,无嵌甲、感觉过敏等并发症。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手功能:优12例12指,良3例4指。结论应用双层人工真皮联合顺行岛状皮瓣修复AllenⅡ型指端缺损创面临床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指损伤 人工真皮 AllenⅡ型
原文传递
CT血管造影和彩色多普勒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定位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郭晓峰 强力 +2 位作者 薛明宇 周晓 卜凡玉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48-250,共3页
目的探讨临床上应用CT血管造影技术(CT angiography,CTA)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在术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体表定位的准确性差异.方法我科自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对54例拟切取腓肠内侧动脉穿支... 目的探讨临床上应用CT血管造影技术(CT angiography,CTA)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在术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的体表定位的准确性差异.方法我科自2015年3月至2018年9月,对54例拟切取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背部创面的患者,术前均行CTA和CDU检查,根据穿支血管的口径、位置以及走行方向选择合适的穿支血管,标记出不同检测技术所确定的穿支血管体表定位点,术中以定位点为中心探查穿支血管的实际位置,并与术前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评估CTA与CDU定位的准确性。结果术后随访54例皮瓣均存活,1例皮鮮术后边缘暗紫,皮辨表面出现水泡,经及时蒂部拆线、清除皮瓣下方血凝块后存活,术后随访时间6~12个月,皮瓣均I期愈合,经术中验证分析,CDU和CTA对于腓肠内侧动脉皮穿支的识别率分别为96.0%和92.0%,对于穿支的定位准确率分别为94.5%和92.0%,CDU对于穿支血管定位的准确性更高。结论术前穿支血管的定位能够大大提高手术的效率。CDU展现出较CTA更优越的准确性,是一种可靠的术前定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 CT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非增强和增强核磁共振定位股前外侧皮瓣穿支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雪栋 赵刚 +3 位作者 潘筱云 丁燕萍 杨莹 糜菁熠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非增强核磁共振(non-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NE-MRA)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定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我们对19例拟行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的患者,术前均进行NE-MRA和增强核磁共振(c... 目的探讨非增强核磁共振(non-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NE-MRA)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定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我们对19例拟行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的患者,术前均进行NE-MRA和增强核磁共振(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穿支定位,分别与术中定位进行对比,记录穿支数量、走行、来源,并采用Likert量表评估两种影像学检查的图像质量。结果NE-MRA组的术前定位敏感度为86.7%(39/45),阳性预测值为92.9%(39/42);CE-MRA组的术前定位敏感度为88.9%(40/45),阳性预测值为93.0%(40/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穿支走行和来源结果均与术中结果相符。在图像质量方面,NE-MRA组Likert评分为2.3±0.3,低于CE-MRA组3.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E-MRA应用在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术中具有穿支定位敏感度高、无创、安全性高的优点,便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对比研究 非增强核磁共振 穿支定位
原文传递
局部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被引量:4
13
作者 鹿战 薛明宇 +1 位作者 周晓 王进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8-320,共3页
目的介绍局部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9年11月,我们急诊收治前臂或手部创面患者共15例,创面大小为5.0 cm×7.5 cm~8.5 cm×12.0采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并设计穿支血管... 目的介绍局部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9年11月,我们急诊收治前臂或手部创面患者共15例,创面大小为5.0 cm×7.5 cm~8.5 cm×12.0采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并设计穿支血管蒂顺行推进皮瓣、逆行旋转皮瓣等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股前外侧皮瓣大小为5.5 cm×8.0 cm~9.0 cm×12.5 cm,局部穿支皮瓣的大小为2.0×3.0~5.0×8.0cm。结果术后皮瓣均存活良好。随访时间为8~19个月,平均14.5个月。前臂或手部及股前外侧皮瓣供区修复后皮瓣外观满意,未见明显臃肿、色素沉着及瘢痕增生,质地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皮瓣感觉未见明显减退。邻近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受限。结论局部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皮瓣设计灵活,限制少,手术方式简便,是股前外侧皮瓣供区有效的修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穿支 皮瓣供区
