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前瞻性人群队列的中国成年人排便频率与帕金森病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淞淳 樊萌语 +7 位作者 余灿清 郭彧 卞铮 裴培 陈君石 陈铮鸣 吕筠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8-54,共7页
目的检验成年人排便频率与随访期间确定的帕金森病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2004-2008年开展基线调查。在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恶性肿瘤者后,最终纳入510134人。随访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 目的检验成年人排便频率与随访期间确定的帕金森病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2004-2008年开展基线调查。在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恶性肿瘤者后,最终纳入510134人。随访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排便频率和帕金森病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随访(9.9±1.9)年,随访期间诊断帕金森病共808例。在全人群中,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与排便频率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3次/周者、隔天1次者、>1次/d者随访期间出现帕金森病诊断的HR值(95%CI)分别为3.62(2.88~4.54)、2.13(1.74~2.60)和0.81(0.63~1.05),排便频率与帕金森病诊断之间的关联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线性趋势(P<0.001)。与排便频率≥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1次/d者的HR值(95%CI)在随访≤5年内为3.13(2.32~4.23),在随访>5年后为2.48(2.05~3.01)。分性别分析时的结果与全人群中相似。排便频率<1次/d与帕金森病诊断的关联在老年人中更强。结论基线排便频率越低的研究对象在未来平均10年的随访期内出现帕金森病诊断的风险越高。低排便频率作为一个容易识别的症状,可结合其他与帕金森病相关的早期症状,用于老年人群中帕金森病的早期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便 帕金森病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体质指数和腰围对浙江地区成年人糖尿病发生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王浩 胡如英 +11 位作者 钱一建 王春梅 谢开婿 陈玲琍 潘东霞 张益丹 卞铮 郭彧 Fiona Bragg 俞敏 李立明 陈铮鸣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0-815,共6页
目的 探讨BMI和腰围对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的影响。方法 使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浙江省桐乡市数据,剔除基线时自报患有恶性肿瘤、心脏病、脑卒中和糖尿病患者后,纳入分析30-79岁53 916人。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糖尿病发... 目的 探讨BMI和腰围对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的影响。方法 使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浙江省桐乡市数据,剔除基线时自报患有恶性肿瘤、心脏病、脑卒中和糖尿病患者后,纳入分析30-79岁53 916人。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糖尿病发病风险比(HR)。结果 调查对象累计随访391 512人年(平均随访7.26年)。随访期间,男性944人和女性1 643人被新诊断为糖尿病。多因素调整后,与BMI正常组的人群相比,男性超重和肥胖组糖尿病发病的HR值(95%CI)分别为2.72(95%CI:2.47-2.99)和6.27(95%CI:5.33-7.36)。女性超重和肥胖组HR值(95%CI)分别为2.19(95%CI:2.04-2.36)和3.78(95%CI:3.36-4.26);与腰围正常组的人群相比,男性Ⅰ级(85.0-89.9)和Ⅱ级中心性肥胖(≥ 90.0)组糖尿病发病的HR值(95%CI)分别为2.56(2.22-2.95)和4.66(4.14-5.24)。女性Ⅰ级(80.0-84.9)和Ⅱ级中心性肥胖(≥ 85.0)组HR值(95%CI)分别为1.99(1.80-2.21)和3.16(2.90-3.44)。结论 超重/肥胖以及中心性肥胖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均会升高。在开展控制体重预防糖尿病的同时,更应控制腰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体质指数 腰围 前瞻性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成年人健康生活方式状况分析 被引量:57
3
