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幽门螺杆菌单克隆抗体与人血小板交叉识别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白艳艳 王兆钺 +2 位作者 缪竞诚 白霞 阮长耿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48-451,共4页
目的:研究抗幽门螺杆菌(Hp)尿素酶B(ureB)单克隆抗体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的结合情况。方法:运用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FCM)和免疫放射法(IRMA)分析血小板膜GP成分与幽门螺杆菌ureB成分的相关性。结果:抗幽门螺杆菌ureB单抗1F11与... 目的:研究抗幽门螺杆菌(Hp)尿素酶B(ureB)单克隆抗体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的结合情况。方法:运用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FCM)和免疫放射法(IRMA)分析血小板膜GP成分与幽门螺杆菌ureB成分的相关性。结果:抗幽门螺杆菌ureB单抗1F11与血小板成分GPⅢa、P-选择素有一定程度结合,但与GPⅠb、GPⅡb及GPⅥ无结合。结论:血小板成分GPⅢa、P-选择素与幽门螺杆菌ureB存在交叉识别的共同抗原表位,提示Hp感染与部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机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糖蛋白 幽门螺杆菌 尿素酶B 交叉抗原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间充质干细胞改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田竑 吴德沛 陈广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319-1324,共6页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因其来源广泛、多分化潜能、支持造血、免疫调节等多个特性而受到人们高度关注,在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能。骨髓微环境在许多恶性血液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作用,MSC作...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因其来源广泛、多分化潜能、支持造血、免疫调节等多个特性而受到人们高度关注,在组织工程和细胞治疗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能。骨髓微环境在许多恶性血液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作用,MSC作为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肿瘤微环境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最近研究发现,AML、MDS、ALL、MM等血液病部分患者的MSC存在细胞遗传学异常,病理状态下MSC的表型、分化能力、免疫调节功能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变,提示MSC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此外,还有实验证实,MSC参与了白血病细胞化疗耐药的过程。由于MSC支持造血和免疫调节等独特优点,近年来MSC被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支持造血及防治GVHD。本文就MSC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中的改变及其作为临床细胞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遗传学 化疗耐药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妇产科的静脉血栓栓塞问题──解读ASH 2014血液学与生殖专题讨论会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兆钺 《血栓与止血学》 2015年第3期129-131,共3页
妊娠与分娩是一生理过程,但此时妇女处于相对敏感与危险的阶段,易诱发各种病理改变,如高血压、免疫系统病变与血栓性疾病,后者包括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栓塞(VTE)。VTE在妊娠与产后更为多见,约占妊娠期血栓性事件的4/5,主要包括深静脉... 妊娠与分娩是一生理过程,但此时妇女处于相对敏感与危险的阶段,易诱发各种病理改变,如高血压、免疫系统病变与血栓性疾病,后者包括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栓塞(VTE)。VTE在妊娠与产后更为多见,约占妊娠期血栓性事件的4/5,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肺栓塞(PE),是继脑血管疾病与心血管疾病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静脉血栓栓塞 抗凝 治疗 预防
下载PDF
血栓止血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4
作者 阮长耿 余自强 《苏州医学》 2012年第2期1-1,共1页
检验医学现状:自动化、快速化、标准化、专业化;临床医学现状:专业化、信息化、多学科交叉。临床医生仅注重检验结果的诊疗信息,忽略诊断试验的诊断效率及实验的影响因素;检验医生仅注重结果的准确性,对病人本身的病理生理的变化... 检验医学现状:自动化、快速化、标准化、专业化;临床医学现状:专业化、信息化、多学科交叉。临床医生仅注重检验结果的诊疗信息,忽略诊断试验的诊断效率及实验的影响因素;检验医生仅注重结果的准确性,对病人本身的病理生理的变化等了解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止血检验 临床医学 血栓 临床医生 多学科交叉 检验医学 诊疗信息 检验结果
下载PDF
1988-2006年江苏省血液研究所科研情况统计分析
5
作者 赵凌颖 王莉萍 阮长耿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8年第6期373-373,384,共2页
为了客观评价江苏省血液研究所科研工作的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指导科技工作提供参考,对该研究所1988--2006年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的科研课题及获奖情况进行统计。18年来,该研究所整体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但重大成果不多,科技成果转化率... 为了客观评价江苏省血液研究所科研工作的优势和不足,为进一步指导科技工作提供参考,对该研究所1988--2006年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的科研课题及获奖情况进行统计。18年来,该研究所整体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但重大成果不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今后应在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的基础上,注重高水平、高起点的课题研究和高水平的人才引进与培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成果 统计分析 科学院和研究所 江苏
