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整合与超越:站立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临界点上──对于索因卡戏剧创作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3
1
作者 王燕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6-71,共6页
索因卡的戏剧作品,有着欧洲象征派、荒诞派戏剧的形式和技巧特点,但其中最具活力的成分,乃是源出于其本民族的文化性格和艺术传承。神话剧《森林舞蹈》和寓意剧《路》均体现了剧作家兼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将欧洲戏剧艺术同非洲民族... 索因卡的戏剧作品,有着欧洲象征派、荒诞派戏剧的形式和技巧特点,但其中最具活力的成分,乃是源出于其本民族的文化性格和艺术传承。神话剧《森林舞蹈》和寓意剧《路》均体现了剧作家兼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将欧洲戏剧艺术同非洲民族传统文化习规相结合的创作特征。本文通过对上述剧作的评析,试图说明索因卡艺术创造的成功,悉因其站立在东西方文化的临界点上,将欧洲的人文精神、艺术技巧同西非土著民族的文化观念、戏剧传统实现了一而二、二而一的交汇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因卡 欧洲文化 约鲁巴传统 整合 超越
下载PDF
论王国维对程瑶田学术的承继 被引量:1
2
作者 姚淦铭 《江淮论坛》 CSSCI 1994年第6期91-95,共5页
关键词 王国维 程瑶田 学术大师 王氏 “妙悟” 王念孙 罗振玉 学术研究 水经注 “涤场”
下载PDF
中古《世说新语》“A(R)见V”句式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锦笙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59-60,共2页
中古《世说新语》“A(R)见V”句式析张锦笙上古汉语中,置于及物动词前的“见”字可以表示被动,但是在中古,即汉魏六朝后,“见”字又可以不表示被动,而且有指代受事的作用。也就是说,见字前的名词对于见字后的动词,不为受事... 中古《世说新语》“A(R)见V”句式析张锦笙上古汉语中,置于及物动词前的“见”字可以表示被动,但是在中古,即汉魏六朝后,“见”字又可以不表示被动,而且有指代受事的作用。也就是说,见字前的名词对于见字后的动词,不为受事而为施事者,不能把“见”字解释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指代性副词 “见”字 句式 解释为 及物动词 助词 中古汉语词汇 第三身 讲不通
下载PDF
采蘩、条桑及其桑蚕行为之古典规模
4
作者 黄维华 《古籍研究》 1999年第4期88-93,109,共7页
一《豳风》是'国风'中最早的诗。其首篇《七月》历叙了四时农事,结构宏大,风格古朴,表现出与一般风诗不同的特点。这首诗弥足珍贵之处,就在于其丰富而切实的史料价值。《大戴礼记》中《夏小正》一篇,相传为夏代遗书,是我国现存... 一《豳风》是'国风'中最早的诗。其首篇《七月》历叙了四时农事,结构宏大,风格古朴,表现出与一般风诗不同的特点。这首诗弥足珍贵之处,就在于其丰富而切实的史料价值。《大戴礼记》中《夏小正》一篇,相传为夏代遗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月令。《七月》以'七月流火'发端,所指与《小正》'五月,初昏大火中'正同。火为心宿,亦称大辰,五月昏见于中(正南),六月以后偏西下移。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音象: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生命第三元 被引量:1
5
作者 徐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7期78-84,共7页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由诗人情志、表现对象和语言音象等三个基本元素媾合生成。诗歌的语言音象包括词语的语音音象(声、韵、调及其书写形式)和诗律音象(体制、韵式和格律)。它们贯串于诗歌意象的孕育、形成、传达和接受赏评流程中。没有... 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由诗人情志、表现对象和语言音象等三个基本元素媾合生成。诗歌的语言音象包括词语的语音音象(声、韵、调及其书写形式)和诗律音象(体制、韵式和格律)。它们贯串于诗歌意象的孕育、形成、传达和接受赏评流程中。没有语言音象,意象便无所附丽。因此,语言音象可以看作是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生命的第三元。本文拟就语词音象与诗歌意象创作构思,声、韵、调音象与意象情感意味,以及诗词格律模式音象对意象营构、意境综合效应和接受赏评的积极意义三个相关问题,进行一点粗浅的推测,以期小助于这个诗学命题的深入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歌意象 音象 意象营构 诗词格律 审美表象 综合效应 《文心雕龙·神思》 语言 古典诗词 古汉语
原文传递
《元稹集》误校误改例析
6
作者 杨军 《古籍研究》 1997年第4期32-38,共7页
《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8月出版,冀勤点校)在校理中有误收、错简、误断和误改等疏误,笔者已撰文加以讨论。本文拟结合校勘改字方面的实例作些分析,尽可能找出致误之由,以期为探索古籍整理之规律积累一些素材。不当之处,请原点校者和... 《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8月出版,冀勤点校)在校理中有误收、错简、误断和误改等疏误,笔者已撰文加以讨论。本文拟结合校勘改字方面的实例作些分析,尽可能找出致误之由,以期为探索古籍整理之规律积累一些素材。不当之处,请原点校者和读者赐教。一、不误而改不明出典,轻疑误改①卷六《红芍药》:芍药绽红绡,巴篱织青琐。繁丝蹙金蕊,高焰当炉火。剪刻彤云片,开张赤霞裹。烟轻琉璃叶,风亚珊瑚朵。(P98,《元稹集》页码,下同)按:上引一节描绘芍药开放时的艳姿,多方设喻,极尽形容。'开张'一句状其花朵火红如裹着赤霜袍的仙人。'赤霜'语出梁陶弘景《真诰》:'上元夫人服赤霜袍,披青毛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稹集 金蕊 红绡 误收 点校 古籍整理 疏误 真诰 改字 全唐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