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数据的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形象认知及优化策略——以苏州木渎古镇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彭清远 张晓芳 +2 位作者 邢佳琦 谭晶晶 吴逸秋 《小城镇建设》 2020年第12期100-105,114,共7页
本文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方法,以马蜂窝、携程、途牛、飞猪等网站的12篇游记及12000条评论为文本数据,使用八爪鱼软件提取高频特征词,并从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古镇文化内涵四个方面分析了游客对木渎古镇的旅游感... 本文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方法,以马蜂窝、携程、途牛、飞猪等网站的12篇游记及12000条评论为文本数据,使用八爪鱼软件提取高频特征词,并从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古镇文化内涵四个方面分析了游客对木渎古镇的旅游感知形象,在此基础上探讨木渎古镇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镇 旅游形象感知 网络文本分析 形象优化 木渎古镇
下载PDF
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IC-ICP-MS)测定水体中的砷形态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林林 朱英存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0-284,共5页
使用离子色谱(I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技术对水中砷的形态进行分离检测,对流动相、进样量和流速等条件进行了研究。使用IonpacAS18阴离子色谱柱,NH4HCO3作为淋洗液,1.0mL·min-1流速,成功的进行砷形态分离,该方法在10... 使用离子色谱(IC)-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联用技术对水中砷的形态进行分离检测,对流动相、进样量和流速等条件进行了研究。使用IonpacAS18阴离子色谱柱,NH4HCO3作为淋洗液,1.0mL·min-1流速,成功的进行砷形态分离,该方法在100μL进样量下,4种砷形态(三价砷(As(III))、五价砷(As(V))、一甲基砷(MMA)和二甲基砷(DMA))的方法检出限在10~30ng·L-1之间,方法回收率为82.6%~110%,相对标准偏差(n=6)为2.2%~1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分析 离子色谱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
下载PDF
联用技术在砷形态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林林 朱英存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54-57,共4页
目前用于元素砷的形态分析技术主要是色谱与原子光谱、质谱等的联用,最常用的是HPLC与ICP-OES、ICP-MS的联用,方法准确可靠,灵敏度高,但是不能提供砷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信息。因此以色谱-电喷雾质谱(ESI-MS)的联用作为定性分析的主要手段... 目前用于元素砷的形态分析技术主要是色谱与原子光谱、质谱等的联用,最常用的是HPLC与ICP-OES、ICP-MS的联用,方法准确可靠,灵敏度高,但是不能提供砷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信息。因此以色谱-电喷雾质谱(ESI-MS)的联用作为定性分析的主要手段,但是ESI-MS灵敏度低,易受基体干扰,因此需要复杂的前处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分析 联用技术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下载PDF
蚯蚓对土壤-植物系统中抗性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何文程 陈明龙 +2 位作者 史鑫成 包灿鑫 张园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2-98,共7页
为探讨蚯蚓对不同类型土壤-植物系统中抗生素及其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消减规律,文章通过盆栽实验种植草本类马唐与叶菜类上海青,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从根际土、植物叶际和植物根部3个不同介质分析磺胺类抗... 为探讨蚯蚓对不同类型土壤-植物系统中抗生素及其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消减规律,文章通过盆栽实验种植草本类马唐与叶菜类上海青,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从根际土、植物叶际和植物根部3个不同介质分析磺胺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含量与磺胺类抗性基因、四环素类抗性基因、喹诺酮类抗性基因的丰度。研究表明,蚯蚓可以有效降低根际土、植物叶际和植物根部的抗生素含量,分别降低5.55%~8.31%、5.89%~13.36%、18.76%~45.6%;蚯蚓可显著降低根际土壤、植物叶际、根内生菌的ARGs丰度,分别降低34.71%~64.97%、53.68%~60.13%、18.99%~31.51%。结果表明,蚯蚓对不同介质ARGs影响有所差异,对于根际土壤,蚯蚓对磺胺类抗性基因sul2的影响最为显著;对于叶际部分,蚯蚓对四环素类抗性基因tetM的去除率最为显著;而对于根内生菌,蚯蚓对草本类马塘中的tetM去除率最高,但对叶菜类上海青中的sul2去除率却为最高。通过热图分析,tetM在土壤-植物系统中丰度分布最为稳定,而四环素类抗性基因tetG在植物体内中的丰度分布显著高于根际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系统 抗生素 抗性基因 蚯蚓
