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何事梨花落梦里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凌龙华
-
机构
苏州市吴江区政协文化文史委
-
出处
《江苏地方志》
2020年第3期51-52,共2页
-
文摘
一惊艳“村落梨花”,萦牵“黎川三里”。苏州市吴江区的黎里(今汾湖高新区),从来不曾拂去那一层古典美,也从来没缺失过泛溢传奇的地方志。雾中驶来的舟楫:是陶朱公范蠡大夫的商船,载得满舱哗啦啦变现的“书生梦”;是季鹰张翰张扬的风帆,帆影写意云淡风轻的“莼鲈之思”;是诗人陆龟蒙逛荡的扁舟,却情有独钟泊系“鸭栏泾”放养“能言鸭”。明末清初,舟过分湖(湖分吴越),满门风雅午梦堂,出了一个林黛玉似的奇女子,吟得“戏捐粉盒葬花魂”。乾隆盛世,“来问桃花津”的随园主人袁枚,信口吟出“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随即揭示一方水土的秘笈:“长廊三里覆”“家家棹小舟”。近代,南社巨子柳亚子,缘“吴淞江”奔“黄浦江”,浩荡放言“独拜弥天马克思”;新中国成立后与一代伟人诗词唱和,却留下“分湖便是子陵滩”的牢骚谜团。史如水,是非曲直莫能定,但一脉相承,总续流。
-
关键词
云淡风轻
一方水土
南社
林黛玉
吴淞江
三十里
三里
古典美
-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姑苏读园续:艺圃、留园、耦园、退思园
- 2
-
-
作者
凌龙华
-
机构
苏州市吴江区政协文史委
-
出处
《江苏地方志》
2016年第4期28-33,共6页
-
文摘
寻寻觅觅,是那条弄堂般的小巷最终让我找到了艺圃。曲曲折折,是那两排仿佛镶嵌在墙壁上的紫藤把我引向了庭院深处。
-
关键词
中国
当代文学
散文
《"姑苏读园"续》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逝去的炊烟
- 3
-
-
作者
凌龙华
-
机构
苏州市吴江区政协文化文史委
-
出处
《江苏地方志》
2020年第6期58-59,共2页
-
文摘
行灶典型的行灶,是航船上的小灶,随船行,多置于船艄头,名副其实“行灶”。唐代诗人柳宗元诗《渔翁》有描述:“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湖光山色,轻烟缕缕,很有诗意。行灶简易,多自制,或用稻草泥“搪”成,或用陶缸、废铁桶改制成;急就章,则用砖块临时垒成,那是水泥船,当年生产队粜谷、淘粪,常为之。
-
关键词
唐代诗人
急就章
柳宗元诗
湖光山色
名副其实
-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不妨“有意”读书
- 4
-
-
作者
凌龙华
-
机构
苏州市吴江区政协文史委
-
出处
《群众》
2017年第16期61-61,共1页
-
文摘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传统社会,乡土中国,文化始终根植于“耕读”两字。“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从建树角度论,读书也是耕种,且是最有收获的“百年大计”。“坑灰未冷山东乱,原来刘项不读书。”嘲讽的是草莽英雄对文化的蔑视,隐痛或为“百无一用是书生”。但历史的舒展随即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不读书”的英雄一执政,幡然省悟,则无不对文化推崇倍至。“马上得之,焉能马上治之?”于是,汉高祖刘邦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向孔子敬礼,一举把儒家文化抬举到治国平天下的“庙堂之高”。
-
关键词
读书
儒家文化
草莽英雄
乡土中国
百年大计
汉高祖
平天下
历史
-
分类号
G792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以天下兴亡为己任——顾炎武的家国情怀
- 5
-
-
作者
凌龙华
-
机构
苏州市吴江区政协文史委
-
出处
《群众》
2017年第12期60-61,共2页
-
文摘
昆山玉峰亭林园,顾炎武纪念馆所在.亭林为顾炎武之号,头像上方匾额题“心同山河”四字.一代大儒顾炎武,生不逢时,却以天下为己任,奔走国事,治学经世,在风雨飘摇的历史舞台上,堂堂正正做一个有气节的人,义无反顾做一番学问与“天下为公”的大业.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学问家、爱国诗人,世人敬称“亭林先生”.
-
关键词
顾炎武
家国情怀
兴亡
“天下为公”
明末清初
爱国诗人
学问家
纪念馆
-
分类号
D647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迟读迟子建
- 6
-
-
作者
凌龙华
-
机构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政协文史委
-
出处
《中国政协》
2014年第15期68-69,共2页
-
文摘
迟读迟子建,是遗憾;反过来说,迟子建的作品是再怎么迟读也不过时,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道路上,一些邂逅,让我标记为小小的里程碑。就女性作家而言,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打开了我视界的另一扇窗,直指心扉;旅美作家严歌苓以其形象和作品彻底诠释了我心目中“美女加才女”的偶像,梦幻成真;而迟到的迟子建以一句“我的世界下雪了”,就让我相见恨晚。迅速合成了两项的联袂雕塑——美与才情,灵动与凝重!