作者 祝楠波 周密 +9 位作者 余灿清 郭彧 卞铮 谭云龙 裴培 陈君石 陈铮鸣 吕筠 李立明 代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6-141,共6页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状况及其三间分布。方法 CKB项目于2004-2008年在全国10个地区募集30~79岁队列成员并完成基线调查,于2013-2014年随机抽取5%的队列成员进行了第2次重复调查。本研究剔除调查当...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状况及其三间分布。方法 CKB项目于2004-2008年在全国10个地区募集30~79岁队列成员并完成基线调查,于2013-2014年随机抽取5%的队列成员进行了第2次重复调查。本研究剔除调查当时自报患有冠心病、脑卒中和恶性肿瘤的个体,分别纳入参加基线和重复调查的487 198名和22 604名研究对象。健康的生活方式定义为当前不吸烟、不过量饮酒、健康的饮食习惯、积极体力活动、BMI 18.5~23.9 kg/m^2、腰围男性<85 cm/女性<80 cm;每符合一项计1分,合计即为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分值范围为0~6分。结果基线调查时,上述健康生活方式因素(除积极体力活动外)的比例依次为70.6%、92.6%、8.7%、52.6%和59.0%。全部研究对象的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均值为(3.1±1.2)分,81.4%的研究对象同时具有2~4项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素,6种生活方式因素均健康的比例为0.7%。女性、较年轻者、农村人群和高文化程度者的生活方式相对更健康;相比于城乡差异,项目地区间的差异更加明显。利用重复调查数据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人群总体的健康生活方式水平略有下降。结论成年人群中多种慢性病相关生活方式均健康的比例极低,健康生活方式水平存在人群和地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生活方式 慢性病 人群分布 地区分布
原文传递
中国成年人代谢异常相关的体质指数和腰围切点研究 被引量:42
4
作者 高萌 魏玉虾 +9 位作者 吕筠 余灿清 郭彧 卞铮 裴培 杜怀东 陈君石 陈铮鸣 黄涛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33-1540,共8页
目的研究中国成年人BMI和腰围与各项代谢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确定超重肥胖的适宜BMI和腰围切点。方法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于2004-2008年进行基线调查,并于2013-2014年随机抽取了5%的研究对象进行第2次重复调查。本研究剔除体格指标... 目的研究中国成年人BMI和腰围与各项代谢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确定超重肥胖的适宜BMI和腰围切点。方法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于2004-2008年进行基线调查,并于2013-2014年随机抽取了5%的研究对象进行第2次重复调查。本研究剔除体格指标或代谢危险因素变量缺失或极端值、自报患有恶性肿瘤者,基线纳入501201人,第2次重复调查纳入19201人。比较不同BMI和腰围下代谢危险因素异常率,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确定预测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的适宜BMI和腰围切点。结果随BMI或腰围的增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患病率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依据正确指数最大的原则选取BMI超重切点和腰围切点,男性和女性BMI超重切点均接近24.0 kg/m^2,男性腰围切点接近85 cm,女性腰围切点约为80~85 cm。男性和女性中,检出各项代谢危险因素特异度达到90%的BMI切点范围为27.0~28.9 kg/m^2,多数接近28.0 kg/m^2,以28.0 kg/m^2作为肥胖切点。结论本研究在更新开展的大样本调查中进一步验证了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2年推荐的超重和肥胖标准,超重和肥胖的BMI切点分别为24.0和28.0 kg/m^2;中心性肥胖的腰围适宜切点男性为85 cm,女性为80~85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 肥胖 体质指数 腰围 切点
原文传递
中国成年人体质指数和腰围与主要慢性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48
5
作者 李嘉琛 吕筠 +8 位作者 高萌 余灿清 郭彧 卞铮 裴培 杜怀东 陈君石 陈铮鸣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41-1547,共7页