原文传递
中国江苏地区人群血红蛋白病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文娟 解珺丹 +5 位作者 王谦 陶婷婷 姚红 文丽君 周有宁 陈苏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42-1748,共7页
目的:了解中国江苏地区人群血红蛋白病的分布情况和基因型。方法:对4 115人进行血红蛋白病筛查,采用血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三种方法联合进行。筛查阳性标本采用跨越断裂点多聚酶链反应(gap-P... 目的:了解中国江苏地区人群血红蛋白病的分布情况和基因型。方法:对4 115人进行血红蛋白病筛查,采用血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三种方法联合进行。筛查阳性标本采用跨越断裂点多聚酶链反应(gap-PCR)和PCR结合反向点杂交技术(RDB)技术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确诊,以PCR-DNA测序法及PCR-电泳法作为RDB技术的补充及异常血红蛋白(除Hb E)突变的鉴定。结果:中国江苏地区人群血红蛋白病筛查阳性率6.10%(251/4 115)。其中对232例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确诊195例,分别为α-地中海贫血占31.28%(61/232),β-地中海贫血66.15%(129/232),α地中海贫血复合β-地贫1.54%(3/232),SEA-HPFH 0.43%(1/232),SEA-HPFH复合β-地中海贫血0.43%(1/232);α-地中海贫血以东南亚缺失型(--SEA)为主,β-地中海贫血以IVS-Ⅱ-654位点突变率最高;另确诊异常血红蛋白携带者11例,为Hb E3例,Hb Kenitra、Hb Seattle、Hb Saitama、Hb Bushw ick、Hb Koln以及Hb M-M ilw aukee-2各1例。结论:中国江苏地区人群中血红蛋白病以地中海贫血为主,HPLC对筛查血红蛋白病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对开展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贫血 异常血红蛋白 基因诊断
下载PDF
诱导期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11
7
作者 颜霜 傅琤琤 +6 位作者 周进 徐云 姚颖 金松 颜灵芝 朱霞明 吴德沛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35-1039,1043,共6页
目的探索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诱导治疗期间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某医院接受PAD(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与PDD(硼替佐米+脂质体阿霉素+地塞米松)方案治疗的116例初治有症状的MM患者临床资料,统计诱导治疗期间感... 目的探索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诱导治疗期间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某医院接受PAD(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与PDD(硼替佐米+脂质体阿霉素+地塞米松)方案治疗的116例初治有症状的MM患者临床资料,统计诱导治疗期间感染率及临床特点。结果 116例MM患者其中69例接受PAD方案治疗,47例接受PDD方案治疗,两组的感染发生率分别为79.7%和89.4%。73例为皮下注射硼替佐米,43例接受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组感染发生率为78.1%,静脉注射组为93.0%,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期间医院感染发病率为83.6%(97例),其中第一疗程81例出现感染,3例外院治疗具体感染不详,实际感染发病率为71.7%(81/113);第二疗程感染发病率为56.6%(64/113);共98例患者完成三个疗程治疗,感染发病率为43.9%(43/98);共66例患者完成四个疗程治疗,感染发病率为28.8%(19/66)。随着疗程的推进,感染率呈下降趋势。感染的部位从高到低依次是呼吸系统、皮肤及黏膜、口腔及胃肠道、血液、泌尿道。化疗期间是否预防性应用抗真菌药物的两组患者临床诊断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结论诱导期间感染发病率极高,主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系统,临床医生与患者均需加强呼吸系统感染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 化学治疗 医院感染
下载PDF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闫彬 陆士奇 +2 位作者 翟菊萍 阮长耿 赵益明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19-423,共5页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Von Willebrand factor ristocetin cofactor activity, VWF : Rco)在评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患者病情及预后两年恢复情况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4—07~2015...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Von Willebrand factor ristocetin cofactor activity, VWF : Rco)在评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患者病情及预后两年恢复情况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4—07~2015—02我院收治的61例脑梗死患者及104例正常人血浆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检测其VWF:Rco水平,根据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和改良Rankin评分细则随访患者预后两年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对其资料进行分组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VWF:Rc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1),并与VWF抗原呈正相关(r=0.996,P〈0.0001);患者不同年龄段VWF:Rco水平有差异,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病例组的血浆超长VWF水平增多;患者初诊VWF:Rco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呈正相关(r=0.382,P=0.002),与预后两年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负相关(r=0.293,P=0.022),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呈正相关(r=0.269,P=0.036),入院VWF:Rco水平越高,预后恢复越差。结论初诊脑梗死患者显著升高的VWF:Rco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VWF:Rco可作为评估脑梗死预后的标志物,初诊VWF:Rco水平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CI)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VWF:Rco)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不良预后
