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岸、社会行动与建筑生产:评《社在必行:中国的建筑与城市》
1
作者 苏畅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23年第5期77-81,共5页
我们能否客观地思辨中国过去四十年的建筑生产?我们应如何梳理、理解这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成景观之变化?在《社在必行:中国的建筑与城市》一书中,编者黄向军从自身历时三年的研究出发,汇集了一份反映伴随着经济改革,中国的建筑与... 我们能否客观地思辨中国过去四十年的建筑生产?我们应如何梳理、理解这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建成景观之变化?在《社在必行:中国的建筑与城市》一书中,编者黄向军从自身历时三年的研究出发,汇集了一份反映伴随着经济改革,中国的建筑与社会多重纠葛的“资料”。这篇书评在建筑与地理的探究视角下——即中国沿海与内陆地区之间和谐发展的社会经济关系——通过分析不同地理形态下建筑的“社会内核”,尝试横向解读这本汇聚了多学科思想结晶的文集,帮助实践者和广大读者了解建筑和城市发展进程背后的复杂力量,为中国、周边地区及其他国家的建筑师应在未来建筑生产过程中担当怎样的角色提供了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 建筑生产 城市 社会 沿海地区 内陆地区 地理 《社在必行:中国的建筑与城市》
原文传递
住宅如水:对香港地区吉澳渔村住宅类型的观察与思考
2
作者 苏畅 王颖(译) 汪默英(译)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 CSCD 2022年第3期86-93,共8页
《水漾之家:香港地区渔村故事》是一次结合研究、策展和设计的合作计划。研究聚焦大澳、吉澳和布袋澳三个渔村,通过挖掘疍家人的文化及其生活和建造的“流动”状态,理解建筑、地理与人文环境的关系,从“水”的视野重新审视香港地区这座... 《水漾之家:香港地区渔村故事》是一次结合研究、策展和设计的合作计划。研究聚焦大澳、吉澳和布袋澳三个渔村,通过挖掘疍家人的文化及其生活和建造的“流动”状态,理解建筑、地理与人文环境的关系,从“水”的视野重新审视香港地区这座城市。本文关注研究团队近期对吉澳渔村住宅的观察,通过记录居民依地形和水环境对住宅进行加建的现象,探讨一种适应水陆双重环境的“双栖住宅”的可能。本研究所聚焦的疍家人聚居的吉澳渔村坐落于山丘和大海之间的一小片平坦陆地上。自1951年以来,吉澳渔村所在的沙头角地区一直受到较为严格的发展限制,建成环境范围较小,大部分区域保留了自然的地理环境。本文重点探讨了吉澳渔村中随处可见的非正式临时建筑,通过重新绘制房屋形态并深入剖析其形式结构,探寻这些看似无序的表象背后的逻辑。通过反思朱利安·斯图尔特的“文化生态学”方法,本文试图剖析吉澳渔村住宅背后隐藏的建造模式,最终揭示由此产生的与地理相结合的建造与生活文化。吉澳渔村经历了由山麓向街道两侧、再向滨水区域发展的过程。研究团队通过图像绘制、记录和分类等工作,呈现了吉澳渔村建筑的一种“流动”状态——虽具有物理实存的特性,却难以捉摸其既有形式或纯粹的美学定式。研究期望通过民族志的视角解读香港地区城郊海岸住宅及其建筑类型,从时间特性——而非传统的物质材料——来重新思考住宅的物质特性,重新认识建筑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将水陆之间的空间作为一种激发建筑转型和公众参与的媒介,为利用景观途径进行可持续建筑设计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地区 渔村 疍家人 渔民住宅 水陆关系 水漾之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