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癌患者外周血细胞亚群及其与临床关系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吕彦天 沈宇 黄建安 《临床肺科杂志》 2011年第9期1420-1422,共3页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的表达,研究其与肺癌患者临床分期及化疗的关系。方法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9例肺癌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流式细胞仪(flowcytometry,FCM)检测的T...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的表达,研究其与肺癌患者临床分期及化疗的关系。方法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9例肺癌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流式细胞仪(flowcytometry,FCM)检测的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及血中CEA含量。结果Ⅰ~Ⅱ期、不同病理分化级别及CEA正常范围内的肺癌患者外周血各细胞亚群分布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Ⅲ~Ⅲ期及CEA升高肺癌患者CD4+、CD4+/CD8+、CD2+8细胞比值下降(P〈0.05),CD8+、CD4+、CD2+5细胞比值升高(P〈0.05),NK细胞比例较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化疗2周后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8+、CD2+8比值降低(P〈0.01),CD8+、CD4+、CD2+5细胞比值升高(P〈0.01),NK细胞比例升高。结论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存在一定抑制,Ⅲ~Ⅳ期及CEA升高的患者免疫抑制更明显,化疗后患者各细胞亚群分布较前并未得到改善,甚至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T细胞亚群 流式细胞术 化疗
下载PDF
慢病毒介导的siRNA干扰乳腺癌MCF-7细胞MIF对VEGF-C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劲男 张光波 +3 位作者 乔军利 杨苏梅 李泰勋 洪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88-1391,共4页
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的siRNA对乳腺癌MCF-7细胞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的下调作用,分析MI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在乳腺癌细胞中表达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的siRNA对乳腺癌MCF-7细胞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的下调作用,分析MI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在乳腺癌细胞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构建慢病毒/siRNA载体,转染乳腺癌MCF-7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siRNA转染效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F与VEGF-C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乳腺癌细胞中MIF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C分泌情况。结果成功构建稳定低表达MIF的乳腺癌细胞株。慢病毒介导的siRNA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转染效率超过80%,其能有效阻断MI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同时VEGF-C的表达水平相应降低。结论构建的慢病毒载体能有效阻断乳腺癌细胞中MIF的表达。MIF可以调控乳腺癌细胞VEGF-C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慢病毒载体 RNA干扰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患者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表达膜型B7-H3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孙正杰 黄坚 +3 位作者 武正旺 吴文庆 沈佳庆 张光波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90-1295,共6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以及膜型B7家族同源分子-3(B7-H3)在急性胰腺炎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初诊的急性胰腺炎患者(AP)63例,其中轻度急性胰腺炎(MAP)25... 目的探讨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以及膜型B7家族同源分子-3(B7-H3)在急性胰腺炎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初诊的急性胰腺炎患者(AP)63例,其中轻度急性胰腺炎(MAP)25例、中度急性胰腺炎(MSAP)20例、重度急性胰腺炎(SAP)18例;对照组为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群组20例。诊断标准符合2013年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要求,并除外可能影响结果的其他基础疾病,如肿瘤、自身免疫病、病毒感染以及创伤等。利用流式检测分析外周静脉血MDSC表达比例以及MDSC膜上B7-H3表达情况,并对AP患者进行24、48、72h动态检测。采用完全随机设计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AP发病24hMDSC细胞群体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SAP组表达最高,MSAP组其次,均高于MAP组,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动态观察:MAP组、MSAP组发病24、48、72hMDS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SAP组MDSC48h升至最高,72h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发病24hMDSC模型B7-H3高表达,健康对照组几乎不表达;SAP组表达最高,MSAP组其次,均高于MAP组,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观察MDSC膜型B7-H3表达MAP组、MSAP组发病24、48、72h,膜型B7-H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SAP组mB7-H3表达24、48、72h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DSC及MDSC膜型B7-H3在急性胰腺炎高表达,而且表达在MAP、MSAP、SAP中差异显著,对AP免疫紊乱的深入认识能更好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 膜型B7家族同源分子-3