目的分析中国成年人BMI与主要慢性病发病及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时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和腰围。分析中剔除基线现患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COPD和糖尿病者,纳入428113名研究对象。使... 目的分析中国成年人BMI与主要慢性病发病及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时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和腰围。分析中剔除基线现患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COPD和糖尿病者,纳入428113名研究对象。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BMI和腰围与主要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COPD、2型糖尿病)发病及全死因死亡的关联。结果在平均10年随访期间,共有131454人发生≥1种上述慢性病,26892人死亡。主要慢性病发病风险随BMI增加而升高,与正常体重(18.5≤BMI<24.0 kg/m^2)者相比,超重(24.0≤BMI<28.0 kg/m^2)和肥胖(BMI>28.0 kg/m^2)者的风险比分别为1.26(95%CI:1.24~1.27)和1.59(95%CI:1.57~1.62)。BMI过低或过高均与全死因死亡风险升高有关。腰围与主要慢性病发病及全死因死亡风险呈正向关联。按照中国人群体重标准,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可以减少约12%主要慢性病发病。结论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是中国成年人主要慢性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指数 腰围 慢性病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成年人主要慢性病家族史与个体健康生活方式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28
6
作者 祝楠波 周密 +9 位作者 余灿清 郭彧 卞铮 谭云龙 裴培 陈君石 陈铮鸣 吕筠 李立明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37-1543,共7页
目的分析主要慢性病家族史与个体健康生活方式间的关联。方法数据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2004--2008年的基线调查和2013--2014年的第2次重复调查,剔除自报患有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的个体,最终分别纳人461213名和20583名... 目的分析主要慢性病家族史与个体健康生活方式间的关联。方法数据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2004--2008年的基线调查和2013--2014年的第2次重复调查,剔除自报患有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的个体,最终分别纳人461213名和20583名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报告一级亲属(生父、生母、亲兄弟姐妹)中≥1人患有急性心梗、脑卒中、恶性肿瘤和糖尿病中任意一种疾病即为有主要慢性病家族史。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当前不吸烟、不过量饮酒、每日摄入蔬菜水果、积极的体力活动、BMI(18.5~23.9)kg/m2、腰臀比男性<0.90/女性<0.85。结果基线调查时,人群中具有上述任一家族史的比例为36.5%;具有上述各类健康生活方式的比例依次为70.5%、93.0%、18.0%、25.O%、53.4%和43.5%。与无家族史者相比,有家族史者当前不吸烟、不过量饮酒、保持健康体重和体脂的比例更低,而每日摄入蔬菜水果和积极体力活动的比例更高。但是总的来说,无论就家族史病种类型或数量、涉及的家庭成员类别、或是患病人次数而言,不同家族史状态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比例差异甚微。家族史与个体生活方式间的关联状态在10年后的第2次重复调查中没有很大的改变。结论自知有主要慢性病家族史的个体在健康相关的主要生活方式上并未表现得更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史 慢性病 健康生活方式
原文传递
中国人群成年期体重变化现况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周密 祝楠波 +10 位作者 余灿清 杜怀东 吕筠 郭彧 卞铮 谭云龙 裴培 陈君石 陈铮鸣 李立明 代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0-514,共5页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人群的成年期体重变化状况及其地区和人群差异。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电子问卷进行面对面基线调查,收集调查对象25岁体重以及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等信息,并测量调查对象当前体重。本研究剔除...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人群的成年期体重变化状况及其地区和人群差异。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电子问卷进行面对面基线调查,收集调查对象25岁体重以及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等信息,并测量调查对象当前体重。本研究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慢性病、重要变量缺失、年龄<35岁或者>70岁的个体,最终纳入360903名研究对象。成年期体重变化定义为当前体重与25岁时体重的差值。