原文传递
带部分拇短伸肌腱的桡侧指背动脉皮瓣修复拇指背侧复合组织缺损 被引量:2
14
作者 陆浩 薛明宇 +1 位作者 强力 周晓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2年第10期1134-1138,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带部分拇短伸肌腱的桡侧指背动脉皮瓣修复拇指背侧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手外科收治的拇指背侧复合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 均利用带部分拇短伸肌腱的桡侧指背... 目的探讨采用带部分拇短伸肌腱的桡侧指背动脉皮瓣修复拇指背侧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手外科收治的拇指背侧复合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 均利用带部分拇短伸肌腱的桡侧指背动脉皮瓣修复, 并重建伸肌腱止点。术后随访观察皮瓣质地、外形、运动功能以及感觉恢复情况;测量皮瓣的两点辨距觉、感觉恢复度及拇指屈伸活动度;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手部肌腱修复后评定标准评定手功能。结果共纳入10例患者, 男6例, 女4例, 年龄20~67岁, 平均41岁, 左手6例, 右手4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最小2.0 cm×1.5 cm, 最大3.0 cm×2.5 cm, 肌腱缺损范围1.0 ~1.7 cm。均采用带部分拇短伸肌腱的桡侧指背动脉皮瓣一期修复, 皮瓣切取范围2.5 cm× 1.8 cm~3.5 cm× 3.0 cm, 拇短伸肌腱切取长度为2.0~3.4 cm。术后10例皮瓣全部存活, 创面一期愈合。患者均获6~12个月随访, 平均8个月, 术后手指外形满意, 外观良好, 质地柔软;皮瓣两点辨距觉为7~10 mm, 平均9 mm, 感觉恢复至S3级;对指、对掌功能正常, 拇指屈伸活动度为60°~90°。拇指功能评定:优8例, 良2例。供区愈合良好, 外观满意。结论带部分拇短伸肌腱的桡侧指背动脉皮瓣可一期修复拇指皮肤和肌腱缺损, 并具有切取简单、供区损伤小、血供可靠及皮瓣外观、感觉和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是修复拇指背侧复合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伸肌腱 桡侧指背动脉皮瓣 拇指 复合组织缺损
原文传递
CTA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穿支血管定位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陆浩 薛明宇 +1 位作者 强力 周晓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5-318,共4页
目的探究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CTA)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CDU)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穿支血管定位中的应用。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对10例伴手背或手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行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术,创面面积4.5 cm×3.7 c... 目的探究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CTA)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CDU)在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穿支血管定位中的应用。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对10例伴手背或手掌侧软组织缺损患者行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术,创面面积4.5 cm×3.7 cm~8.7 cm×5.5 cm,部分患者.合并掌骨骨折或伸肌腱损伤。术前采用CTA和CDU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穿支进行定位及验证,在确定穿支的部位和口径后,精准指导设计皮瓣,进行软组织重建修复,切取皮瓣面积5 cm×4 cm~9 cm×6 cm。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0例患者术前CTA和CDU相结合的方法定位的穿支血管与术中所见完全吻合,10例尺动脉腕上皮支完全存活,供区无运动感觉功能障碍。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外形满意,两点分辨觉为6~8 mm。结论术前运用CTA和CDU相结合的方法可准确定位穿支血管位置,有利于皮瓣更精确的设计,减少受区植皮及皮瓣臃肿的可能,同时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血管造影术 彩色多普勒超声 尺动脉腕上皮支 定位
原文传递
AO埋头螺钉结合动力支具在近指间关节近端关节面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柯 施海峰 +3 位作者 黄永静 沙一帆 王天放 芮永军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39-440,共2页
目的探讨AO埋头螺钉结合动力支具在近指间关节近端关节面骨折中的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我们对12例手指近指间关节近端关节面骨折的患者,采取AO埋头螺钉固定,术后佩戴手指动力支具行早期功能锻炼。术后随访采用手指Ishida-I... 目的探讨AO埋头螺钉结合动力支具在近指间关节近端关节面骨折中的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我们对12例手指近指间关节近端关节面骨折的患者,采取AO埋头螺钉固定,术后佩戴手指动力支具行早期功能锻炼。术后随访采用手指Ishida-Ikuta评分标准,在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畸形、稳定性、日常活动受干扰程度、影像评价六个方面评分。结果术后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9个月,根据Ishida-Ikuta评分标准评定:优10例,良1例,可1例。结论 AO埋头螺钉固定结合动力支具早期功能锻炼应用于近指间关节关节面骨折治疗中,方法简单,术后关节活动度恢复良好,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关节 骨折 埋头螺钉 动力支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