下载PDF
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A1区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其生物学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沈飞 董宁征 +3 位作者 谢丽倩 范磊 赵益明 阮长耿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4-236,F0003,共4页
目的研制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A1区的单克隆抗体及其生物学特性的鉴定。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体外表达人vWFA1区蛋白(rvWF-A1),以rvWF-A1免疫Balb/c小鼠,通过细胞融合,HAT选择性培养,用ELISA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采用Westernblot和... 目的研制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A1区的单克隆抗体及其生物学特性的鉴定。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体外表达人vWFA1区蛋白(rvWF-A1),以rvWF-A1免疫Balb/c小鼠,通过细胞融合,HAT选择性培养,用ELISA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采用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单抗鉴定。结果构建了rvWF-A1表达载体pQE30-vWF-A1。rvWF-A1在大肠杆菌M15中稳定表达。通过融合、筛选获得两株阳性杂交瘤细胞,命名为SZ-129和SZ-130。其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地与rvWF-A1和人血浆中vWF结合。结论表达了rvWF-A1,并制备了具有潜在抗血栓作用的vWF-A1单克隆抗体SZ-129和SZ-1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A1区 原核表达 血小板 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单克隆抗体的鉴定以及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马珍妮 凌婧 +4 位作者 沈飞 谢丽倩 殷杰 苏健 阮长耿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04-1109,共6页
目的:构建并鉴定血管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单克隆抗体,并研究其生物学功能。方法:利用真核表达的重组血浆金属蛋白酶ADAMTS13截断型蛋白(ADAMTS13-T7)纯品免疫BALB/c小鼠,经标准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用ELISA方法鉴定单... 目的:构建并鉴定血管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单克隆抗体,并研究其生物学功能。方法:利用真核表达的重组血浆金属蛋白酶ADAMTS13截断型蛋白(ADAMTS13-T7)纯品免疫BALB/c小鼠,经标准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用ELISA方法鉴定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应用免疫印迹技术确定单克隆抗体与全长ADAMTS13的识别能力;观察单克隆抗体对ADAMTS13水解v WF的影响。结果:最终获得6株抗ADAMTS13的单克隆抗体,克隆号分别为1G11、2F11、6G3、9E1、10A8、10B4。经ELISA鉴定,纯化后的单克隆抗体1G11和2F11的效价最高,与截断型ADAMTS13-T7蛋白结合能力比较,明显高于全长ADAMTS13蛋白。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6个单克隆抗体都能与全长ADAMTS13结合,其中1G11和2F11条带最亮。功能实验表明,在变性条件下1G11和2F11能够明显抑制ADAMTS13水解v WF,并随着单克隆抗体浓度的增加而抑制作用增强。结论:成功获得针对ADAMTS13的单克隆抗体,其中两株为抑制性功能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伴有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征的感染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兆钺 余自强 +4 位作者 苏健 赵小娟 曹丽娟 白霞 阮长耿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259-261,共3页
目的:诊断一种伴有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特征的感染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确定其临床与实验室检查的特点。方法:观察患者的临床经过,常规方法做血液生化与凝血检测以及血液细菌培养,用残余胶原结合实验测定血浆ADAMTS13活性... 目的:诊断一种伴有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特征的感染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确定其临床与实验室检查的特点。方法:观察患者的临床经过,常规方法做血液生化与凝血检测以及血液细菌培养,用残余胶原结合实验测定血浆ADAMTS13活性及其抑制物。结果:患者有严重感染/败血症,临床呈暴发性经过,且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实验室检测显示消耗性凝血障碍,ADAMTS13活性明显降低,并存在ADAMTS13抑制物。结论:感染性DIC伴有TTP特征可能是一种新的综合征,临床呈暴发性经过,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感染 ADAMTS13
下载PDF
微颗粒水平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并发症中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莉莉 韩悦 +6 位作者 朱倩 赵世香 王倩 朱明清 戴兰 沈文红 吴德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73-1678,共6页