结果研究对象成年期平均增重4.9kg。城市地区人群增重高于农村地区,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10个项目点中,青岛项目点成年期平均增重量最大(9.3kg),甘肃项目点最低(1.5kg)。出生年代越早者,25岁BMI较高。成年期增重量在45~50岁组最高。在调整了年龄和地区后,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体力活动水平、吸烟情况人群的成年期体重变化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5岁时BMI水平越高者,成年期增重量越小;当前BMI水平越高者,成年期增重量越大(趋势P<0.001)。结论CKB项目10个地区研究人群成年期体重变化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指数 体重变化 地区差异 人群差异
原文传递
中国成年人饮酒行为特征与肥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许祥 周密 +9 位作者 高汝钦 郭彧 田小草 卞铮 谭云龙 裴培 余灿清 汪韶洁 陈铮鸣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59-764,共6页
目的分析中国成年人不同饮酒行为与肥胖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数据,根据BMI和腰围(WC)分别划分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饮酒行为与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纳入24... 目的分析中国成年人不同饮酒行为与肥胖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数据,根据BMI和腰围(WC)分别划分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饮酒行为与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纳入249 873名调查对象,男性饮酒量与BMI和WC间大体呈“J”形的曲线关系。以不饮酒者作为对照,少量饮酒组患一般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比例较低,男性的OR值分别为0.65(0.59~0.71)和0.93(0.88~0.98),女性的OR值分别为0.77(0.65~0.91)和0.89(0.80~0.99);男性大量饮酒组患一般性肥胖(OR=1.21,95%CI:1.12~1.32)和中心性肥胖(OR=1.33,95%CI:1.27~1.40)的比例最高。饮酒频率为3~5 d/周组的BMI和WC值较高,患中心性肥胖的比例也最高(男性:OR=1.23,95%CI:1.16~1.31;女性:OR=1.13,95%CI:0.99~1.28)。20岁前开始每周饮酒的男性患中心性肥胖的比例是不饮酒者的1.24倍(95%CI:1.16~1.33)。饮啤酒者患一般性肥胖的比例较低(男性:OR=0.74,95%CI:0.67~0.82;女性:OR=0.54,95%CI:0.43~0.68)。结论少量饮酒患肥胖的比例较低,大量饮酒者患肥胖的比例较高,开始饮酒的年龄越早肥胖的比例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酒 一般性肥胖 中心性肥胖
原文传递
中国成年人文化程度与体格指标的长期变化关系 被引量:4
9
作者 谭云龙 申泽薇 +8 位作者 余灿清 郭彧 卞铮 裴培 杜怀东 陈君石 陈铮鸣 吕筠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6-32,共7页
目的分析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人群文化程度与成年人不同阶段体格测量指标及其长期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在参加第2次重复调查的研究对象中,剔除调查时年龄>65岁者、体格测量指标缺失或极端值者、基线或重复调查时自报患... 目的分析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人群文化程度与成年人不同阶段体格测量指标及其长期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在参加第2次重复调查的研究对象中,剔除调查时年龄>65岁者、体格测量指标缺失或极端值者、基线或重复调查时自报患有重大慢性病者。分析研究对象的文化程度与25岁、基线调查时(2004-2008年)和重复调查时(2013-2014年)BMI和腰围、及每5年体重与腰围的变化值的关系。结果纳入分析3427名男性和6320名女性。研究对象的体重和腰围都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从25岁到基线调查[年龄(45.2±6.5)岁],男性和女性每5年体重变化值分别为(1.70±2.63)和(1.27±2.10)kg。从基线到重复调查[年龄(53.2±6.5)岁],男性和女性每5年体重变化值分别为(1.12±2.61)和(0.90±2.54)kg,每5年腰围变化值分别为(3.20±3.79)和(3.83±3.85)cm。无论是25岁、基线还是重复调查时,文化程度低的女性BMI和腰围都更大。而在男性中,25岁时文化程度越低的男性BMI略大;到了基线和重复调查时,不同文化程度者间的BMI差异消失,但初、高中文化程度者的腰围及其增幅略高于其他文化程度者。结论无论男性或女性,随年龄增长,体重和腰围都在不断增加。文化程度与BMI和腰围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程度 体重 腰围 体质指数 中国人群
原文传递
