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世纪中叶以前西方汉学研究视角下的中国陵墓及丧葬观念
1
作者 周悦煌 庄岳 张凤梧 《建筑史学刊》 2023年第4期44-52,共9页
近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已从不同领域陆续整理和吸纳了较多1840年以后西方关于中国陵墓的研究成果,成绩斐然。然而,即使学界已将国外汉学纳入本土学术视野中,也主要集中于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层面,鲜有从建筑视角出发,对19世纪中叶以... 近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已从不同领域陆续整理和吸纳了较多1840年以后西方关于中国陵墓的研究成果,成绩斐然。然而,即使学界已将国外汉学纳入本土学术视野中,也主要集中于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层面,鲜有从建筑视角出发,对19世纪中叶以前西方关于中国墓葬建制研究成果的总结探讨。因此,本文谨将该时期的部分重要史料著述校核整理,以汉学研究的发展进程为脉络,结合建筑学和学术史视角,分三个阶段对过往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尝试探明西方对待中国陵墓及丧葬观念的看法,汲取其知识论的成果,借鉴其方法论的学术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陵墓 丧葬观念 汉学研究 方法论
下载PDF
“全球六十年代”与“全球治理”话语的局限——以阿拉伯世界和第三世界为视角 被引量:4
2
作者 殷之光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8,118,共17页
本文尝试从阿拉伯民族独立运动的历史出发,展现"全球六十年代"的多样性,以此揭示潜藏在"全球治理"话语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立场,以及国际关系中这种自上而下的治理话语的局限性。本文以1967年"六日战争"为起... 本文尝试从阿拉伯民族独立运动的历史出发,展现"全球六十年代"的多样性,以此揭示潜藏在"全球治理"话语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立场,以及国际关系中这种自上而下的治理话语的局限性。本文以1967年"六日战争"为起点,从阿拉伯现代民族独立历史叙事的内部展现美苏超级大国沟通与协调机制的问题。本文认为,基于西方中心历史叙事立场建构的"全球治理"话语,对于理解现代世界秩序和国际关系存在诸多弊端。与此相对应,本文将分析视角转向同一时期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第三世界,基于反帝反殖民诉求而产生的针对西方帝国"全球治理"的"反叛"运动。作为20世纪60年代全球被压迫者反抗的一部分,阿拉伯世界以暴力斗争的形式向美苏主导的治理逻辑发起了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伯民族主义 “全球六十年代” 全球治理 第三世界 国际话语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与西部经略
3
作者 唐杰 章永乐 +3 位作者 李放春 钟准 谢茂松 殷之光 《天府新论》 CSSCI 2021年第6期1-16,共16页
1911年,清政府欲将早已许归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路权作为抵押向列强借款,引发了绵延数省的“铁路风潮”,其中以四川最为激烈。四川保路运动领袖罗纶在保路集会上声泪俱下痛陈:“川汉铁路完了!四川也完了,中国也完了!”这场运动随之成... 1911年,清政府欲将早已许归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路权作为抵押向列强借款,引发了绵延数省的“铁路风潮”,其中以四川最为激烈。四川保路运动领袖罗纶在保路集会上声泪俱下痛陈:“川汉铁路完了!四川也完了,中国也完了!”这场运动随之成为推翻清廷的辛亥革命的前奏,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代以来西部局面有着关乎全局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风潮 粤汉铁路 抵押 辛亥革命
下载PDF
17—18世纪英文文献中的中国建筑意象 被引量:1
4
作者 荣幸 庄岳 何蓓洁 《建筑师》 2019年第5期35-43,共9页
17-18世纪,伴随着蓬勃发展的全球贸易,欧洲掀起了一场波及诸多领域的"中国风"。在英国,从政治家、哲学家、文人等一代文化精英致力于翻译、编纂传入欧洲有关中国的文献,到全社会对自然风致园、"中国风"点景建筑的... 17-18世纪,伴随着蓬勃发展的全球贸易,欧洲掀起了一场波及诸多领域的"中国风"。在英国,从政治家、哲学家、文人等一代文化精英致力于翻译、编纂传入欧洲有关中国的文献,到全社会对自然风致园、"中国风"点景建筑的实践与讨论,再到18世纪末英国人出版直击中国的著作,存世的一系列英文文献、设计图纸中多有关涉中国古代建筑的信息。本文以时间脉络为轴,尽可能全面搜集17-18世纪在英传播的涉及中国古代建筑的文献史料,根据不同时间段因社会背景有异、对中国建筑认知的深度不同,初步作一分类。希望可以为今后明晰中国建筑意象在英国的内容变迁与英国本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互动联系的深入研究提供史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18世纪 英国 中国建筑
下载PDF
《在图像上书写:建筑、城市与再现的政治》书评
5
作者 庄岳 《时代建筑》 2018年第2期174-175,共2页
《在图像上书写:建筑、城市与再现的政治》这部别致的杂文集汇聚了英国著名建筑学者、梅蒂斯(Metis)工作室创始人之一马克.多里安十余年来所写作的建筑评论中的精华内容。
