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轼《贺新郎》作时与作意综述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斌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27-36,共10页
苏轼《贺新郎》的创作时间与意图,历来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关于其创作时间,有杭州通判任上作、任翰林学士时作、杭州知州任上作、某次贬官之后作、谪居黄州时期作、谪居惠州时期作等六种观点;关于其创作意图,有为官妓秀兰而作、为侍妾... 苏轼《贺新郎》的创作时间与意图,历来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关于其创作时间,有杭州通判任上作、任翰林学士时作、杭州知州任上作、某次贬官之后作、谪居黄州时期作、谪居惠州时期作等六种观点;关于其创作意图,有为官妓秀兰而作、为侍妾榴花而作、万顷寺纪游而作、为侍妾朝云而作、寄托身世之感作等五种观点。纵观古今评论者诸种观点,以谪居黄州时期寄托身世之感而作最为切实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贺新郎》 黄州 比兴寄托 迁谪心态
下载PDF
唐宋时期《忆秦娥》词体演进及其与《秦楼月》之关系
2
作者 陈斌 《中国韵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6-71,共6页
唐宋时期,《忆秦娥》经历了字数多寡、押韵方式、句法句式等方面的演进,在其词调固化定型的过程中,北宋中后期苏轼、李之仪为代表的创作实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秦楼月》的出现,与《忆秦娥》的词体演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的词... 唐宋时期,《忆秦娥》经历了字数多寡、押韵方式、句法句式等方面的演进,在其词调固化定型的过程中,北宋中后期苏轼、李之仪为代表的创作实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秦楼月》的出现,与《忆秦娥》的词体演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的词体演进又相互交织在一起,因而两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同中见异,又异中见同,其间异同主要体现在字数多寡、押韵方式、句法句式等方面。通过纵向梳理与横向对比,《忆秦娥》与《秦楼月》之间呈现出清晰的源与流、干与枝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忆秦娥 秦楼月 词体演进
下载PDF
改用“民办非营利单位”更妥帖
3
作者 赵皖生 《中国民政》 2001年第10期47-,共1页
关键词 民办非企业单位 词目 概念 民政部门 思维形式 非营利 社会服务 社会公益事业
下载PDF
在落实“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中展现新作为
4
作者 周雪奇 《中国民政》 2022年第8期23-23,共1页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民生情怀,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救助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民生情怀,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救助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民政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的要求,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改革创新,加快构建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让社会救助更有温度广度深度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情怀 根本遵循 困难群众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分层分类 全国政协 社会福利 民政系统
下载PDF
由汶川大地震对救灾减灾工作引发的启示
5
作者 傅菊珍 《中国民政》 2008年第8期43-43,共1页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是建国以来震级最高、受灾最严重的一次地震。地震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在救灾中表现出的快速反应能力、组织动员能力、协同抗灾能力、综合保障能力和灾区人民的自救互救能力...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是建国以来震级最高、受灾最严重的一次地震。地震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在救灾中表现出的快速反应能力、组织动员能力、协同抗灾能力、综合保障能力和灾区人民的自救互救能力,赢得了国内外媒体的普遍赞誉。认真分析这场抗震救灾斗争,从中可得出许多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救灾 地震 减灾工作 快速反应能力 综合保障能力 建国以来 动员能力 抗灾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