哈尔滨市人群饥荒暴露对中老年期慢性病患病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金珊珊 于波 +9 位作者 闫世春 孙巍 崔晓明 周雪 杨丽秋 那立欣 郭彧 卞铮 李立明 陈铮鸣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14-1318,共5页
目的研究哈尔滨市人群的饥荒暴露对中老年期糖尿病、肥胖、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等慢性病患病风险的影响。方法以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CKB)项目哈尔滨市的基线调查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 目的研究哈尔滨市人群的饥荒暴露对中老年期糖尿病、肥胖、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等慢性病患病风险的影响。方法以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CKB)项目哈尔滨市的基线调查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应用logistic分析比较饥荒暴露人群与非饥荒暴露人群中老年期糖尿病、肥胖、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等慢性病患病风险的差异。结果调整影响因素后,饥荒暴露人群的肥胖(OR=1.204,95%CI:1.104-1.313,P〈0.01)、高血压(OR=1.315,95%CI:1.210-1.429,P〈0.01)和冠心病(OR=1.495,95%CI:1.369-1.632,P〈0.01)的危险性高于非饥荒暴露人群。饥荒暴露年龄越小,中老年期各种慢性病发生风险越大。结论饥荒暴露是肥胖、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保证生命全过程,尤其是生命早期和青少年期的营养充足对预防中老年期肥胖、高血压和冠心病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饥荒暴露 慢性病 回顾性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不同地区群体遗传结构差异及调整策略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猛 吕筠 +9 位作者 余灿清 靳光付 郭彧 卞铮 Robin Walters Iona Millwood 陈铮鸣 沈洪兵 胡志斌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25,共6页
目的描述中国不同地区群体遗传结构特征,探索并评价不同分析方案控制队列样本群体遗传结构混杂因素的效果。方法通过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10个地区4500例样本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样本第一、二主成分,绘... 目的描述中国不同地区群体遗传结构特征,探索并评价不同分析方案控制队列样本群体遗传结构混杂因素的效果。方法通过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队列10个地区4500例样本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样本第一、二主成分,绘制主成分二维图,并与样本地区来源相比较,分析我国不同地区样本的遗传结构特征。以CKB队列数据为基础,生成存在遗传结构差异、亲缘关系等队列样本特征的模拟数据集,探索并评价不同分析策略对膨胀因子(λ)的控制效果。结果我国不同地区人群存在显著的群体遗传结构差异,人群遗传结构主成分分布与项目地区的地理分布基本一致,第一主成分对应不同地区的纬度,第二主成分对应不同地区的经度。生成的模拟数据集,直接进行关联分析假阳性率较高(λ=1.16),即使调整遗传结构主成分或根据地区进行亚组分析仍无法有效控制λ(λ>1.05);使用混合线性模型引入亲属关系矩阵作为随机效应量后,无论是否进一步调整遗传结构主成分,λ均得到有效控制(λ=0.99).结论我国不同地区人群遗传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需要谨慎处理群体遗传结构造成的研究偏倚;针对大队列数据遗传结构复杂、亲缘关系广泛等特征,需要使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关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流行病学 群体遗传结构 地区差异 混合线性模型
原文传递
中国10个地区成年人骨折住院率的描述性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申泽薇 魏玉虾 +8 位作者 余灿清 郭彧 卞铮 裴培 陈君石 陈铮鸣 吕筠 李立明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71-779,共9页