-
关键词
迟子建
《穆斯林的葬礼》
文学作品
女性作家
中国当代
严歌苓
霍达
梦幻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节日的诗咏
- 7
-
-
作者
凌龙华
-
机构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政协文史委
-
出处
《中国政协》
2016年第1期78-79,共2页
-
文摘
时世变迁,镜像更替。有些节,消失了,隐退了;有些节,新诞了,创新了。这是“文化”的功德,也是“文明”的功绩。
-
关键词
节日
“文化”
“文明”
诗
更替
-
分类号
D6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望见美丽
- 8
-
-
作者
凌龙华
-
机构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政协文史委
民盟吴江区委
-
出处
《中国政协》
2018年第1期76-77,共2页
-
文摘
美丽是什么,美丽在哪里,美丽能拥有吗?第一个百年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第二个百年梦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望又可及。触手之间,中国梦、我的梦,彼此联结,最终归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梦。
-
关键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
人类命运
中国梦
共同体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精神家园·古村落·乡愁
- 9
-
-
作者
凌龙华
-
机构
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政协文史委
-
出处
《中国政协》
2014年第14期24-25,共2页
-
文摘
系着乡愁的古村落不能被埋没,被抛弃,也不能被空心化。理性地保护古村落,就是本真地抒发乡愁。
-
关键词
古村落
乡愁
精神家园
空心化
-
分类号
K928.5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
-
题名《进步简史》:进步的反思
- 10
-
-
作者
凌龙华
-
机构
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政协文史委
-
出处
《中国政协》
2015年第16期79-80,共2页
-
文摘
进步是什么?一不小心,进步可能就成陷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进步的步点才能不停息,进步的节奏也才能不零乱。
-
关键词
反思
简史
才能
-
分类号
G202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关心粮食(二题)
- 11
-
-
作者
凌之
-
机构
苏州市吴江区政协文化文史委
-
出处
《中国政协》
2020年第20期76-77,共2页
-
文摘
珍惜粮食,人类永恒的话题。回忆劳动,更觉收获不易。稻谷上场稻子割下,等待上场。担到场上的稻子,依然带着水田特有的气息,硬朗的稻秆似乎还在追忆星光下“听取蛙声一片”。
-
关键词
稻秆
蛙声
回忆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跟着课文看风景
- 12
-
-
作者
凌龙华
-
机构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政协文史委
-
出处
《教师博览(上旬刊)》
2015年第1期2-2,共1页
-
文摘
当年忝为“名师”,特别钟情游记名篇。宋人沈括的《雁荡山记》,我讲解得行云流水。示范教学时,绘图诠释文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惟妙惟肖,令人击节,但心底就是一个“虚”,一个“不踏实”——真实的雁荡山我都没到过,遑论雁荡瀑布了。由此,倔强地萌生了这样一个信念——跟着课文看风景,游而学。
-
关键词
风景
课文
雁荡山
“虚”
名师
名篇
倔强
-
分类号
G623.202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缘”来如此
- 13
-
-
作者
凌龙华
-
机构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政协文史委
-
出处
《教师博览(上旬刊)》
2014年第5期64-64,共1页
-
文摘
2011年《教师博览》苏州笔会后,美丽的向晴编辑写了一组动人的记录文字,称我为《教师博览》“元老级人物”,说我与《教师博览》是“彼此成就了对方”。这真是说到了点子上,更说到了我的心坎里。与《教师博览》相遇,是缘。那是十余年前,《教师博览》创刊步入第十个年头。同样是一个笔会,在南昌,我是作为一个外省代表“特邀”参加。
-
关键词
《教师博览》
编辑
创刊
外省
-
分类号
G237.5
[文化科学]
-
-
题名“小书”不小
- 14
-
-
作者
凌龙华
-
机构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政协文化文史委
-
出处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0年第6期65-67,共3页
-
文摘
毫无疑问,孩子爱看"小人书",尤其是像我这般年纪的人,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电视机还在"下乡"的路上。现在回想,那时的"小人书"也还很经典——小巧玲珑又耐看。阅读也是有年轮的。这里所说的"小书",显然不再是"小人书"。2002年北京出版社推出一套"大家小书"丛书,小32开,风衣口袋里一插,风雅!袁行霈先生所作的序,精悍又动人,“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
-
关键词
北京出版社
袁行霈
小人书
风雅
学术性
-
分类号
I2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陆营生
- 15
-
-
作者
凌龙华
-
机构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政协文化文史委
-
出处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0年第11期79-80,共2页
-
文摘
陆营生,人称陆师傅。生得眉清目秀,年轻时便在澡堂当学徒。年轻时的陆师傅只能叫小陆,跟着老师傅从扬州某地来到苏州某地,也算少小离家,背井离乡。民间俗称澡堂为“混堂”,雾气蒸腾,人流嘈杂.难免混杂点乌烟瘴气。
-
关键词
雾气
背井离乡
人称
-
分类号
I24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