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与运动功能预后评估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蒋维青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8期152-153,共2页
探讨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与运动功能预后评估的相关性。方法:将2018年1月-2021年3月5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纳入到本研究中,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观察组(n=-29)于发病1周后开展康复治疗,对照组(n=-29)于发病2周后进行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
探讨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与运动功能预后评估的相关性。方法:将2018年1月-2021年3月5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纳入到本研究中,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观察组(n=-29)于发病1周后开展康复治疗,对照组(n=-29)于发病2周后进行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活动能力(ADL)评分、肢体运动(FMA)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卒中病患而言,越早开展康复治疗,其运动功能预后情况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早期康复治疗
运动功能
预后评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盆底肌筋膜手法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及对盆底肌电的影响
被引量:
10
2
作者
张蓬蓉
柳标
凌云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2年第12期53-57,共5页
目的探究盆底肌筋膜手法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PFD)患者的效果及对盆底肌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PFD 12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Kegel盆底肌锻炼法治疗,研究组采用肌筋膜手法联合常...
目的探究盆底肌筋膜手法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PFD)患者的效果及对盆底肌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PFD 12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Kegel盆底肌锻炼法治疗,研究组采用肌筋膜手法联合常规Kegel盆底肌锻炼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盆底肌电指标(Ⅰ类肌纤维最大电位、Ⅱ类肌纤维最大电位、前静息肌电值、后静息肌电值),盆底超声参数[膀胱尿道后角(PVA)、膀胱逼尿肌厚度(DWT)、尿道旋转角(URA)、肛提肌裂口面积(LHA)],盆底功能[盆底功能障碍问卷20(PFDI-20)、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以及尿流动力学指标[最大膀胱容积、残余尿量(PVR)、最大尿流率(Q_(max))、逼尿肌最大压力(Pdet_(max))]。结果治疗4周后,2组Ⅰ类肌纤维最大电位、Ⅱ类肌纤维最大电位、最大膀胱容积、Q_(max)水平及PISQ-12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2组前静息肌电值、后静息肌电值、PVA、DWT、URA、LHA、PVR、Pdet_(max)水平及PFDI-20、ICI-Q-SF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筋膜手法治疗在提高PFD患者盆底功能、改善患者盆底肌电生理水平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且可改善患者尿流动力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
肌筋膜手法
盆底肌电
膀胱尿道后角
膀胱逼尿肌厚度
残余尿量
最大尿流率
逼尿肌最大压力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减重下力线矫正训练对脑瘫患儿骨盆前倾的影响
被引量:
7
3
作者
侯莹
刘丽华
+4 位作者
王庆娟
朱斐斐
张倩影
杨卫新
江钟立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99-603,共5页
目的 观察减重下力线矫正训练(WBAT)对矫正脑瘫患儿骨盆前倾的疗效。 方法 选取站立位骨盆前倾的脑瘫患儿2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WBAT组、站立训练组和肌力训练组,每组患儿9例。3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WBAT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自行...
目的 观察减重下力线矫正训练(WBAT)对矫正脑瘫患儿骨盆前倾的疗效。 方法 选取站立位骨盆前倾的脑瘫患儿2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WBAT组、站立训练组和肌力训练组,每组患儿9例。3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WBAT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自行设计的WBAT训练,肌力训练组增加骨盆稳定及下肢抗重力肌群抗阻训练,站立训练组增加站立板辅助站立训练,以上3种治疗均每次20 min,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治疗4周后)分别对3组患儿的骨盆倾斜角(ASIS-PSIS)、躯干倾斜角(A-P)及1 min步行距离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WBAT组的ASIS-PSIS和A-P分别为(18.61±3.13)°和(23.31±3.81)°,站立组的A-P为(24.48±4.33)°,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WBAT组治疗后的ASIS-PSIS与肌力训练组和站立训练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WBAT训练组的1 min步行距离为(26.81±12.61)m,肌力训练组的1 min步行距离为(21.07±8.45)m,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WBAT组治疗后的1 min步行距离与肌力训练组和站立训练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WBAT训练可显著改善骨盆前倾脑瘫患儿的ASIS-PSIS、A-P以及1 min步行距离,且其疗效优于传统的肌力训练和站立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线
姿势
脑性瘫痪
骨盆前倾
减重下力线矫正训练
原文传递
题名
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与运动功能预后评估相关性研究
1
作者
蒋维青
机构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医院康复医学科
出处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8期152-153,共2页
文摘