目的:分析骨折住院率的三间分布。方法:纳入参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者,剔除2009年以前失访或死亡者,共纳入506004人。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2009-2016年10个项目地区任意骨折和5个部位骨折(上肢、下肢、椎骨、骨盆和髋部骨折... 目的:分析骨折住院率的三间分布。方法:纳入参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者,剔除2009年以前失访或死亡者,共纳入506004人。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2009-2016年10个项目地区任意骨折和5个部位骨折(上肢、下肢、椎骨、骨盆和髋部骨折)住院率的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结果:在(7.7±1.2)年(累积3899814人年)的随访期间,共记录到17118例任意骨折住院事件,任意骨折的粗住院率为4.39/1000人年。在控制了固定队列人群年龄增长后,2009-2016年间,不同部位的骨折住院率均呈上升趋势,任意骨折年增长率(95%CI)为9.1%(8.3%~9.9%)。除髋部骨折外,农村骨折住院率高于城市(P<0.05),农村和城市的任意骨折住院率分别为5.42/1000人年和3.24/1000人年。骨折住院率随年龄增加。<50岁时,除骨盆骨折外,男性骨折住院率高于女性;≥50岁时,女性骨折住院率均高于男性。结论:骨折住院率随年龄增加的同时,也表现出长期增长趋势。我国正在迈入老龄化社会,骨折的疾病负担将会越来越重,预防骨质疏松和防止伤害相关骨折的发生,从而减少骨折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住院率 三间分布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10个地区成年人骨骼肌质量和手握力的描述性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吴曼 魏玉虾 +10 位作者 余灿清 杜怀东 吕筠 郭彧 卞铮 谭云龙 裴培 陈君石 陈铮鸣 李立明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6-381,共6页
目的描述中国10个地区成年人骨骼肌质量和手握力的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方法对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第2次重复调查的24533名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四肢和躯干的肌肉质量,通过Jamar手持握力计测量手握力来... 目的描述中国10个地区成年人骨骼肌质量和手握力的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方法对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第2次重复调查的24533名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测量四肢和躯干的肌肉质量,通过Jamar手持握力计测量手握力来衡量肌肉力量水平,并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推荐的标准判断人群低肌肉质量和力量的比例。分地区和人群特征,报告肌肉质量和手握力的均值及标准误,以及低肌肉质量和力量的百分比。结果男性的四肢和全身肌肉质量分别为(22.0±0.02)kg和(49.7±0.05)kg,高于女性的(15.9±0.02)kg和(37.2±0.04)kg;男性手握力为(32.6±0.06)kg,高于女性的(19.9±0.05)kg。绝对肌肉质量和手握力均呈现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的地区差异(P<0.001)。而身高和体重调整的肌肉质量的地区差异规律相反。随着年龄的增加,肌肉质量各项指标和手握力均呈线性下降趋势(线性趋势P<0.001),且手握力下降幅度更大。进一步按照AWGS判断,低肌肉质量和力量的比例随年龄增加而不断上升,≥80岁的老年男性低肌肉质量和力量的比例分别达到56.2%和74.5%,女性分别达到35.7%和66.0%。结论中国成年人肌肉质量和手握力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差异,尤其以老年人低肌肉质量和手握力的比例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质量 手握力 生物电阻抗分析法
原文传递
Fried表型和衰弱指数与死亡风险关联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樊俊宁 孙至佳 +8 位作者 余灿清 郭彧 孙点剑一 裴培 杜怀东 陈君石 陈铮鸣 吕筠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79-1187,共9页
目的比较Fried表型以及由不同数量的疾病缺陷构成的衰弱指数(FI)对衰弱状态评价的一致性以及与死亡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第二次重复调查的23615名研究对象的数据,采用5种表型指标构建Fried表型,并分别纳... 目的比较Fried表型以及由不同数量的疾病缺陷构成的衰弱指数(FI)对衰弱状态评价的一致性以及与死亡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第二次重复调查的23615名研究对象的数据,采用5种表型指标构建Fried表型,并分别纳入28个和40个疾病缺陷构建FI-28和FI-40。计算加权Kappa系数比较3种指标对衰弱状态分类的一致性。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衰弱指标与死亡风险的关联。结果采用Fried表型、FI-28和FI-40计算的衰弱率分别为5.4%、7.9%和4.0%。Fried表型与FI-28和FI-40的Kappa系数分别为0.357和0.408,FI-28与FI-40的Kappa系数为0.712。经过(3.9±0.5)年的随访,死亡755人。当采用Fried表型时,与无衰弱组相比,衰弱前期和衰弱组的死亡风险均增加,多因素调整后的风险比(HR)(95%CI)分别为1.60(1.32~1.94)和2.90(2.25~3.73);采用FI-28时,衰弱前期和衰弱组的死亡HR值分别为1.71(1.39~2.11)和2.52(1.95~3.27);采用FI-40时,衰弱前期和衰弱组的死亡HR值分别为1.98(1.60~2.44)和3.71(2.80~4.91)。衰弱状态与死亡风险的关联在不同年龄组间存在差异,在低年龄组中的关联强度高于高年龄组。结论Fried表型和基于不同数量的变量构建的FI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都能较好地预测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ied表型 衰弱指数 死亡 前瞻性队列研究 中国人 成年人