目的:探讨微颗粒(microparticles,MP)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过程中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寻找移植后血栓性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指标。方法:对我院94例allo-HSCT患者,根据移... 目的:探讨微颗粒(microparticles,MP)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过程中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寻找移植后血栓性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指标。方法:对我院94例allo-HSCT患者,根据移植后首先出现的并发症情况分为4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 GVHD)组27例(Ⅱ度以上10例)、血栓组9例、感染组41例和平稳组17例。采集患者移植预处理前(-10d)、预处理结束(0 d)、造血干细胞回输后(+10 d,+20 d)4个不同时间段的血浆标本,以流式细胞术检测组织因子微颗粒(tissue factor positive microparticles,TF+M P)和内皮细胞微颗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 P)水平,动态观察TF+M P和EM P在allo-HSCT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回顾性分析这两种微颗粒指标与预处理、移植后血栓病变、a GVHD及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1 all-HSCT患者预处理前TF+M P和EM P水平分别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随后在各个时间段虽然呈现不同的波动,但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虽然TF+M P和EM P水平在预处理结束较预处理前有所升高,但是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2 TF+M P和EM P水平在血栓组中升高明显,升高水平大于a GVHD组和感染组(P<0.05)。3血栓组中的TF+M P和EM P水平在各个时间段与其他观察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而a GVHD组与感染组中的TF+M P和EM P水平较平稳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浆TF+M P和EM P水平的增高可能与移植后相关血栓病变有关,提示肝静脉闭塞病(HVOD)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动态监测TF+M P和EM P水平有望预测血栓性病变的发生,为移植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颗粒 血栓 移植相关并发症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活性氧在血小板GPIbα酶切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平平 张凤 戴克胜 《血栓与止血学》 2013年第3期142-144,共3页
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Ib-Ⅸ-Ⅴ复合物受体在血小板执行止血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感染,外伤等),血小板膜表面GPIbα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暴露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 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Ib-Ⅸ-Ⅴ复合物受体在血小板执行止血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感染,外伤等),血小板膜表面GPIbα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暴露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识别并结合,启动血小板的粘附并形成血栓,起到止血作用[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氧 血小板 GPIbα 酶切作用
下载PDF
以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4
作者 尹佳 孙爱宁 +3 位作者 吴德沛 陈苏宁 解珺丹 许春芳 《临床荟萃》 CAS 2015年第11期1313-1316,共4页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属于获得性造血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PN)的一种。发病率较低,在1.2~3/10万之间,患者年龄常较大,发病高峰年龄在50~70岁之间。
关键词 血小板增多症 静脉血栓形成 门静脉
下载PDF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阮长耿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53-755,共3页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由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正日益受到临床各科的重视。本文就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近年来在诊疗方面有所进展的相关疾病,如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疾病等作一综述。
关键词 出血性疾病 血栓性疾病 生理性止血 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癫
下载PDF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阮长耿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1-4,共4页
关键词 止血 血栓 出血性疾病 血栓性疾病
下载PDF
PDD方案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
17
作者 周亚南 陈子兴 +4 位作者 张日 张旭辉 陶瑞芳 邵景章 吴德沛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373-375,397,共4页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联合脂质体多柔比星和地塞米松(PDD)方案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初治MM,采用PDD方案:硼替佐米1.3 mg/m2,第1、4、8、11天,脂质体多柔比星40 mg,第1天,地塞米松20 mg,第1-2,...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联合脂质体多柔比星和地塞米松(PDD)方案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初治MM,采用PDD方案:硼替佐米1.3 mg/m2,第1、4、8、11天,脂质体多柔比星40 mg,第1天,地塞米松20 mg,第1-2,4-5,8-9,11-12天,每4周1个疗程,共2-6个疗程,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平均接受(4.1±1.1)(2-6)个疗程,有效率为25例(96%),2个疗程有效率23例(88%)。26例2个疗程达严格意义完全缓解(sCR)4例(15%),完全缓解(CR)8例(31%),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8例(31%),部分缓解(PR)3例(12%),轻微反应(MR)2例(8%),疾病稳定(SD)1例(4%)。骨髓瘤细胞、血清单克隆M蛋白均较治疗前下降。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改变,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其次为胃肠道反应,便秘。另外,周围神经病变(PN)较为多见。结论PDD方案治疗初治MM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 脂质体多柔比星 地塞米松 初治