探讨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与运动功能预后评估的相关性。方法:将2018年1月-2021年3月5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纳入到本研究中,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观察组(n=-29)于发病1周后开展康复治疗,对照组(n=-29)于发病2周后进行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活动能力(ADL)评分、肢体运动(FMA)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卒中病患而言,越早开展康复治疗,其运动功能预后情况越好。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早期康复治疗
运动功能
预后评估
分类号
R614 [医药卫生—麻醉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盆底肌筋膜手法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及对盆底肌电的影响
被引量:
10
2
作者
张蓬蓉
柳标
凌云
机构
上
海
交通大学
医学
院
苏州
九龙
医院
康复
医学科
上
海
交通大学
医学
院
苏州
九龙
医院
超声科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医院康复医学科
出处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2年第12期53-57,共5页
基金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190172014)。
文摘
目的探究盆底肌筋膜手法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PFD)患者的效果及对盆底肌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PFD 12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Kegel盆底肌锻炼法治疗,研究组采用肌筋膜手法联合常规Kegel盆底肌锻炼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盆底肌电指标(Ⅰ类肌纤维最大电位、Ⅱ类肌纤维最大电位、前静息肌电值、后静息肌电值),盆底超声参数[膀胱尿道后角(PVA)、膀胱逼尿肌厚度(DWT)、尿道旋转角(URA)、肛提肌裂口面积(LHA)],盆底功能[盆底功能障碍问卷20(PFDI-20)、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以及尿流动力学指标[最大膀胱容积、残余尿量(PVR)、最大尿流率(Q_(max))、逼尿肌最大压力(Pdet_(max))]。结果治疗4周后,2组Ⅰ类肌纤维最大电位、Ⅱ类肌纤维最大电位、最大膀胱容积、Q_(max)水平及PISQ-12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2组前静息肌电值、后静息肌电值、PVA、DWT、URA、LHA、PVR、Pdet_(max)水平及PFDI-20、ICI-Q-SF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筋膜手法治疗在提高PFD患者盆底功能、改善患者盆底肌电生理水平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且可改善患者尿流动力学水平。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
肌筋膜手法
盆底肌电
膀胱尿道后角
膀胱逼尿肌厚度
残余尿量
最大尿流率
逼尿肌最大压力
Keywords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Myofascial manipulation
Pelvic floor electromyography
Posterior vesicourethral angle
Detrusor wall thickness
Residual urine volume
Maximum urine flow rate
Maximum detrusor pressure
分类号
R711.7 [医药卫生—妇产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减重下力线矫正训练对脑瘫患儿骨盆前倾的影响
被引量:
7
3
作者
侯莹
刘丽华
王庆娟
朱斐斐
张倩影
杨卫新
江钟立
机构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
苏州
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
康复
医学
院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医院康复医学科
苏州
大学附属第一
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
医院
康复
医学科
出处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99-603,共5页
文摘
目的 观察减重下力线矫正训练(WBAT)对矫正脑瘫患儿骨盆前倾的疗效。 方法 选取站立位骨盆前倾的脑瘫患儿2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WBAT组、站立训练组和肌力训练组,每组患儿9例。3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WBAT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自行设计的WBAT训练,肌力训练组增加骨盆稳定及下肢抗重力肌群抗阻训练,站立训练组增加站立板辅助站立训练,以上3种治疗均每次20 min,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治疗4周后)分别对3组患儿的骨盆倾斜角(ASIS-PSIS)、躯干倾斜角(A-P)及1 min步行距离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WBAT组的ASIS-PSIS和A-P分别为(18.61±3.13)°和(23.31±3.81)°,站立组的A-P为(24.48±4.33)°,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WBAT组治疗后的ASIS-PSIS与肌力训练组和站立训练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WBAT训练组的1 min步行距离为(26.81±12.61)m,肌力训练组的1 min步行距离为(21.07±8.45)m,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WBAT组治疗后的1 min步行距离与肌力训练组和站立训练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WBAT训练可显著改善骨盆前倾脑瘫患儿的ASIS-PSIS、A-P以及1 min步行距离,且其疗效优于传统的肌力训练和站立训练。
关键词
力线
姿势
脑性瘫痪
骨盆前倾
减重下力线矫正训练
Keywords
Alignment
Posture
Cerebral palsy
Pelvic tilt
Weight-bearing alignment training
分类号
R742.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R493 [医药卫生—康复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与运动功能预后评估相关性研究
蒋维青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盆底肌筋膜手法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及对盆底肌电的影响
张蓬蓉
柳标
凌云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2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减重下力线矫正训练对脑瘫患儿骨盆前倾的影响
侯莹
刘丽华
王庆娟
朱斐斐
张倩影
杨卫新
江钟立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7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