原文传递
中国30~79岁成年人习惯性打鼾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魏玉虾 申泽薇 +9 位作者 余灿清 杜怀东 吕筠 郭彧 卞铮 裴培 陈君石 陈铮鸣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17-923,共7页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10个项目地区成年人习惯性打鼾的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方法本研究于2004-2008年开展基线调查,收集了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睡眠情况、体格检查指标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比较不同地区、不同特征人...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10个项目地区成年人习惯性打鼾的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方法本研究于2004-2008年开展基线调查,收集了人口学特征、行为生活方式、睡眠情况、体格检查指标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比较不同地区、不同特征人群习惯性打鼾的差异并分析打鼾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512713名研究对象,习惯性打鼾标化后报告率为21.2%,男性(27.0%)高于女性(15.3%),南方地区高于北方地区(男性:南方31.5%,北方24.7%;女性:南方18.0%,北方16.4%),城市高于农村(男性:城市32.1%,农村26.1%;女性:城市18.5%,农村16.4%)。调整年龄、项目地区、BMI、腰围和生活方式因素后,不同社会经济状态人群的习惯性打鼾率无明显差异,男性、吸烟和既往吸烟者、饮酒和既往饮酒者中习惯性打鼾率较高。BMI每增加1kg/m2,腰围每增加1cm,习惯性打鼾风险分别增加19%和6%(BMI:P<0.001;腰围:P<0.001)。BMI相近的人群中,中心性肥胖者中习惯性打鼾率高于非中心性肥胖者;腰围相近的人群中,全身性肥胖/超重者习惯性打鼾率高于正常BMI者。结论我国30~79岁成年人习惯性打鼾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惯性打鼾 成年人 地区差异 人群差异
原文传递
中国成年人排便频率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杨淞淳 申泽薇 +11 位作者 余灿清 郭彧 卞铮 谭云龙 裴培 魏永越 陈峰 陈君石 陈铮鸣 吕筠 李立明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协作组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2-388,共7页
目的分析排便频率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开展的时间为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在剔除基线时自报患有恶性肿瘤的个体后,最终有510134人纳入分析。本研究使用的随访数据截止到2... 目的分析排便频率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开展的时间为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在剔除基线时自报患有恶性肿瘤的个体后,最终有510134人纳入分析。本研究使用的随访数据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排便频率和结直肠癌发病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平均随访9.9年,随访期间3056人发生结直肠癌;在分癌种分析时,纳入结肠癌1548例,直肠癌1475例。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与排便频率基本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1次/d者发生结直肠癌、结肠癌和直肠癌的HR值分别为1.24(95%CI:1.12~1.39)、1.12(95%CI:0.95~1.31)和1.37(95%CI:1.18~1.59)。按随访时间进行亚组分析,随访前5年对应的HR值分别为1.59(95%CI:1.36~1.86)、1.43(95%CI:1.14~1.80)和1.76(95%CI:1.41~2.19);随访5年后,上述关联均无统计学意义(交互P<0.05)。与排便频率基本1次/d者相比,排便频率更低者的发病风险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排便频率>1次/d者在随访前5年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升高。异常增加的排便频率作为一个容易识别的症状,应该在自我健康管理和结直肠癌早期筛检的实践工作中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排便频率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