下载PDF
疏血通注射液体外抗栓及抗凝作用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艳明 夏珂 +7 位作者 何杨 赵赟霄 张忠兵 江淼 郑顺亮 王思瑶 周剑波 白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6期4502-4505,共4页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以下简称疏血通)体外抗凝、抗栓作用。方法 2015年5—7月,收集来自江苏省血液研究所的6例健康献血者的外周血,采用同一健康献血者的血液或血浆,以疏血通1份+血液或血浆9份作为加药组,0.9%氯化钠溶液1份+血液或血浆...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以下简称疏血通)体外抗凝、抗栓作用。方法 2015年5—7月,收集来自江苏省血液研究所的6例健康献血者的外周血,采用同一健康献血者的血液或血浆,以疏血通1份+血液或血浆9份作为加药组,0.9%氯化钠溶液1份+血液或血浆9份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常规指标、凝血指标、纤溶指标、血小板功能、体外血栓形成情况。结果对照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高于加药组(P<0.05)。两组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药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长于对照组(P<0.001);对照组与加药组血块收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试验的APTT、PT、TT长于对照组(P<0.05);纠正试验的APTT、PT、TT短于加药组(P<0.05)。加药组D-二聚体、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高于对照组,纤酶蛋白原(FIB)、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低于对照组(P<0.05)。加药组ADP、瑞斯托霉素、胶原、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小板黏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药组P-选择素高于对照组(P<0.05)。加药组R值、K值长于对照组,α角、MA值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血通在体外实验中显示出一定的抗凝、促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抗凝药 血液凝固 疏血通注射液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黏附
下载PDF
抗血小板膜糖蛋白Ib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鉴定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谷颖 季顺东 +2 位作者 赵益明 沈飞 阮长耿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50-652,656,共4页
目的:制备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Ib(GPIb)单克隆抗体(mAb),并进行生化鉴定与初步探讨其临床应用。方法:采用血小板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经间接ELISA法筛选和克隆化培养,获得1株抗人GPIbmAb的杂交瘤细胞,纯化其腹水... 目的:制备抗人血小板膜糖蛋白Ib(GPIb)单克隆抗体(mAb),并进行生化鉴定与初步探讨其临床应用。方法:采用血小板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经间接ELISA法筛选和克隆化培养,获得1株抗人GPIbmAb的杂交瘤细胞,纯化其腹水获得mAb;免疫双扩散鉴定其抗体亚类;流式细胞术和免疫放射法鉴定其识别的抗原;ELISA法检测该抗体对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的影响。结果:成功制备了1株抗人GPIbmAb,命名为SZ-151。ELISA法测定其腹水效价为1∶20 000,免疫双扩散鉴定其为IgG1亚类。免疫放射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证实SZ-151和mAb SZ-2识别同一抗原GPIb,且作用位点不同。ELISA结果显示,SZ-151对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无抑制作用。结论:获得1株新的抗血小板膜糖蛋白Ib的mAb,可用于血浆vWF的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检测,为血管性血友病的诊断和分型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糖蛋白Ib 单克隆抗体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下载PDF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曲乐(综述) 赵益明(审校)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3-276,共4页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disease,CVD)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脑血管病变,其中血管壁受损是其最主要的病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作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特异性标志物,其在CV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disease,CVD)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脑血管病变,其中血管壁受损是其最主要的病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作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特异性标志物,其在CV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就vWF与CVD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CVD)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血管内皮功能紊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