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修视角下的中国汉传佛寺空间格局研究——由三个古代佛寺平面所引起的思考
1
作者 漆山 《建筑师》 2014年第2期32-39,共8页
本文以汉传佛寺空间格局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学修体系一建筑载体"互动关系这一新视角,以"教育目标一学修体系一组织方式及管理制度一建筑空间格局"这一逻辑演进的脉络为研究模型,对中国汉传佛教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 本文以汉传佛寺空间格局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学修体系一建筑载体"互动关系这一新视角,以"教育目标一学修体系一组织方式及管理制度一建筑空间格局"这一逻辑演进的脉络为研究模型,对中国汉传佛教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佛寺类型如"道宣式"、"百丈式"、"后百丈式"等,进行了梳理和研究。这一研究,是让活的人的因素重新回归佛寺建筑研究,是一种"正本清源"式的思路,成为理解古今佛寺空间格局嬗变的一把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寺空间格局 学修体系 道宣式佛寺 百丈式佛寺 后百丈式佛寺
下载PDF
佛教因果观与心理健康 被引量:2
2
作者 廖乐根 《宗教心理学》 2018年第1期128-136,共9页
因果,是佛教中一个常见而又很容易被误解的重要概念。因果,其实是因缘果报的简称。在佛教中,因果与业力密不可分。佛教的因果观包含了五大基本规律:因果不虚、因果不乱、因微果著、自作自受、众缘和合。也就是说,因果具有真实不虚性、... 因果,是佛教中一个常见而又很容易被误解的重要概念。因果,其实是因缘果报的简称。在佛教中,因果与业力密不可分。佛教的因果观包含了五大基本规律:因果不虚、因果不乱、因微果著、自作自受、众缘和合。也就是说,因果具有真实不虚性、善恶不乱性、增长增值性、自作自受性、错综复杂性五大基本特性。正确认识佛教的因果观,对于心理健康意义重大。明了并深信佛教的因果观,能真正改变错误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调整负性的认知与行为模式,有效对治和化解指责、抱怨、嫉妒、嗔恨等负面心理与消极情绪,并能激发和培养接纳、敬畏、感恩、慈悲等正向心态与优良品质。当然,佛教的因果观在心理治疗的应用中,有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是需要引起重视与注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因果 心理健康
下载PDF
“煩惱緣境”之初探
3
作者 釋净智 《佛教文化研究》 2021年第2期196-215,432,共21页
一切有部的阿毗達磨論將煩惱依行界部展開,不同性質、界地、部類的煩惱,其所緣也就有了不同的分野,此“煩惱緣境”探討的内容主要有四類,即:遍行和非遍行,自地緣和异地緣,有漏緣和無漏緣,有事緣和無事緣。唯識宗在繼承一切有部煩惱學説... 一切有部的阿毗達磨論將煩惱依行界部展開,不同性質、界地、部類的煩惱,其所緣也就有了不同的分野,此“煩惱緣境”探討的内容主要有四類,即:遍行和非遍行,自地緣和异地緣,有漏緣和無漏緣,有事緣和無事緣。唯識宗在繼承一切有部煩惱學説的基礎上,對“煩惱緣境”進行了更深入的探究。《瑜伽師地論》和《阿毗達磨集論》等早期唯識典籍中,既有隨順小乘的觀點,也有大乘新的主張,莫衷一是,直到《成唯識論》等後期唯識典籍,總結前代諸説,審議評定,唯識宗關於“煩惱緣境”的思想纔得以最終定論。本文對一切有部的阿毗達磨論、早期和後期唯識典籍中關於“煩惱緣境”的思想,進行了細緻地梳理、分析和總結,最後指出“煩惱緣境”這一課題的研究價值和意義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緣境 一切有部 唯識宗
下载PDF
学修体系思想下的中国汉传佛寺空间格局研究(下)——一个理想化的现代佛寺模式的提出 被引量:1
4
作者 漆山 《法音》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32,33-44,共14页
笔墨当随时代。我们在此提出佛寺的"学修体系——组织管理——建筑载体"这一互动关系的探讨,正是希望为现代佛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寻求答案。
关键词 佛寺 空间格局 现代 体系 理想化 中国 理论与实践 组织管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