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研究OCT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应用
1
作者 顾丽萍 《智慧健康》 2020年第23期65-67,共3页
目的分析OCT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治疗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50例,按照患者检查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特征变化、检查准确率、灵敏度以及特异度。结... 目的分析OCT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治疗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50例,按照患者检查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特征变化、检查准确率、灵敏度以及特异度。结果 (1)对比两组患者检查准确率:实验数据表明,观察组患者检查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之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比两组患者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实验数据表明,观察组患者灵敏度以及特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之间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比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特征变化:实验数据显示,患者治疗后临床特征表现明显优于治疗前,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CTA是临床广泛使用于检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的检查方式,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以及特异度、诊断准确率,更有利于临床诊断治疗患者,值得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TCA 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临床作用
下载PDF
AcrySofRestor多焦点人工晶状体SN6AD1和SN6AD3型植入术后患者视功能及生存质量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刘芳 王方 +3 位作者 苏彦 马列 曹志杰 顾丽萍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37-840,共4页
目的对AcrySofRestor非球面渐进衍射型多焦点人工品状体SN6AD1型和SN6AD3型的患者的远、中、近视力进行研究对比,并就术后主观视功能及生存质量进行了对比。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9年11月至2011年10月在苏州市眼视光医院... 目的对AcrySofRestor非球面渐进衍射型多焦点人工品状体SN6AD1型和SN6AD3型的患者的远、中、近视力进行研究对比,并就术后主观视功能及生存质量进行了对比。方法回顾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9年11月至2011年10月在苏州市眼视光医院接受白内障手术并植入AcrySofRestor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59例(67只眼)患者,其中男性29例(32只眼),女性患者30例(35只眼)。患者分为两组,A组30例,33只眼,植入+3DReSTORSN6ADl,年龄47-88岁,平均年龄(68.14±8.70)岁;B组29例,34只眼,植入SN6AD3型多焦点晶体,年龄43.83岁,平均年龄(66.30±13.24)岁。所有患者在术后1天,1周,1月,3月,6月,1年行眼科详细检查,术后3个月行不同距离的视力测量,同时使用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研发的“视功能与生存质量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评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远、近距离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40cm、60cm和70cm裸眼中视力SN6ADI+3D组高于SN6AD3+4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视远脱镜率均为96%和97%;术后视近脱镜率SN6AD1组为85%(28/33),SN6AD3组为88%(30/3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患者均对细小物体的辨别有点困难或比较困难,在视功能调查中的主观视觉、视觉适应、周边视觉及对空间感知能力的评分,两组评分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质量评分,包括患者的自理、生活、社交难易程度及心理因素评分,SN6ADl组1.216,SN6AD3组1.4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型号SN6AD1型和SN6AD3型Restor人工晶状体均可提供全程视力和带来较为理想的视觉效果。SN6AD1型更符合大多数人群,而SN6AD3型仍不失为近视眼患者的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多焦点 白内障手术 SN6ADl型 SN6AD3型 视功能 生存质量
原文传递
CD40信号通路与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苏彦 刘芳 《国际眼科纵览》 2012年第3期182-188,共7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及眼外伤等多种眼病均可造成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分化群40蛋白(CD40)及其配体(CD40L)构成的共刺激系统是免疫细胞间的重要信号转导...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及眼外伤等多种眼病均可造成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分化群40蛋白(CD40)及其配体(CD40L)构成的共刺激系统是免疫细胞间的重要信号转导途径,活化的CD40分子刺激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的分泌,导致CNV。在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中已检测出高水平表达的CD40与CD40L。干预CD40信号通路有可能成为CNV治疗的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 CIMO 促血管生成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