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高校工程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苏州科技学院“五化”模式为例 被引量:18
1
作者 陈志刚 杨新海 +3 位作者 吴健荣 付保川 徐宗宁 张兄武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5-80,共6页
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我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结合自身行业优势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实践探索,通过树立"服务地方、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确立"责任共... 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我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结合自身行业优势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实践探索,通过树立"服务地方、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确立"责任共担"的培养观念和"大工程观"的教育观念,依托行业优势、实施校地合作,践行"导入需求、嵌入课程、植入平台、介入培养、回归工程"的培养思路,创建了由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多元化的培养平台、工程化的师资队伍和系统化的培养机制构成的"五化"工程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高校 人才培养 培养观念 培养思路 培养模式
原文传递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策略探究 被引量:40
2
作者 张兄武 徐宗宁 付保川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15,共4页
国内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运作良好的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日渐凸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解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实现人才培养与学生全面发展、经济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需... 国内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运作良好的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日渐凸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解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实现人才培养与学生全面发展、经济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需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改善人才培养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培养观念 培养机制 培养模式 培养条件
下载PDF
综合性大学怎样实施教师教育——与王长乐先生商榷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玲玲 叶文宪 《高校教育管理》 2003年第4期16-21,共6页
师范院校与工科院校合并成为综合性大学以后,应该走文理兼容、理工结合的道路,采用学分制来进行专业管理和学生管理。这样,既有利于学科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不应该把师范专业集中起来建立单独的二级学院,走传统的师范教育的老路。
关键词 综合性大学 教师教育 学分制
下载PDF
创新教育:功夫在诗外——论创新精神的培育
4
作者 王玲玲 叶文宪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30-133,共4页
教育的本质在于传承而非创新。与创新密切相关的因素是社会环境、思维方式、心理素质。训练思维方式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育的任务之一。传统的教育和现实的教育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这些方面的训练与培养,纠正教育中存在的这些... 教育的本质在于传承而非创新。与创新密切相关的因素是社会环境、思维方式、心理素质。训练思维方式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育的任务之一。传统的教育和现实的教育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这些方面的训练与培养,纠正教育中存在的这些偏差,正是教育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所应该做的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 培育 思维方式 心理素质 社会环境 训练 学生
下载PDF
橄榄型劳动力结构:小康社会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战略
5
作者 王玲玲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4年第1期40-44,共5页
新兴产业国家劳动力结构呈"橄榄型",对中等层次的劳动者在能力内涵方面的要求极为丰富。按照这一发展目标,在今后的十年、二十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战略是提高中等职业人才的职业能力,改善劳动力结构,逐步使社会对劳动... 新兴产业国家劳动力结构呈"橄榄型",对中等层次的劳动者在能力内涵方面的要求极为丰富。按照这一发展目标,在今后的十年、二十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战略是提高中等职业人才的职业能力,改善劳动力结构,逐步使社会对劳动力需求结构趋于合理。办学主体多元化,实施大专业招生与若干子专业设置课程的教学模式,与产业发展、人才市场需求更为贴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康社会 职业技术教育 劳动力结构 职业能力 课程设置 专业设置 投资主体
下载PDF
中国抗战初期的德国调停
6
作者 祝曙光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7-19,共3页
抗战爆发后,德国一直在中日之间进行调停。德国之所以积极调停中日冲突,是基于自己的战略考虑。因为德国希望日本北向进攻苏联,使苏联面临日德东西夹击的不利境地。如果日本将主要兵力投入中国战场,使中日战争长期化,会削弱日本对苏联... 抗战爆发后,德国一直在中日之间进行调停。德国之所以积极调停中日冲突,是基于自己的战略考虑。因为德国希望日本北向进攻苏联,使苏联面临日德东西夹击的不利境地。如果日本将主要兵力投入中国战场,使中日战争长期化,会削弱日本对苏联的威胁,日本作为盟国的战略价值将大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初期 中国战场 德国 调停 中日冲突 中日战争 日本 苏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