下载PDF
磁性硅藻土负载纳米过氧化钙对水中磷酸盐吸附 被引量:12
5
作者 徐楚天 李大鹏 +5 位作者 张帅 耿雪 陈丽媛 宋小君 郭超然 黄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92-800,共9页
本研究以磁性硅藻土为载体,负载纳米过氧化钙(CaO2),制备了一种可高效吸附磷酸盐且可回收的复合材料(MDCP),并利用SEM、EDX-mapping、XRD、XDS和VSM等技术对MDCP的微观形貌、内部结构、晶体组成以及元素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DCP表... 本研究以磁性硅藻土为载体,负载纳米过氧化钙(CaO2),制备了一种可高效吸附磷酸盐且可回收的复合材料(MDCP),并利用SEM、EDX-mapping、XRD、XDS和VSM等技术对MDCP的微观形貌、内部结构、晶体组成以及元素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DCP表面成功负载了CaO2,并具有良好的磁性.MDCP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数据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根据Langmuir模型确定当T=20℃时MDCP对水中磷酸盐的最大单位吸附容量为191.84 mg·g^-1.吸附等温线与吸附动力学的结果表明,MDCP对磷酸盐的吸附过程属于化学吸附.pH对MDCP吸附磷酸盐具有显著的影响,MDCP对磷酸盐的有效吸附pH范围为4~10,且MDCP对溶液pH具有调节效果,可使溶液pH保持在7~9的水平.当溶液共存Cl^-、SO42^-、CO3^2-、HCO3^2-、F^-和NO3^-等阴离子时,MDCP对水中磷酸盐仍具有良好的选择吸附性.回收后的MDCP可用HCl溶液对其吸附的磷酸盐进行解吸,解吸后的MDCP再次负载CaO2后对磷酸盐去除率仍可达到初次吸附量的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钙(CaO2) 磁性硅藻土 磷酸盐 吸附
原文传递
氧化强化对氢氧化钙原位固磷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徐楚天 李大鹏 +4 位作者 岳薇 吴宇涵 孙培荣 汤尧禹 黄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23-731,共9页
将氢氧化钙[Ca(OH)_(2)]和过氧化氢(H_(2)O_(2))以梅花散点的方式注射到底泥中,考察两者联用对内源磷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单独投加Ca(OH)_(2)可以有效固定沉积物-水界面(SWI)以下约20 mm沉积物中约90%的内源磷,但同时会加剧20 mm以下... 将氢氧化钙[Ca(OH)_(2)]和过氧化氢(H_(2)O_(2))以梅花散点的方式注射到底泥中,考察两者联用对内源磷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单独投加Ca(OH)_(2)可以有效固定沉积物-水界面(SWI)以下约20 mm沉积物中约90%的内源磷,但同时会加剧20 mm以下沉积物的厌氧环境,导致沉积物中稳定态磷向易释放态磷转化,造成潜在活性磷的累积;而H_(2)O_(2)的加入极大地降低了Ca(OH)_(2)投加后深层沉积物潜在活性磷富集的风险,并明显提高了Ca(OH)_(2)在沉积物中的纵向扩散深度,其影响范围可以达到SWI以下0~40 mm;但40 mm以下沉积物影响并不明显;这主要归因于氧化剂的投加导致氧化还原电位提高了近18倍.底泥内源磷形态变化也证实了氧化剂投加对磷的良好固定效果.与对照实验相比,SWI以下0~20 mm沉积物中易释放态磷含量明显降低,同时沉积物中Ca-P含量增加了约10%.但随着底泥深度增加,易释放态磷减少量逐渐降低,Ca-P的增加也逐渐变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固定技术 内源磷 氧化 固定 强化
原文传递
过氧化钙重塑底泥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徐楚天 李大鹏 +3 位作者 王子良 吴宇涵 许鑫澎 黄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24-1432,共9页
本研究模拟原位覆盖CaO(2)流失后状态,以修复后表层2cm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X)对底泥修复前后表面进行观察和元素分析,发现CaO(2)重塑明显改变了底泥结构,去除底泥表面附着的大部分有机物和铁锰氧化... 本研究模拟原位覆盖CaO(2)流失后状态,以修复后表层2cm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X)对底泥修复前后表面进行观察和元素分析,发现CaO(2)重塑明显改变了底泥结构,去除底泥表面附着的大部分有机物和铁锰氧化物,提高底泥颗粒孔隙率,增加底泥表面Ca^(2+)含量;CaO(2)重塑使底泥内源磷更加稳定,TP含量减少约20%,潜在活性磷含量减少约30%,Ca-P和Res-P含量明显增加,同时厌氧环境下重塑底泥磷释放量明显小于原始底泥,表明CaO(2)重塑极大降低了底泥内源磷释放风险;Langmuir模型与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ch模型相比,更适用于描述CaO(2)重塑底泥对水中磷酸盐的等温吸附行为,CaO(2)重塑明显提高底泥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能力,其最大磷吸附量由1.44 mg·g^(-1)增加到20.91 mg·g^(-1),其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机制由化学吸附转变为物理化学吸附共同作用,此外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CaO(2)重塑底泥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动力学过程,且CaO(2)重塑显著提高底泥对水中的磷酸盐的吸附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钙(CaO(2)) 重塑 底泥 吸附 磷酸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