原文传递
LGR5和ALDH1A1在非小细胞肺癌进展和预后中的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高菲 周斌 +4 位作者 徐俊驰 高鑫 李淑湘 朱耿超 杨辰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25-330,共6页
目的探讨富含亮氨酸的G蛋白偶联受体5(LGR5)和乙醛脱氢酶1A1(ALDH1A1)的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进展和预后中的作用,为NSCLC的诊疗寻找新靶点.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2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NSCLC手术患者新鲜组织标本24... 目的探讨富含亮氨酸的G蛋白偶联受体5(LGR5)和乙醛脱氢酶1A1(ALDH1A1)的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进展和预后中的作用,为NSCLC的诊疗寻找新靶点.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2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NSCLC手术患者新鲜组织标本24例,石蜡标本109例.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LGR5和ALDH1A1在NSCLC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09例NSCLC组织和5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LGR5和ALDH1A1的表达.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Pearson相关、Kaplan-Meier法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数据.结果LGR5和ALDH1A1 mRNA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对应癌旁正常组织(u值:150和74,均P〈0.01),且二者表达具有相关性(r=0.416, 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LGR5和ALDH1A1在NSCLC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8.44%(31/109)和41.28%(45/109),且在LGR5阳性表达的组织中,有24例(77.42%,24/31)ALDH1A1也阳性表达(r=0.388, P〈0.01).另外,LGR5和ALDH1A1在高TNM分期NSCLC中的表达高于其在低TNM分期NSCLC中的表达(χ^2值:4.64和5.24,均P〈0.05),二者在有淋巴结浸润NSCLC中的共表达高于其在无淋巴结浸润NSCLC中的共表达(χ^2=4.12,P〈0.05).高表达LGR5或ALDH1A1的患者具有较差的预后(χ^2值:6.24和4.18,均P〈0.05),而共表达LGR5和ALDH1A1的患者预后更不理想(χ^2=10.63,P〈0.01).LGR5和ALDH1A1均为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风险比分别为2.361(95% CI: 1.106~5.037)和2.306(95% CI: 1.101~4.830),均P〈0.05].结论LGR5和ALDH1A1的表达与NSCLC的产生、转移和不良预后紧密相关,有望成为NSCLC靶向显像和靶向放射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预后 受体 G-蛋白偶联 醛脱氧酶
原文传递
sCD40L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惠品晶 张学光 +3 位作者 薛群 季顺东 董宁珍 刘曼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637-2640,共4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患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ELISA法连续测定29例LAA患者(A组)和11例健康体检者(B组)血浆sCD40L、血小板膜蛋白140(GMP-140)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与B组比较,A组血小板... 目的探讨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患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ELISA法连续测定29例LAA患者(A组)和11例健康体检者(B组)血浆sCD40L、血小板膜蛋白140(GMP-140)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与B组比较,A组血小板GMP-140含量增高[(43.78±16.61)ng/ml vs.(9.42±2.96)ng/ml](P<0.01),sCD40L和IL-6亦明显增高[(8.36±4.30)ng/ml vs.(3.52±1.69)ng/ml和(55.59±18.20)pg/ml vs.(30.33±7.45)pg/ml](P<0.01)。A组患者sCD40L与GMP-140水平、sCD40L与IL-6水平、GMP-140与IL-6水平均呈正相关。结论 LAA患者血循环中sCD40L含量升高,提示血小板源性CD40L是炎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和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介质。循环中sCD40L升高可作为血小板活化、不稳定动脉粥样斑块发展为缺血性卒中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CD40配体 血小板活化 动脉粥样硬化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
原文传递
编码人IKK2dn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表达验证 被引量:1
6
作者 樊彩斌 温端改 +5 位作者 欧阳骏 农绍军 侯建全 严春寅 浦金贤 张学光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96-300,共5页