关键词 建筑评论 书写 图像 政治 城市 书评 创始人 工作室
下载PDF
叙述世界:英国早期帝国史脉络中的世界秩序观 被引量:12
6
作者 殷之光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3-128,M0006-M0007,共18页
本文透过赫尔曼·梅里维尔、约翰·希里、休·爱德华·伊格尔顿和雷金纳德·库普兰的帝国史书写,着重讨论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上半叶英国帝国史研究的形成与发展,并试图从帝国史发展的学术脉络中透视这一“帝国世... 本文透过赫尔曼·梅里维尔、约翰·希里、休·爱德华·伊格尔顿和雷金纳德·库普兰的帝国史书写,着重讨论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上半叶英国帝国史研究的形成与发展,并试图从帝国史发展的学术脉络中透视这一“帝国世界观”的构成问题。本文希望将帝国史脉络中展现的那种对于帝国秩序普遍性的信心重新历史化,并将帝国史作为一种从帝国扩张历史中发展起来的认识论来理解。本文希望表明,帝国的世界论述及其普遍性不仅仅体现在它对同时代世界秩序及其原理的宏大解释欲望上,更体现在它整理、裁剪、编织乃至神化过往时间的历史主义冲动之中,以及基于这种历史主义而倒推出的“帝国理性”及其对预测人类社会整体未来发展能力的非凡信心之中,而这种秩序观的核心是种族中心主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史 殖民史 辉格史观 盎格鲁-撒克逊种族中心主义 英联邦
原文传递
宰制万物——来自帝国与第三世界的两种现代时间观及全球秩序想象 被引量:7
7
作者 殷之光 《东方学刊》 2020年第4期23-37,130,共16页
帝国是具有全球规模的霸权。这种西方中心主义的霸权,其特色是对现代空间及其秩序的趋同想象,以及对现代时间的规训。在盎格鲁–撒克逊帝国史叙事传统整合与影响下的"现代"史叙述中,不但完成了对"东方"的"他者... 帝国是具有全球规模的霸权。这种西方中心主义的霸权,其特色是对现代空间及其秩序的趋同想象,以及对现代时间的规训。在盎格鲁–撒克逊帝国史叙事传统整合与影响下的"现代"史叙述中,不但完成了对"东方"的"他者化"改造,同样也塑造了一个本质化的"西方"神话。用"先进"与"落后"对不同"文明"进行框定,并进一步在西方"先进文明"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人类"整体历史"的发展进化轨迹。而二战后,包括新中国在内的许多新独立的亚非国家,都在1950年代开始对自身历史主体性与旧帝国秩序进行了理论性思考与实践。在此历史背景下,第三世界在"国际主义"的合作与互助基础上,构想了另一种全球规模的秩序。在这种秩序想象中,独立民族的兴亡并不必然遵循弱肉强食的社会进化准则。它更体现了互助与创化的组织原则与目的论理想。这种秩序想象,更体现在第三世界独立运动中的民族史、现代史书写中。中国的近代史分期讨论便应当被置于这一语境下理解。这一讨论中对"民族史"的强调,是对被压迫者主体性地位的探寻,并确立被压迫者在人类普遍主义历史中应有的平等地位。同时,随着亚非国家在社会历史变革与重新认识自身"民族"传统的互动中,去殖民历史主体性意识的觉醒,产生了一种建立在作为独立主体的"民族/国家"与作为整体的"人类/世界"的共同命运基础之上的,互助的世界秩序想象,对西方中心的现代史书写进行了祛魅。这种非西方中心的世界图景想象也将对未来的全球化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图景 趋同想象 互助想象 中国现代史分期讨论 亚非独立运动
原文传递
国际主义:从第三世界独立历史出发的世界秩序叙事 被引量:2
8
作者 殷之光 《东方学刊》 2018年第1期36-48,118,共14页
在亚非拉地区发生的、以民族主义为基础的国家诞生与帝国消解的历史进程,并不是对17世纪欧洲民族国家体系的简单重复。其历史意义更体现在一种面向未来的,对世界新的平等秩序的政治创造。国际主义联合的出现构成了20世纪民族独立与反霸... 在亚非拉地区发生的、以民族主义为基础的国家诞生与帝国消解的历史进程,并不是对17世纪欧洲民族国家体系的简单重复。其历史意义更体现在一种面向未来的,对世界新的平等秩序的政治创造。国际主义联合的出现构成了20世纪民族独立与反霸权运动有别于19世纪的重要特性,并真正将这一运动导向了一个新的、试图建立平等的国际新秩序的方向。与那种以西方为中心的、试图通过自上而下制度设计而达成的'世界和平'构想不同,来自第三世界的反抗政治实践,通过不断的抗争与联合的形式,自下而上地保卫并推进了《联合国宪章》中所保证的平等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主义 第三世界 去殖民化 帝国主义 万隆会议
原文传递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街道监视与控制
9
作者 法布里齐奥.内沃拉 彭筠 《世界美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3-112,共10页
1468年3月20日,皮耶罗·迪·克里斯托法诺·迪·南尼(Pietro di Cristofano di Nanni)与巴托罗梅奥·迪伎耶罗卡洛·皮科洛米尼(Bartolomeo di Pietro Carlo Piccolomini)向锡耶纳的最高判决机构——宗教... 1468年3月20日,皮耶罗·迪·克里斯托法诺·迪·南尼(Pietro di Cristofano di Nanni)与巴托罗梅奥·迪伎耶罗卡洛·皮科洛米尼(Bartolomeo di Pietro Carlo Piccolomini)向锡耶纳的最高判决机构——宗教法庭一一递交了一封诉状,期望能减少他们因上月发生的事件被处的罚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耶纳 意大利文艺复兴 皮耶 科洛 城市形象 南尼 卡洛 宗教法庭 梅奥 克里斯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