目的构建含有人IKK2d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转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C)诱导免疫耐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从质粒pACCMVPLPASR(+)-IKK2dn中酶切出IKK2dn基因,并插入pShuttle-CMV-GFP(-)TEMP载体中构建成腺病毒穿梭质粒,KpnI/HindⅢ酶切... 目的构建含有人IKK2d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转染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C)诱导免疫耐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从质粒pACCMVPLPASR(+)-IKK2dn中酶切出IKK2dn基因,并插入pShuttle-CMV-GFP(-)TEMP载体中构建成腺病毒穿梭质粒,KpnI/HindⅢ酶切鉴定。将pShuttle-CMV-GFP(-)TEMP-IKK2dn转移到pAdxsi载体上,得到pAdxsi-GFP-IKK2dn病毒质粒,XhoI酶切后鉴定。将鉴定正确的质粒用脂质体法转染人胚肾细胞株HEK293细胞,包装成重组病毒颗粒;并在HEK293细胞中反复扩增并纯化,根据报告基因GFP测定病毒滴度。转染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后采用RT-PCR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经酶切和RT-PCR鉴定,得到预期的1060bp条带,证实成功构建了携带IKK2d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制备出高滴度(2×1011PFU/ml)的重组腺病毒。结论成功构建了含IKK2dn-cDNA的重组腺病毒,为进一步研究用IKK2dn基因修饰DC诱导免疫耐受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病毒载体 IKK2dn 树突状细胞
原文传递
人肺腺癌组织和细胞系TROP-2表达的初步研究
7
作者 顾宇平 赵云根 +2 位作者 朱一蓓 张光波 黄建安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42-346,共5页
目的:检测人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2)在人肺腺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5株人肺腺癌细胞系、1株永生化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中TROP-2的表达,RT-PCR检测11例、免疫组化检测4... 目的:检测人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2)在人肺腺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5株人肺腺癌细胞系、1株永生化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中TROP-2的表达,RT-PCR检测11例、免疫组化检测46例肺腺癌组织中TROP-2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人肺腺癌细胞系中H1975、SPCA-1和PC-9有TROP-2表达,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5.3±5.4)%、(91.4±4.6)%和(97.2±2.1)%,而在A549、H1299及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HBE中无表达。TROP-2 mRNA的表达阳性率为72.7%(8/11)。TROP-2蛋白在肺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43.5%,20/46)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0,0/11)和肺良性病变组织(9.5%,2/21),P=0.001。肺腺癌TROP-2的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P=0.02)和TNM分期(P=0.02)相关,与患者术后生存期呈负相关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结论:TROP-2在肺腺癌组织及肺腺癌细胞系中均有较高表达,可能在肺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TROP-2 流式细胞术 RT-PCR 免疫组化
原文传递
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和血清B7-H3、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8
作者 白艳辉 陈旭勤 +4 位作者 王浙东 李岩 崔伟丽 张光波 薛建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16-918,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期细菌性脑膜炎(BM)和病毒性脑炎(VEM)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可溶性协同刺激分子B7-H3(CD276)、IL-1β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1年11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BM患儿17例、VEM患儿12例的急性期脑脊液... 目的观察急性期细菌性脑膜炎(BM)和病毒性脑炎(VEM)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可溶性协同刺激分子B7-H3(CD276)、IL-1β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1年11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BM患儿17例、VEM患儿12例的急性期脑脊液和血清。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对象血清和脑脊液B7-H3和IL-1β水平,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各组进行分析,并对B7-H3和IL-1β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BM组患儿脑脊液中B7-H3与IL-1β水平均显著高于VEM组(P<0.01,0.05);BM组患儿血清中B7-H3水平明显高于VEM组(P<0.05)。BM组和VEM组血清IL-1β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BM组脑脊液中B7-H3与IL-1β水平变化呈正相关(r=0.526,P<0.05)。结论协同刺激分子B7-H3在脑脊液和血清中的水平测定具有急性期BM和VEM的鉴别诊断价值;B7-H3与IL-1β水平可以作为BM的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之一。协同刺激分子B7-H3与炎症因子IL-1β参与了细菌性脑膜炎的急性期炎症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7-H3 白细胞介素-1Β 细菌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炎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